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从“在场”到“虚拟场”:
虚拟影像合成与戏剧的未来
内容摘要:全球的现场演艺业逐步进入数字化、云端化的转型,“线上戏剧”“云端剧院”不断涌现。然而,传统戏剧在探索新出路的同时,明显呈现出其美学滞后的困境,寻找与新媒介相契合的线上戏剧新美学已迫在眉睫。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了人们对影像的认知,虚拟空间不仅可以让受众产生沉浸式体验,而且能够比传统剧场存在更强烈的在场感。在总结传统戏剧艺术中独特的戏剧空间和美学特征后,将传统戏剧中的“场域”效应与虚拟影像中的“合成”理念相结合,可用来探索新媒介、新技术下戏剧美学的新范式。
关键词:线上戏剧 场域效应 虚拟现实 影像合成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257-943X(2023)02-0160-10

///
贡其力,江苏南京人,南京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毕业于南京大学戏剧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虚拟媒介、戏剧与虚拟影像。参与编写《视听新媒体艺术》《视听新闻实务》等教材,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多次指导学生参赛并获奖。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的现场演艺业进入寒冬,剧场倒闭,剧团解散,演员失业……从业者纷纷寻求转型出路。在新媒介、新技术的支持下,各类型文艺院团、演出机构促使“云演艺”“线上演出”等新模式进入大众视野,希望能够寻求演艺行业转型复苏的契机。2021年10月,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发起的“数字梅兰芳”大师复现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行。通过高逼真、超写实的数字人技术,对京剧大师进行复现,并形成在外貌、形体、语音、表演等各方面都接近真人的“梅兰芳孪生数字人”。[1]2022年4月,舞蹈家杨丽萍宣布线下演出了7000多场的《云南印象》停演,这是其演出团队继2003年SARS事件后的第二次被迫解散。与此同时,杨丽萍的新作品《虎啸图》同月在线上播放。[2]
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了人们对影像的认知,虚拟空间不仅可以让受众产生沉浸式体验,且能够比传统剧场存在更强烈的在场感。本文将总结传统戏剧艺术中独特的戏剧空间和美学特征,将传统戏剧中的“场域”效应与虚拟影像中的“合成”理念相结合,以探讨新媒介、新技术下戏剧美学的新范式,为打造数字空间下的新剧场,以及线上戏剧的创作提供新思路、新理念,展望戏剧的未来。
一、现有研究基础
目前,关于“传统戏剧的线上转型”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针对国内外相关的具体案例而进行梳理与效果分析。胡之月、陈琳以2020年至2021年英国戏剧从业者面对剧院关闭与受限作出的众多尝试为案例,尝试描绘出疫情前后英国伦敦戏剧行业的图景,尤其对这期间线上戏剧的运用效果作了详尽的分析。[4]索菲·迪塞尔霍斯特、克里斯蒂安·拉考、徐胤回顾了德语戏剧界自新冠疫情蔓延以来对戏剧结构和形式的创新,尤其是多家德语区剧院实现了对传统戏剧“即时性”和“现场性”的颠覆性探索,促进了戏剧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和传播的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5]朱雪峰在详细梳理与总结当代欧美剧场艺术与虚拟现实影像技术融合的历史的同时,畅想了在数字媒介时代剧场艺术的跨媒介未来,并通过厘清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史上的不同分类方法,区分出:虚拟现实剧场、混合现实表演和增强现实表演。其中提出了:“当代虚拟现实剧场是属于未来的剧场,其美学及社会能量还有很大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对剧场的理解。”[6]刘传和邹雪以四川大剧院“1元惠民云端剧场”为例,详细分析了这种云端呈现对演艺产业的生态重构,并探讨了当代中国演艺产业的革新与发展。其中也提道:“从剧场演出的角度来看,一些优秀剧目并不适合线上演出。在创作之初,云端戏剧就应结合数字化传播、数字化观演、数字化审美的特点,以适合线上生态。”[7]
上述文献皆创造性地对国内外优秀的线上戏剧的表演效果与传播新方式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由此可见,国内外皆在积极为传统戏剧寻找新的出路,探寻与新媒介相契合的线上戏剧新美学已势在必行。毋庸置疑,对于传统戏剧而言,在互联网上延展其新的表演形式与新的传播方式是相当重要的,但本文认为,在总结传统戏剧艺术中独特的戏剧空间和美学特征的基础上,迭代出一套新媒介、新技术下戏剧美学的新范式则更为关键。
二、戏剧审美的传播媒介——“场域”
所以,传统戏剧中的“在场”,对观演双方的关系和整个戏剧的演出效果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显然不是将戏剧演出从线下简单地搬演到线上即可的,如何成功地从“在场”转变成“虚拟场”,需要拓展新的美学理念支持。
