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总策展人:范迪安、吴为山、马锋辉

展览总监:傅中望

分策展人:邵晓峰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承办单位: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单位:武汉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武汉美术馆、合美术馆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琴台馆)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28日——2023年5月31日

参展艺术家(按姓名首字母排序):鲍蓓、陈皓、陈继龙、陈坚、陈健、陈龙、程大利、崔进、崔景哲、戴文莲、丁杰、杜守帅、冯少协、傅中望、高毅、郭黎莅、韩三之、何崴、黄华三、黄骏、郎钺、李庚、李海兵、李鹤、李乃蔚、李雄、李烜峰、林若雨、刘罡、刘广、刘海勇、刘云泉、卢禹舜、陆庆龙、马蕾、牛克诚、潘叶娣、潘义奎、彭汉钦、丘挺、邱艺、任艳明、商亚东、尚荣、速泰熙、王刚、王海鲲、王珂、王克震、吴宁、吴萍、吴霜、吴为山、武定宇、谢晓泽、熊红钢、徐福山、徐恭义、徐惠君、徐惠泉、徐小鼎、薛文岗、燕柏彤、杨冬江、杨学军、殷会利、殷小烽、袁小山、张广慧、张捷、张涛、张小鹭、赵龙、周韶华、周石峰、朱翰石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展出的“艺以通衢——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以60余件中外艺术作品展现与历史、文化相关的丰富内容,通过具有个性的特色展品,运用对比性、交融性、汇聚性、综合性的呈现,向观众有机表现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艺术样态。


接下来,我们为大家介绍参加“文化样态”专题的65位艺术家及作品,本专题分为“人文化史”“心象化境”“抗疫化情”“设计化物”4个版块。现在一起来看看“设计化物”版块的13位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吧!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对于多姿多彩的当代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之需,艺术家们悉心造物,开拓创新,奋发进取,通过人文与科学的相遇,艺术与技术的相融,审美与实用的相合,创意与生产的相促,谱写出武汉作为“设计之都”的新篇章。”



艺术家介绍

陈皓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1983年生于安徽合肥,毕业于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现任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专业教师,“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创意优秀青年,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可视与可视分析专委会委员。


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首届江苏省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银奖,入选2022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深圳),英国凯度信息之美大赛,GDC设计奖等。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功夫之咏春・太极・形意(视频局部)

陈皓、潘叶娣、林若雨、张涛(南京艺术学院)

 信息设计 100cm×70cm×9 | 2020



中国功夫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之一,它把传统文化体现在了人类身体运动、实战等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作品从太极、咏春、形意三个代表性功夫入手,进行剖析解构,对功夫的动作招式、运动轨迹、历史传承等信息进行视觉呈现,运用信息设计的手法将传统文化直观、快捷、有效地传递给大众,增加传统文化发展的趣味性和创新性,为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艺术家介绍

杜守帅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1978年生于河南南阳,毕业于日本国立大分大学。博士,教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日本建筑学会会员、城市规划学会会员。主要致力于城乡规划、乡村振兴、滨水空间环境设计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研究。


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指导学生获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获全国美展、美国风景园林协会等各类设计奖项60余次。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武汉两江四岸码头环境提升设计 | 杜守帅

艺术设计(艺术微喷+视频)| 2019



作品以武汉“两江四岸”码头环境提升设计为展示对象,从3个板块:“城市与码头发展脉络”“码头现状与发展需求”“码头环境提升设计”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从城市景观规划的角度,实现码头与城市功能风貌的融合、交通网络的贯通,以及码头空间节点营造、城市历史文化传承。艺术家希望通过码头环境的提升来促进武汉滨江区环境的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的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




艺术家介绍

何崴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1973年生于中国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先后获得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英国皇家特许注册建筑师。


作品先后参加韩国光州双年展、第14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行展、中国当代建筑展、中国设计大展、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行展、第13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18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第11届巴塞罗那景观双年展等。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枕水而居,文化再生——宜昌809厂改造(展览现场)

何崴、陈龙(中央美术学院)| 1.3万㎡ | 2017-2020



作品是一个空间项目,通过对废弃兵工厂的改造,保留了原有场地和建筑形态,在留住特定时期文化记忆的同时,通过置入新的空间和业态,形成新旧对话,复活了这个位于宜昌山谷中的老三线工厂。通过重新建构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艺术家赋予了原工业空间以新的浪漫气质,建筑成为自然与人之间的锚点。




艺术家介绍

李海兵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1971年生于武汉,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时尚艺术学院院长。2020年,作品《木框缎铜屏风》《融耀盛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收藏。 


表展览:


2022年,作品《奇迹之红》参加“喜迎二十大 建功先行区”湖北美术名家作品展

2022年,作品《奇迹之一》参加“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2019年,作品《纪念1914年贾科莫·巴拉<未来主义的男装宣言> 》参加“第二届中国时装画大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8年,“叁观——夏金钟、李海兵、袁小山个展”,汤湖美术馆

