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戏剧构作与当代剧场艺术的听觉转向
内容摘要:声音是剧场艺术的重要维度。在戏剧剧场时期,声音一般起到阐释性作用,是演出的布景。在后戏剧剧场时期,当文本不复是剧场的唯一中心时,“声音”被有意识地建构为积极的表演性成分。然而,长久以来,由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建构以及广泛的文化症结,与声音相关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晚近以来,姆拉登·奥瓦迪亚提出“声音戏剧构作”,旨在挖掘被忽视的声音。声音戏剧构作继承了20世纪早期先锋派的遗产,凸显了声音的物质性及其抽象形式,既是创作的新路径,也是理论的新突破,或许能为我们解读剧场作品、梳理剧场史提供新视野和新语汇。
关键词:声音 声音戏剧构作 后戏剧剧场 听觉转向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23)03-0123-12

作者简介
郑钲,南京大学艺术学院2021级博士生,本硕毕业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与南京大学文学院。主要学术兴趣在于艺术社会学研究,以及当代剧场研究与评论。
声音(sound)[1]在剧场中无处不在,且一直以来都是剧场艺术的重要维度。一场几乎没有声音的戏剧演出是不可想象的,即使是哑剧和默剧,依然还存在无数难以辨认的噪音。然而,自亚里士多德以降,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与声音相关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戏剧剧场(dramatic theatre)中,声音一般起到阐释性作用,主要是文学的附庸,服务于情节进展与意义表达,形象地说,声音是演出中的“听觉布景”。在雷曼意义上的后戏剧剧场(postdramatic theatre)中,当文本不复是剧场艺术的唯一中心时,剧场内的其他要素得以实现主题性表达,而“声音”恰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当代剧场实践中被有意识地建构为积极的表演性成分,甚至直接成为作品的主题。
一、被忽视的声音问题
置身剧场中,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在声音设计师蒂娜·凯伊(Deena Kaye)和詹姆斯·勒布雷希特(James LeBrecht)的考察中,所谓“声效”和“配乐”在早期戏剧庆典仪式中已经出现了。[2]在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幕后的声音几乎是一个必备的要素。莎士比亚的作品天马行空,景象多变,“角色在行动过程中看到的所有景象不会都被观众看到,但是角色听到的所有声音都会被观众听到”。[3]今天我们已经无法亲身体验古希腊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剧场了,只能通过文字记载去猜测当时的剧场,在想象中“听见”声音。然而,如果把目光放在近现代,尤其是盛行于19世纪、20世纪及至今天的现实主义戏剧中,声音在剧本中和在剧场中往往被视为一个再现现实的重要元素。
二、声音戏剧构作与先锋派的声音探索
在后戏剧剧场的艺术情境中,奥瓦迪亚将当代剧场艺术置于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早期先锋艺术的发展脉络中,他重新审视了历史先锋派——特别是未来主义和达达主义——所留下的遗产,认为20世纪以来的声音艺术探索肇始于未来主义和达达主义对噪音艺术的关注:
三、声音戏剧构作及其实践
在奥瓦迪亚的描述中,声音戏剧构作的问题是要处理“声音本身作为一个演员”。这个问题阿尔托也曾思考过。阿尔托拒斥文学,强调要寻找舞台“自身的语言”,却没有指明这种语言究竟是什么。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阿尔托是以“声音”为例来尝试描述这种“语言”的。他声明,“声调在剧场中的具体价值很值得讨论”,随之区分了两种声调——诉诸理智的话语/声音和独立于意义之外的话语/音乐。他在分析巴厘岛戏剧时说:“一个声音就等于一个手势,不能被当成布景或一种思想的陪衬……”[25]在残酷剧场中,“音效不间断:声响、噪音、喊叫的使用,首先取决于其震撼力,其次才是它代表的意义”。[26] 阿尔托的戏剧理论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过去传统中将声音认作“戏剧低下的部分”的观点,肯定了声音的重要性,他将那些脱离了“布景”和“陪衬”地位的声音,视为剧场“自身的语言”。
结 语
20世纪以来,学术界的各种“转向”(turn)令人目不暇接。德国学者迈耶(Petra Maria Meyer)在其多篇文章中提出当代剧场艺术亦存在一种“听觉转向”(acoustic turn)。在她看来,听觉转向的出现与两种变化有莫大的关联:一是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二是舞蹈和音乐成为剧场的新主导。前者与奥瓦迪亚提出的声音戏剧构作的社会语境是一样的。有趣的是后者,迈耶挖掘了现代剧场实践的先驱和理论家爱德华·戈登·克雷(Edward Gordon Craig,18721966)的理论,认为在克雷的著作《迈向新剧场》(Towards a New Theatre)与诸多文章中,受到尼采的启发,重估古希腊剧场的价值,认为舞蹈和音乐将覆盖文学,成为剧场的中心。而阿道夫·阿庇亚(Adolphe Appia,18621928)这位现代剧场大师,在上世纪曾通过将观众席设计成区/块状,来重构“节奏空间”,以此来实现剧场形式的音乐化等理想。[42]然而,迈耶提出的“听觉转向”主要还是基于其舞蹈和音乐的理论背景,目的在于为她所参与的剧场作品提供一种理论上的证明。
