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五四文学的市民性渗入
——对于20世纪40年代话剧通俗化的逆向考察
内容摘要:20世纪40年代上海话剧的趋俗化,体现在学习借鉴市民文学以及市民话剧的演剧方式等方面。推及40年代各种文学形态的通俗化以及30年代的市民通俗文学形貌,可以看出“五四”被遮蔽的市民性。“五四”时期是旧派市民小说低潮期,更是现代市民文学的萌芽期,“五四”开启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市民小说的时代,其现代市民性的渗透体现在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诸方面。从左翼文学和通俗文学互动的视角切入20世纪40年代上海话剧趋俗化的研究,亦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规律的尊重。
关键词:五四文学 市民性 上海话剧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257-943X(2023)02-0040-11

///
尹诗,河南大学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博士师从吴福辉老师,博士后师从陈子善老师。2021年入选河南省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戏剧文学。出版专著《海派话剧研究(1928-1951)》,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基金、教育部项目等6项,论文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
20世纪40年代,话剧进入了职业化、剧场化发展时期。比起任何时期,话剧追求大众接受的倾向更为明显。此时的上海沦陷区,政治的弱化和商业性的凸显,将市民大众文学推向了高潮。左翼等新文学话剧都染上了市民色彩,和海派小说、散文一道融入了大众文学潮流之中。游走于商业和政治、艺术之间的话剧在经历过剧场演剧的历练后,走进市民大众不仅有着深刻的战时背景,更是文学自身的规律性使然。
吴天(又名方君逸)是孤岛的多产作家,如果单单从他的《红星泪》(原名《银星梦》)、《蝴蝶夫人》等作品来看,无论如何是会被看作海派作家的。但联系作者的创作经历却不能简单地加以认定。吴天1931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工作,在上海剧艺社时期以改编巴金的《家》而蜚声剧坛,作品有《没有男子的戏剧》《孤岛三重奏》《囤户》等。沦陷时期,吴天成了一个靠文为生的人,接连创作了《四姊妹》、《红星泪》、《桃李争春》、《子夜》、《离恨天》(又名《梁山伯与祝英台》)、《蝴蝶夫人》、《满庭芳》等剧作。《秦淮月》展现的是一秦淮歌女的恋爱悲喜剧:钟氏家族兄弟二人都垂涎于歌女红玉,兄弟之间展开了争夺美人和家产的恶斗,弟弟杀死兄长,并将罪名强加于侄子曼滔身上,而曼滔正是红玉的心上人。得知爱人被抓万念俱灰的红玉跳河自尽,剧情以红玉被救、曼滔被放发生陡转,并以真凶落网,曼滔和红玉结合实现了大团圆的结局。[5]剧作是言情故事和苦情戏的结合,再加上演出时采用了通俗市民剧常用的“戏中戏”手法,一度被认为和《秋海棠》是“两部姊妹作品”:“秦在《秋海棠》之先,但仍使人感到这是两部姊妹作品。秋是伶人生涯,秦是歌女外史,秋有京戏上台,秦有群芳会唱,秦还有唱大鼓,故事重心还是一个家庭。”[6]它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主要还是“戏中戏”这一“生意眼”,如红玉解救曼滔的那一场,面对稽查队来搜查曼滔(藏身于红玉房内),情急之中的红玉唱起了蹦蹦戏《马寡妇开店》,名为助兴实为转移众人的注意力,当大家听得正酣纷纷叫好之时,红玉趁机“边唱边走到窗前,打开窗户示意曼滔逃走”[7],观众心系人物安危的紧张心情和《马寡妇开店》的“加唱”紧密相连,唱段充当了掩护和保障人物安全的“烟雾弹”,不仅达到了与剧情的高度融合,且在烘托剧情、制造戏剧氛围等方面有着独到的精妙之处。
[听众席中,掌声雷鸣。
[sport light 亮了,蓝天使上。
[李教授溜到幕后去化妆了。
云裳:(唱《女起解》)“(流水)苏三离了洪洞县,双膝跪在大街前,带惭含愧举目看,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三郎把信传;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就当报还!”