2018年,作品《冷记忆》系列参加“首届武汉纤维艺术展,湖北美术馆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褶皱(展览现场)| 李海兵 | 装置(综合材料)

360cm×260cm | 2018



“皱褶”一词源自20世纪80年代,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在诠释和发展莱布尼茨哲学的基础上,提出的褶皱化空间理论。该理论认为世界和物质由越来越小的褶皱所构成,作为差异的褶皱概念只存在于变化、分叉、变形之中,褶皱流溢出其原本所固定的规范和界限,使其穿越其原本的极限而至无穷的表现形象和无限自由的生存状态。


作品应证了布料在皱褶的过程中才具有的织物独特空间感。因为柔软是布料的特性,在布料里面一定会形成皱褶。因材料的特殊性,故而以布料为基础产生的艺术作品在艺术领域里面显得非常独特,作品所展示的空间感也显得非常独特。一切的生存变迁的艺术效果都存在于折叠的褶皱世界之中。




艺术家介绍

速泰熙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1943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原南京师范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特邀教授、硕士生导师。


书籍设计作品多次荣获全国书籍设计展金、银奖。书籍设计《冯骥才名篇文库》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雕塑的诗性》《孙晓云书法、绘画》等书籍设计获“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地铁壁画《灯彩秦淮》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铜奖;艺术家具设计《天人椅》参加威尼斯第56届国际艺术双年展平行展;家具等设计作品《世博椅《国宾椅参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仓颉椅》参展2018年“米兰三年展设计周”。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生肖组画《爱虎》 | 速泰熙 | 海报设计(纸本设色)

100cm×70cm | 2021



以虎年生肖明信片《小老虎·爱和平》为原型,改造成了作品《爱虎》。作品避开了“和平鸽、橄榄枝”的常见形象,采用创新后的中国民间泥玩具作为海报的主形象。民间玩具老虎中额头都是“王”字,现在改成了“和平”的“平”字。为了更明确所表现的主题,又加了铅笔儿童体的童谣“不称王·爱和平”。凸显了中国民间艺术特有的趣味,并在此基础上加入现代意象,更加萌趣可爱,探索出一种新的文化样态,增强了表现力。




艺术家介绍

王克震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1976年出生,南京人,1999年本科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装饰设计专业,2004年硕士毕业于英国伯明翰艺术学院首饰、银器及相关产品设计专业,并作为驻校艺术家留英1年。现为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系主任,金属艺术专业副教授。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米器(展览现场)| 王克震 | 雕塑(银)

22cm×9.6cm、22×12.5cm、14.8×6.6cm、19.4×6.6cm、13.6×6.8 cm、14.6×6.7cm | 2016



作品将自然与中国传统文化“碗”的造型相结合,从人与物最基本的关系出发,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大的时代背景,于隐喻中透露一种“民以食为天”,每一粒米皆贵比金银的民族传统思想的潜台词。中国的“碗”不同于西方的餐盘,碗的尺寸和造型便于人们双手合围捧起。米在碗的中心,通过碗这个媒介,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重视自然,以自然为中心,强调生命本体,更强调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进而,借由“碗”这一传统造物,反思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冲击以及消费社会的影响。《米器》表达着人类最为根本与朴实的用途,无声却有力地宣布着对人的主体性和对生命本体的尊重,它跨越时间,将这跌宕起伏的故事铸融于传统造物思想之中,体现了作者血液中所流淌的自然情怀。




艺术家介绍

吴萍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1970年生于武汉,199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为湖北美术学院教授,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


代表展览:


2020年,作品《东南西北》——“中国姿态·第五届中国雕塑展”,湖北美术馆,中国武汉

2019年,作品《东南西北》——“克莱因平面:躯体与意识的共享场域”,湖北美术馆,中国武汉

2013年,作品《云图》,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第五美术馆,美国弗吉尼亚

2008年,作品《我的椅子》和《状态系列》,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东南西北(展览现场)| 吴萍

装置(镜面不锈钢、金属网)

120cm×120cm×90cm | 2019



地理上的东南西北指的是以某方位为参照所划分的指向区域,是现实且具体的。


作为儿时游戏玩具的东南西北,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印记。指间拔动充满期待,转换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变幻无序,是偶然且必然的。


复合多元的东南西北,划分出文化上的差异,气候上的不同。空间上的模糊与分明,是有界且无界的。


东南西北可描述浩瀚星球,亦可表达斗室一隅。能用来分辨物种类别,亦能赋予事物很多精神内涵,是有序也是混沌的,是物质也是精神的,是本体之内也是灵魂之上的。它似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艺术家介绍

武定宇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1981年生于河南信阳,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分别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秘书长,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艺术城市建设名家工作室主任。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高层次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北京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溪山闻声-山川可游(展览现场)|武定宇

