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崇真艺客

“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2023.6.17-7.29,INKstudio墨斋,北京


时间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珍惜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是从时间联系起来的!哎哟,你看很多人他就不知道。所以你懂了你知道这个道理好深刻的,好简单的问题。我们的生命的流程就是时间啊。那么这一根线,一根线的这样做下去。

——李华生


李华生也发现了一种基于水墨的修行方式,将笔触线条而非水墨的层层渲染作为水墨语言的核心过程。

李华生很早就以山水画闻名中外,其卓越的才华和推层出新的精神更是为时人所称赞。1998年,他开始走上转型之路。他重新思索艺术以及创造过程的意义和目的,以"线格"这一全新的方式来表现他的思考,用横线和竖线均等交叉而成的线格来营造冥想的空间。十多年来,李华生一直专注于"线格"的创作。此类创作要求限制线条的表现性,这是对传统的一大颠覆。然而它也以最微妙的方式体现出艺术家的精神和"气"。每一根线条都在心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中完成,只有几十年执毛笔训练的水墨画家才能做到,线条上任何微小的波动都体现出"气"的凝聚消散,而这"气"又与艺术家的体力、心境、注意力以及健康状况息息相关。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崇真艺客

《0679》, 2006,纸本水墨,180 x 97 cm x 4p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崇真艺客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崇真艺客

《0679》(局部), 2006


从2000年"线格"作品在上海双年展上赢得国际关注以来,李华生的这一系列作品几乎成了各类当代水墨展览,尤其是抽象水墨展览中的必展品。然而,除了2003年的重要展览"念珠与笔触"外,其它展览中的"线格"作品数量不多,流通量也很小,往往是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展览上重复出现。因此,李华生"线格"系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还不曾真正向世人展露。李华生对外展示的半抽象山水作品也非常少,足见艺术家之惜画如金,每幅作品都记录了艺术家醍醐灌顶的独有瞬间。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崇真艺客

《0906》, 2009,纸本水墨,152.5 x 74 cm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崇真艺客

《无题13号》,纸本水墨,137 x 68 cm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崇真艺客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崇真艺客

从左至右:《9811》, 1998,纸本水墨,245 x 124 cm;《9822》, 1998,纸本水墨,245 x 124 cm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崇真艺客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崇真艺客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崇真艺客

从左至右:《1013》, 2010,纸本水墨,149 x 76 cm;《1015》, 2010,纸本水墨,246.5 x 124.5 cm;《1018》, 2010,纸本水墨,109 x 70 cm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崇真艺客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崇真艺客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崇真艺客

从左至右:《9407》, 1994,纸本水墨,97 x 180 cm;《0508》, 2005,纸本水墨,96 x 178 cm;《0097》, 2009,纸本水墨,95 x 178 cm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崇真艺客

《1401》, 2014,纸本水墨,70 x 139 cm


关于艺术家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崇真艺客

艺术家在工作室


李华生(1944-2018)是一位接受过传统训练的水墨画家,他在书法、山水以及基于时间和过程而创作的当代水墨中追求心手双畅。他的作品包括线格画、抽象山水、摄影以及以水墨为基础的装置。
 
李华生在进行抽象画探索前,已经被广泛地认为是同辈山水画家中的佼佼者。曾参加过重要展览,如中国美术馆"十人中国画展"(1981);美国八大博物馆"现代中国画巡回展"(1983-1985);香港艺术馆、新加坡艺术馆、伦敦大英博物馆、德国东亚艺术博物馆"传统和创新:二十世纪中国画巡回展"。在此期间,李华生还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华盛顿大学(1987)以及新加坡国家博物馆(1992)举办过个展。

李华生的线格作品曾两次入选上海双年展(2000,2002),并参加了广东美术馆"中国水墨实验二十年"展(2001);广州美术馆"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2002);中国美术馆"开放的时代"展(2003)、"水墨新维度"展(2013);深圳美术馆"国际水墨双年展"(2004,2008);深圳画院"实验水墨回顾展"(2005);上海美术馆"形而上二〇〇五"展(2005);北京中华世纪坛"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06);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水墨再生"展(2006)、"水墨当下"展(2009);成都当代美术馆"第三届成都双年展"(2007);深圳何香凝艺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气韵"展(2007)、"收藏展"(2013),以及北京今日美术馆"文脉当代·中国版本 "展(2007)、"水色"展(2009)、"中国式书写"展(2011)。

收藏李华生作品的公共机构包括北京中国美术馆、 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芝加哥美术学院、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和香港M+博物馆等。


相关阅读

李华生与西藏

墨斋视频|高名潞谈李华生

沉痛悼念 | 李华生 1944-2018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崇真艺客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崇真艺客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崇真艺客



关于墨斋画廊


墨斋基于北京和纽约,其使命是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项目,展现中国实验水墨对国际当代艺术的独特贡献。墨斋展览均由深度艺评,学术交流,中英双语出版和多媒体内容作为支持。墨斋的项目包含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韩国,以及日本的战后和当代艺术家,其中包括冰逸、张耀煌、陈海燕、程延平、戴光郁、丁桥、何云昌、熊辉、黄致阳、井上有一、马文、郑光熙、康春慧、金钟九、李仁、劳同丽,李津、李华生、林贤洛、林玉相、刘丹、彭康隆、苏煌盛、陶艾民、曾建颖、韦邦雨、王冬龄、王天德、魏立刚、徐冰、杨诘苍、郑重宾,并展出多媒介作品,包括绘画、书法、雕塑、装置、表演、摄影和影像。自2012年创立至今,墨斋多次被邀请参与纽约军械库艺术展,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海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等国际艺术活动,其代理作品已被大都会美术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和香港M+博物馆等公共机构收藏。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崇真艺客
李华生:光阴如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