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展评|马秋莎个展《琉璃厂东街52号》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展评|马秋莎个展《琉璃厂东街52号》  Beijing Commune 崇真艺客

(原文发布于Art-Ba-Ba,作者:李佳)
这不是地名第一次出现在马秋莎的作品标题中,在她广为人知的表演录像、创作于2007年的《从平渊里4号到天桥北里4号》里,艺术家的出生地点,同作品拍摄时的家庭住址被并置一处,二者之间的时空距离暗示出作品的自传性背景和切身的情感投注。马秋莎将记忆的痛楚、隐蔽和急切,凝缩在录像结尾令人难忘的、已然成为经典的一幕:镜头中的她缓缓取出口中的刀片。那一刻,仿佛记忆本身化作这几乎不可见的纤薄之物,诉说着它的全部锋利、亲密、不安,显示自己何以驱动、刺穿又打断个体的言说。在马秋莎的艺术历程中,尤其在《沃德兰》《一室一厅一厕》等具有代表性的系列中,这个来自个人经验与记忆,特别是童年和家庭回忆的声音,总是以某种方式萦绕着,暗示它自己根本性的,不可见而又始终在场的存在。
展评|马秋莎个展《琉璃厂东街52号》  Beijing Commune 崇真艺客展览琉璃厂东街52现场,2023

在她最新完成的《琉璃厂东街52号》展览里,马秋莎试图捕捉的,则是来自这个声音最具体和最幽微的一种回响。一间四下空阔,未加人工照明的展厅,只有一堵孤墙伫立于正中,嵌入墙内的是一间老古玩店的门脸,以及橱窗里面一层一层堆叠码放的,来自不同年代的物件 。这一切,按照艺术家的说法,再现了她童年时期曾经流连的琉璃厂东街一带,那些最典型的古玩店的样貌与气息,琉璃厂东街52号也是她祖母的宅院。在那些被幽暗光线和无数神秘古物所吸引和占据的下午,迈入古玩店的门槛就像进入另一个时空,在那里,世界和自我之谜透过儿童心灵的棱镜折射出最初的形状。而在这些距离日常生活如此遥远的古旧之物中,童年的马秋莎发现并找到了一个更吸引她认同的自己,仿佛现实中的人生因此而被赋予意义。从那些服饰、器具和图像的吉光片羽中,她为自己慢慢拼缀起一个满族公主的形象,还有那些围绕着她的传说,身世和情感,家族和历史。所有这先于艺术的一切,给了当年的女孩至关重要的体验:或许现实和现在并不意味着全部,就像冰山往往只会露出可见的一角,这并不会妨碍懂得的人去想象在海面之下,在深处,在它来的地方,是怎样的庞大和壮观。

展评|马秋莎个展《琉璃厂东街52号》  Beijing Commune 崇真艺客展览琉璃厂东街52现场,2023
也许在今天,只有孩童和艺术家还保留着那只能窥见冰山的眼睛。在孩子和艺术家的眼中,物的世界同时也是形象、寓言、真理和总体性的世界,后者早已如传说中的国度一样消失于大地,不再被现代的生存体验所兼容和辨认,但其回光总以某种方式闪现,借给贫瘠的现实一抹色彩。在物的无名语言中 [1],人类还有机会从现代性自我设限的那个枯萎的抽象领域回返。上个世纪初,作家本雅明曾经如此细腻地观察,沉溺并流连于那个由电话机、摆件、家具、针线盒、标本、驼背小人等诸物件和碎片拼凑起的童年世界,在回溯的场景中辨认和定义1900年代的都市生活,从而一探其现代性的悲剧面相。而眼前这间被切割、重组,被再度嵌入展览上下文的老古玩店,它所承载的不止于寄寓个体的生命历程和家族叙事——现代人有足够的能力去想象看不见的冰山之巨吗?在被压缩至一面墙厚度的橱窗内,在一排排令人眼花缭乱,熟悉又陌生的过时之物中,从“废弃物能量”所凝缩和汇集的过于透明的晶体望去,仿佛能窥见当年本雅明所描绘的图景:物在时间中衰败,它们的外表遂“转为梦”,变成一种让人得以向历史凝视的拼图。[2]

展评|马秋莎个展《琉璃厂东街52号》  Beijing Commune 崇真艺客马秋莎,展览琉璃厂东街52现场,2023

于是,从物的世界挽回正在枯萎的当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被艺术家确认和承担的,现代性的债务。当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我们曾见证各种形式的,归还物以它们声音的努力:无论是阿帕杜莱所勾画的、物的社会生命图谱,还是陶西格提醒我们聆听的物的故事,这些都为困于当下的人类打开了更宽阔丰盈的时空维度和心灵跨度。同时,我们也见证了一种怀旧狂热,或症候性的痴迷,仿佛要映射和透析这种当代恋物的无处不在。依据拍卖图录的格式,马秋莎为她收集的这近百件“古董”制作了貌似精确的编目和说明一一列出每件器物的年代、来路、类型和用途。似乎艺术家在暗示我们,在怀旧迷狂和对过去义务的担负之间,差别或许极为细微。尽管如此,它仍可辨别:仿佛无意地,马秋莎将自己身着满清服饰的形象制作为铜镜残影,藏在这满架琳琅的深处。以这样的方式,个体的回忆遂以某种神话式的图像为自己争取到一个位置。在那些同历史进行的,可见或不可见的艰难角力中,这一次,马秋莎以收集的行为,印证了那个预言/寓言:在人与物的相互唤醒之中,思想的法则被要求为回忆的正当性作出解释,空间被要求为时间付出代价,现在被要求接受那个“被压抑的过去”。[3]

展评|马秋莎个展《琉璃厂东街52号》  Beijing Commune 崇真艺客
展览琉璃厂东街52图录内页细节,2023

注释:
[1]《本雅明传》,霍华德·艾兰/迈克尔·詹宁斯著,王璞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p112
[2]“本雅明:擦亮日常事物的光泽”,迈克尔·詹宁斯,霍华德·艾兰专访https://www.lifeweek.com.cn/h5/article/detail.do?artId=189316
[3]《书房与革命—作为“历史学家”的“收藏家”本雅明》,张旭东,原载《读书》1988年12期




关于艺术家 马秋莎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毕业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并获艺术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她的个展曾在上海Longlati基金会,英国米德尔斯堡现代艺术中心、OCAT西安、北京公社、曼切斯特华人艺术中心、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泰康空间举行。她的作品曾于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柏林戴姆勒基金会、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洛杉矶郡立美术馆、芝加哥大学斯玛特美术馆、休斯顿当代美术馆、坦帕艺术博物馆、圣彼得斯堡美术馆、美国卫斯理大学美术馆、俾尔根国际艺术基金会、挪威斯塔万格美术馆、波特兰当代艺术学院、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龙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和OCA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等多处艺术机构展出等多处展出。她曾参加莫斯科青年艺术双年展(2015),她是2013年亚洲文化协会驻地项目艺术家及2017年“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奖获得者。




了解更多北京公社展览及艺术家信息,请访问:
官方网站:www.beijingcommune.com
微博:@北京公社
微信:北京公社
Instagram: beijingcommune
Facebook: beijingcommune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