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2023年4月28日,安东尼·葛姆雷大型个展“有生之时”(Living Time在TAG·西海美术馆开幕。

该展览是迄今为止安东尼·葛姆雷在亚洲最为全面的创作呈现,并打破了传统回顾型展览的时间线索,以网格的空间脉络将作品嵌入其中。观者徜徉其中,自行建立与作品之间的联系——矗立在空间中的人像雕塑,与自然及空间形成了巨大的“场”,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诠释着雕塑超越自身、融于世界的关系。

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在开幕当天分享了关于此次展览的呈现理念、观看线索以及创作背后的故事,正如他在发言中谈到的:“我有的不是职业生涯,而是生命,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展厅中近40件作品,涵盖了他近40年的创作生涯,是其立足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及生命意识诞生的有着强烈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让我们共同跟随艺术家的视角,感受“有生之时”的瞬间即永恒。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在“有生之时”的西海浪谈现场
TAG·西海美术馆,青岛,2023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

在“有生之时”首期西海浪谈的演讲

我认为有必要来聊聊一些展出作品的创作背景。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艺术中最重要的主题是什么?我尝试让本场展览与当下相关联:审视当下的我们,即你和我、中国和世界。展览作品讲述了两个世界、生命的两面,而艺术只与一个主题相关,即生命。

生命需要各种元素,依靠万物滋养,包括我们脚下的星球、天上的大气、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和入口的食物。因此,展览一方面以有机体为主题,即那些不依赖人类就自我成长的生命。当然,人类也在成长,这其中有个重要的思考:人类的创造力必须要放到整个创造力的背景之下来看——我们身处充满新生的环境,虽然渺小却日益重要。

展览的另一个主题是关于我们创造的系统。我们塑造了世界,发明了语言。舌头曾主要用来吞咽食物,现在则用于语言表达。说话时,我们用语言表述经验。依赖着可以解释一切的体系,比如语言与科技,我们创造了一个有着自己运行规则的世界。世界由不同的系统累积而成,这便是展览想要表达的另一半主题。所以,五号厅展现了有机体,而四号厅则展现了建设性。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有生之时”5号展厅现场
TAG·西海美术馆,青岛,2023
©艺术家
摄影师©黄少丽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有生之时”4号展厅现场
TAG·西海美术馆,青岛,2023
©艺术家
摄影师©黄少丽

对我而言,雕塑作品必须与其陈列空间相辅相成。五号展厅为明亮透明的立方体结构,光线洒满了四周,只有天花板不能透光;而四号展厅的四面则为封闭结构,光线只从顶部射入,光线条件的变化与当下同步。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TAG·西海美术馆临海而设的咖啡厅
摄影师©黄少丽

美术馆靠近海边,今早起了海雾,中午雾气便渐渐消散。这些大气的变化也反映到了建筑之中,结构、墙面和天花板都在反光,非常特别。我想借助这一切去表达:这是清晨,这是午后…昨天在咖啡厅时,可以看到光反射到水面后,立即又反射到咖啡馆外的天花顶部。这种大气与建筑内部的光影变幻出自西海美术馆建筑师让·努维 (Jean Nouvel) 之手,也正是我想实现的效果。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有生之时”展览现场
TAG·西海美术馆,青岛,2023
©艺术家
摄影师©黄少丽

而当夜幕降临后,展览的呈现效果又截然不同。这时我们依赖人造灯光,但我并不喜欢这种光线。它一成不变,世界也因此沉寂,而静止的雕塑则使我们更加敏锐地觉察到环境变化。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有生之时”展览现场
TAG·西海美术馆,青岛,2023
©艺术家
摄影师©黄少丽

现在说说四号展厅,我之前没有这样做过这种呈现方式的原因,是因为部分作品已有40余年创作历史,每一件都有了自己的个性,这样做太残酷,但我觉得在这里却很合适。

我将35件作品竖直对齐摆放成7列,每列5件,每件作品间的距离有限,仅够人参观通过,这种冷酷的摆放阵型旨在带来与之相反的效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作品并不模板化,即使被摆放得整齐划一,每一件作品都各有不同。一些站着,一些躺着,而一些又蹲着。观展者可在其中随意决定参观路线,并产生自己的作品解读。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有生之时”展览现场
TAG·西海美术馆,青岛,2023
©艺术家
摄影师©黄少丽

