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HOW夜读 | Vol.30黄锦树:《雨》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HOW夜读 | Vol.30黄锦树:《雨》 崇真艺客

昊美术馆「HOW夜读」系列每期将由一位推荐人录制一本书籍、一首诗歌或一部电影的节选段落,与每一双渴望艺术的耳朵分享TA的见解。听众、读者可以通过评论的形式与推荐嘉宾进行互动,借由声音、文字、图像拉近我们的距离。


本期内容由昊美术馆设计师李和阗推荐,与大家分享当代马华文学的代表作家黄锦树的短篇小说集《雨》。1967年,黄锦树出生于马来西亚最南端的柔佛州,祖籍福建南安,80年代赴台求学后任教。《雨》作为黄锦树首次以原貌引进大陆的短篇小说集,为其对童年迄青少年间的胶林生活回忆的变奏,详述了作者离乡与重返的所思所感,读者能从中一窥马华文学的魅力。同名系列以八篇作品为连续画幅,在有限的空间内,有限元素不断演绎,分岔、割裂、延续,“变形”与死亡在季风雨中相伴相生。




Vol.30 黄锦树:《雨》







朗读者按




HOW夜读 | Vol.30黄锦树:《雨》 崇真艺客

《雨》内封设计


「在那季风吹拂的南洋,比海南岛上“天涯海角”更其远的南方,数百年来,没有文学作品,日子也一样过。可见对那些先辈而言,文学并不影响生存,也没那么重要。换言之,在我们的南方,没有文学并不奇怪;有,才奇怪。

我们的文学其实是“没有”的孩子。」


——《南方以南》(《雨》大陆版跋)




繁体的《雨》出版于2016年,彼时黄锦树已经在台湾居留超过三十年,超过了他生活在家乡马来西亚的时间。许多马来西亚家庭的经历相似,祖辈们在抗日战争前漂泊至南洋,在季风带的海岛上做劳力,逐渐扎根,繁衍后代。直到80年代黄锦树读华文中学时,马来西亚华人边缘化加剧,黄锦树决定远走他乡,自此离开。他在接受采访时穿着带有马来西亚中华中学校徽的T恤,女儿和他一同前去——土地与家族,亦是《雨》的创作主题,通过雨水的起伏串联,前者提供来历,后者提供归处。

以《雨天》(诗歌)开篇,《仿佛穿过林子便是海》中的“她”仿佛蝶或鬼火穿行,在尾声处徐徐一句“水里盛着一个颠倒的世界”,将读者引入这个潮湿、诡谲、斑斓又似曾相识的南洋雨林。既有《归来》、《南方小镇》这样近于亲述纪实的篇章,亦有不断变化视角的《雨》作品系列如同虚构的回忆和隐秘分享,而于其间的《W》、《雄雉与狗》,则是以粘连的姿态使虚实重叠、再断裂,直到《南方小镇》与开篇的《归来》呼应作结。主人公“辛”的身份在家族三代中往复,黄锦树称这一构想的出发点,正是“设想一家四口,如果其中一个成员死去,剩下来的人会怎样继续活下去”——于是辛时而是悼念青春的少年,时而是早夭的孩子,时而是缺席的父亲。视角与人称的变换间,读者对这一南洋小家庭的情感不断累积,时而神往时而怅惘,恰如积雨云聚齐而又消散。黄锦树以其最擅长的尖锐文笔,划开马来半岛的橡胶树皮,使故事像胶水一样自然流淌,当阵雨来时,便得以一同滋润、淹没土地,缓慢堆积直到胸口。

与黄锦树对短篇而非长篇创作的偏好相辅相成的,是他对书的整体概念的青睐。迄今出版包括《火,与危险事物》在内多部短篇小说集的他,对《雨》在大陆的销量感到不可思议,前者在马来西亚卖不到两百本,而后者在2018年3月引进后,4月获奖,至今已经十数次重印。


HOW夜读 | Vol.30黄锦树:《雨》 崇真艺客
HOW夜读 | Vol.30黄锦树:《雨》 崇真艺客

图片源自纪录片《还是有书籍》


由后浪引进出版的这本《雨》以橡胶树斑驳的树皮作为外封,沿沟壑而下的白色树液组成书名,正如海岛的乳汁流落;内封则由迷宫一样的雨林和辛所梦所见的老虎交叠,封底细细的雨痕做结,足见书籍整体构想上的巧思。


