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故事一 | 琉璃厂东街52号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故事一 | 琉璃厂东街52号  Beijing Commune 崇真艺客



马秋莎最新个人项目《琉璃厂东街
52号》目前正在北京公社展出。展厅之中,收集于世界各地回流古玩拍场及店铺的现成品、艺术家本人的家传物品、家族相片及个人肖像汇聚于一个虚构的名为琉璃厂东街52的古玩店橱窗内。橱窗内封存着横跨晚清、民国及1949年建国后出口创汇时期的物品和图像,它们生动地压缩着主题和时代。从昔日日常生活中把玩的手工艺品,到殖民时期的物品流通与文化猎奇,再到工业化生产、消费全球化贸易带来的物品全球流动,物的社会生命的转变,同样折射出生产、消费方式的变迁,反映出人的个体与社会情境的转变。伴随着所有权的迁移,这些物品和图像流转于全球各地家庭的日常生活,它们与特定历史、家族事件、私人故事交织在一起,它们所承载的意义具有双向指涉 — 既是私人化而充满情感色彩的,又是具有政治性、历史与集体化特征的。


与本展览同期发布的同名图录中也包含了与其中一些陈列物品相关的故事与述说,本栏目将从中摘选部分文字连续刊载。



故事一 | 琉璃厂东街52号  Beijing Commune 崇真艺客

故事一 | 琉璃厂东街52号  Beijing Commune 崇真艺客


(文字 / 马秋莎)
1945-1949解放前,我的太爷爷(姥爷的养父)曾在天津比利时人开办的华比银行洋人经理内宅当内务兼厨师,收入尚可担负全家人的生活并有结余。19465月,其中一位洋人经理潘德尔先生被调任上海华比银行经理,在离开天津之际将这对丹麦哥本哈根唐草青花瓷盘送给了太爷爷作为共度时光的纪念。在随后的年月里,为了生计,太爷爷从天津搬回北京,在北京又辗转搬了若干次家,这对盘子却始终跟随着我们家的迁徙轨迹。时至今日,在展览开幕之前,它依然作为家庭的日常用品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备注1:华比银行Banque Sino-Belge 1902年,为了发展比利时和中国之间的商务业务,在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 (King Leopold 1) 的倡议下,成立了华比银行 (Bangue Sino-Belge),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作为法国比利时兴业银行的子公司,华比银行曾经是在华的最大外资银行之一,也曾经是比利时海外银行系统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华比银行中国总部设在上海的沙逊大厦,在天津、汉口、北京和香港均设有分行。1913年为扩大在东亚的影响力,华比银行改名为“比利时远东国际银行” (Banque Belge pour Itranger (Extreme Orient) S.A.),但中文名称一直沿用华比银行。1949年解放后被批准为经营外汇的指定银行,1956年在中国大陆的华比银行停业清算。但华比银行香港分行一直营业,直到2004年被中国工商银行并购。)

(备注2:华比银行天津分行(太爷爷工作过的地方)华比银行在中国的第二家机构天津分行设立于1906年,行址在今天解放北路104号,原属于英租界范国。第一代天津华比银行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到了1922年,华北银行购买邻侧原飞龙洋行(Blow & Co.),由义品公司的比利时设计师洪卡特 (Gustavevolkcert) 设计,拆除重建为三层带地下室的砖混结构楼房。)



(附)

华比银行经理潘德尔的中国故事

本文来源于2019712日《今晚报》副刊讲述栏目,原标题天津华比银行经理潘德尔的天津故事,作者为张翔

潘德尔 (Leopold Pander Sr.) 1897年12月31日生于比利时。一战后来到中国,1924年作为银行职员在北京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在北京,他结识了后来的妻子克拉芙迪娅(Clavdia)。克拉芙迪娅1906年出生在哈尔滨,她的父母都是在中东铁路工作的俄罗斯人。不到30岁时,潘德尔即被委任为华比银行汉口分行经理。潘德尔对不同文化和习俗有着开放的态度,在银行工作中不仅有出色的专业性和卓越的判断力,而且针对复杂问题经常能够想出折中方案。1936年,潘德尔升任天津分行经理,相当于北方区负责人。1938年,他与克拉芙迪娅在天津结婚。潘德尔一家住在天津华比银行二楼。