下面我要谈谈作品的意义,你我的作品都一样,其含义产生在被人看见的那一刻。不是我在表达作品意义,而是你在感受作品意义。所以这些作品本身不具有确定意义。紧接着我会讲讲它们的创作过程,但作品本身的含义只针对你而存在,这也是它们的价值。也就是说展览在每位观展者眼中都独一无二。

如果在参观完两间展厅、仔细观察过每件作品之后,你没有任何感想,也没有任何共鸣、感觉或思考,那么整场展览就彻底失败了。所以每件雕塑作品,即使身体姿势相同,也在以不同的方式提问:整个空间中,人的空间是什么?

从创作角度来说,我以自己的身体为基础进行创作仅仅是因为实用,因为身体恰好是这物质世界中寄居我心灵的一隅,让我能零距离地从感觉中创作,而不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

我想告诉大家我的整个创作过程。在我职业生涯初期,准确来说不是“职业生涯”,而是生命,我用这条命来创作艺术。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维肯·帕森斯在为安东尼·葛姆雷倒模
©艺术家

在我艺术创作初期,大多数的作品都是由我的爱妻帮我倒模,她就是维肯·帕森斯(Vicken Parsons),也是名艺术家。很遗憾,她今天没能到现场,但在我从事雕塑创作的头20、25年,她确实做了许多前期工作。

这是我正在为作品《身体》(Body) 的中心部分塑模,也就是悬挂于五号展厅体积较大的那件。这是石膏干了之后的样子。当时,石膏和网格布覆盖着我全身,定型要等大概一个小时,然后我才能脱模。

我正从时间或生物时间中抽取一段有生之时,一段人类的有生之时,再转移到化学时间,或者恒星时,也就是星球时。从一开始,我的兴趣点就在于如何积极地利用雕塑内在的静止和沉默,相当于在质疑雕塑以定格动态为主的整个历史。想想贝尼尼(Bernini) 的《大卫》或古希腊时期的《拉奥孔》等著名雕塑作品,都是以青铜或大理石来定格戏剧性的动作瞬间。但我认为用固体材料定格三维瞬间的做法可以有所改变,我想让雕塑从静态中展现出积极的一面。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

"Exercise Between Blood and Earth", 1979-1981
摄影:Stephen White

©艺术家

这幅画创作于我首次公开展出作品之时,当时是在1980年的米兰三年展上,它描绘了男子奔跑时的轮廓。我将这种轮廓或皮肤描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动态轮廓变成了鸡蛋状的椭圆,随后再将这种静态的运动以雕塑形式展现出来。这就是大家看到的那个模具扩张后的样子;扩张部分相当于图中身体外的多层皮肤。

我为什么这么做?扩张部分背后的想法是什么?可以部分理解为身体能量场的具象化。我们生活在过度关注外表的时代。昨晚大家都想自拍,因为我们通常只能看到别人的模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提醒自己我们在别人眼中的模样。

对着你们说话时,你们的脸属于我,我的脸属于你们。我们总是身处双眼的背后。我们感受如何?我们称之为生命的感觉气泡究竟感受如何?

可以说这整个创作过程很疯狂,但我想借这些作品来思考生命、空间,思考空气从体外进入体内、呼出又再吸入的循环。有人说我们必须保护自己,每个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有着必须守护、装点和展示的边界。以这样的想法来定义人非常有局限性。我们应是我们与其他主体、空间、位置关系的总和。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Still Leaping”创作过程
©艺术家

我想展示一部分创作过程,这是另一件作品"Still Leaping"。一开始是一个身体模具,然后我加入扩张部分。底层最大的扩张部分有80厘米,扩张的四肢部分有左肘、双手和双脚。之后我将这些部分连接在一起,用网格布绷带来制作作品表面,这就是表面。这件作品目前收藏于荷兰,可以在底部看到闭合表面时的收尾过程。