雕塑(不锈钢)| 800cm×280cm×778cm | 2022



作品以中国山水画经典之作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灵感来源,以现代的艺术语言加以重新诠释,突出了山水的灵动韵味和留白的想象空间,以高悬的层叠结构,表现历史文化的流动与积淀,形成通达过去与未来的时空桥梁,开放性空间与流动的观看方式,加强了作品与人的关系。在观赏过程中,宛如穿梭时空,形成古与今的对话与倾听,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理念的现代演绎。




艺术家介绍

徐恭义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博士,教授级高工,1984年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工程专业本科毕业,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中国中铁特级专家,全国工程设计大师,英国资深特许工程师,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士。


主持完成汕头海湾大桥、澳门西湾大桥、东莞东江桥、泰州长江大桥,镇江五峰山长江大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和武汉青山长江大桥等代表性桥梁工程设计,参编出版《悬索桥设计》《板式加劲梁悬索桥》《桥梁设计常用数据手册》斜拉桥篇、《大跨度铁路悬索桥设计》和美国英文《国际桥梁工程手册》新版第20章、《悬索桥检测维修评估典型案例研究》第10章等专业书籍。2018年获美国约翰.罗布林终身成就奖和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国际成就奖。2019年被评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



艺术家介绍

吴宁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1976年生于湖北,1999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2008年湖北美术学院首届艺术硕士毕业。2001至今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教师。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环境艺术学院陈设教研室主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全国设计委委员、湖北省手工艺协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人居环境与乡村振兴研究、艺术品及室内陈设应用研究。


代表展览:


2020年湖北美术学院办学100周年艺术文献作品展

2019年主持中国驻乍得大使馆陈设设计项目,两件作品被外交部收藏

2016年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第十一届大赛公共文化类一等奖等国际、国内设计大

2015年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第十届大赛商业类一等奖

2014年法国双面神设计大奖入围作品奖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汉.桥(展览现场)| 徐恭义、吴宁 | 装置(木头)

170cm×120cm | 2022



作品采用木材,以当代雕塑结合装置艺术,缘起于“桥城武汉”新时代多姿多彩的跨江大桥,此乃这个伟大城市跨越发展的象征,也是工程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作品提炼简化的造型,突出其纪念性,植入木构榫卯,亦是对中国智慧的致敬。




艺术家介绍

徐小鼎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1983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代表展览: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第四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佛罗伦萨国际设计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藏青年艺术家作品展

钻石之叶——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

生生——美术文献三年展

工业版画三年展

凯撒艺术新星(今日美术馆年度提名展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剩余价值系列 | 徐小鼎 | 综合材料(布面丙烯)

120cm×180cm | 2021-2022



当我们的财富变成手机上的一串数字时,货币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剩余价值》系列作品归纳、总结和重构世界各地的货币图像,将其中代表财富、文化、历史、宗教、民族和地域等不同的内涵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整套淡化身份性的图像系统。在“去货币化”和电子支付成为我们主流生活方式的今天,作品讨论互联网时代实体性货币的意义以及交易与支付在当下形式和内涵上的延伸,以此引发对“传统”与“当代”,“实体”与“虚拟”等话题的思考。




艺术家介绍

杨冬江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1971年生于哈尔滨,1993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并获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兼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设计分委员会召集人,教育部美术与设计类考试招生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设计作品曾参加第五届圣保罗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首届中国国际建筑双年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等重要的国际性学术展览。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风(展览现场)| 杨冬江 | 家具设计

80cm×180cm、110cm×51cm | 2001



作品以简洁的造型语言,传达了东方的智慧和禅意。当静下心来,用心体悟,便能够感受到风的气息。




艺术家介绍

袁小山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1977年生于湖北武汉,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现为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创作处处长,湖北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委员,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工程艺术与数字化设计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市政协委员、江夏区政协委员,武汉设计之都促进中心艺术总监兼副秘书长,武汉市建设委员会城市建设与公共空间艺术委员会委员,入选湖北省美术人才100培养计划,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武汉申都(展览现场)| 袁小山 | 装置

2011-2017



用综合装置集中展示武汉申报世界设计之都的申都历程和相关饰品、实物,包括申报书、武汉首届双年展画册、武汉设计之都形象设计等。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注意事项 

①请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小件行李请寄存在馆内存包处,大件行李寄存到指定区域。

②未经馆方同意,严禁在馆区范围内从事任何经营、收费研学等相关活动。

③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物品、各类管制刀具等危险品及宠物进入场馆。

④遵德守礼,文明参观,保持馆内秩序及环境卫生,请勿在展厅内饮食、吸烟、喧哗、嬉闹。

⑤敬请爱护展览设施,与展品保持一定距离,勿损坏展品及相关展览设备,若损坏则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⑥未经许可,请勿临摹展品或将板凳、画架、画具等物品带入场馆;馆内拍摄请勿使用闪光灯,禁止将拍摄的照片用于商业和出版用途。

我馆暂无法提供停车服务,请观众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抵馆参观。

艺术家专题(十六)| 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设计化物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