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斯特同名个展“傅斯特”即将于本周六5月6日在没顶画廊开幕。在与画廊进行的如下对谈中,傅斯特将自己绘画的视觉特征描述为一种“有机抽象性”——对于存在物状态的直觉想象而创造出的一些处于“中间状态”(过程中)的有机形体。
傅斯特《上升之路》2023,布面综合材料,180 x 150 cm
Q: 请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A:我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位于法国里尔的贝加莱高等美术学院,目前在巴黎工作生活。我的早期绘画风格比较写实,有较强的叙事性,倾向于描绘某个虚构空间中正在发生的场景,时常呈现一种心理层面的异质化“入侵”。创作中常出现私密的内部空间,洛可可镜子、隐约浮现的人物、闪电、烟雾和火,构成了一系列虚构的、带有特定心理氛围的场景。这时期的创作跟后期转型以后的作品虽然在视觉上有种断裂感,但实际上有些东西被延续了下来。比如空间中人物/事物的运动状态,超验心理体验……
Q:可以进一步阐释这种有机抽象性是如何生成的,以及其意涵吗?
A:保罗·鲁本斯(Paul Rubens)的绘画激发了我对抽象性的最初领悟,之后它像一颗种子一样自动生长。最近阶段的工作仍然延续了对于存在物状态的直觉想象而创造出的一些处于“中间状态”(过程中)的有机形体。我延续了对关联性、共存、欲望、不确定性等概念与视觉体验的关系的思考,并尤其探寻了“愉悦感”与“生成”过程的关系。 “愉悦感”同时连通身体感官和精神层面,在欲望的不同层级中都有所反映。正如德勒兹在《褶子》中所提到,“如果所有感知均不具有与一种‘真正的、完全的愉悦’融合为一体的倾向,则这种生成不能完成。这种愉悦就是当单子表现世界时能够自我填充的满足感… 这种力量总能使它走得更远,以便创制某种新的东西。”
Q:从图像角度来看,这种中间态与愉悦感是如何呈现于画布的?
A:图像产生的过程,是一个类似动画或者电影的流动中的定格。我习惯于把意识比作一块屏幕,我把这块“屏幕”出现的形象灵感在电脑屏幕上绘画记录,并将复杂穿插的形象进行“拼接”(assemblage),这是一个以动态特征为前提的操作,在这个阶段,“形象”是数字的,也是“可移动的”。我往往通过直觉想象来构建形象,我试图使它们更具有视觉流动性、不稳定、可组合、感觉上没有确定的实体边界,并且似乎随时可以彼此进行互换并成为新的形态。抽取和提炼形象是一个反复联想和绘画练习的过程,从最初的褶皱状态的薄片形体或者带着光影的皮肤、毛发、飘带,形象在头脑中会开始生成和自发生长,当它们开始构筑更复杂和具有意味的带有质感的形象的时候,我就可能对画面产生一个越来越具体的想法。我的工作过程往往是从混沌中创造出图式,从图式中创造形象的关联和结构。
Q:正如您所说的关联结构,我们能够在您的作品中看出混沌-平静,运动-静止等相关联的辩证状态的共存。
A:是的。图像中的混乱和秩序、冲突与和谐等种种对反性也是我试图制造并取得平衡的方面。比如“激情”的体现,在辩证法层面上拥有两个对立面,作为激情是极致的能量迸发的瞬间,是显化,它的对立面则是极度的宁静和“未显化”的能量,是可能性。
Q:后数字时代的绘画仿佛已经很难在媒介更新的湍流中,达成绘画对象或方法的突破,这也要求艺术家拥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与艺术史观。你是如何在这种境况下力求革新的?
A:我当下的绘画是对可能性的探索。我试图能够在绘画创作中建立一种更具有包容性的形式,它更为崇尚直觉,并具有无限更新、延伸其自身的可能,它的本质是跟随着创造的波动不断前行。
一方面体现在图式的处理上,我认为“图式”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从中产生蕴含着丰富“意义”可能的“image”;另一种可能则是重新坠入不确定的“混沌”之中。于是,我在对文艺复兴及巴洛克形式“抽象特质”与“视觉疯狂”(马丁·杰伊)的理解中,引入了虚拟性维度,使得图像产生模糊性并重新进入不确定的“混沌”。
影像语言从图像流动性的角度上也一直有启发我去思考如何构建图像,当我去重新阅读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的时候,我也注意到上升和下降、聚合与离散,以及一系列无视物理法则的不规则的运动轨迹。我认为相对于影像,绘画图像的静止中蕴含的运动势能可以引发联想而无法预期确定的走向。
另一方面,我花了一年时间将媒介从丙烯转回油画。有别于丙烯以及喷笔的绘画方法,在绘画过程中,油画允许我除了对图像的把握,也同时强调动作和笔势速度的因素。这使得我能够在图像和绘画这两者之间达到某种平衡,两者对我来说即是互相试图压制对方的状态,也是互为依存的关系。这在我的创作的两个阶段尤其明显,前期是图像在主导,而后期则是绘画过程在图像的压制下寻找自由空间的可能。

傅斯特 1984 年出生于辽宁,2006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2014 年毕业于法国北加莱高等美术学院(里尔),目前生活工作于法国巴黎。傅斯特近期尝试在绘画中拓宽绘画语言形式的包容性,并将注意力放在探索虚拟图像、联想、情感、意识和视觉体验之间的关系。他在绘画中通过描绘碎片状视觉元素并将其混合或并置,在同一时刻投射出平静和混乱。
傅斯特的近期个展包括:“傅斯特”,没顶画廊,上海,2023;“造物游戏”,Paris-B 画廊,巴黎,2022;“怪诞小说”,蔺画廊,洛杉矶,2021; “Disruped Narrative”,Paris-B 画廊,巴黎,2017;“Politicians”,Paris-B 画廊,巴黎,2014;“FU SITE”,Point Rouge 画廊,巴黎,2014。近期群展包括:“我们从别人那里借梦想,像债一样”,没顶美术馆,上海,2022;“Voltage III”,Nassima Landau 艺术基金会,特拉维夫,以色列,2022;“你错过了什么”,Paris-B 画廊,巴黎,2020;“从东方到巴黎——中国留法艺术家百年开拓与交流展”,刘海粟美术馆,上海,2017;“青衿计划”,正观美术馆,北京,2017;“Inner Fiction”,加拉茨美术馆,加拉茨,罗马尼亚,2015;“Don’t Look Back – Painting China Now”,Paris-B 画廊,布鲁塞尔,比利时,2014。
贺潇,独立策展人,艺术写作者,资深艺术类翻译。毕业于麦吉尔大学美术史专业,她曾任职于亚洲艺术文献库中国大陆研究员和艺术论坛中文网编辑。她长期的研究方向包括艺术创作和观看在媒介进化中的演变,以及当代女性艺术家的创作方向以及关心的话题。
madeingallery.com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