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写 FEATURE
不合时宜的人们,走在
楼上的城市里
文 / 夏天
观众在离开时仍然能够听到展览第一单元所传来的‘呼喊声’,它打破了艺术图书馆的沉默空间,仿佛在半空中向观众提出一个响亮的问题。

位于上海瑞金大厦的 ASE 基金会最新群展“楼上的城市”(2023 年 3 月 30 日至 9 月 19 日)为这座完建于 1986 年的地标性建筑带来了有别以往的访客。作为 1980 年代第一批由外国建筑事务所承建的高级办公楼,瑞金大厦为早期入驻上海的外国公司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混合模式,融合办公、住宅、商业于一体,中方顾问建筑师将其称为“瑞金模式”。2022 年,ASE 基金会将原本的涉外公寓改造为一座环形的非标艺术空间:在展览之余,它既是收藏艺术书籍的图书馆,也用于呈现基金会的永久收藏。

展览现场:“楼上的城市”,ASE基金会,上海(2023年3月30日至9月19日)。图片提供:ASE基金会。
展览将 31 位艺术家涵盖绘画、装置、影像、摄影等多种媒介的作品安装在一个住家改造的空间中。而城市的概念则流动地分配在展览的四个章节。部分章节标题来自策展人鲁明军对耳熟能详作品名的二创——“第一个知识分子”、“第二人生城市”、“第三形式”、“第四道光”——听上去就像是自外向内递进的城市轨道交通编码。

从左至右:徐震,《工具》,2020。Christine Sun Kim,《Small Long Echo》,2022。展览现场:“楼上的城市”,ASE基金会,上海(2023年3月30日至9月19日)。图片提供:ASE基金会。
展览以两件作品作为引子。徐震的《工具》(2020)由黑色洗手液瓶盖与树脂制的微缩古典建筑模型组成。怎么看它都像是一个玩笑:艺术家将手部清洁的强迫症与西方宗教中的“洁净”观念轻巧地融为一体。一旁是克里斯汀·孙·金(Christine Sun Kim)的《Small Long Echo》(2022)——同样与手部活动有关。艺术家以其母语——美国手语——表达回声的手势展开创作;作品中的黑色波形既是回声的图像化表达,也在视觉中引起上下起伏的联想。这一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之一是美国借贷危机中的恶性循环。在回声谷底处,艺术家以白色字样写下英文单词“OWE”,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译为“感激”或“亏欠”,它提示了城市与居民之间的暧昧关系。

展览现场:“楼上的城市”,ASE基金会,上海(2023年3月30日至2023年9月19日)。图片提供:ASE基金会。
展览第一单元“第一个知识分子”可以被视作城市街景的速写,标题来源于杨福东创作于 2000 年的同名摄影作品。在狭长的通道里,杨福东镜头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头破血流的姿态挑明了城市精致生活底下的粗野与理想主义幻觉的破灭。如果说杨福东作品中的黄色与红色预示着警戒与危险,那么朱利安·奥培(Julian Opie)标志性的波普行人图像《Sonia Elvis Elena Paul》(2022)则将这些色彩转化为了一种日常的都市节奏。它与相邻的作品——苏予昕以城市交通为灵感的点彩小品、YOYO的雕塑童椅以及李青的蒙太奇组画——共同构成了都市视觉趣味的那一面。

展览现场:“楼上的城市”,ASE基金会,上海(2023年3月30日至2023年9月19日)。图片提供:ASE基金会。
同样能够呼应“第一个知识分子”标题的是陈晓云、林一林、徐震和汪建伟的作品。其中,徐震的单频录像作品《喊》(1998)是展览现场唯一公放的音源,记录了徐震及其伙伴在上海人潮攒动之处所进行的行为创作。镜头中出现了豫园、外滩与地铁中的人群,那些背对镜头的市民会因徐震的突然“呐喊”而慌乱回首。作品看上去戏谑,实际上展示了个体在群体之中如何制造骚动与歧义。

从左至右:陈晓云,《国王》,2005。汪建伟:《形式》,2016。展览现场:“楼上的城市”,ASE基金会,上海(2023年3月30日至2023年9月19日)。图片提供:ASE基金会。
与之气质相近的是陈晓云的摄影作品《国王》(2005)。背景中,晦暗天气与路灯的强光在形式上充满美感,然而,一位身背降落伞,端坐于地的半裸男子,其黯淡的眼神与脚边散落的拖鞋,却暴露了这种光影效果背后的现实指涉:对自身底层身份的怀疑。林一林的录像《某一天》(2006)同样与“枷锁”有关,在录像中,他邀请了一位演员在海口街头以自缚手脚的方式佝偻前行。汪建伟的《形式》(2016)占据了此区域出口处的整面展墙,作品描绘一群围桌“开会”的人群,作品对于日常权力系统的反思与相邻空间中真实的长桌形成了有趣的对比。通过这些以都市为背景展现的疏离个体,策展人对“知识分子”与城市遭遇时所难以割舍的犹疑与趣味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查。

