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位 A16
VIP预展:6.1 14:00 - 20:00 / 2.6 11:00 - 18:00公众日:6.3 - 6.4 11:00 - 18:00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荣幸参加2023 JINGART艺览北京博览会,将于展位 A16,呈现艺术家:陈劭雄、蔡磊、郝泽成、乔纳森·博格特(Jonas Burgert)、冷广敏、李尓鹏、刘悠然、毛旭辉、尼瑞特·塔克尔(Nirit Takele)、伦卡工作室(Studio Lenca)、谭平、伍伟、汪建伟、王思顺、王忠杰、闫镜州、赵赵、朱金石的作品。JINGART 艺览北京成立于 2018 年,由ART021 团队创办。JINGART注重发掘本土实力画廊,此次JINGART吸引了来自11座城市的50余家参展商共聚首都,汇集来自欧美、亚洲和全球顶尖画廊、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共同打造专业性、国际性、本土化的艺术博览会,携手带来精彩的艺术盛宴。

《道具城市》,布面综合材料,200 x 150 cm,2022
冷广敏,1986年出生于山东青州。作为80后绘画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冷广敏早在天津美院油画系学习的时期就已然极为自觉的摸索出打破传统油画创作范式的个人化路径。与用颜料堆积的笔触相对,冷广敏以切割的动作在画面中打开全新的物理空间。切割既是他的创作手段,也是他对于艺术的态度,锋利、果决、不容置喙。冷广敏以相对恒定的绘画技法来不断解剖物质或图像,它们或许会由一定的线索牵引,却不曾存在某种可被精准概括的主题。冷广敏绘画最具魅力之处在于画面之中无处不在的由于对峙而形成的张力,是色彩上的对撞与互补,是材质上的平整与刮痕,是质感上的硬边与渐变,是结构上的负形与正形。冷广敏正是在以此提炼某种纷繁物象之下的内在秩序,一种极其抽象的唯有借物象以显形的不断流变中的状态。冷广敏的重要个展包括:2023“壳,仅如蝉翼一般”(MAHO KUBOTA GALLERY,东京,日本);2019西岸博览会个人项目(上海,中国);2018“涟漪”(MAHO KUBOTA GALLERY,东京,日本);2017 “完美破坏”(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4“冷广敏”(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3“看见表象”(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等。
《昨天的我们,认识你,很高兴》,布面丙烯,280 x 600 cm,2022
闫镜州,1995年出生于中国河北邯郸,2018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油画系,2022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目前在北京居住及创作。
闫镜州的作品执着于个人化视角的现代性探索。 作品中的主角们是光怪陆离的扭曲人偶,荒诞的扮演着一个个充满趣味又略带辛酸的故事。剧情通常是欢乐世俗的,甚至是有点无聊庸俗的, 素材灵感通常来自于大众轻松随意的生活本身,细细品味又总能察觉到一丝黑色幽默的荒诞反讽。这种主题的编排具备着难以言表的压抑欲望和蒙昧的象征主义,也有一些轻松的灵光乍现,是一种有着90年代影子的中国式思考方式。产生一种游离在现实世界外的边界感。 通过对荒诞人偶的时刻凝视且同时保持着疏离感,来表现个人对现实生活的怀疑与自省。他的展览包括:个展“老巴的爱”(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曼谷,2023);“层叠之肤”(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2023);“初次见面”(悦美术馆,北京,2022);“万相丛林”(海汇美术馆,郑州,2022);“2022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22);“第五届诗意生活节《给生活的诗与歌》”艺术展(天桥艺术中心,北京,2020);“循循展 第五回——小径分岔的花园”(北京侨福芳草地艺术中心,北京,2020)等。
郝泽成
《夜晚没有画线的车位》,布面油画,150 x 110 cm,2023
郝泽成1993年生于中国北京,2018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UCL)斯莱德美术学院,获艺术学硕士,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伦敦。
郝泽成以照片和记忆作为参照文本来描绘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景象,通过画面中对不确定性的细致描绘,来营造时间,空间,事件相互重叠的意象,艺术家将时间的痕迹重新捕捉,在对图像处理的同时将自我与图像的微妙关系加以呈现,以“顺序绘画-打乱顺序-重新绘画连接”行为模式,杂糅现实、梦境、想象与感知于画面中,描述艺术家置身当代景观穿梭流逝的恍惚感。
他的展览包括:个展“目光的深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2);“后我世代:如何书写年轻艺术家”(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2);“全球之歌”(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2022);“Liberty艺术奖”(伦敦,2019);“斯莱德学院展”(斯莱德美术学院,伦敦,2018);“美妙世界”(北京时代美术馆,2018);“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深圳,2017);“Ikon Gallery艺术奖项”(Ikon画廊,伯明翰,2016);“New Art Midland”(Waterhall 画廊,伯明翰,2016);“亲和力”(伯明翰艺术和历史博物馆,伯明翰,2015)等。
