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提起学生时代最难学、最难考的一门课,相信不少读者朋友会说是语文:文言文阅读往往晦涩难懂,不知道文章在说什么;现代文阅读也不容易,即使看得懂文章在说什么,却总写不出考官心里的答案。作文则常常无从下手,好不容易“凑”出一篇来,辞藻匮乏,文采全无又是常态。这时候,可能有的朋友就会羡慕起古人的才思敏捷来:诚然,古人对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十分重视的,孔子所谓“言之不文,行而未远”,就是这个意思。像苏轼、韩愈、李白、杜甫这样的大文豪,语言文字能力自不消说,即使受过传统教育的一般文人,四书五经,滚瓜烂熟,阅读理解肯定没有问题;诗词歌赋、公文议论、游记小品等各类文体的写作,也都不在话下。即使是粗通文墨,读书不多的普通人,文字功底也不可小觑。我们有时去旅游景区,看见不少无名文人、普通百姓写的对联、文章,有不少也既贴切又富有文采,显示出他们的深厚的功底和积累。古人为什么语文这么好?这与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也许有人会说,由于科举考试的内容与范围,古代文人几乎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花在了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和文史知识的积累上了,当代人还要系统学习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诸如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在语言文字学习上花的精力少了很多,语文不如古代人也是理所应当的,这固然是一大原因。但撇去花费的精力多寡不谈,古代在语言文字能力学习的方法上,也许同样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古代中国,人们如何学语文?首先是识字。识字依靠的一些童蒙读物,最常见的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龙文鞭影》等,大多都编成类似诗词的韵文形式,因为这样更容易让小朋友记诵。此外,还有《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基础诗词读本、《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诗词格律入门书,也是重要的童蒙读物。粗通文字之后,小朋友进行的一项重要的文字创作训练便是对对子,称为“对课”,相当于现在的造句。而掌握了对对子,也就掌握了撰写近体诗的几项基本技能:平仄与对仗。这样便可尝试写一些短小的绝句、律诗。之后慢慢地再涉及长诗、长文。可见,中国传统的基础语文教育,都与诗词的阅读与写作密切相关。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潘文国教授,长期致力于英汉语言学的研究、教学,又精通古代汉语、古典诗词的写作。对于汉语的学习、教育也有自己的见解。他曾提出,我们如今的语文教学,是“用教外语的方式教母语”,从而忽视了传统的语言教学方式。虽然,中文经历了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变,但其实传统的语言教学方式也应有其借鉴价值的。上海古籍出版社近期出版了潘文国教授的《诗词读写初阶》,是他积数年之功撰写的一本讲诗词格律、写作、阅读方面的小书,不只是想为对诗词写作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提供一本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读物,也希望中国传统诗词写作的方法可以让当代人的语文学习与教学有所借鉴。对写作、语文学习有困惑的读者朋友,也不妨一读,看看古人是如何入手学语文的。
专家推荐
这是作者积数十年研究功力与读诗心得,融汇古人精辟见解,为诗词爱好者指示作诗填词门径的一本好书,深入浅出,切实有用。
——“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方笑一
内容简介
本书从诗词的格律谈起,介绍诗词格律中的用韵、平仄、对仗等要素。因作者有长期从事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背景,所以能够通过对比英语语言特点,找到汉语语言特性,揭示诗词格律的产生原理,从而更好地分析与介绍其中规律。再通过轻松的语言、生动的事例,介绍诗词的鉴赏与修辞,最后谈创作心得以及诗词写作练习的几种方式。其中包括传统游戏如“诗钟”“斗草”等皆有,要言不烦且颇有趣味。读、写、练、玩结合,让当代人能够更快速了解掌握诗词的写作方法,对诗词写作这一古代知识阶层普遍掌握的语言文字技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简介
潘文国,知名语言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师从著名音韵学、汉语史专家史存直教授。在古代汉语、音韵学、中英翻译学等领域均有重要研究成果,于古典诗词的格律、创作、鉴赏亦多究心。
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书摘
责编:戎默;排版:王曦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