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陈淑曼 骆奕 李慧琳
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热展的十周年特展“缓步徐行”中,有33位女性艺术家的身影,以及她们创作的37件当代艺术作品。
她们打破了对女性固有的印象和枷锁,用行为和作品鼓舞了更多被束缚的女性,为她们带来力量和勇气来挣脱束缚去奔赴自己的梦想。让我们通过作品碰触她们的灵魂,感受经过岁月洗礼后纯净热烈的力量。
注:以下艺术家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妈妈,你怎么能看到一个人的灵魂?》,2021年,
布面丙烯 油彩蜡制记号笔
195.6×238.8 厘米
l 丽塔·亚克曼 Rita Ackerman(美籍匈牙利裔)
1968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曾在布达佩斯美术大学学习,现于纽约工作。亚克曼的图像总由鲜明缤纷的彩条包围,它们营造出神秘的视觉氛围,摇摆于可辨的具象与写意的抽象之间。

《重心向外侧移(马的臀部抵墙)》,1980年,布面油彩
244×183 厘米
l 乔·贝尔 Jo Baer(美国)
1929年出生于美国西雅图,现工作和生活于荷兰阿姆斯特丹。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早期,贝尔是引领纽约极简主义画派的关键艺术家之一,大面积的白色背景和纯几何的抽象图形是其早期作品的显著特征。70年代中期贝尔离开纽约,开始尝试结合图像、符号、文字的“激进具象”绘画。

《红色连裤袜》,2022年,亚麻布油彩
213.4×177.8 厘米
l 路易斯·博内 Louise Bonnet(瑞士)
出生于1970年瑞士日内瓦,曾就读于高等艺术与设计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洛杉矶。博内的作品以怪诞、臃肿的身材而闻名,其变形扭曲的身体看上去令人毛骨悚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作品充满黑色幽默,让观众产生共鸣以及深层的思考。

《明显的惯性》,2017年,不锈钢和聚氨酯涂料
240 x 43.8 x 30.5 厘米
l 卡罗尔·波维 Carol Bove(美国瑞士裔)
1971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2000年毕业于纽约大学,现生活和工作于纽约布鲁克林。她的雕塑和装置作品展现和偷换了当代社会中工业材料和现成品的属性与质感,提炼出超越材料本身的诗意。

《挡道》,2013年,布面油彩
170×200 厘米
l 米利亚姆·卡恩 Miriam Cahn(瑞士)
1949年生于瑞士巴塞尔,创作大部份以具象绘画为主,同时包括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在卡恩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女权主义运动和思想的内流。

《无题(白/黑色内边)》,2014年,布面 玻璃微粒 丙烯
213×147.3×9.3 厘米
l 玛丽·阔思 Mary Corse(美国)
1945年出生于美国加州伯克利,1968年在洛杉矶施纳德艺术学院获得了美术学士学位,在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通过精巧的动势和精准的几何绘画,持续地探究着抽象、物质性和感知力。

《雪后景色2》,2011年,画布 牛仔布 电线 线 压克力
112.5×146×8.5 厘米
l 崔素荣 Choi So-Young(韩国)
1980年出生于韩国釜山,曾在釜山的东义大学学习艺术,现居韩国。这幅《雪后的景色2》使用废弃的牛仔布、剪裁和服装细节来创造充满活力的风景和城市环境。

《姐姐10》,2007年,布面油彩
217×181 厘米
l 段建宇(中国)
生于河南郑州,1995年毕业于广州美院油画系。她的绘画围绕着自己创造的个人宇宙而展开,艺术语言运用着来自不同地域及文化背景的观者所熟悉的形象而编成,她的绘画以优雅的“中国式”乡音结合起来,关切当下的生活。

《伊迪(破坏者)》,2022年,布面油彩
208.3×165.1 厘米
l 妮可·艾森曼 Nicole Eisenman(美国)
1965年出生于法国凡尔登,毕业于罗德岛艺术与设计学院,现生活和工作于纽约布鲁克林。她利用鲜艳的色彩来创造具象的绘画,融合了真实与虚构、主流与反文化元素,“通过涉及当代社会问题和现象的作品,拓展了西方具象传统的批判和表现潜力”。

《斜线7》,2013-2014年,亚麻布面油彩
209.9×164.1×7 厘米
《如果你有许多渴望,你的生活会变得有趣》,2015年,
拉长石 大理石 刻有铭文
43.2×63.5×40.6 厘米
l 珍妮·霍尔泽 Jenny Holzer(美国)
1950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加利波利斯,1977年硕士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现工作生活于纽约。霍尔泽的创作涉及绘画、广告板、建筑物投影等,相较于绘画带来的价值她更重视作品的概念,通过在公共场所等展示来引发观众对于作品隐秘的想法和专注,其中就包括女权、战争、死亡和消费主义。