李尓鹏
《沉默的Yolo》,布面丙烯,110 x 80 cm,2023
李尓鹏,1995年生于辽宁大连,201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他最近的展览包括“5号动物”(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3),“控制“(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曼谷,2021),“好奇无界:米奇艺术展全球巡展”(UCCA Lab项目,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21),“异质— 伍伟与李尓鹏双个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0),OPPO reno vators(2019)并获“大众之选”,yoho!潮流展(Yohood Gallery,上海,2018),“青年艺术家群展”(今日美术馆,北京,2016)。李尓鹏曾先后获得中央美术学院造型一等奖、Inter younth国际优秀创作奖(2016)和创新奖(2016)、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创作创新实验奖、2016“学院本色”新秀奖、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优秀作品奖,他的作品被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和美术馆、LYC Collection等机构收藏。
《窗外,10:11AM》,布面油画、丙烯,190 x 150 cm,2022
刘悠然1996年生于中国湖北,本科及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中国杭州。刘悠然尝试发掘在当代社会背景之下有关女性身份表达的更多可能性,其中重点探讨关于女性的观看方式与现实处境的问题。通过具有超现实倾向的绘画语言,她以一种较为柔和的方式呈现出女性试图确立自我的、主体的基本要求,与环境对其做出的要求之间的冲突。她的展览包括:“向墙壁发问”群展,颂艺术中心,北京,2023;“层叠之肤”群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2023;“一间自己的房间”群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2022;“穿越时空的调色板”,草场地青年艺术家群展,伯年艺术空间,北京,2022;“白日梦”群展,禾器艺术,宁波,2021; 2021“反向生长”群展,虹美术馆,苏州,2021 ;“逆向旅行”群展,上海宝龙艺术中心,言午画廊,上海 ;“他们”群展,三尚当代艺术馆,杭州,2021等。
伍伟
Wu Wei
《混合的皮毛23/4》,木板上纸张,165 x 135 cm,2023
伍伟 1981年出生于中国河南省郑州,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硕士学位,现居北京。伍伟于2015年获第六届报喜鸟新锐艺术人物空间类大奖,2012年获第三届新星星艺术节艺术场大奖,曾在奥地利维也纳、德国柏林参与国际艺术驻留。作品曾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曼谷)、伊普斯威奇美术馆(英国)、市原湖畔美术馆(日本)、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浙江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白盒子艺术馆(北京)、蓝顶美术馆(成都)、银川当代美术馆、深圳云美术馆、上海花厅、列奥纳多·皮尔斯坦美术馆(美国 费城)、UBC大学亚洲中心(加拿大温哥华)、户尔空间(德国柏林)、候鸟空间(德国柏林)、GlogauAir 艺术中心(德国柏林)、FLUC当代艺术空间(奥地利维也纳)、Gallery SP(韩国首尔)等多家艺术机构展出,公共收藏包括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白盒子艺术馆、今日美术馆、Bing3艺术基金、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等机构。
“皮毛“系列是伍伟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品的制作非常特殊,伍伟借用了中国古老的剪纸术,经过漫长的制作粘贴过程,把纸张转化为“皮毛”,它由不仅是材料,皮毛在这里变成了一种“语言”。这种材料的转化从书籍的作品开始,在皮毛作品里被强化,它带有书籍、纸张的文化属性,以及野蛮和文明的关系,而伍伟把这种属性隐藏起来,呈现了类似真实的整张皮毛,就像是给观众设置的谜题。
皮毛系列是用纯粹的材料语言来表达观念的作品,用材料本身来表意。皮毛的形态带有生命的特征,色彩鲜艳,就像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兽。而另一层面来看,只有杀死野兽才能取下皮毛,这种美丽的形态背后传达的不仅是愉悦,也包括对环境和生命的担忧和悲剧的宿命。
蔡磊
Cai Lei
《单元 20230506》,青铜、24K金箔,200 x 58 x 58 cm,2023
蔡磊的作品通过空间、透视、材料等多模块的语法,重新提炼和创造现实,以“抽象”的手法接近于一种心理和感受上的写实主义,一种从“在地”和“肉身经验”出发,最终超越肉身和情景的至上情感,这种情感既是至上的形式,又是至上的精神。