昊美术馆设计师 李和阗




HOW夜读 | Vol.30黄锦树:《雨》 崇真艺客

*以下文本片段摘自本书章节《雨天》




《雨》 摘选



引自第1页


雨天


久旱之后是雨天,接连的

仿佛不复有晴

湿衣挂满了后院

沉坠着。母蛙在裤角产卵

墙面惊吓出水珠

水泥地板返潮,滑溜地

倒映出你的乡愁

像一尾

涸泽之鱼

书页吸饱了水,肿胀

草种子在字里行间发芽

书架年轮深处探出

发痒的

蕈菇的头

就像那年,父亲常用的梯子

歪斜崩塌地倚着树

长出许多木耳

大大小小,里里外外

倾听雨声

风声

在他死去多年以后的雨季

只有被遗弃在泥土里的那只橡胶鞋

还记得他脚底顽强的老茧


那时,胶林里

大雷小雷在云里奔逐

母亲幽幽地说,

“火笑了,那么晚

还会有人来吗?”


二◯一五年六月一日


HOW夜读 | Vol.30黄锦树:《雨》 崇真艺客

橡胶树林




《树顶》(《雨》作品二号)


“船卖他,或我嫁给他,总得选一样。”母亲又使劲盯着他。“不能两样都说不。如果我嫁他,船也会是他的。只卖船比较划算。船卖得的钱可以存在银行,给你们长大念书用。就这样决定了。”说着起身,拍拍屁股,从伊斯迈手上接过被哄得笑呵呵的妹妹,叽里咕噜地说了几段话。他就呼喝指示几个士兵摊开一张帆布,小心地把古船包裹了,扛上军车后斗。辛咬得嘴唇生疼,咬出股铁锈味。母亲使唤辛去房里拿出一本簿子,翻开其中一页给伊斯迈,让他抄下资料。目送军队远去,软泥上留下车烟的臭味和深深的车辙,辛的泪水一直没停过,甚至几乎大哭失声。似乎是船被载走的那瞬间,确定父亲不会再回来了。




书目简介



HOW夜读 | Vol.30黄锦树:《雨》 崇真艺客

《雨》

作者:[马来西亚] 黄锦树 

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3


大雨无边无际,

召唤着南洋胶林深处的情感与记忆


《雨》是2017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及金鼎奖文学图书奖得奖作品,同时也是2018年首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获奖作品,收录了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得奖作品《归来》。作者黄锦树是马来西亚华文重量级作家,曾获台湾重要文学奖—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雨》是黄锦树作品首次以原貌引进大陆。

黄锦树以创作、立论对抗历史的遗忘,寻觅马华文学的出路。他的创作参照在故乡的生活经验,承接以往几近于失传的“异史”,经营一个幻魅的历史叙事学,以文学的方式使人重新省视过去,扣问未来该何去何从。



内容简介摘自豆瓣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92538/




关于作者



HOW夜读 | Vol.30黄锦树:《雨》 崇真艺客

 黄锦树 


黄锦树,马来西亚华裔,1967年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于1986年赴台求学,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硕士、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毕业。1996年迄今于台湾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

曾获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小说首奖、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小说奖等多项重要文学奖项。

著有小说集《鱼》《犹见扶余》《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土与火》《刻背》《乌暗暝》,散文集《火笑了》《焚烧》,论文集《华文小文学的马来西亚个案》《马华文学与中国性》《谎言或真理的技艺》《文与魂与体》等。

作者简介部分摘自豆瓣





关于朗读者



HOW夜读 | Vol.30黄锦树:《雨》 崇真艺客

 李和阗 

昊美术馆设计师





* 非特别注明图片源于网络

图片文字整理 | vivi



HOW夜读 | Vol.30黄锦树:《雨》 崇真艺客
HOW夜读 | Vol.30黄锦树:《雨》 崇真艺客
HOW夜读 | Vol.30黄锦树:《雨》 崇真艺客


HOW夜读 | Vol.30黄锦树:《雨》 崇真艺客
HOW夜读 | Vol.30黄锦树:《雨》 崇真艺客


HOW夜读 | Vol.30黄锦树:《雨》 崇真艺客
HOW夜读 | Vol.30黄锦树:《雨》 崇真艺客
HOW夜读 | Vol.30黄锦树:《雨》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