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PAM访谈|陈佩涵:设计转译的维度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坪山美术馆在开馆的第三年开启“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展览,聚焦深圳在地艺术家的创作,并从在地艺术家个案研究的角度,呈现这座年轻城市的艺术发展成果。通过两年的时间做出展览和呈现,研究和梳理深圳当代艺术的发展和艺术生态的形成,进而推动深圳乃至大湾区当代艺术生态的成长。


“严善錞:富春”是“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的第七个展览。与之前的展览相比,它的视觉设计呈现出类似作品里介于水墨和油画的肌理感觉。展览海报运用了变形的文字设计,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引发观众对画面信息的探索和寻觅。纸张选择方面采用了环保纸张石头纸作为海报和展册的印刷媒介。石头纸的色相、肌理和克重等特性传递了情感,与展览主题和作品的情绪相契合。主视觉设计师陈佩涵在采访中分享了他对展览设计的思考和创作过程。


本文系“严善錞:富春|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之七”平面设计师陈佩涵的专访,访谈由坪山美术馆李语湉、罗靖、骆昱彤完成,发表前经过受访者审校。



PAM访谈|陈佩涵:设计转译的维度 崇真艺客


陈佩涵


StudioTODO合伙人视觉设计总监。作品曾入围东京TDC、纽约ADC、Award 360、全国书籍艺术展、APD亚太设计年鉴等;曾参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设计双年展、日本ggg画廊东京TDC赏、北京太庙千里之行等展览。



PAM访谈|陈佩涵:设计转译的维度 崇真艺客PAM访谈|陈佩涵:设计转译的维度 崇真艺客

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之七|严善錞:“富春”展览现场


PAM访谈|陈佩涵:设计转译的维度 崇真艺客

“严善錞:富春”展览海报


专访



PAM:在接到“严善錞:富春”展览设计邀请时,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


陈佩涵:首先肯定是期待的。我和严善錞老师相识于摩天轮画廊群展《回转》,当时严老师是参展艺术家之一,而我主要负责展览的主视觉设计,这也是本次展览合作的契机。严善錞老师的心态非常年轻,尤其当我第一次看到他的微信头像,会有一种“这真是本人吗”的错愕。随着和严老师的一些深入交流,我能感受到他对新技术、新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并且对事物持有一种非常包容的态度,这份期待就更加不言而喻了。


另一方面,有一种身为设计师的“包袱”,简而言之就是“不能丢人”。坪山美术馆非常重视展览呈现时的视觉表达与空间体验,给到策展的创作空间很大,过去“九层塔”的系列展览由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三方集体创作完成的,展览的形式是具有实验性的,也考验设计师的表达与合作。


PAM:和我们分享一下本次主视觉海报中对字体设计的思考,字体最终呈现的水墨晕染的效果是否有意对应严善錞的画面或是蚀刻版画的特征?


陈佩涵严善錞老师对于展览视觉设计的唯一诉求是不希望整体呈现得过于庄重典雅。我认为这与艺术家创作的背景相关:“富春”创作线索一条是与美术史经验相关,是与古人的对话;另一条创作线索则是基于艺术家的生活经验,因而所面对的场景是实实在在的土地与河流,没有美学的遐想与诗意的表达,甚至在一些画面的呈现上我理解到的是破败的一面。在展览视觉形象的设计上,我希望能将艺术家创作的线索进行平面视觉的转译,并试图加以个人的解读形成与展览的对话。


本次展览主视觉强调对文字的“字形”与“编排”的处理。“富春”系列作品的材料传递给我的是一种介于油画和水墨材料之间的特殊感觉,因此在设计上也呈现了虚实变化的层次与之对应:将字形通过手工水墨晕染和材料涂抹的方式以获得不同程度残损或变形的效果,以及在实验中使用多种材料来呈现晕染的与厚度堆积的效果。最终画面依然可被阅读的部分字形承载着传达信息的功能,而变形至不可阅读的文字则成为了图像用作于氛围烘托。


画面的编排则受作品摆放过程中的启发,展览的作品多以系列呈现,并编有不同的序号。我在屏幕上处理作品在空间的摆放时,无意间将作品的顺序弄乱,然而我发现顺序的变化并不会影响我对画面的观看,甚至乱序的画面依然能形成一个整体。受此启发,我将相同的段落内容进行重复排布,使画面不存在一个绝对的视觉中心。由于手工实验的每一部分的文本内容在信息丢失的程度不同,读者需要通过阅读多个段落内容方可补足完整的信息,以此制造读者在画面信息中的“找寻感”。这样的编排让我们在不同尺寸的延展变得更具逻辑性,我们先将画面信息排布出几种矩阵关系,将不同尺寸的方形当作一个画面的取景框进行灵活地截取。


PAM:字体处理效果充满偶然性,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如何把控它的变化?


