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7月28日至8月25日,“上海苏富比空间”欣然呈现高振宇陶艺展“泥溯”(Clay Nirvana),展出艺术家自1997年创作至今的近70件陶艺作品,包括其生涯代表作“泥洹”系列,在瓶、觚、盘、钵等器物表面的肌理之下,向内探寻泥土自身的生命力,释放其最本真的天性之美。在进入展览现场之前,让我们走进高振宇的陶艺世界,感受和理解他观念中独特的“泥相”和美学观。
陶艺,自文明诞生之初就与人类相伴相生,承载着跨越千万年的历史记忆。中国传统陶艺不仅为日常器物赋形,还是古老哲学思辨和美学价值的载体,和人类借以探索自然与灵性之美的钥匙。如今随着当代艺术格局发展,它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风格理念——以“观念”为核心,联通艺术家思想的象征性表达。
艺术家高振宇
拍摄:著名电影导演尹力
在中国当代陶艺界,有一位极其重要的大师——高振宇,他始终坚持基于泥土来思考创作,以精神观念诠释对陶艺语言本质的理解。他认为泥土是陶艺造型表现的最主要媒介和载体,不仅是借以塑性的材料,而是有生命的、需要尊重的主体。他将泥土视为有机体的存在,强调创作思维的自由性,超越实用性的局限,形成了一套独特他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方法。
泥洹系列-石核,柴烧,紫砂泥,26 Cm × 60 Cm,2017
江苏宜兴的紫砂陶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其兴起可追溯至明代早中期。1964年,高振宇诞生在宜兴的陶瓷世家之中,他的父亲高海庚曾担任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而他的母亲周桂珍亦是出色的陶瓷工艺美术大师。1982年高振宇从师于紫砂壶艺泰斗顾景舟先生学习传统紫砂壶艺。
紫砂生产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对原料进行精细选择和处理。从原材料的选择到成型、雕刻、修整、烧制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细致的操作,以确保陶器的品质和工艺能够达到最佳状态。此番过程锤炼了高振宇扎实的制陶技艺,也让他对传统技艺产生新思考:“传统的传统究竟是什么?传统的传统的传统又是什么?”这样的思考,引领他创作了紫砂“汉、唐、元、明、清”历史回顾系列作品,并继续影响着他的创作方向。
当时受欧洲现代艺术思想启蒙,日本率先探索实践了现代陶艺的制作。于是,高振宇在工艺美术系毕业后,决定前往日本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学深造,探寻现代陶艺的更多可能。在与当时著名的日本陶艺评论家海上雅臣先生结缘后,1992年,高振宇首次个人陶艺作品展在东京UNAC艺术画廊开幕。两人后续亦合作了几次重要陶艺展览。
回国后,他开始关注中国当代陶瓷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当代艺术的审美趋向,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索如何将传统技艺转化为个人艺术观念和风格的表现媒介,创作出有别于西洋乃至日本的中国当代陶艺作品。他不再一昧追求实用性和技术极致性,而是结合人文思想的,聚焦于人类主观思维和精神价值。之后三十年间,高振宇在国内外多次举办展览,引起广泛关注,其中包括1998年的东京三越画廊《青春的瓷器展》个展,《彬风堂紫砂艺术展》巴黎和柏林巡回展(2013),以及年的《泥洹——高振宇陶艺个展》中国美术馆(2017)等,他的作品深刻影响了中国陶艺从“传统”到“当代”的革新。
高振宇(左)与著名艺术评论家海上雅臣先生
在中国陶艺和紫砂文化浸泡中长大,高振宇深爱着传统陶艺的浑厚质感,所以即便是突破传统陶艺的实用性和工艺性束缚,也是他不断追问和回溯陶艺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对过去的否定。高振宇以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创作手法和对中国陶瓷发展变化及历史变迁的敏锐观察与思考,为我们留下许多意义深长的作品。
走泥纹敛口瓶,柴烧,粗陶,41 Cm × 31 Cm,2023
在本次“泥溯”(Clay Nirvana)展中,有一件名为《走泥纹敛口瓶》的作品,不仅融合了传统器皿的实用大方,更展现了当代陶艺的前卫观念,令人惊叹于其粗犷之美,粗条造型的融入看似杂乱却和谐统一,赋予了该作品线条的流畅自然以及翕然安定的韵律之美。他描述该作品为“一下一下,无心无念,向着一个看不见的中心。一条条地汇聚,最后成为粗粝的肌肤。只有这样:才是属于她自己的。”
高振宇对泥土形态及肌理的表现方式进行探索与运用,体现了“借用实用品的形骸表达内心世界”的当代陶艺观念。在他看来,自己所创的每件作品都是有性别特征的主体,敛口瓶在一条条走泥纹的盘绕下,似有了女体的经脉和骨骼,人是万物之中最为灵动的存在,而泥就像人一样柔软而富有生命力。陶艺不仅仅是泥与土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更是艺术家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探索和领悟。