创作这些作品时,我会做两件事:一件是创造运动中身体散发的能量场,再定格住,将其变成一件物体。第二件是制作可容纳空间和黑暗的罩子(就像身体外壳)。身体黑暗空间是什么样子?我常常回到这样一个地方,因为那里对我很重要。小时候,我总被带去睡午觉,而五岁的我并不想睡,却不得不静躺半小时。我就这样闭着双眼,意识到自己身处某处。那个特别的空间对我有着深深的影响。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闭上双眼。你在哪里?让我们就身处那个空间。我将其称为身体黑暗空间:这里空无一物,没有边界,无限延伸。是个绝佳的去处。身体黑暗空间是生命之地、生命之源,而非生命的对立面,是所有生命来源的能量场。我想从“扩张系列”(Expansion Works) 作品中表达的正是这一点。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扩张系列”创作过程
©艺术家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有生之时”展览现场
TAG·西海美术馆,青岛,2023
©艺术家
摄影师©黄少丽

系列中两件作品悬挂于空中,另外两件则挨着地面。这些作品都在英国北部铸造厂的地坑中通过树脂砂工艺制作而成,算是个巨大的工程。

下面,我为大家展示下《隔膜》(Diaphragm) 的制作过程。也是先进行全身倒模,最后变成这件铅制作品。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隔膜》创作过程
©艺术家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

《隔膜》, 1995

铅,玻璃纤维和空气

190 x 49 x 30cm

摄影:Stephen White & Co.

©艺术家

为什么选择铅?铅有着卓越的材质特性,与金的比重相同,铅还是一种封闭材料,也就是说,它具有绝缘性,既不导电又可隔绝辐射。这是人类空间在整个空间的声明,直接借助我的身体在其中进行索引登记,但同时又进行绝缘处理,让我的身体具有了更广泛的代表意义。

在这个例子中,一个特定的人体用以代表普罗大众的状态,但它整个身体并不是通过骨骼连接成形,而是通过笛卡儿XYZ坐标系的线条来划分铅制的身体表面。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坐标系就已经用于测量与定义空间。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

《意义Ⅲ》,2016

10毫米软钢板和10毫米方软钢条

193.1 x 50.4 x 33.3厘米

©艺术家

这件作品叫做《意义 III》(Mean III),也使用了相同的坐标系来连接身体的内部空间。仿佛是将原本组成外部皮肤的线条以三维形式进行内化,构建起身体内部空间。我想要在构建整体身体空间时,突出结构性原则的应用。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

《聚集Ⅰ》,2003

可变软钢块

75 x 51 x 64厘米
©艺术家

而另一件制作于2003年的作品《聚集Ⅰ》(Concentrate I),用了上千块大小分别为12.5*12.5*25mm、25*25*50mm、50 *50 *100 mm、100 *100 *200 mm的立方体,100 *100 *200 mm也是其中的最大尺寸。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手稿

©艺术家


我在这里做的是什么呢?我在表达空间中的人体空间也能运用与像素相同的部分/整体原则进行整合,并进行实体化呈现。一方面,我从图制式划分的空间外部进入到内部,同时又将虚拟变为实体。用客观呈现主观空间,使用按标准增大的四种立方体,搭建实体化生命空间。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

《升华Ⅲ》,2004

可变软钢块

194x 55 x 32厘米

©艺术家

《升华Ⅲ》(Sublimate Ⅲ)是首个站立的作品,同那幅素描画非常接近。你可以再次看到最大的立方体为100*100*200mm,还有25*25*50mm的立方体。在这下面,身体部分重达350公斤,但脚上最窄的受力连接点只是一块25*25mm的正方形。所以千万不要去碰这件作品,否则它很可能会垮塌,伤着你。

站立的身形,如同在拍X光片:一种记录。这是数码化的人体索引扫描,是我们时代的风格。姿态比表现更重要:警觉、活着、了解、此刻身处此地。这就是我想借作品传达给观展者的信息。我希望,观影者在看到身体能自我感知的记录之后,能更加注意到自己的存在。作品在反复中重生。我们诞生于身体发展与认知能力不匹配的一副躯体中,而这件作品就在讨论如何新生般地重生到一副成熟躯体之中。随后,其他的感知形式的也变得重要。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