蔡磊最近的个展包括:至上的空间(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首尔,2022);登楼去梯(松美术馆,北京,2021);单 元(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0);23平米(白石画廊,台北,2018);景 - 别(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16);模棱 - 无伴奏(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2016);模棱(林大艺术中心,北京,2015);降维法(林大艺术中心,新加坡,2014)等。
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要的美术馆展出并获奖,包括泰勒基金会(巴黎),杰克逊维尔当代艺术馆(美国),波恩当代艺术馆(德国),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长江当代美术馆(重庆),四川美院美术馆(重庆),蓝顶美术馆(成都),大同博物馆(大同),年代美术馆(温州),台北关渡美术馆(台湾)等。作品亦被多个美术馆、公共机构和个人收藏。
汪建伟
Wang Jianwei
《涌现 No.2》,综合媒介 - 不锈钢,木材,硝基漆,160 x 135 x 54 cm,2020
汪建伟,1958年生于中国四川,目前生活和工作在北京。在中国当代艺术界,汪建伟被公认为最具洞察力与分析力的“哲学型”艺术家之一。对于理论界和思想界的新动态,汪建伟始终保持着高度敏感。他习惯借用其他领域的知识,以及普遍的日常经验与现成品来塑造种种意外、荒诞但却异常深刻的观念与洞见。
汪建伟一直在探索知识综合与跨学科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尝试使用不同学科的方法去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在知识综合的背景下,以哲学式的质询,实践一种交叉学科的观看世界的方式,并赋予这些实践以形式。为此,其艺术作品呈现多元样式,跨越电影、戏剧、多媒体、装置、绘画和文本等领域。
汪建伟应邀参加了国内外众多电影节、戏剧节、艺术展览和重要学术活动,他曾以首位中国内地艺术家的身份参加“第 10 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并多次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等重要国际艺术展事。汪建伟曾于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今日美术馆、民族文化宫、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证大现代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巴塞尔卡塞恩剧场、悉尼亚澳艺术中心、柏林赫贝尔剧院艺术中心、长征空间等地举办个展。
《集体记忆——南京总统府》,布面中国印尼,135 x 228 cm,2014
陈劭雄(1962-2016),出生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1984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1990和林一林、梁矩辉组建重要艺术团体“大尾象工作组”。陈劭雄的观念艺术运用了多种艺术媒介,包括摄影、录像、装置及水墨绘画,以此来研究中国日新月异的城市风景。通过想象的或是虚构的背景,艺术家记录下现实存在的城市的狂躁节奏和荒谬现实:家庭的生活片断、社会政治的敏感话题、来自娱乐业的传闻、夜生活,甚至非法性交易等事件都是艺术家所关注的题材。《集体记忆》系列以碎片化的参与方式收集碎片化的中国当代城市记忆。陈劭雄选取中国城市中那些当地居民极为熟悉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将这些建筑风景处理成像素点,并通过按压指纹的方式来完成作品的创作。原本明确的建筑体外貌,由于个体的参与(指纹)而显得模糊不清。而当观者直视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都市风景时,须臾之间他们仿佛也漂浮起来,一切都变得不确定。陈劭雄用他对城市和社会变化的敏锐感知力,发展出的这一套感知与叙事的方式,戏剧化地唤醒观者对于城市和社会变迁的集体记忆。“在平静的绘画前,难以想象它的创作过程是何等的闹腾。”以个体的复数铸就集体的记忆,把每一代人的城市记忆重新留存,《集体记忆》以一种具有温度的方式完成了集体对其共同生活空间的追忆,也呼应了图像文化和知识生产的民主化。
《白色的蝶与飞鸟》,布面油画,170 x 280 cm,2007
王忠杰,1972年生于河南郑州,现工作生活于河南登封。他最近的个展包括:“神曲”(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2);“从无来处:王忠杰个展”(美成空间,深圳,2022);“2016-9-28~2019-2-24:王忠杰”(魔金石空间,北京,2019);“不可思议:王忠杰个展”(利索内美术馆,意大利,2018);“乌云天空”(Spazio Kn,特伦托,意大利,2017);“王忠杰”(魔金石空间,北京,2016); “要有光”(莫空间,郑州,2016);“乌云天空”(维戈洛· 瓦塔罗教堂,维戈洛·瓦塔罗,意大利,2014);“潜行者和他的影子”(魔金石空间,北京,2012); “乌云天空”(以索罗十七画廊,维罗纳,意大利,2012);“乌云天空”(巴拉卡诺,博洛尼亚,意大利,2012)等。