陈佩涵字形的处理过程中确实充满了偶然性,同时偶然性也带来一些设想之外的效果。在尝试可能性的实验阶段我不想做过多的预设,更多期待在实验中建立视觉的认知。但这也不意味着视觉搭建的过程完全不需要理性的干预,一张海报是需要具备基础的信息传达功能,所有字形都处于不可读的状态那么信息的传达自然也无效了,所以这要求在“原始素材”的积累要足够多,以便在素材的使用上可以进行部分的选取与拼贴。例如,在几个不同段落处中相同信息的呈现是不可被阅读的状态,那么在画面里必要的出现一段可被阅读的信息进行补充。


PAM访谈|陈佩涵:设计转译的维度 崇真艺客

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之七|严善錞:“富春”主视觉设计延展


PAM:这次海报、展册选定用石头纸(环保纸张)作为印刷的纸张的原因是什么?分享下你认为在设计制作过程中,选定合适的的媒介或材质的重要性。


陈佩涵:实际上观众从美术馆外部到内部的所有动线途径的重要海报点位几乎都不是纸质材料,真正的纸质海报的呈现场合是论坛活动现场。展册相比纸质海报在印量上会更多,也是最直接触达现场的的观者,所以纸张选择更多优先为展册的呈现而服务,纸质海报选择与展册相同纸张只有减少色彩偏差这一考虑。


纸张的特性诸如色相、肌理、克重、通透度、以及纸张摇曳所发出的声音本都具备着某种情绪的传达,纸张在不同工艺的效果呈现上也存在差异。石头纸的纸张色相偏米黄,呈现作品的时候不会“吃”作品。还有一个关注的点是它的纸张密度较大,在对比大多其他纸张在相同厚度下克重更高一些,拿在手上有厚重感同时纸张本身也具备一些通透、柔软的特性。这些质感和本次展览主题、作品的情绪也是比较贴合的。


PAM访谈|陈佩涵:设计转译的维度 崇真艺客

PAM访谈|陈佩涵:设计转译的维度 崇真艺客

PAM访谈|陈佩涵:设计转译的维度 崇真艺客

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之七|严善錞:“富春”展览展册


PAM:本次展册中不仅增加了护封,还在制作中采用了手工缝线的装帧方式,可以分享下设计展册的思路及制作工艺的考虑吗?


陈佩涵:我认为展册中将不同信息内容一页页线性地展开给到读者,太像是一个针对线下展览而设计的“说明书”。增加腰封这一动作会将功能性的信息与正文、作品图片在阅读节奏上加以区分,希望借助结构的变化影响读者的阅读方式。腰封展开的正面是展览视觉的延续,背面是展览作品预览小图与展区点位图,这部分属于偏功能性的信息。册子内页的设计则是将正文与作品图片分开编排,这其实是一种画册的排版思路,目的是让作品图片在页面中尽可能完整、饱满地呈现。最后在册子的装帧上采用手工缝纫,手工缝纫相对针钉更具人文感,也符合展览主题的氛围。


PAM访谈|陈佩涵:设计转译的维度 崇真艺客

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之七|严善錞:“富春”展览展册护封


PAM:你如何看待海报设计在展览策划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与展览主题和展厅空间相协调?


陈佩涵:当下的传播方式相对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再去讨论海报设计,已经不是在纸质媒介范畴,或许叫“主视觉设计”更为洽当。展览中的主视觉呈现需要具备一定的兼容性、生长性。兼容性体现在线上、线下不同规格尺寸的宣传物料的变体;生长性则更多考虑作为不同展览物料、周边物料的延展,以及针对空间展陈、甚至装置的结合等。


PAM:这次除了平面设计,你还设计了展览的空间,分享下这次展览空间设计中有过哪些实验性的想法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是什么?