《迷失》,2006

可变不锈钢块

173 x 53 x 46厘米

©艺术家

而作品《迷失》(Loss),或许展现了精力充沛、积极连接的反面:垂头丧气。身体细胞开始分散。在《聚集I》(Concentrate I》中,所有的立方块聚集在一起,而在此处,我愈发想让它们变得松散,甚至开始飘移,唤起一种呼吸感。在之前的“扩张系列”(Expansion Works)中,紧绷的皮肤也带来了相同的效果。而现在,呼吸感由这副抽象躯体的细胞间隔来展现。

这些年,作品用的立方块逐渐变大,我尝试呈现单块立方块与其他立方块的相对位置,而不是用实体化像素展现身体空间,这也体现出一种姿态。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

《忏悔Ⅷ》,2010

生铁

181 x 42 x 44厘米

©艺术家

这件作品名为《忏悔Ⅷ》(Shrive Ⅷ),“忏悔”一词蕴含必须从原罪中得到净化、解脱的意思。此时,立方块不再飘散开,而是受制于重力,负担起重量。我们使用立方块进行堆叠,就像孩子把积木一块块儿摞成一座小高塔。立方块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则蕴含着这种感觉。

所以,我不止是使用实体化的像素块来填满一定体积,而是让个体部分更明显地来呈现这种感觉。但同时,我依然遵守着搭建规则,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我们用海绵橡胶来制作各个部分,然后将它们摞起来,看是否可以保持稳固。之后,我们再将它们做成一个完整的作品。你能看出来哪些是由几个单独的部分固定而成,哪些是整体制作而成的吗?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

《开放式转向》,2018

4毫米考顿钢
151 x 61 x 45厘米
©艺术家

另一件作品《开放式转向》(Open Veer)则是为了利用空白空间,而不仅仅是简单堆积立方块,我想将立方块打开,如此,每个立方块现在变成了两面空白的长方形。在这件作品周围走动时,你会看到各部分不断敞开和关闭,变得忽明又忽暗,真的应该去试试。这就是雕塑的一种美:静止时,吸引你走动。走动时,你开始观察它的组成或构造。而正是这种走动开始产生作用,赋予作品另一半属于你意义。

《意义Ⅲ》(MeanⅢ)的作品再次以最为冷酷的方式表达生命空间,即以三维映射展现身体空间。前面提到的作品《升华Ⅲ》(Sublimate )与《迷失》(Loss)之间所呈现的转变,即那种呼吸感,在这里也可以看到。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

《脚手架Ⅷ》,2016

4毫米方形不锈钢条
196.4 x 50.5 x 27.2厘米
©艺术家

在《脚手架Ⅷ》(Scaffold Ⅷ)这件作品中,我们看到上面的坐标轴不再整齐相接,而是进行了左右调整,露出了各条边线。所以这里没有绝对的边缘或中心支撑部分来展现空间中的身体,而是让空间从前向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穿透而过,同时呼应我们身处的数字时代。这件作品也更多地参考了建筑元素:容积、柱子、脚手架和搭建。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安东尼·葛姆雷

《控制台(框架)》,2013

5毫米方形不锈钢条
215 x 67 x 72.4厘米
©艺术家

而《控制台(框架)》[Console (Frame) ]这件作品则是用立体框架象征身体细胞扩张,唤起呼吸之感。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

《膨胀场29/60》,2014

4毫米考顿钢和空气
223.7 x 101.6 x 95.5厘米
©艺术家

这种感觉在《膨胀场29/60》(Expansion Field 29/60) 中更为突出。该作品也再次使用了《隔膜》(Diaphragm)等早期铅制作品所用的密封外壳,灵感来源于建筑中的“砌块墙”结构。

同时,我让每个砌块,即每个盒子,都展现出扩张,呼应膨胀的宇宙或是“哈勃常数”。每个盒子/砌块在扩张时,占据了临近的空间,但又像“砌块墙”一样,形成了一个大盒子或箱子状的整体,包裹住身体黑暗空间的扩张区域。

我想最后再谈两点想法。第一就是底座,西方文化中常见的东西。有何用处?它可用来区分一件物品究竟是件艺术品还是家具,或是其他物品。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

《茎Ⅱ》,2019

生铁

62.7 x 38.9 x 59厘米

摄影:Stephen White & Co.