他的作品亦展出于瑞士卢加诺Primae Noctis、意大利博洛尼亚美术学院、香港Massimo De Carlo、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北京当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上海展览中心、河南省美术馆、河南省书画院、郑州市美术馆、亦安画廊、林大艺术中心等。
王思顺
《启示 18.11.2》,铝,45 x 15 x 60 cm / 底座 140 x 90 x 40 cm,2018王思顺,1979年生于武汉,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曾受邀参加沙特双年展,亚洲双年展,泰国双年展,日本越后妻有三年展,银川双年展,罗马尼亚双年展,俄罗斯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英国曼彻斯特亚洲艺术三年展。作品先后展出于香港大馆美术馆,法国安纳西Salomon当代艺术基金会,格鲁吉亚国家美术馆,英国卡斯雕塑基金会,奥地利格拉兹美术馆,德国戴姆勒艺术中心,伊斯坦布尔Borusan Contemporary,尤伦斯艺术中心,中国美术馆,意大利路吉·佩吉当代艺术中心等知名艺术场馆。获 2015 三亚“华宇青年奖”提名奖,2016 ACC(亚洲文化协会)奖。作品被泰康空间、香港M+美术馆、德国戴姆勒中心等机构收藏。
《交河古城》,布面油画,160 x 200 cm,2022
赵赵 1982年生于中国新疆,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与洛杉矶。他在作品中运用多种媒介对现实题材以及艺术形态进行转换,着重探讨个体意识与其所处的社会领域的关系。他在创作中关注并展现处于多元文化影响下人类内心的微妙变化。其作品中出现的当代艺术表现手法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概念,暗喻当今全球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境遇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真实状态。同时作品也反应了他对集体主义与个人理想相互并存的态度。
近年来,赵赵大胆激进的艺术实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重视,他在上海龙美术馆、斯德哥尔摩Carl Kostyál基金会、北京松美术馆、北京南池子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柏林亚历山大·奥克斯画廊、洛杉矶Roberts & Tilton、纽约前波画廊、日本三潴画廊、台北大未来林舍画廊、香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艺术文件仓库等机构举办过个展与个人项目。他的作品也曾参加过多个机构的群展并被收藏,包括美国纽约MoMA PS1、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美术馆、乌克兰基辅平丘克艺术中心、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汉堡火车站当代艺术博物馆、意大利米兰帕迪廖内当代艺术馆、意大利罗马国立21世纪美术馆、法国DSL基金会、西班牙卡斯特罗当代艺术中心、澳大利亚悉尼白兔美术馆、香港西九龙文化区M+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北京泰康空间、成都麓湖·A4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星美术馆、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天津美术馆、湖北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2019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日本横滨三年展等。
与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路虎Land Rover、耐克NIKE、VANS、话梅、Venvennet等品牌也开展过多项艺术联名合作。
2019年赵赵获得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大奖;2017年其作品《塔克拉玛干计划》被选为“横滨三年展”海报、画册背景图,同年赵赵被CoBo评选为中国艺术家Top10,并获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奖;2014年赵赵被Modern Painters列为全球最值得关注的25位艺术家之一。

《躁动的春天》,布面丙烯,200 x 200 cm,2020
谭平,艺术家、教育家,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八十年代末留学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获硕士学位和Meisterschule学位。英国金斯顿大学荣誉博士。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当代艺术中心主任。