三、虚拟影像中的“合成”理念及其美学特征
传统影像依靠蒙太奇实现的那些效果,虚拟影像都将通过连续性美学取代。传统影像所追求的蒙太奇美学遵循的是非连续性原则:此运动镜头连接彼运动镜头,此静止镜头连接彼静止镜头,视点在不同镜头之间进行切换,剪辑带来节奏,节奏带来运动美感。在线性编辑时代,电影大师对胶片的剪切、再粘贴、再剪切,就是追求非连续性的典型。反之,虚拟影像具有明显的反蒙太奇倾向,不同的空间组合成一个无缝的虚拟空间,这就是连续性美学。蒙太奇美学的目的在于:在不同元素之间造成视觉、风格、语义、情感上的冲突,而连续性美学的目的是:将不同元素混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完形。
多元素的混合是典型的合成标志。从前,人类模拟现实只停留在追求单一的视觉的外观上。现如今,虚拟现实是在多重维度中创建无限逼近现实的效果,视觉逼真仅是其中的一个维度。这些新的维度包含且不仅限于:身体对虚拟世界主动参与,视觉以外其他感官的参与,对于物理对象、自然现象、拟人化的角色和人类模拟的精确程度。所以,虚拟合成一定是多元素的混合,而非单一追求视听效果。
假如将传统戏剧中的“场域”效应与虚拟影像中的“合成”理念相碰撞,去探索新媒介、新技术下戏剧美学的新范式,那么这个数字空间下构建新美学的新剧场——“虚拟场”,要体现出哪些美学优势才能够完美“替代”传统的戏剧剧场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打破“第四堵墙”,
呈现银幕的连续性美学
多年前,电影银幕,以及电视、录像的屏幕出现了,虽然它只是一个尺寸有限的、类似画框的窗口,放在观众的现实空间之中,但观众仍全神贯注的将注意机制放在这个窗口内,而忽略了自己的现实生活。马诺维奇指出,这种观看模式通常让单一影像充满画框,一旦投射的影像与屏幕大小不相吻合,就会打破屏幕产生的幻觉,让观众察觉到屏幕呈现影像之外的现实空间,从而让观众感到不适。但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屏幕不再是一个矩形平面,屏幕的概念被打破。在虚拟影像的呈现中,用户无论使用的是头戴式,还是裸眼式VR的显示器,影像的呈现都将完全填充于观众的所有视线范围内。虚拟模拟空间可以完全与真实物理空间重合,屏幕变成了用户的整个视野。虚拟现实呈现的空间与真实物理空间一致,真实与虚拟完全连接起来,他们的边界——屏幕不再被强调。而这种新的影像呈现方式,正印证了合成的连续性美学。观众在观看线上演出时,虚拟影像呈现不仅可以打破屏幕的限制尺寸、不局限于视觉的真实物理空间,而且其呈现出的虚拟仿真效果也将改变戏剧的叙事形式和方法,更有利于让观众沉浸在演员的表演与剧情之中。观众在传统戏剧剧院中是“篱笆上的空洞”,他们走进剧院,根据自己购票的座位号就座后,观众的视角显然就保持不动了。就座于前排的观众的观看感受显然与最后排的观众不同,观众席左边的观众视角与右边的观众视角也不一样。传统剧场中的舞台效果与观众的观感,显然会受限于物理空间场地的大小、方位与设施的好坏。但在虚拟影像的呈现中,随着每一个镜头的变化,整个虚拟场都会做出相应的改变。蒙太奇美学在这里显然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虚拟影像可以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将不同场景合成为一个浑然一体的空间。不仅可以打造出最完美的舞台和观众席,且虚拟场通过放大、缩小、推拉摇移、旋转,舞台可以有多种被观看的视角,甚至具有一定的线性透视,打破了传统剧院封闭的空间感,保证每一位观众都可以看得到最好的舞台视角。当戏剧舞台充斥在个人的整个视野的时候,舞台、演员、观众将打破传统的观演关系,冲破原有的隔阂,融合后的虚拟场中的交互性和沉浸感,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戏剧剧场中的观演关系和场域效果。观众不再局限于座位视角,虚拟场可创造出360度无死角的舞台观感。人们将不再因为高昂的票价,而错过完美的观看效果。演员们也不会因演出场地等非人为的原因,而影响原本完美的演出。虚拟现实将为传统戏剧带来根本性突破,在新媒介、新技术的支持保障下,戏剧的“虚拟场”可以不拘泥于剧场、家庭空间等固定场所,人们可以借助虚拟影像呈现设备,随时沉浸其中,时空的局限性也在此被消解了。
五、交互性产生沉浸感,
营造虚拟“心理场”
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完全与心理过程融为一体……在虚拟现实带来的‘后象征交流’时代里,交流不再需要通过语言或其他符号。”[16]所以,当戏剧情节围绕心理空间中人物和运动之间的心理张力徐徐展开时,虚拟影像中的交互性将观众们“从认同带入行动”。在虚拟场域内的观众们在心理层面的回忆、想象、认同,以及与此同时被唤起的那些喜、怒、哀、乐等情绪被慢慢酝酿、融合,促使他们与主人公一起发出某种动作,当进入下一阶段的情景后,观众将在这个“场”中受到一定的心理影响与暗示,被引导着更进一步参与剧情,进行选择,做出决定。于是,“交互—沉浸—再交互—再沉浸”的过程,在一部完整的戏剧演出中反复循环升级,“虚拟场”将成为典型的“心理场”,传统戏剧中的“场域”效果将在这里被无限放大,观众将彻底沉溺其中。
六、多元素混合创造幻觉艺术,
“缝合机制”打造戏剧新体验