[掌声雷鸣般地响,声震户外。
吟春:(化就了小丑上)“(白)嘿,我说苏三走着,走着你不走啦!你跪在这儿祝告天地,还是哀告盘川?”
云裳:“一非祝告天地,二非哀告盘川。”
吟春:“(白)那你跪在那里干什么呢?”
云裳:“老伯,你去到客店之中,问问可有到南京去的没有?”
吟春:“(白)问有到南京去的干什么?”
云裳:“与我三郎带个信儿,就说苏三起了解儿了呀!”
吟春:“(白)到了这时候,你还惦记着他呢!你等着,我给你问问去。哎,这是好事!”
云裳:(凶凶的,白了他一眼)……
[听众大喝倒彩,嘘李教授。
吟春:(忘了置身于歌场中,竟大声地怒骂)Silence please!
[这可引起了听众的反感,嘘嘘声更高,有人喊打,也有人把香蕉皮与旁的果壳丢上台去。
云裳:(焦急地对李教授,低声的)你……疯了吗?我们是在台上吃他们的饭![9]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报刊媒介中的现代上海话剧研究”(2021BWX03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穆海亮:《论孤岛时期改良文明戏论争》,《戏剧艺术》,2012年第1期。
[2]韩石山:《李健吾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13页。
[3]钱英郁:《上海剧艺社解散前后》,《上海文化史志通讯》,1989年第3期。
[4]钱英郁:《上海剧艺设解散前后》。
[5]参见吴天:《秦淮月》,上海:永祥印书馆,1947年。
[6]麦耶:《新春剧坛总评》,《太平洋周报》,1943年第56期。
[7]吴天:《秦淮月》,第226页。
[8]《申报》:1944年7月27日广告。
[9]鲁思:《蓝天使》,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社,1947年。
[10]作者不详:《鲁思毛羽:帮东方剧团改革》,《中国影讯》,1941年第2卷第11期。
[11]《一日起东方剧场聘周起周刍等为导演》,《电影日报(1940—1941)》,1941年5月26日。
[12]《春雷剧社正式成立》,《中国艺坛日报》,1941年3月12日。
[13]《观少奶奶的扇子》,《中国艺坛日报》,1941年4月7日。
[14]《春雷剧社正式成立》。
[15]吴瑛:《谈“新婚燕尔”》,《新闻报》,1941年6月28日。
[16]《东方剧场演通俗化舞台剧》,《小说日报》,1941年6月6日。
[17]海风:《啼笑因缘上舞台》,《力报》,1943年6月15日。
[18]海风:《上联搬演〈啼笑因缘〉 韩非饰演樊家树》,《海报》,1943年6月9日。
[19]秋雁:《重观啼笑因缘》,《戏剧春秋》,1943年第3期。
[20]潘正:《评:啼笑因缘》,《海报》,1943年6月30日。
[21]松风:《啼笑因缘评》,《新闻报》,1943年6月15日。
[22]秋雁:《重观啼笑因缘》。
[23]李健吾:《与友人书》,《上海文化》,1946年第6期。
[24]邵迎健:《抗战时期的上海话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46页。
[25]周小平:《大马戏团》,《太平洋周报》,1942年第1卷第41期。
[26]立雪:《大马戏团续演散唱》,《力报》,1942年11月6日。
[27]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29页。
[28]王莅:《论〈马凡陀的山歌〉及其相关论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5期。
[29]路涯:《生意眼杂感》,《上海影讯》,1944年第10期。
[30]路涯:《生意眼杂感》。
[31]鲁洛:《戏剧的通俗化》,《新剧艺》,1944年第1卷第3期。
[32]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上海:海燕书店,1947年,第41页。
[33]李怡:《老舍与中国生存文化的现代化——再论老舍对市民生态的表现》,《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34]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第280页。
[35]周作人:《平民文学》,《艺术与生活》,1918年12月20日。
[36]叶灵凤:《未完的忏悔录·前记》,《上海的忏悔录》,上海:今代书店,1936年。
[37]茅盾:《论如何学习文学的民族形式——在延安各文艺小组会的演说》,《茅盾文艺杂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848页。
[38]吴福辉:《消除对市民文学的漠视与贬斥——现代文学史质疑之二》,《多棱镜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97页。
[39]吴福辉:《消除对市民文学的漠视与贬斥——现代文学史质疑之二》,《多棱镜下》,第97页。
[40]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2页。
关
于
我
们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创刊于1978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以繁荣戏剧研究,推进戏剧教育事业为己任,坚持古今中外兼容、场上案头并重,关注戏剧热点问题、鼓励理论创新,力推新人新作,曾以发起“戏剧观”大讨论为学界所瞩目,又以系统译介国外当代戏剧思潮、及时发表戏剧学最新优质研究成果为学林所推重,是国内最重要的戏剧学学术期刊之一,在戏剧研究界享有盛誉。
投
稿
须
知
