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指导,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刘海粟美术馆、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表现艺术中心、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东华智库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主办,上海新虹桥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泰艺术中心、上海艺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表现2023”展览已于6月22日在刘海粟美术馆1-4号展厅对外展出,展期至7月9日。
学术主持 张晓凌
策 展 人 彭 锋
参展艺术家
刘海粟、林风眠、关良、张弦、罗尔纯、陈钧德
丁设、马路、王劼音、王易罡、井士剑、尹朝阳、许江、苏新平、李磊、张方白、范勃、周长江、周春芽、洪凌、顾黎明、黄建成、隋建国、谭平(按姓氏笔画排序)
艺术是生命的表现
中国20世纪现代美术,是与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常玉、潘玉良、丰子恺、关良、吴冠中等一长串熠熠生辉的名字紧紧相连的。这些二十世纪初探寻现代艺术求索之路的留法留日艺术名家,是中国美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先驱者、奠基者和开拓者,他们掀开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崭新篇章,并闪耀至今。而改革开放之后一批批艺术家接续父辈的艺术理想踏上新一轮的海外艺术留学之路,在学成归国后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其中一批深受西方表现主义影响的艺术家和国内深耕于该艺术流派的艺术家们形成了一股表现艺术的力量,厚植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和美学价值,成为了中国表现性艺术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
“中国表现”艺术的缘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众多留学或者游学海外的艺术家在向西方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向内而行、向中国传统艺术和哲学精神中汲取养分,遵循蔡元培先生的“择中西之精华而取之”的理念,形成自我的艺术思想和创作风格。林风眠认为:艺术伟大的时代,都是情绪和理性调和的时代,目的不仅仅为了改良中国画,更是为了创造一种超越国界和画种的、更具人生救赎功能的艺术形式,他重新阐释了“西洋之所长”,发展了表现主义的“融合主义”,他当之无愧是“中国表现”艺术的先驱代表。
刘海粟在创办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美术学校时便发出“要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的宣言,在艺术创作上则努力寻找中国画与西方后印象派的连通点。两次欧游对他的创作意义深远,他接触研究并推介印象派及后期印象派艺术,也大胆将石涛的艺术与后期印象派进行比较并认为有共通之处。刘海粟认为:表现者,融主观人格、个性于客观,非写实主义也,乃如鸟飞鱼跃,一任天才驰骋。他提出“冲决一切罗网”的口号,并以一言以蔽之:艺术是生命的表现。刘海粟在艺术上一贯致力于融合文人画和后印象派的主体表现性,其后期泼墨泼彩画尤其呈现出鲜明的“表现”的特质。
“写意”是东方文化的特征,不追求形式的逼真性,而重在表现意境,追求“以形写神”与“气韵生动”。关良将中国传神写意的审美原则与西方现代艺术理念巧妙融合,以画戏而享誉20世纪中国画坛,通过夸张、稚拙的手法以形传神,使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和表现性绘画语言发生内在的契合,成为“中国表现”艺术的早期重要代表。
顺应先辈艺术家们在表现艺术上的探索和实践,在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1950年代美国表现主义和1980年代德国新表现主义影响下的“中国表现”当代艺术群体,在普遍吸收西方表现主义精华的同时,不约而同地从中国传统艺术中寻找精神内核和表现语言,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就了表现艺术体系下的不同个体的风格化创造,“中国表现”的群体艺术家建立了一个不同于西方艺术的体系,成为一个具备学术性、系统性的艺术流派,而中国传统艺术赋予了“中国表现”的根与灵魂,使“中国表现”必将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重彩的一笔。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本次“中国表现2023”展正是在此精神指导下,经各方资源整合、多方力量集结后的联合大展。刘海粟先生一生推崇艺术的表现性,本次展览在刘海粟美术馆展出也具有特殊意义。展览将通过呈现刘海粟、林风眠、关良、许江、周春芽、谭平、张方白、周长江等二十余位“中国表现”代表性艺术家们作品中的中国精神和文化价值,深度诠释艺术家们为探索艺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做出的前赴后继的努力,艺术是心灵的表现、更是生命的表现,我们期待兼有西方艺术影响和中国艺术基因的“中国表现”艺术进一步在世界艺术之林绽放。
刘海粟美术馆馆长 鲍薇华
2023年6月

刘海粟《黄山立雪台晚翠图》,47.8x91cm,纸本彩墨,1979,刘海粟美术馆藏
林风眠《宝莲灯》,69x70cm,纸本彩墨,20世纪 80年代初
关良《戏剧人物》,49x46cm,中国画,现代
丁设《166202305150100》,180x150cm,布面丙烯,2023年
马路《喜悦》,180X210cm,丙烯,综合技法,2021年
王劼音《浩渺》,218x276cm,布面油画,2021年
王易罡《抽象作品H38号》,220x240cm,布面油画,2023年
李磊《不醉不休》,布上丙烯,250x540cm,2022年
周长江《间性之维》,225x717cm,布面丙烯,2022年
洪凌《索深胭》,200x250cm,布面油画,2016年

中国表现2023
/指导单位/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主办单位/
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
刘海粟美术馆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表现艺术中心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
东华智库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
/承办单位/
上海新虹桥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泰艺术中心
上海艺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
上海文化总会有限公司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上海市收藏协会西洋艺术专委会
/组委会主任/
朱剑伟 鲍薇华 孟建
/组委会成员/
刘蟾 靳文艺 张宇 顾海
尹安泰 张跃 黄文叡 龚云表
蔡彭城 李旭 田绍登 丁曦林
王嘉沐 乐坚 陈海蓝 武树
蔡瑾 夏云
/艺术统筹/
张方白 蔡彭城
/策展助理/
蔡瑾 尹希文 刘璐
/媒体宣传/
人民日报 解放日报 新民周刊 腾讯
新浪 雅昌网 99网 WEART
/媒体主办/
WEART

/展览时间/
2023年6月22日-7月9日
/开幕式/
2023年7月2日 10:00
/展览地点/
刘海粟美术馆1-4号展厅
(延安西路 1609号)
编辑:肖雪 | 主任编辑:洪亮

观展小贴士💌
自2023年4月起,推出团体导览讲解服务
上午场: 10:00-11:00
下午场: 13:30-14:30
讲解预约通道
座机: 021-62701018

/目前开放展览/
(本馆1-4号展厅,展出至7月9日)
(本馆6号展厅,长期陈列)
转载自刘海粟美术馆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