沉浸性成为探讨科技影像的关键词,人们用“沉浸”强调影像的逼真性和致幻强度,但人们往往忽视了沉浸不是孤立发生的。[17]马诺维奇提出,空间具有系统性,系统性的空间一定是先于空间中的对象而存在的。但“赛博空间中并没有空间”,虚拟空间不是真正的物理空间,是一系列独立对象的集合,它不仅具有物理空间所具备的视觉性和系统性,更具有独一无二的触觉性和集聚性。所以,当我们想要构建出成功的戏剧“虚拟场”时,单一地追求视觉上的逼真与视觉奇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追求打造全方位的人类幻觉体验,才有可能让这个“虚拟场”达到传统戏剧中“场域”的综合性效果。在如今的电视剧中,早已不仅仅停留在对视觉观感的追求上,更有着对触觉的模拟探索。如:在网络电视剧《一生一世》中,当暗生情愫的男女主人公第一次约会接吻时,用爱奇艺手机播放器观看的观众会强烈感受到手机在模仿人的心跳声震动。受众们对这种沉浸式的触觉体验有着极强烈的好感,这点从弹幕上观看者们兴奋的好评中即可看出。
不过,虚拟场创造出的幻觉具有特定的时间性动态,这与传统戏剧演出在舞台上为观众打造的幻觉是迥然不同的。在虚拟场中,观众时而沉浸于情节中,时而又要根据剧情引导发出相应的交互行为,需要在幻觉与悬念之间持续地、重复地来回切换。马诺维奇将虚拟空间所特有的这种动态机制定义为“缝合机制”(Suture Mechanism)。[19]缝合机制不仅不会让观众反感分心,恰恰相反,幻觉与暂停之间的来回切换是主体充分参与到幻觉中的必要条件,它会使观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定期参与到互动中去。在虚拟场中,它将配合着其他元素,共同打造出与传统戏剧演出完全不一样的新体验。
结 语
[本文为2022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接受美学视域下交互纪录片的叙事建构研究”(2022SJYB066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盖伦:《打造梅兰芳先生的孪生数字人有多难》,《科技日报》,2021年11月25日。
[2]党云峰:《〈虎啸图〉:民族舞蹈的创新探索》,《中国文化报》,2022年6月9日。
[3]郑少华:《经典大戏〈龙凤呈祥〉云端过大年》,《中国戏剧》,2021年第3期。
[4]胡之月、陈琳:《线上线下,开闭之间:2020与2021年英国戏剧演出述评》,《戏剧》,2022年第2期。
[5][德] 索菲·迪塞尔霍斯特、[德] 克里斯蒂安·拉考:《海盗与同伙——疫情期间网络戏剧大放光彩》,徐胤译,《戏剧》,2021年第5期。
[6]朱雪峰:《虚拟现实与未来剧场生态》,《戏剧艺术》,2021年第5期。
[7]刘传、邹雪:《后疫情时代演艺产业的革新与发展——以四川大剧院“1元惠民云端剧场”为例》,《四川戏剧》,2022年第10期。
[8]解庆锋:《心理场对舆论场的影响研究》,《当代传播》,2016年第1期。
[9][德]奥·威·史雷格尔:《戏剧性与其他》,周静波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66—275页。
[10]徐海龙:《“戏剧场”的演进与戏剧本体论的发展》,《戏剧艺术》,2020年第3期。
[11]徐明君:《现场:电视剧中的剧场——论电视与剧场在相声表演地点上的兼容性》,《电影评介》,2006年第18期。
[12]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5页。
[13]参见张一闳:《剧场观众厅视觉动力场分析与空间形态设计》,中国建筑研究设计院2014年硕士论文,第41页。
[14]朱雪峰:《虚拟现实与未来剧场生态》。
[15]田丰、傅婷辉、吴丽娜:《感知视角下VR与传统电影视觉表达比较研究》,《电影艺术》,2021年第5期。
[16][俄]列夫·马诺维奇:《新媒体的语言》,车琳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49页。
[17]肖熹、李洋:《什么是游戏影像》,《电影艺术》,2021年第5期。
[18]蓝江:《文本、影像与虚体——走向数字时代的游戏化生存》,《电影艺术》,2021年第5期。
[19][俄]列夫·马诺维奇:《新媒体的语言》,第211页。
[20]年双渡:《率先进入“元宇宙”脸书豪赌能赢吗》,《中国商报》,2021年11月3日。
关
于
我
们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创刊于1978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以繁荣戏剧研究,推进戏剧教育事业为己任,坚持古今中外兼容、场上案头并重,关注戏剧热点问题、鼓励理论创新,力推新人新作,曾以发起“戏剧观”大讨论为学界所瞩目,又以系统译介国外当代戏剧思潮、及时发表戏剧学最新优质研究成果为学林所推重,是国内最重要的戏剧学学术期刊之一,在戏剧研究界享有盛誉。
投
稿
须
知
《戏剧艺术》是一份建立在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基础上的学术期刊。本刊欢迎戏剧理论、批评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来稿。内容希望有新材料、新观点、新视角,尤其期盼关注当前戏剧实践、学理性强的力作。来稿篇幅在万字左右为宜,力求杜绝种种学术不端现象,务请作者文责自负。所有来稿请参照以下约定,如您稍加注意,则可减轻日后编辑的工作量,亦可避免稿件在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反复修改,本刊编辑部工作人员将不胜感激。