在长达40年的艺术实践中,他始终探索于绘画、版画、多媒体、设计等多个领域。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波特兰美术馆、路德维希博物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术馆等国内外重要机构收藏。重要个展:“谭平:内循环”(北京,誌屋北京,2022);“谭平:绘画是什么1984-2021”(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2021);“2020:谭平场域创作”(深圳,雅昌艺术中心美术馆,2020);“双重奏:谭平回顾展”(上海,余德耀美术馆,2019);“……”(北京,元典美术馆,2017);“谭平”( 丹麦霍森斯现代美术馆,2017);“彳亍”谭平个展(美国,坦佩,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术馆,2015);“画画”谭平作品展”(北京,今格空间, 2015);“1 劃”谭平个展(中国美术馆,2012);,“谭平版画作品展”(北京,德国驻华大使馆,2011);“谭平作品展”(深圳美术馆, 2008);“刺痛与抚慰”谭平绘画作品展(北京,今日美术馆,2008);“谭平绘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2005);谭平版画作品展(德国,柏林艺术库, 2000);谭平作品展(北京,红门画廊,1995);“北京—柏林”谭平版画展(北京,当代美术馆,1994)等。
《桃花源计》,布面油画,35 x 40 cm,2022
朱金石,1954年出生于中国北京,是中国抽象艺术和装置艺术最早的实践者。80年代初开始抽象绘画创作。1986年移居柏林后又转入行为、文字、装置等艺术实验,1994年之后往返柏林北京之间,现工作和生活于中国北京。朱金石多次举办国内外重要展览,他的主要个展有《绘画社会学》,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3);《意外美学》,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首尔(2022);《李白雪》,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2020);《木·字》,南池子美术馆,北京(2020);《时间的船/拒绝河流》,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18);《甘家口303》,艺术门,上海(2018);《颜料的空缺》,艺术门,新加坡(2017);《朱金石》,元典美术馆,北京(2016);《朱金石》,Blum & Poe画廊,纽约(2016);《颜料的演绎》,中间美术馆,北京(2015)等。他的部分群展包括《中国当代艺术三部曲:超越伤痕》,韩国釜山美术馆,韩国釜山(2020);《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北京(2020);《AND NOW》,白兔美术馆, 澳大利亚悉尼(2020);《物之魅力:当代中国材质艺术》(2020),芝加哥大学斯玛特美术馆和莱特伍德659空间,美国芝加哥;《开幕展》,鲁贝尔美术馆,美国迈阿密(2019);《物之魅力:当代中国材质艺术》,洛杉矶郡美术馆,美国洛杉矶(2019);《红色童话: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澳大利亚墨尔本(2019);《抽象以来: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上海(2016 ),《中华廿八人》,圣安东尼奥艺术博物,美国圣安东尼奥和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旧金山(2015);《Alone Together》,Rubell家族收藏展,美国迈阿密(2013);《超设计》,第五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中国上海(2006 );《定向:第四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土尔其伊斯坦布尔(1995);《中国前卫艺术》,柏林世界文化宫,德国柏林(1993);《第二届星星画展》,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1980);《第一届星星画展》,北京北海公园画舫斋,中国北京(1979)等。他的作品被海内外众多国际公共机构及私人收藏。
《四分之一蓝色剪刀》,布面油画,113 x 130 cm,2002
毛旭辉是中国当代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也是西南艺术群体的领军人物。毛旭辉1956年生于中国重庆,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80年代曾带领「85新具象」运动,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有无可撼动的地位。
一九八零年代,毛旭辉积极投身于前卫艺术的大潮中,并发起和组织了“新具象画展”,成为85美术新潮中的代表性艺术家。毛旭辉尝试采用象征、隐喻等的手法,炽烈地尝试以更新的语言和更激进的绘画张力,反思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
同时,他以“剪刀、椅子”等生活中的日常物,指向当时对社会现实构成绝对性支配的“父权”,乃至背后更深层更广义的绝对权力,“剪刀、椅子”也成为后来公众对毛旭辉艺术的符号性认知。毛旭辉的作品曾在欧亚各大城市展出,如上海、北京、香港、新加坡、纽约、旧金山、巴塞罗那、波恩、巴黎及伦敦。他的作品亦曾参展于多个具有影响力的展览之中,如在纽约亚洲协会美术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香港艺术馆等。
《格鲁特希特》,布面油画,260 x 180 cm,2020
乔纳斯‧博格特(Jonas Burgert)1969年出生于德国柏林。他于1996年毕业于德国柏林美术学院,后师从Dieter Hacker教授,攻读硕士学位(Meisterschueler)。他每次提笔都会描绘出一个舞台:一笔一布景。巨大的画布上挤满了不同比例的幻想人物,作品上演一幕幕永无止境的戏剧,展现博格特对人类存在的认知:理解自身存在的人生目标。这是一个似乎尚无定论的追求,但打开了推理、想像和欲望等多个领域的大门。