故事一 | 琉璃厂东街52号  Beijing Commune 崇真艺客1933年8月,潘德尔(左)和佩西奥(右)在汉口

194112月珍珠港事件后,日军接管了天津华比银行。1942年下半年,潘德尔一家被赶出银行大楼公寓。日本人将他们转移到天津的另一个地方,并强迫所有敌国侨民都必须戴上红色袖标,用黑色字写上他们的国籍。因此,潘德尔每天带着袖标和通行证出门,袖标上的代表白耳义,这是日本人对比利时国名的早期翻译。到了宵禁期间,他们是被禁止离开所居住的租界。所有的汽车、钢琴、地毯、冰箱、家具等都被日本人征用。

不久,潘德尔收到了日本人的工作邀请一到天津电车公司就职,但他拒绝了。1943年元旦刚过,潘德尔一家四口被转格到新加坡道(今大理道) 195号,在这里等待被转运走。3月的某一天,料峭春寒,潘德尔一家与其他一些欧美侨民被集中在维多利亚花园,然后随着大队的人群沿着维多利亚道一直向北走去。他们要去天津东站乘坐火车,然后到山东一个叫做“潍县”的地方。

故事一 | 琉璃厂东街52号  Beijing Commune 崇真艺客1945年10月19日从潍县回天津的飞机上(Greg Leck 提供)

山东潍县集中营,是二战时期日本人在中国建立的最大集中营,由美国长老会的乐道院改建而成。从1943年到1945年间,这里先后关押过2000多名欧美在华侨民,其中一半是英国人,还有200多名比利时人,潘德尔一家就在其中,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半的艰难岁月。1945年8月17日上午,天气炎热而晴朗,看着有美军标识的B24飞机以及缓慢下降的红色降落伞,被监禁了2年多的人们,哭着、喊着、欢呼、跳跃,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很多在集中营的人在“潍县描绘”网站上提供了很多回忆,但是利奥波德只能从照片中感受到“集中营“曾经的存在。潘德尔一家在集中营里整整待了873天,大女儿珍妮特 (Janette)患上厌食症。儿子利奥波德也有创伤性失忆症,对前几年发生的事一无所知。虽然保留了美国军人使用的红色降落伞作为纪念,但利奥波德对集中营的事情,仅仅是他经常重复同样的梦,“我看到自己赤着脚,几乎光着身子,站在浅棕色的肮脏的斜坡中间,周围是大块的深灰色石头。在没有云彩的蓝天下,阳光灿烂,人们跑来跑去,集体歇斯底里。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我完全惊慌失措。就在我醒来的时候,有人来接我。”

利奥波德回忆说,当他们乘坐卡车离开集中营去飞机场的时候,爸爸建议他们向后再看一眼,因为他们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关于艺术家 马秋莎1982年出生于北京,她的艺术实践与她的个人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她以摄影、录像、装置、绘画等多重媒介为自己的工具,她创作的主题在个体和群体、私密空间和公共领域之间穿梭引渡,她对个人、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也扩展到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中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理解。小学时的马秋莎经常缺席学校的集体活动,在回家必经的北京“古玩一条街”琉璃厂附近流连。她对自身和历史的想象在她徜徉于那些真假混杂的老物件和泛黄的清人肖像时已悄然滋生。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本展览的信息,请点击链接 《正在展出|琉璃厂东街52号》



了解更多北京公社展览及艺术家信息,请访问:
官方网站:www.beijingcommune.com

微博:@北京公社

微信:北京公社

Instagram: beijingcommune

Facebook: beijingcommune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