
在贝多芬创作的很多音乐作品当中,钢琴奏鸣曲有着令人夺目的艺术特色,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贝多芬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与音乐文化艺术的演变规律,逐步完善了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思路、演奏方式、曲式结构等,集前人的古典之风,同时又都充满了自己鲜明的音乐风格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在钢琴奏鸣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传承作用,也极大地影响了钢琴音乐的发展。
贝多芬一生共作有有编号的32首钢琴奏鸣曲,艺术价值令人惊叹,被世人称作“新约圣经”。5月9日至17日,奥地利钢琴大师布赫宾德将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全集。从本周开始,我们将陆续为大家讲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色及其背后的故事。今天,让我们在《D小调第17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中开启贝多芬音乐之旅。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最著名的钢琴作品之一,创作于1801-02年,1802年出版,时年贝多芬32岁,正是一个男人最年富力强,文思如涌泉,最富创作力的时候。
或许有许多琴童初学者会望文生义,暴风雨嘛——是不是贝多芬是在描写哗啦哗啦下雨呢?事实并非如此。
作品初版乐谱
波恩:N. Simrock出版社,1802年
关于“暴风雨”这个标题来源,贝多芬的朋友与管家安东·辛德勒,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辛德勒问贝多芬,这首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啊?贝多芬回答让他去看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
安东·辛德勒 | 1795-1864
不过,那个年代离我们已太过久远,很难考证了!不管真假,“暴风雨”这个标题也就这样流传开了,并成为了“官方标配”,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乐谱与唱片的出版物,上面都印着——Tempest:暴风雨,说明大家对这个标题还是比较认可的。
骑熊出版社的《“暴风雨奏鸣曲”》乐谱封面
钢琴家孔嘉宁在一次讲“暴风雨”的大师课中,曾说到:“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讲的是一个接纳与和解的故事,里面带有魔幻世界的色彩,所以如果辛德勒说的是真的,那这首奏鸣曲要表现的,就有可能是接纳与和解、现实与魔幻,与莎士比亚的戏剧内容相一致,描写了一个充满汹涌纷繁的内心情感世界。”
如此以来,这个标题意义仿佛一下子明朗开来。
第一乐章开始的调性就非常模糊、暧昧,明明D小调的曲子,却偏用属和弦A打头,而且在听觉上完全就是A大调的感觉,然后在D小调一触即溃,马上又到了G小调,再到C大调……瞬息间千回百转,很迷惑,让人捉摸不透,仿佛有种现实与魔幻之间交错的感觉,整个乐章的情感也是在这种纠结与迷幻中交织徘徊着。
若是如此理解,贝多芬这首作品,并非在琢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情节,而是“得其神而忘其形”,贝多芬表现的是戏剧折射出来的一种氛围感与精神内涵。
乔治·罗姆尼:莎士比亚《暴风雨》第一幕第一场(版画)
“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的主题,其实并非贝多芬的原创,而是借鉴了莫扎特的作品。它的灵感来源是莫扎特《D大调第38号交响曲“布拉格”》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二者乐句旋律进行的方向、句式、节奏、和声……几乎一模一样。
“暴风雨”奏鸣曲对比“布拉格”交响曲
莫扎特这首交响曲是1786年写的,当时莫扎特30岁,而贝多芬只有16岁,还是初生牛犊的一枚小鲜肉。对于贝多芬来说,莫扎特是前辈,是业界大咖,贝多芬对其也非常崇拜,本来想跟着他学习的,只可惜莫扎特英年早逝,二人无缘师徒情分。但贝多芬对莫扎特的崇拜深深印刻在他的音乐中。所以,不只是“暴风雨”奏鸣曲,甚至贝多芬超著名的“英雄”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题,也都来自莫扎特。
关于这个乐章的节奏特点,也许细心的小伙伴发现了,作品的旋律长这样子:
如果我们把旋律的音高去掉,只留下节奏,于是就变成了:噔噔蹬蹬,三短一长,命运动机。
“暴风雨”奏鸣曲对比“命运”交响曲
所以,暴风雨这个乐章主题的节奏,其实就是贝多芬著名的“命运动机”,与他在《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的开始一样的。
或许贝多芬真的喜欢这个三短一长的节奏型,从年轻时候最开始的作品,如《F小调第1号钢琴奏鸣曲》;到他中年的作品,如《A大调第9号小提琴奏鸣曲“克莱采”》;再到他晚年时的作品,如《降B大调第13号弦乐四重奏》……这个节奏如影随形,伴随了他一生,贝多芬众多音乐作品中总能看到它的身影!
所以,回到暴风雨奏鸣曲这个乐章,它的节奏就是著名的“噔噔蹬蹬”——命运动机,我确信贝多芬在这里,有一种中年男人的冲动!
本项目套票优惠:单场演出1080、880两档票价尽享2张85折,3张及以上8折。
本项目跨场套票:一次性购买所有场次680或580价位(需相同价位)演出票1张,可享总价7折优惠,需每日18点前至大剧院前台实名限购一套,数量有限。
相关阅读:
9天内连演7场!钢琴巨匠布赫宾德将在京上演贝多芬全套钢琴奏鸣曲
撰稿:莫沄
通讯员:李思易
编辑:高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