[本文为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中国当代剧场艺术的跨媒介实践研究”(KYCX22_008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剧场的声音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有多种分类的方式。若不考虑观众席或其他的环境音的话,可以简单地区分为场上的声音(sound onstage)和场外的声音(sound offstage),前者指在舞台上制造的、视觉上可见的声音,后者则指在幕后发出的声音。根据声音的性质也可以区分为:声音、音乐、人声(次语言)、语言。参见[英]玛丽亚·谢弗索娃:《罗伯特·威尔逊:方法与作品》,黄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第163页。
从观众的角度对声音进行区分,受媒介技术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声音“世界”:“真实”世界,其中包含了演员的声音、舞台行动所制造的声音及观众不经意或故意发出的声音;“现场制作的”音效世界(noises-off),比如雷声、电话声或敲门声等,这些不是真实发生的,而是在现场被制造出来的;电子声音的世界,播放提前复制好的既得声音,它听起来很“逼真”,但不真实,而且也不是现场的,它是高度分离的、媒介化的。
See Ross Brown,Sound:A Reader in Theatre Practice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10),31.
本文倾向于谢弗索娃教授的区分方式,但在大多数时候本文的“声音”指的是一种脱离文本束缚之后的独立元素,具体表现可能是任何一种或多种的混合,比如音乐、音效、人声、对白、噪音等,关键点在于该声音能否离开文本而独立存在。
[2]Deena Kaye and James LeBrecht, eds., Sound and Music for the Theatre:The Art and Technique of Design (Burlington,MA:Focal Press,2009),4.
[3]W.J.Lawrence,Pre-Restoration Stage Studie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27),200.Quoted from Deena Kaye and James LeBrecht,eds., Sound and Music for the Theatre:The Art and Technique of Design(Burlington, MA:Focal Press,2009),4.
[4]Frank Napier, Noises Off (London:Muller,1936). Michael Green, Stage Noises and Effects (London:Jenkins,1958).Harold Burris-Meyer, Vincent Mallory and Lewis Goodfriend, Sound in the Theatre (Meneola, NY:Radio Magazines, 1959). David Collison, Stage Sound (London:Cassell,1976).Carol Waaser, The Theatre Student:Sound and Music for the Theatre (New York:Richard Rosen Press,1976).Graham Walne, Sound for the Theatre (London:A&C Black,1981). Patrick Finelli, Sound for the Stage (New York:Drama Book Publishers,1989). John Bracewell, Sound Design in the Theatre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3). John Lenoard, Theatre Sound (London:A&C Black Ltd,2001). See the list in Ross Brown, Sound:A Reader in Theatre Practice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10),14.
[5]Peter Sellars,“Foreword”,in Sound and Music for the Theatre:The Art and Technique of Design,eds. Deena Kaye and James LeBrecht (Burlington,MA:Focal Press,2009),viii.
[6]Paul Allain and Jen Harvie,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Theatre and Performance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1.