嵌白泥折沿走泥纹钵,柴烧,粗陶,45 Cm × 16 Cm,2023
在这种精神追求之下,高振宇不断地从泥上汲取灵感,在作品《嵌白泥折沿走泥纹钵》中,泥纹呈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延伸排列,仿佛是由陶土自身生长而成的纹理,而非经过人工装饰的器物。这源自于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观照和提炼,并通过多方面设计将“心象”转化为陶艺作品。一道道工序既是创作的障碍和难题,也是不断萌发新可能的过程,能够不断带给他新的灵感。
泥洹系列花器,柴烧,混合泥,11 Cm × 22 Cm,2017
泥洹系列花器,柴烧,混合泥,13 Cm × 22.5 Cm,2017
在展出的泥洹系列花器作品中,高振宇遵循泥土自身的特质与能量,从肌理到生理,将女性身体美学与泥土的材质和纹理相融合,从而达到了当代陶艺的形态和理念的完美平衡。对于高振宇来说,泥土的坚毅和柔软导致的未知结果,都是奇妙体验,这让泥土更像泥土,也使其回归本质状态。
泥与火,物与人,如何淬炼出质朴的神迹?在中国传统陶艺观念中,泥性与器型的融合被视为一种整体,这种相互依存让人感到疗愈,“泥性”就是这种天然的生命力的体现。在高振宇的艺术创作中,泥土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形态特征的物质,所以他渴望揭示泥最原始和自然的形态特征,用泥土最原始的语言承载自己的情感。
走泥纹大瓶,柴烧,粗陶,41 Cm × 84 Cm,2022
在《走泥纹大瓶》垒筑的过程中,高振宇没有干涉瓶身塑形的走向和形态,使得泥土在对抗重力中歪斜变形,结果成为了巨大的泥土花蕾。高振宇艺术风格的包容性与先锋性在这件独一无二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希望回溯作陶造器的源头,释放泥土自身的内在能量去塑造形体。因为原始自然状态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动力。正是这种对本质的探索和追求,使其高振宇的陶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并将中国当代陶瓷推向一个全新的境界。
泥洹球形器,柴烧,紫砂段泥,37 Cm × 37 Cm,2017
近年来,高振宇不断探索印文陶和布纹陶系列的创作,并认识到泥土在重力下垂中所呈现出的特质,作为天然存在的物质,泥土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表现力,它源于自身的形态,比人们施加的更加自然。如他所说“当我开始创作时,不是通过纯艺术的创作方式,从意象、构思、步骤等按图索骥,沿着既定的艺术创作的思路走。而是始终和泥土同行,将预期和泥土商量,伴随着泥土一起生长,期待从中得到惊喜,当然也会有不期而遇的惊惧。”
在人类造器的源头,只存在人和泥土的相处和对话,这就是“泥洹”的本意。高振宇一方面为传统陶制艺术寻找新的表达方式,一方面并将其重新回归到原始自然状态之中,而对于现代社会和当代陶艺而言,这种返璞归真式的复归也是一种新的进步。
泥洹系列花器,柴烧,粗陶,26 Cm × 55 Cm,2021
高振宇的对于陶艺的探索,既是观念上的革新,也是形式上的复归,在他的世界中,泥土最质朴的表情是最可亲近的,“泥性”是他对“物”的理解和表达——泥土是具有生命的、被尊重的主体,与陶瓷语言融合后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艺术形态。
“泥有相也无相,只是它不像其他材料的相。而是属于自己的泥相。”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高振宇不断探索,打破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界限,突破容器和技艺的束缚,作品独具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现代陶艺的审美价值也得到拓展,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而这究竟是一种“颠覆传统”的表达方式,还是“比传统更加传统”的本质表达?究其根本,这些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也并需要亟待解答。
也许来到这次“上海苏富比空间”“泥溯”(Clay Nirvana),各位藏家和陶艺爱好者心中都会摇漾起不同的感触。
2023年7月28日至8月25日
上午11时至下午5时
上海苏富比空间
静安区恒通东路69号17层
预约观展:杨女士 Jun.Yang@Sothebys.Com
*该展览为藏家专享预约制展售,为保证您顺利参观,请您先与苏富比专家预约观展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