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是郭沫若对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精准评价。借鬼怪情,讽人间事,是我国传统志怪小说一直以来的典型特征,这种艺术形式也一直延续至今。
7月19日,刀郎新专辑《山歌寥哉》正式发行,其中一首歌曲《罗刹海市》,因其歌词直接化用《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一篇,具有极强的讽刺和象征意义,在网络上迅速引发热议。网友评价:“没点文化真的听不懂这首歌。”
7月24日,记者试图联系刀郎及其团队进行采访,被委婉拒绝。有熟悉的音乐人透露,刀郎一直在隐居。
△刀郎
刀郎新歌,没点文化听不懂?
有人上头有人批不尊重女性
四川歌手刀郎曾以专辑同名单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出道,红极一时,还曾凭借《冲动的惩罚》获全国“金唱片”奖。近年来还在创作,此次新专辑中的一首新歌让许多网友再次注意到这位音乐人。
与刀郎以前的歌曲相比,近日网上流传的《罗刹海市》无论歌词与风格都显得不同。“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只为那有一条一丘河,河水流过苟苟营,苟苟营当家的叉杆儿唤作马户。”歌词显得晦涩。网友说,没点文化还看不懂。有人认为,刀郎沉寂多年后复出带来的这次作品蕴含深刻,焕发了其音乐事业的第二春。
作为一名老一辈的创作者,如今还能有如此高水准的灵感,着实让人钦佩。喜欢的人听到上头,酣畅淋漓,但歌词也引起了一些女性听众的不适,认为极其不尊重女性。
南大文学院教授苗怀明认为,是否有针对性,这就仁者见仁了,能对号入座者,说明他就是小说和歌曲中讽刺的人,对号入座的人越多,说明讽刺的意义越大。
“我愿意解读为刀郎对社会丑恶现象的嘲讽,不是具体针对哪个人,这样他的歌曲才更有意义。作为一个古代小说研究者,我支持刀郎的这种创新,很喜欢他的歌曲。”苗怀明表示,文学经典常读常新,需要不断进行新的解读,这样经典才有活力,才能为年轻人接受,在这方面刀郎的创新是有意义的。
借歌词内涵那英、汪峰等人?
音乐人洪启:我不认为是这样
刀郎《罗刹海市》迅速出圈与其多年前在娱乐圈的些许“恩怨”有关。除了《2002年的第一场雪》,刀郎代表作还有《冲动的惩罚》《情人》等,曲风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广大百姓间传唱度极高。当年,不少音乐人对刀郎的风格颇有微词,不太认同。网络一直流传,那英拒绝刀郎进入音乐风云榜,汪峰评价他“不是一个好歌手和好的词作者”。其他还有杨坤、高晓松等也提到过对刀郎的评价,认为他的作品不足以被称为“音乐”。
尽管刀郎已经多次在公开场合回应解释有不少属于谣传或者是节目组的“借口”,但“刀郎与娱乐圈恩怨已久”还是在网络上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因此《罗刹海市》里那种极有讽刺意味的歌词,被不少网友进行逐句解读,认为刀郎是在讽刺那英、汪峰等人。
2012年,刀郎逐渐淡出圈子,很少公开露面,直到2020年重新推出《弹词话本》专辑,有着浓郁的江南古典文学气息,与多年前刚出道的风格几乎南辕北辙,令人眼前一亮。再到如今的《罗刹海市》一歌,可以看到的是,刀郎经过多年的沉淀,正在尝试一种全新的与中国古典文化传统、民间文学相结合的风格。
记者也从专业音乐评论人处获得了相似的评价:如果把刀郎的《罗刹海市》仅仅看作对某些所谓“恩怨”的回击,不仅把刀郎作为创作者本人看低,也是对中国音乐发展的一种误解。
音乐艺术家、民歌诗人洪启告诉记者,刀郎的歌曲引发热议,说明在资讯与信息如此发达的当下,音乐(流行)文化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前提是,创作者需要不断地思考和不停息地学习。
洪启尤其提到对《罗刹海市》歌词的各种解读,他并不以为然。“以我对他的了解,一个自小受巴蜀文化影响,且有戏曲功底,对传统文化一直痴迷,又有过影响华语乐坛流行风潮经历的人,选择这个题材,运用多元音乐形式,都是再正常不过和水到渠成的。”洪启说道。
在洪启看来,这就是一个音乐人的私人创作。创作者经过这么多年沉淀,不断感悟和学习后,艺术水准有了很大的提升。他的新作与旧作,都是时代中的符号,各自经典,并不呼应,他自己有大追求,所以也不做延续。
△《山歌寥哉》封面
南大教授点赞用流行歌曲
创新演绎古代小说名著
《罗刹海市》因与《聊斋志异》的一篇故事同名,还引来网友纷纷查阅典籍,带火了《聊斋志异》。网友查阅《聊斋志异》的同名篇章,试图解读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的“弦外之音”。
资料显示,《罗刹海市》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国家,那里的人以丑为美,越是狰狞怪异,越以之为美,越显荣富贵。“此篇乃愤世嫉俗之文章”。蒲松龄在此篇文末写道,“花面逢迎,世情如鬼。”据分析是蒲松龄在科举制度下怀才不遇,指桑骂槐的产物。
刀郞的同名歌曲拾取了聊斋小说中的部分元素,歌中不乏“他见这罗刹国里常颠倒,马户爱听那又鸟的曲,三更的草鸡打鸣当司晨”之类的表述。有网友还对号入座认为这是在评论歌坛往事,借音乐浇心中块垒,有某种隐喻含义。也有网友认为这是过度解读。
采访中,苗教授告诉记者,《罗刹海市》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一篇,以马骥的游历为线索,写了罗刹国和龙宫两个世界。其中以罗刹国最为引人注目,因为这是一个美丑颠倒的世界,蒲松龄这样描写显然有讽刺社会的用意在。
刀郎借这篇《罗刹海市》重新演绎,对不良的社会现象进行嘲讽,选取的角度非常巧妙,重新演绎也是有深度的。用流行歌曲演绎古代小说名著,非常成功,值得肯定。
歌曲出自专辑《山歌寥哉》
构造一个音乐的“聊斋世界”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其中许多鬼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直至当代,依然被频繁地改编为电影、电视、戏曲等多种艺术样式,《画皮》《聂小倩》等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蒲松龄描述了一个魑魅魍魉的世界,但内核却是借鬼怪揭露与讽刺,是我国古代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
刀郎此作《罗刹海市》正出自《聊斋志异》,是其中名篇。作品描述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国家,那里的人以丑为美,完全颠倒是非黑白。刀郎歌词中的“马骥”,也正是蒲松龄故事中的主人公。
《山歌寥哉》整张专辑,正是将我国民间“山歌”与古典小说《聊斋志异》相结合进行的演绎,其专辑名“寥哉”就通“聊斋”。整张专辑共11首原创歌曲,从歌曲名《花妖》《画壁》《画皮》《罗刹海市》等也能看出整张专辑与《聊斋志异》的联系。
在专辑介绍里,明确写道:《山歌寥哉》是继《弹词话本》后,结合了聊斋文本与民间曲牌印象的主题概念专辑,此系列尝试构建流行音乐与民间传统文化共生共存的音乐生态。
“《聊斋》描绘了现实之境与理想世界,充满了对立,虽然现实与幻境都伴随着各种残缺,但《聊斋》绝不是幻灭的悲歌,其中的许多篇章都充满了理想的光辉,使我们得以管窥那个不属于我们的时代之洞眼。”其中写道。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