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扬州丨尝遍扬州美食!多角度领略运河上的百年中国史!(5/1-5/2)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扬州,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的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隋唐以来就是非常富庶的城市。
“南北要冲,百货所集”,商贾云集,基础设施完善,吸引了很多文人雅士;《旧唐书》曾记载:“天下文士,半集维扬”,因此也加深了扬州的文化底蕴,那么五一就跟随多多一起来探索这个大运河边上的城市吧!
·从博物馆、园林出发来梳理运河上的中国史
作为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大运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交通要道,亦是重要的文化之路。漕运、贸易、文化皆因运河而繁荣,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领略千里运河上的百年中国史;
·雕版印刷非遗体验,深度了解运河周边文化
始于唐代的扬州雕版印刷是扬州历史文化重要的特色之一,体验非遗技艺,传承百年匠心;
·扬州美食体验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美食之都,远赴盛名的扬州炒饭、红烧狮子头,还有三丁包、翡翠烧麦、千层油糕、大煮干丝....不负人生不负胃,扬州美食定会让你赞不绝口。
主题一:江南运河沿革
DAY1 扬州与运河的渊源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 晚上:夜游东关街
主题二:运河两岸的园林
DAY2 跟着盐商造园子
扬州早茶 — 个园 — 瘦西湖 — 雕版印刷制作体验

作为中国古人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大运河承载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运河包含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段,地跨八个省、直辖市,通达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已存续了2500余年。春秋末年,诸侯称霸,战争不断,物资运输十分频繁,吴王夫差为了实现称霸中原的大业,召集民工,疏通古水道,开凿了邗沟,成了大运河开凿第一人 。邗沟就是后来的广陵,也就是如今的扬州。
(图片来自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我们第一站就来到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一起来了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将学习运河上的水利工程、漕运盐利、商业贸易、宗教信仰、饮食风物、戏曲诗词等,体验“科技+艺术+文化”的环形数字馆,对本次行程“大运河”的主题做个概述。晚上我们就来到素有“扬州市井文化镜子”之称的东关街,这条街是扬州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以前扬州商业、手工业和水陆交通的中心,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不仅如此,这里保留了众多的人文古迹,诉说着扬州的历史故事。
明清时期,四省盐商汇集扬州,促进了扬州盐业的发展。扬州盐商可谓富甲天下,很多盐商富而从儒,修建园林、举办雅会、吟诗作画,推动了扬州文化的繁荣。作为两淮盐总商黄至筠的私邸 —— 个园,就是盐商修建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
上午我们将化身扬州盐商,跟着老师观赏个园的万竿修竹,重点学习个园“四季假山”的精巧构思、园林设计中分封叠石的手法、作文中描述四季之景的常见手法。学习结束之后,自己设计并绘制园林假山。
下午,我们将前往瘦西湖,学习瘦西湖的“借景”艺术和“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写作氛围,欣赏扬州园林“甲天下”的魅力。瘦西湖是乾隆时期的盐商为了接待皇帝,在东西两岸兴建亭台楼阁,成为扬州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之一。结束之后,我们将前往雕版文化馆,体验雕版制作过程:制版、备纸、写版、校正、上版、雕刻、印刷、套色。亲手印制一副雕版作品。
【课程时间】5.1 - 5.2
【适宜年龄】7岁以上的亲子家庭(9周岁以上可单独参加)
【集合地点】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门口
【解散地点】扬州东高铁站
【课程价格】1998元/人(大小同价)
【优惠活动】早鸟价 1788元/人;两组及以上家庭参加 1688元/人
点击下方小程序链接进入报名页面
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博物馆系。
《中国国宝大会第二季》全国亚军。
参与盘龙城遗址,桦甸苏密城遗址,宝丽嘉战国墓地,后套木嘎遗址,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博物馆等工作。博物馆达人,优秀志愿者、讲解员。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者。
【费用包含】
讲师:专业文化讲师讲解
教材:学习手册与课程材料费
住宿:1晚住宿
交通:行程内的所有交通费
门票:所列景区门票及体验活动费用,门票含学生及老人半价,1.2m以下及军人免费
餐饮:2顿午餐+1顿晚餐,矿泉水充足
设备:无线蓝牙讲解器
保险:国内旅行出行保险
全程助教服务和安全人员陪伴
【费用不含】
1.往返各自所在城市交通费用
2.行程中的其它个人消费
3.开票需另外加税点
【退出与退费】
1.因组织活动需预先支出费用,故活动5天前取消,退费时收取百分之一的银行手续费;
2.一周内取消,退费一半;
3.活动当日取消,退费20%。
多多教育:给孩子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博物馆中学习。让孩子在历史文化遗迹中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探索世界。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