《戏剧艺术》是一份建立在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基础上的学术期刊。本刊欢迎戏剧理论、批评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来稿。内容希望有新材料、新观点、新视角,尤其期盼关注当前戏剧实践、学理性强的力作。来稿篇幅在万字左右为宜,力求杜绝种种学术不端现象,务请作者文责自负。所有来稿请参照以下约定,如您稍加注意,则可减轻日后编辑的工作量,亦可避免稿件在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反复修改,本刊编辑部工作人员将不胜感激。
本刊实行在线投稿。在线投稿网址:
http://cbqk.sta.edu.cn 系本刊唯一投稿通道。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本刊不接受批量投稿(半年内投稿数量大于1则视为批量投稿),更不可以一稿多投。
本刊审稿时间为3-6月,审稿流程含一审、二审、三审、外审等,最终结果有退稿、录用两种情况,其他皆可理解为正在审理中,敬请耐心等候。如有疑问,可致函杂志公邮theatrearts@163.com,编辑部将在7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
本刊从未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向作者索取版面费、审稿费等费用,若发现类似信息,可视为诈骗行为。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等网站或数据库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相关机构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附:《戏剧艺术》稿件格式规范
1.作者简介:姓名及二级工作单位(如,夏晓虹:北京大学中文系)。
2.基金项目:含来源、名称及批准号或项目编号。
3.内容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足性,篇幅为200-300字。
4.关键词:选取3-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5.注释和参考文献:均采用页下注,每页重新编号。格式如下(参考2020年以来我刊):
(1)注号:用“①、②、③······”。
(2)注项(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所有注项不可缺省,请注意各注项后的标点符号不要用错):
① [专著]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② [期刊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第*期。
③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④ [报纸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
⑤ [外文版著作、期刊、论文集、报纸等]采用芝加哥格式。作者名首字母大写。书名、刊名用斜体。同一页中的英文注释若与上一个出处相同,采用Ibid.的写法。若在不同页,英文注释的所有注项,包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均不省略。芝加哥格式的范例如下:
有两位作者的著作
Scott Lash and John Urry, Economies of Signs & Spa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4), 241-51.
有作者、译者的著作
Julio Cortázar, Hopscotch, trans. Gregory Rabassa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66), 165.
有作者、编者的著作
Edward B. Tylor, Researches into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Manki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ed. Paul Bohann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 194.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Muriel Harris, “Talk to Me: Engaging Reluctant Writers,” in A Tutor's Guide: Helping Writers One to One, ed. Ben Rafoth (New Hampshire: Heinemann, 2000), 24-34.
期刊
Susan Peck MacDonald, “The Erasure of Language,”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58, no. 4 (2007): 619.
报纸
Nisha Deo, “Visiting Professor Lectures on Photographer,” Exponent, Feb. 13, 2009.
网络资源
Richard Kimberly Heck, “About the Philosophical Gourmet Report,” last modified August 5, 2016, http://rgheck.frege.org/philosophy/aboutpgr.php.
6.正文中首次出现的新的外来名词和术语、新的作家作品名和人名请附英文原文,并用括号括起。




制作|陈婧
责编|计敏
编审|李伟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