陈佩涵:这次展览作品的尺寸与材质跨度较大,有布面综合材料与铜版画两块,同时版画的板块带来了做画的铜板。展览空间位于三层与四层,有空旷的中部空间与足够长的墙面。基于空间现实情况如何建立上下楼层的叙事逻辑,组织不同材料、尺寸的作品的观看关系是我们本次空间设计需要思考的课题。


展厅作品的摆放是和艺术家一同完成的。三层展厅呈现的“富春”系列在内容与作品尺幅上比较丰富,版画和铜板都放置在中部空间的五组展柜内。整个三层展厅主要在中部空间营造一种“阅读感”,观众需要俯身观看展柜的作品,墙面悬挂的作品则重点展示艺术家对“富春”系列作品的梳理。到了四层展厅,放置的是尺寸相同的大画幅作品,有散开的排布,也有成组形式的展示。四层展厅的氛围应该是轻松的、松弛的,大家可以走走停停,也可以坐在长凳上慢慢地观看。


“富春”相比美术馆同期其他展览空间的搭建,算得上是轻搭建。展厅没有实墙的搭建,明显可见的是使用了一些弧面挂布,希望给人一种通透、视野开阔的观看感受。挂布在展览空间有着切分空间、设置动线的功能,布的表面是做了展览文本的印刷。三层展厅的挂布为了遮挡入口处的立柱和墙面,让观众进入展厅的视野是向前的、整体的,通过设置弧面的“墙”引导观众朝右前方移动,从小画幅的作品缓缓进入“富春”的语境。从电梯上来第四层,观众第一眼的视野其实是被遮挡的。四层的挂布是由两个不同朝向的弧面挂布形成一个可以通行的过道,布面上印有王霖老师为艺术家写的序。我们通过设置这么一个挂布的点位,将挂布背后成组的作品以及驻足观看文献视频的人都模糊于一个画面之中,希望能留给大家在进入新楼层的展厅时有一些模糊的画面想象空间。


PAM访谈|陈佩涵:设计转译的维度 崇真艺客PAM访谈|陈佩涵:设计转译的维度 崇真艺客

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之七|严善錞:“富春”展览现场实景


PAM:你设计展览空间核心关注的点是什么?这种关注点在最终呈现的效果中得到了表达和体现吗?(是否满意最终的效果)


陈佩涵:核心关注点是在观看动线与展览的叙事逻辑。从执行的结果和艺术家的反馈,最终呈现的算是基本满足当时的构想。


PAM:对比品牌商业项目,在做艺术项目时,你在设计思维、执行方式上会有哪些不同?


陈佩涵:视觉设计其本质都是建立与人的“沟通”,这个层面上看,我认为商业项目与艺术项目的设计思维实际上没有什么不同。今天大众对消费的需求趋于个性化、场景化,我们不难看到商业活动开始越来越关注艺术的赋能价值,一些艺术活动策划的主体也不乏是商业品牌。同时,当前的艺术机构也致力打造自身的品牌,这同样是需要去借助商业的有效形式进行文化的普及推广。在一些项目合作中我们发现,艺术机构在项目推进的流程、推广的渠道、资源的配置都在往更专业、高效的方向发展,这和过去是有很大不同的。


PAM:你认为平面设计在艺术展览中更适合担当一个怎样的角色?谈谈你眼中未来的展览视觉趋势及发展?


陈佩涵:平面设计还是属于一个服务性行业,在艺术展览中担当的角色关系更多的是取决于一个美术馆的定位和艺术家的包容度。我个人不认为展览有什么视觉趋势,或者需要总结有什么视觉趋势。


PAM访谈|陈佩涵:设计转译的维度 崇真艺客


PAM:请对坪山美术馆此次展览进行一句话总结。


陈佩涵:总结的话不说了,到馆里看展吧。


关于展览


PAM访谈|陈佩涵:设计转译的维度 崇真艺客


严善錞:富春

坪山美术馆|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之七


出品人刘晓都

学术主持:王霖


开展时间:2023年4月15日(周六)

地点:坪山美术馆3-4层


指导单位: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主办单位:坪山美术馆

执行团队:坪山美术馆团队

展览设计:StudioTODO

展务执行:深圳市汇峰建设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摩天轮画廊、Kenna Xu画廊


相关阅读


PAM访谈|陈佩涵:设计转译的维度 崇真艺客

PAM预告|严善錞:富春|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之七


PAM访谈|陈佩涵:设计转译的维度 崇真艺客

PAM回顾 | 四季学术沙龙之春:“生命的经验与艺术的土壤”


PAM访谈|陈佩涵:设计转译的维度 崇真艺客

PAM展览|严善錞艺术档案


PAM访谈|陈佩涵:设计转译的维度 崇真艺客



正在展出


PAM访谈|陈佩涵:设计转译的维度 崇真艺客



采访|骆昱彤 李语湉 罗靖

编辑|骆昱彤

审校|刘晓都 卢杨丽

PAM访谈|陈佩涵:设计转译的维度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