展览现场:“楼上的城市”,ASE基金会,上海(2023年3月30日至2023年9月19日)。图片提供:ASE基金会。
转入“第二人生城市”之后,观众的视野得以开阔许多。艺术图书馆中的家具及建筑结构奠定了几何与直角的景观基调。正如法国立体主义画家阿尔伯特·格雷兹(Albert Gleizes)所说:“绘画与雕塑都具有建筑的功能。”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立体主义以及后来的抽象绘画天然地与现代主义建筑具有亲缘性。细心的观众或许会留意展览中绘画作品与这一历史的互动:龚剑的《中秋节偶遇》(2022)直接挪用了毕加索的母题;肖江的《山谷中》(2022)以建筑式的“大斜线”构筑自然;安德鲁·皮埃尔·哈特(Andrew Pierre Hart)作品中的黄色“锥体”与几何背景;赵刚《“东北”系列》中的人物与俄国前卫的构图关联;崔洁绘画《The Westpoint》(2021)中的包豪斯因素与未来主义倾向;以及,占据场地核心位置的刘韡新作《生存》(2023):这件大尺幅抽象绘画是以略带弧度的平行色带所堆叠而成的。

展览现场:“楼上的城市”,ASE基金会,上海(2023年3月30日至2023年9月19日)。图片提供:ASE基金会。
学者段义孚曾在其著作《空间与地方》中谈及艺术与建筑的共通性,两者皆能为人们的情绪、感受提供规律且可感的形式。在第二单元现场的雕塑与影像平衡了绘画作品过于形式化或历史化的视觉氛围。陆垒的《礼堂》(2010)、胡尹萍的《防护武器-有狼坏人不敢进来了》(2021)、赵玉的《前进的世界》(2021)以及王一的《初级结构-蜃楼集》(2023)在不同层次上调用了物质自身性质的可塑性。它们唤起了日常经验与艺术媒介的沟通,也为艺术图书馆的智性空间增添了城市生活的亲昵质感。正如该单元标题所展示的那样,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中重启人生。展厅中的两件影像作品——杨振中的《轻而易举》(2003)与胡佳艺的《冰刀》(2014)——都以“陌生化”的方式处理艺术家所熟悉的地方性主题。

从左至右:郑源,《梦中的投递》,2018。丹尼尔·里希特,《Stairs creaking, clinking》,2022。展览现场:“楼上的城市”,ASE基金会,上海(2023年3月30日至2023年9月19日)。图片提供:ASE基金会。
“第三形式”位于通往展览前言的回旋位置。三件作品分别为丹尼尔·里希特(Daniel Richter)的绘画《Stairs creaking, clinking》(2022)、郑源的录像《梦中的投递》(2018)以及摄影师组合鸟头的《鸟头世界》(2021)。这三组作品在形式上看似大异其趣,但如果深究其中,便可发现这些作品都在处理城市生活中的“眩晕”主题——这恰好也是垂直建筑带给现代艺术的遗产之一。鸟头的黑白摄影记录了城市的天空,但刻意颠倒了照片的“常规”观看视角;郑源的影像诠释了一位来到城市工作,却疲于奔命,在路边打盹的外卖员,他正做着令人错愕的迷梦;而里希特的绘画则更为直接:抽象的“台阶”并未给观众提供任何稳定的“落脚点”。


上:从左至右:王强,《熟悉的夜VIII》,2020。陶辉:《私人的城市》,2016。展览现场:“楼上的城市”,ASE基金会,上海(2023年3月30日至2023年9月19日)。图片提供:ASE基金会。
下:陶辉:《私人的城市》,2016。静帧截屏。
展览的最后一个单元“第四道光”被单独安置在一个私密的会客空间中。与第一单元相呼应,标题的灵感也许来源于杨福东的《我感受到的光》(2014),而其他三件作品则从夜晚的视角窥察了城市短暂休眠时的躁动与疲乏。譬如,季鑫的《珍珠串连的夜晚》(2022)与王强的《熟悉的夜VIII》(2020)展现了都市夜生活的面貌:前者描绘了一位穿戴时髦的女郎,置身于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的舞台之上;后者则以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式的取景再现了都市夜归人的抽烟时刻。陶辉的《私人的城市》(2016)是展览中影像时长最久的作品。影片中,久别重逢的主人公们的感情戏剧随着她们一起看房的行程展开,从商业区的超高层公寓到厂房型的套间(loft),直到她们最终再度分离。
作为一个整体,展览“楼上的城市”是一个关于都市焦虑的故事,它讲述了知识分子(艺术家)在面对人群、繁荣和城市所许诺的未来时难以调适的紧张关系。然而,这群不合时宜者仍然是社会急速变化时刻最为可靠的风向标之一。考虑到展览回环式的空间,观众在离开时仍然能够听到展览第一单元所传来的“呼喊声”。它打破了艺术图书馆的沉默空间,仿佛在半空中向观众提出一个响亮的问题:人们如何在城市中,共同面对一种悬而未决的生活?—[O]
ASE艺术图书馆内景
关于ASE基金会
ASE基金会是一家立足于中国,拥有全球视野的非营利性基金会,致力于支持当代艺术在中国的普及、发展和学术层面的研究整理。基金会共有四个功能:永久性的艺术收藏、ASE·空间、ASE艺术图书馆和艺术赞助项目。
ASE Foundation is a non-profit foundation based in China 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 dedicated to supporting the popularization,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research and organiz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It features four functions: permanent art collection, the ASE·Space, the ASE Art Library, and art sponsorship.

💬
欢迎扫码预约参观!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