自2006年起,博格特开始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及画廊举办个人展览,包括2021年上海龙美术馆的”绽放与谎言“,“2020年德国Arp博物馆的“Sinn Frisst” 和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 “暗线”;2017年意大利博洛尼亚现代艺术博物馆的 “Lotsucht”;2013年德国汉诺威凯斯特纳协会展览馆的 “Schutt und Futter”;2010至2011年德国图宾根艺术馆举办的 “Jonas Burgert: Lebendversuch”;2010德国汉堡Produzentengalerie的 “Jonas Burgert” 等。博格特的作品也曾参加过多个机构的群展,包括2017年维也纳美术学院美术馆的 “博斯&博格特” 和日本群马县现代艺术博物馆田口艺术收藏馆的 “新千年的艺术” ;2011年德国鲁尔米尔海姆博物馆的 “Schach”;2008年美国丹佛当代艺术博物馆的 “Zweiter Tag Nichts” ;2005年在德国汉堡艺术馆举办的 “Geschichtenerzaehler” 等。其作品被世界各地重要艺术机构收藏,包括上海龙美术馆,美国丹佛大学美术馆,以及日本Taguchi Art Collection等。
《Morado》,布面油画、丙烯,150 x 120 cm,2023
伦卡工作室(STUDIO LENCA),本名 José Campos,1986年生于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共和国,2013毕业于英国伦敦当代舞蹈学校当代舞蹈并获硕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英国伦敦金史密斯大学艺术与设计专业,2019年毕业于英国伦敦金史密斯大学艺术与研究专业并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英国马盖特。
20世纪80年代萨尔瓦多的暴力内战,夺去了8万多萨尔瓦多人的生命,并使得大部分人流离失所。他和母亲一起逃离了祖国,从陆路去往美国并以非法移民的身份长大,最终定居于英国。他作品中的人物和细节,体现了这位艺术家过往经历的线索。他以‘STUDIO LENCA’的艺名活跃在艺术的舞台,展现着自己颇具感性的作品世界。STUDIO LENCA中的‘Studio’有着既是实验的空间也是变化莫测的场所之意,而‘Lenca’则代表着故乡萨尔瓦多的先祖。
STUDIO LENCA 在一个充满冲突的环境中审视自己的现实。他的作品专注于围绕差异、知识和思想的可见性。丰富多彩的绘画描绘了穿着服装和装饰品的萨尔瓦多人物,嬉戏地探索男性气质、该国的殖民历史及其当前的暴力话语。这些帽子和服装暗示了历史文化的民俗传统。异想天开的图像和大胆的色彩描绘了一种柔和、脆弱的体验。
在他的作品中,殖民主义、大规模移民和文化帝国主义的苦难被放大,缤纷的颜料层、植物、动物、标志代表了无数的故事和沉默的声音。STUDIO LENCA 展示了一系列悬而未决的故事,个体和文化之间的流离失所。这次个展“我准备离开”探索了艺术家生活经验中错位和疏远的普遍主题。
STUDIO LENCA 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展出,最近个展包括““我准备离开”,当代唐人艺术中心(2022);“The Invisibles”,英国爱丁堡艺术节(2022);“个展”,Studio Jadaf,迪拜(2022);“个展”(线上),Artistellar画廊,尼诺斯(2022);“’拭子‘巴塞罗那”,La Unica画廊,圣萨尔瓦多(2020)等。他的作品也展出于特纳当代美术馆、英国伦敦设计节、萨尔瓦多圣萨尔瓦多艺术博物馆、纽约 Marc Straus Gallery、洛杉矶 Charlie James Gallery、西班牙马德里 Arniches 26 Gallery、黎巴嫩贝鲁特 Artual Gallery等。STUDIO LENCA的作品最近被MER基金会收藏。
《采用无形新法则》,布面丙烯,210 x 165 cm,2021
尼瑞特·塔克尔(Nirit Takele)1985年出生于埃塞俄比亚,在特拉维夫工作和生活。塔克尔在申卡跨学科艺术学院获得艺术学士学位,2019年被评为文化和体育部青年艺术家。
塔克尔凭借具象视觉绘画在艺术世界崭露头角,她的作品色彩丰富、构图复杂,使用独树一帜的笔触绘制大幅作品。塔克尔作品围绕以色列的社会问题展开,探讨贝塔以色列人社区立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会触及其私密往事。在她的作品中,传统纹样与当代艺术相融合,并从埃塞俄比亚民间传说中汲取灵感。她透过作品坦诚地表述了自己的社会观点以及批判的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身份这一主题。她的作品曾在以色列国内外的众多展览中展出。同时被位于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馆、特拉维夫博物馆、以色列银行和申卡学院等众多公共机构与私人藏家收藏。

北 京 | 香 港 | 曼 谷 | 首 尔
BEIJING | HONG KONG | BANGKOK | SEOUL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D06&B01,100015
D06&B01, 798 Art District, No.2 Jiuxianqiao Road, Chaoyang Dist, Beijing, 100015
T: +86(10)59789610 | F: +86(10)59789379
www.tangcontempora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