[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64—65页。
[8]参见李亦男:《雷曼的后戏剧与中国的剧场》,《戏剧》,2019年第4期。
[9]李亦男,《译者序》,[德]汉斯蒂斯·雷曼:《后戏剧剧场(修订版)》,李亦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vi页。另参见张岩、李亦男:《“剧场”辨析》,《戏剧与影视评论》,2020年第5期。
[10][德]艾利卡·菲舍尔李希特:《行为表演美学——关于演出的理论》,余匡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75页。
[11][法]贾克·阿达利:《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宋素凤、翁桂堂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1页。
[12]Jonathan Sterne,The Audible Past:Cultural Origins of Sound Reproduction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3),1-2.
[13]Douglas Kahn,Noise Water Meat:A History of Sound in The Arts (Cambridge,MA:MIT Press,1999),8-9.
[14]Deena Kaye and James LeBrecht,eds., Sound and Music for the Theatre:The Art and Technique of Design (Burlington,MA:Focal Press,2009),7.
[15]Mladen Ovadija,Dramaturgy of Sound in the Avant-garde and Postdramatic Theatre(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13),1.
[16]See Umbro Apollonio,ed.,Futurist Manifestos (London:Thames and Hudson, 1973), 19-20.
[17]See Umbro Apollonio,ed.,Futurist Manifestos (London:Thames and Hudson, 1973), 182, 195.
[18]Mladen Ovadija,Dramaturgy of Sound in the Avant-garde and Postdramatic Theatre(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13),27.
[19]这里采用学者刘超的翻译,参见刘超:《“元帅在找出租的房子”和达达主义的同步诗歌创作理念》,《艺术学研究》,2013年。
[20]Hugo Ball,Flight out of Time:A Dada Diary (New York:Viking Press, 1974),57.
[21]Douglas Kahn,Noise Water Meat:A History of Sound in The Arts (Cambridge,MA:MIT Press,1999),49.
[22]Ibid.,45-50.
[23]Mladen Ovadija,Dramaturgy of Sound in the Avant-garde and Postdramatic Theatre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13),11.
[24]Ibid., 11-12.
[25][法]翁托南·阿铎:《舞台调度与形而上》,《剧场及其复象》,刘俐译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8—41页。“翁托南·阿铎”即“安托南·阿尔托”。
[26][法]翁托南·阿铎:《舞台调度与形而上》,《剧场及其复象》,第94页。
[27][法]安托南·阿尔托:《对诗歌的反叛:安托南·阿尔托文集》,尉光吉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88页。
[28]Barry Truax,Acoustic Communication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4),4.
[29]Rick Altman,“Material Heterogeneity of Recorded Sound”,in Sound Theory Sound Practice,ed. Rick Altman (London:Routledge,1992),18.
[30]译文有改动,参见[德] 艾利卡·菲舍尔李希特:《行为表演美学——关于演出的理论》,第182页。
[31]Peter Sellars,“Foreword”,in Sound and Music for the Theatre:The Art and Technique of Design,eds. Deena Kaye and James LeBrecht (Burlington, MA:Focal Press,2009),viii.
[32][德]汉斯蒂斯·雷曼:《后戏剧剧场(修订版)》,第88页。
[33]Mladen Ovadija,Dramaturgy of Sound in the Avant-garde and Postdramatic Theatre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13),13-14.
[34]Mladen Ovadija,Dramaturgy of Sound in the Avant-garde and Postdramatic Theatre(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13),202.
[35]“silence”一词根据语境的需要将其译成“无声/寂静/沉默”。
[36]Maria Shevtsova,“Robert Wilson's Sonosphere”,in Meredith Monk,Richard Foreman,Robert Wilson:Landscapes of Perception,ed. Ann Shanahan (London:Bloomsbury Methuen,2021),176-177.
[37]Louis Aragon,“Lettre Ouverte Breton sur Le Regard du Sourd:l’art,lascience et la liberté,” Lettres franaises,June,1971,15. Quoted by Maria Shevtsova, “Robert Wilson's Sonosphere”,in Meredith Monk,Richard Foreman,Robert Wilson:Landscapes of Perception,ed. Ann Shanahan (London:Bloomsbury Methuen,2021),177.
[38]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83页。
[39]Maria Shevtsova,“Robert Wilson's Sonosphere”,in Meredith Monk,Richard Foreman,Robert Wilson:Landscapes of Perception,ed. Ann Shanahan (London:Bloomsbury Methuen,2021),176.
