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洲艺术家帕翠西亚·皮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的创作聚焦人类试图干预自然所带来的意外后果。她那些著名的超写实主义雕塑,有着人形比例与充满感染力的丰富表情,却伸出非人类的四肢,长着鳞鳍和翅膀,怪诞离奇又耐人寻味。
「希望」作为皮奇尼尼香港首场大型个展,于2023年5月24日至9月3日于大馆当代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艺术家汇聚50余件雕塑、绘画及流动影像作品,展现她通过超现实的风格,极写实的造型,描绘着焦虑、同理心与希望。
帕翠西亚·皮奇尼尼作品《天野》
展品分布于大馆赛马会艺方各个展厅。巨型沉浸式装置《天野》(Celestial Field),由4,500株分别从地板上冒起及从天花板垂下的花茎組成,把观者一拥入怀,进而叩问何谓进步的本质。此外,艺术家对赛马会艺方标志性的螺旋楼梯也进行了创作,一个高达20米,以不同颜色假发组成的装置从顶层天花板悬垂而下。
帕翠西亚·皮奇尼尼作品《发丝》
毛发在皮奇尼尼的艺术实践中经常出现,它既作为媒介,也是作品概念。皮奇尼尼着迷于毛发的象征意义和矛盾。“毛发是活的,但它却没有生命迹象。它是感性的,但却没有感觉。”
帕翠西亚·皮奇尼尼作品《懒虫》
同时,她还关注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依存关系。她称之为“人工自然”,因为人类似乎快有能力设计及创造出新的生命形式,乃至新的“生物机械”混种。对艺术家来说,这种设想激发起她对科学进步的焦虑。观众不仅能在「希望」展览中洞察艺术家的壮阔视野,还可藉此深入思考关于进步、科学和技术,以及关怀伦理学的哲思奥意。
帕翠西亚·皮奇尼尼作品《情侣》
在策展人Tobias Berger看来,皮奇尼尼的作品挑战了我们对生物学先入为主的观念,迫使我们直面基因实验、科技、艺术,甚至人类本身的局限,也反映了一个大馆当代美术馆长期关注的课题:探索“未来躯体”的概念和自然的问题,而展览“希望”将以艺术方式的作出回应。
关于帕翠西亚.皮奇尼尼
帕翠西亚.皮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于1965年出生于西非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1972年随家人移居澳洲,在当地成长。在早期的艺术生涯,她在医学博物馆度过了大量时间,绘画馆内各种保存标本。她的作品通常以素描开始,然后由她和技术团队转化为立体对象。自1990年代以来,皮奇尼尼的作品将可爱与怪诞融为一体,促使观众克服厌恶感,看到不同形式的美,无论那是多么的令人不安、畸形或人工化。2003年,皮奇尼尼代表澳洲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此后在世界各地举办无数个展和群展。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