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她最新完成的《琉璃厂东街52号》展览里,马秋莎试图捕捉的,则是来自这个声音最具体和最幽微的一种回响。一间四下空阔,未加人工照明的展厅,只有一堵孤墙伫立于正中,嵌入墙内的是一间老古玩店的门脸,以及橱窗里面一层一层堆叠码放的,来自不同年代的物件 。这一切,按照艺术家的说法,再现了她童年时期曾经流连的琉璃厂东街一带,那些最典型的古玩店的样貌与气息,琉璃厂东街52号也是她祖母的宅院。在那些被幽暗光线和无数神秘“古物”所吸引和占据的下午,迈入古玩店的门槛就像进入另一个时空,在那里,世界和自我之谜透过儿童心灵的棱镜折射出最初的形状。而在这些距离日常生活如此遥远的古旧之物中,童年的马秋莎发现并找到了一个更吸引她认同的自己,仿佛现实中的人生因此而被赋予意义。从那些服饰、器具和图像的吉光片羽中,她为自己慢慢拼缀起一个满族公主的形象,还有那些围绕着她的传说,身世和情感,家族和历史。所有这先于艺术的一切,给了当年的女孩至关重要的体验:或许现实和现在并不意味着全部,就像冰山往往只会露出可见的一角,这并不会妨碍懂得的人去想象在海面之下,在深处,在它来的地方,是怎样的庞大和壮观。

马秋莎,展览“琉璃厂东街52号”现场,2023
于是,从物的世界挽回正在枯萎的当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被艺术家确认和承担的,现代性的债务。当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我们曾见证各种形式的,归还物以它们声音的努力:无论是阿帕杜莱所勾画的、物的社会生命图谱,还是陶西格提醒我们聆听的物的故事,这些都为困于当下的人类打开了更宽阔丰盈的时空维度和心灵跨度。同时,我们也见证了一种怀旧狂热,或症候性的痴迷,仿佛要映射和透析这种当代恋物的无处不在。依据拍卖图录的格式,马秋莎为她收集的这近百件“古董”制作了貌似精确的编目和说明一一列出每件器物的年代、来路、类型和用途。似乎艺术家在暗示我们,在怀旧迷狂和对过去义务的担负之间,差别或许极为细微。尽管如此,它仍可辨别:仿佛无意地,马秋莎将自己身着满清服饰的形象制作为铜镜残影,藏在这满架琳琅的深处。以这样的方式,个体的回忆遂以某种神话式的图像为自己争取到一个位置。在那些同历史进行的,可见或不可见的艰难角力中,这一次,马秋莎以收集的行为,印证了那个预言/寓言:在人与物的相互唤醒之中,思想的法则被要求为回忆的正当性作出解释,空间被要求为时间付出代价,现在被要求接受那个“被压抑的过去”。[3]

关于艺术家 马秋莎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毕业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并获艺术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她的个展曾在上海Longlati基金会,英国米德尔斯堡现代艺术中心、OCAT西安、北京公社、曼切斯特华人艺术中心、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泰康空间举行。她的作品曾于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柏林戴姆勒基金会、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洛杉矶郡立美术馆、芝加哥大学斯玛特美术馆、休斯顿当代美术馆、坦帕艺术博物馆、圣彼得斯堡美术馆、美国卫斯理大学美术馆、俾尔根国际艺术基金会、挪威斯塔万格美术馆、波特兰当代艺术学院、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龙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和OCA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等多处艺术机构展出等多处展出。她曾参加莫斯科青年艺术双年展(2015),她是2013年亚洲文化协会驻地项目艺术家及2017年“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奖获得者。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