本刊实行在线投稿。在线投稿网址:
http://cbqk.sta.edu.cn 系本刊唯一投稿通道。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本刊不接受批量投稿(半年内投稿数量大于1则视为批量投稿),更不可以一稿多投。
本刊审稿时间为3-6月,审稿流程含一审、二审、三审、外审等,最终结果有退稿、录用两种情况,其他皆可理解为正在审理中,敬请耐心等候。如有疑问,可致函杂志公邮theatrearts@163.com,编辑部将在7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
本刊从未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向作者索取版面费、审稿费等费用,若发现类似信息,可视为诈骗行为。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等网站或数据库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相关机构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附:《戏剧艺术》稿件格式规范
1.作者简介:姓名及二级工作单位(如,夏晓虹:北京大学中文系)。
2.基金项目:含来源、名称及批准号或项目编号。
3.内容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足性,篇幅为200-300字。
4.关键词:选取3-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5.注释和参考文献:均采用页下注,每页重新编号。格式如下(参考2020年以来我刊):
(1)注号:用“①、②、③······”。
(2)注项(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所有注项不可缺省,请注意各注项后的标点符号不要用错):
① [专著]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② [期刊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第*期。
③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④ [报纸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
⑤ [外文版著作、期刊、论文集、报纸等]采用芝加哥格式。作者名首字母大写。书名、刊名用斜体。同一页中的英文注释若与上一个出处相同,采用Ibid.的写法。若在不同页,英文注释的所有注项,包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均不省略。芝加哥格式的范例如下:
有两位作者的著作
Scott Lash and John Urry, Economies of Signs & Spa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4), 241-51.
有作者、译者的著作
Julio Cortázar, Hopscotch, trans. Gregory Rabassa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66), 165.
有作者、编者的著作
Edward B. Tylor, Researches into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Manki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ed. Paul Bohann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 194.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Muriel Harris, “Talk to Me: Engaging Reluctant Writers,” in A Tutor's Guide: Helping Writers One to One, ed. Ben Rafoth (New Hampshire: Heinemann, 2000), 24-34.
期刊
Susan Peck MacDonald, “The Erasure of Language,”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58, no. 4 (2007): 619.
报纸
Nisha Deo, “Visiting Professor Lectures on Photographer,” Exponent, Feb. 13, 2009.
网络资源
Richard Kimberly Heck, “About the Philosophical Gourmet Report,” last modified August 5, 2016, http://rgheck.frege.org/philosophy/aboutpgr.php.
6.正文中首次出现的新的外来名词和术语、新的作家作品名和人名请附英文原文,并用括号括起。




制作|陈婧
责编|吴靖青
编审|李伟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