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看到我的画的时候会觉得是一种非常快速的,可能认为是电脑制图或者是喷绘,是一瞬间的电子化的爆炸性视觉,但是其实背后的时间与劳动量是非常庞大的;也形成了对快速生产时代中艺术机制的抗衡。”
王一自2013年起便着力于探索对城市和自然环境的抽象化表达,通过使用古典油画中的罩染技法,他在作品中将单一的结构元素反复组合,讨论“一与全”的社会关系。

王一,《中枢2015-8》,2016,布面综合材料,200x200cm,图片致谢艺术家与AIKE
在早期的《中枢》系列中,王一通过对画面不断地进行对角线分割,形成无数尖锐的几何结构并强调画面传递出的刺痛感,这些如同齿轮咬合在一起般的结构也是对当代社会秩序与等级的转译。而之后的《重叠》系列则将关注的点从城市转向自然环境,通过在工业化材料上缓慢又重复地手工绘制横竖结构,王一试图寻找一些悖论:“快与慢、最少的元素组合成最丰富的画面、手工与机械。”

王一,《单元2019-1》(三联作),2018-2019,布面丙烯,160x480cm,图片致谢艺术家与良壤næra

2018年HdM画廊双人展“克洛德·维尔拉&王一|表里”展览现场,2018年5月16日至6月23日,图片致谢艺术家们与HdM Gallery
如果《中枢》与《重叠》系列只是在画面结构上进行变化,那么从2018年开始,王一逐渐调整自己的色彩结构,增加了画面中暗色比例来“强化观看的时间感”。
人类社会在1879年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第一个电灯泡后被改写:人们很少再经历完全的黑暗,而是不断地暴露在非自然光下。尽管人类眼睛已经进化出非常精确的光适应机制,但长期或强烈的暴露会加速视网膜变性或某些遗传性疾病,导致人类视力的退化[1]。通过使用更浓郁的颜色,王一“一方面想把细节做到最多,另一方面想要拉长观众对画面审视、凝视的时间”。如何将被迫适应了电子屏幕等现代化工业产物后的视觉拉回到平面绘画本身是王一想探讨的问题,这似乎也是对抽象主义与极简主义大师阿德·赖因哈特(Ad Reinhardt)黑色绘画系列的一种回应:只有当人们长时间伫立在作品前,眼睛逐渐适应暗色后,才会发现画面中呈现的丰富色彩与复杂细节。



左上:王一,《重叠(时差)》,2021,镜面不锈钢上综合材料,60x60cm,图片致谢艺术家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右上:王一,《单元2019-10》,2019,布面丙烯,80x80cm,图片致谢艺术家与AIKE;下图:2013年卓纳画廊纽约空间“Ad Reinhardt”展览现场,2013年11月7日至12月18日,图片致谢卓纳画廊与Ad Reinhardt Foundation
王一有着多个显著不同而有互相联系、递进的绘画和装置系列,他的实践以矩阵式向多维度发展:或隐或现的“基因”联结着它们,缠绕在一起千丝万缕。在看似重复的排列之中孕育出新的非策略亦非预测性的变化,王一的实践过程即是涌现(Emergence)。

2020年AIKE王一个展“当明有暗当暗有明”展览现场,2020年11月8日至12月19日,图片致谢艺术家与AIKE
在2016年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上,王一呈现了他的大型装置作品《空心之火》。各色荧光灯管错落有致地悬在墙面上,面对面的安放使光和光之间互相渗透、重叠,形成更丰富的颜色变化。长达16米的作品宛如一条锯齿状的“河流”,又仿佛是白墙的一道裂缝,从中倾泄出漂亮、美好、炫目的虚无。《空心之火》的灵感来自王一对近郊城市的观察:夜晚窗外亮起的快捷酒店彩灯照映在工作室内半透光的白色窗帘上,晕开成不同颜色的色块,让人恍惚又沉浸其中。


2016年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王一装置作品《空心之火》现场
城市与建筑一直是王一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我觉得建筑可以反哺我的绘画,我的绘画也可以反哺到建筑上去”,王一这样描述二者的关系。
在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群展“流光”中,王一的作品《黑屏》即展示了他近几年从建筑上获取的感受:“其实你可以想象成开窗,现代主义不是老喜欢开窗嘛”。这些黑色玻璃的大小参照了王一绘画作品的尺寸,而看似杂乱无秩序的摆放形式则来自于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学院沙龙——从近地面一直悬挂到靠近天花板,但同时全黑的玻璃又消解掉了“沙龙”一词的叙事性和其原本语境中的浪漫主义与崇高性,黑色的巨大玻璃在建筑师Steven Holl设计的倾斜的墙上仿佛翻涌倾倒的巨浪扑向观者。

2023年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群展“流光”王一装置作品《黑屏》,图片致谢艺术家、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与Art Zhou
而群展中另一件装置作品《红灯照:世纪末的十字路》,则呈现了王一多年以来收集的带有中国特定历史阶段特征的物品。他将这些涵盖清末民初生活用品、二十年代上海Art Deco、包豪斯的设计装饰和残件、六十至七十特殊年代手工工业制品至改革开放创汇瓷器、两千年后的标准化设计,以及新农村建设中的物品等等重新组装或者并置在一起,形成一盏盏关于历史文化变迁的“灯”,在诡谲的闪烁之中抽象出我们命运的由原和未知的前进方向。

2023年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群展“流光”王一装置作品《红灯照:世纪末的十字路》,图片致谢艺术家与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
“一个艺术家的实践有他/她关注的点,但所用的材料和形式是不用限制在绘画或者任何形式上,可以非常拓展开来”,王一将自己的绘画作为实践的出发点,比喻成像是在编织、串联着各个领域的行为,“艺术是很多工种共同协作的,其实从绘画到雕塑、装置,甚至我也许未来有一天,我可以一点点参与到其他的某一个领域。”而抽象也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探索,它的视觉和内在理应有着更多层次的含义与使命。

2023年白石画廊香港空间群展“意象解构:前川强、王一、权纯益”展览现场,2023年7月6日至8月17日,图片致谢艺术家王一与Whitestone Gallery
参考文献
[1] M A Contín, M M Benedetto, M L Quinteros-Quintana, and M E Guido, “Light Pollution: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s of Excessive Illumination on Retina”, Eye (Lond), 2016 February; 30(2): pp.255-263.Published online 2015 Nov 6. doi: 10.1038/eye.2015.221
# 关注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视频号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