©艺术家

这是作品《茎Ⅱ》(Stem Ⅱ),我用八个立方块来简单呈现身体形状。整个身体向双脚倾斜的同时,坐在另一个立方块上。我想以此致敬雕塑家罗丹(Rodin) 的杰作《思想者》(The Thinker)。同时,我也在思考底座与雕塑作品的关系,即使不是为了赋予其神圣感,也塑造出一种高大威严感:与世间凡人相比,他有着更加伟岸的形象。艺术在历史上长期服务于权力其实是一个问题。二十世纪,艺术从为权力服务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我试着去接受底座在雕塑艺术中的漫长历史,也同时在类似的作品中去表现各种椅子文化对我们的影响,让我们变得依赖支撑物(日本除外,因为在那里家具不可占用生活空间)。

作品《河岸Ⅱ》(Bank Ⅱ)便展现了献祭给底座的身体,这件作品探讨了我们与这些支撑物、义肢之间的关系,有时是为我们带来方便,但有时也是为彰显权力。它还质疑了我们对这些身体支撑物、雕像支撑物的依赖,质疑了我们为强调权力关系而使用各种支撑物。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

《卷》,2010

生铁

183 x 242 x 48.8cm

摄影:Stephen White&Co.

©艺术家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

《结》,2010

生铁

129.9 x 196.7 x 129.7cm

摄影:Stephen White&Co.

©艺术家


这是展览的最后两组作品:“延展钢块系列” (Extended Blockworks) 与 “系带” (Strapworks),其中,作品《卷》(Bunch)与《结》(Knot)代表着压缩与扩展。我们都了解身体内部的感觉,但或许只是我们并未察觉到,也不太信任它们,因为我们总是忙个不停。

我们的身体如何与地球自然相连?现在来感受下地球支撑着你的双脚和身体底部,这就是宇宙间的万有引力:同为宇宙间的两个主体,你和地球因重力而相连。

作品《结》(Knot)的形状与大型悬挂作品《身体》(Body)中的身体一样。现在变成了一个类似指南针或万向架的物体,向前后、左右、上下所有方向扩展。身体背部朝上,仿佛船上的指南针。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

《环形》, 2019

8毫米考顿钢

195 x 42.5 x 25cm

摄影:Stephen White & Co.

©艺术家

此外,《环形》(Loop)是我近期的作品,创作于疫情期间。我们的旅程从大型作品“钢块系列” (Blockworks)开始,经过了“两面敞开的盒子“(Open Blockworks),再来到当下。

这些是用多个莫比乌斯环来绘制的身体空间。莫比乌斯环是中间扭转了一圈的环,永远只有一个环面,既是内环面也是外环面,这是我目前对内和外的思考结果。或许两者是彼此的镜子,是一种连续,而非排斥,将身体打开,允许开口、脆弱存在其中,即使最终身处险境也无所畏惧。面对死亡,无须唯恐避之不及,坦然接受,将其视作生命自然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自己年岁渐增,我不得不接受这份真相。

我把雕塑视为一种工具,一种帮助我们与自我存在和解的工具。在我看来,这种工具能够为我们消解无数焦虑困扰,令人更加开阔,鼓励我们积极建立与彼此的连接,与所有生灵和谐相处,共享这颗迷人星球。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安东尼·葛姆雷“有生之时”展览现场
TAG·西海美术馆,青岛,2023
摄影师©黄少丽





开放时间

9:30-18:00 

(17:30停止入场)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点击👆二维码进行入馆预约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点击👆二维码 即刻购票

全年展览通票100元/张

单人单场门票

可在2023年任一开馆日进馆参观1次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正在展出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TAG西海浪谈回顾 | 安东尼·葛姆雷:我用自己的生命来创作艺术 崇真艺客
*版权声明:本文由TAG·西海美术馆发布
如需转载,请与我馆联系
tagartmuseum@artistsgarden.cn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