[40]John Cage,Silence:Lectures and Writings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1973),109.
[41]Maria Shevtsova,“Robert Wilson's Sonosphere”,in Meredith Monk,Richard Foreman,Robert Wilson:Landscapes of Perception,ed. Ann Shanahan (London:Bloomsbury Methuen,2021),176.
[42]Petra Maria Meyer,“Sound,Image,Dance,and Space in Intermedial Theatre:Past and Present”,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Sound and Image in Western Art,ed. Yael Kaduri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238-239.
关
于
我
们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创刊于1978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以繁荣戏剧研究,推进戏剧教育事业为己任,坚持古今中外兼容、场上案头并重,关注戏剧热点问题、鼓励理论创新,力推新人新作,曾以发起“戏剧观”大讨论为学界所瞩目,又以系统译介国外当代戏剧思潮、及时发表戏剧学最新优质研究成果为学林所推重,是国内最重要的戏剧学学术期刊之一,在戏剧研究界享有盛誉。
投
稿
须
知
《戏剧艺术》是一份建立在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基础上的学术期刊。本刊欢迎戏剧理论、批评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来稿。内容希望有新材料、新观点、新视角,尤其期盼关注当前戏剧实践、学理性强的力作。来稿篇幅在万字左右为宜,力求杜绝种种学术不端现象,务请作者文责自负。所有来稿请参照以下约定,如您稍加注意,则可减轻日后编辑的工作量,亦可避免稿件在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反复修改,本刊编辑部工作人员将不胜感激。
本刊实行在线投稿。在线投稿网址:
http://cbqk.sta.edu.cn 系本刊唯一投稿通道。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本刊不接受批量投稿(半年内投稿数量大于1则视为批量投稿),更不可以一稿多投。
本刊审稿时间为3-6月,审稿流程含一审、二审、三审、外审等,最终结果有退稿、录用两种情况,其他皆可理解为正在审理中,敬请耐心等候。如有疑问,可致函杂志公邮theatrearts@163.com,编辑部将在7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
本刊从未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向作者索取版面费、审稿费等费用,若发现类似信息,可视为诈骗行为。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等网站或数据库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相关机构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附:《戏剧艺术》稿件格式规范
1.作者简介:姓名及二级工作单位(如,夏晓虹:北京大学中文系)。
2.基金项目:含来源、名称及批准号或项目编号。
3.内容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足性,篇幅为200-300字。
4.关键词:选取3-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5.注释和参考文献:均采用页下注,每页重新编号。格式如下(参考2020年以来我刊):
(1)注号:用“①、②、③······”。
(2)注项(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所有注项不可缺省,请注意各注项后的标点符号不要用错):
① [专著]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② [期刊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第*期。
③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④ [报纸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
⑤ [外文版著作、期刊、论文集、报纸等]采用芝加哥格式。作者名首字母大写。书名、刊名用斜体。同一页中的英文注释若与上一个出处相同,采用Ibid.的写法。若在不同页,英文注释的所有注项,包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均不省略。芝加哥格式的范例如下:
有两位作者的著作
Scott Lash and John Urry, Economies of Signs & Spa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4), 241-51.
有作者、译者的著作
Julio Cortázar, Hopscotch, trans. Gregory Rabassa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66), 165.
有作者、编者的著作
Edward B. Tylor, Researches into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Manki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ed. Paul Bohann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 194.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Muriel Harris, “Talk to Me: Engaging Reluctant Writers,” in A Tutor's Guide: Helping Writers One to One, ed. Ben Rafoth (New Hampshire: Heinemann, 2000), 24-34.
期刊
Susan Peck MacDonald, “The Erasure of Language,”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58, no. 4 (2007): 619.
报纸
Nisha Deo, “Visiting Professor Lectures on Photographer,” Exponent, Feb. 13, 2009.
网络资源
Richard Kimberly Heck, “About the Philosophical Gourmet Report,” last modified August 5, 2016, http://rgheck.frege.org/philosophy/aboutpgr.php.
6.正文中首次出现的新的外来名词和术语、新的作家作品名和人名请附英文原文,并用括号括起。




制作 | 陈婧
责编 | 吴靖青
编审 | 李伟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