《幽暗》,2019年,铝板布面黑色Aquacryl颜料覆色粉 铅笔
120×120 厘米
l 施拉泽·赫什阿里 Shirazeh Houshiary(英籍伊朗裔)
1955年出生于伊朗设拉子,1976-1979年在伦敦切尔西艺术学院学习并于当地大学就读,现生活于英国伦敦。她在80年代开始以雕塑家的身份获得关注,此后她的实践逐步横跨绘画、装置、建筑、电影等多种媒介。

《无题》,2019年,纸本油彩 裱于画布
217.4×142.8×2.6 厘米
l 玛莎·琼沃斯 Martha Jungwirth(奥地利)
1940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 她从个人经历、希腊神话、艺术史和政治事件创作出在绘画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抽象作品,并经常保留艺术家身体的明显痕迹:指痕、划痕、污迹、鞋印。



《南瓜》,1989年,布面丙烯,91×73 厘米
《南瓜(A)》,1991年,布面丙烯,91×72.7 厘米
《南瓜》,2014年,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聚氨酯漆,180×201.3×202.6 厘米
l 草间弥生 Yayoi Kusama(日本)
1929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在京都学习一段时间的日本传统绘画,1958年毕业后搬到纽约开始创作前卫艺术作品,其作品涉及绘画、素描、雕塑、事件、装置、时装和电影。1973年草间弥生回到日本继续创作绘画、雕塑,并从1970年代末开始创作诗歌、小说。

《Perdu XXXVIII》,2020年
珍珠母贝颜料 丙烯喷漆于木板 钢框架
160×120×8 厘米
l 李昢 Lee Bul (韩国)
1964年出生于韩国,现定居于首尔,1987年获得弘益大学雕塑美术学士学位。她在创作的时候会用到互相冲突的材料,如有机丝与珍珠母、人造玻璃纤维与硅胶,探索可能性和科技文化的兼容。

《但见天中彩三号》,2020年,布面丙烯
200×250 厘米
l 李姝睿(中国)
1981年出生于重庆,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大理。研究“光”和“色彩”的本体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是她艺术实践的核心。

《花开富贵》,2021年,纸本设色
297×142 厘米
l 梁缨(中国)
1961年出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后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学习,1991年获硕士学位,工作生活于北京。梁缨的绘画既不同于西方抽象派的表现画法,又有别于写实的传统绘画,以即兴的自由表现将西方的表现主义和东方的水墨进行融合。

《2017.14》,2017年,亚麻布面油彩
61×50 厘米
l 梁远苇(中国)
1977年出生于西安,于中央美术学院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主要从事绘画与装置创作,以质地丰富、错综复杂的画布厚涂绘画而著称。

《新世界》,2006年,布面 木板 油彩
245.1×200.7×4.4 厘米
l 伊丽莎白·默里 Elizabeth Murray(美国)
1940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2007年逝世于纽约州。她先后在芝加哥艺术学院、米尔斯学院获得艺术学士学位和艺术硕士学位。作为绘画领域的先驱,她的独特形状的画布打破了二维幻觉空间的艺术史传统,从墙壁中伸出具有雕塑般形式的画作有趣地模糊了绘画作为物体和绘画作为描绘物体的空间之间的界限。

《河水上涨》,2018年,亚麻布油彩
203.2×165.1 厘米
l 詹姆斯·奈尔斯 James Nares(英国)
195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学习,很快成为 20 世纪 70 年代末曼哈顿市中心艺术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初从事电影工作并创作了一系列名为“No Wave”的作品。艺术家研究、挑战并扩展了多媒体实践的界限,包括电影、音乐、绘画、摄影和表演,并利用这些媒体来探索身体、运动和时间的展开。

《接力(重访温哥华1954)》,2022年,布面油彩
170×170 厘米
l 吉韦·尼基·科西 Thenjiwe Niki Nkosi(南非裔美籍)
1980年出生于纽约,分别获得哈佛大学学士学位以及纽约艺术视觉学院艺术硕士学位。她创作了非裔开拓者的肖像画和对建筑的柔和描绘,但其最出名的是以极简、柔和色调描绘想象中的非裔体操队作品。通过绘画探索种族、身份以及可见性和代表性背后的复杂问题,同时她还涉足电影、装置和表演领域。

《滑翔机》, 2015年, 布面油彩
213.4×157.5 厘米
l 达娜·舒兹 Dana Schutz(美国)
197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现居住于纽约布鲁克林,她拥有克里夫兰艺术学院的学士学位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艺术硕士学位。她经常描绘在万花筒般的风景或生动的色彩领域中漂流的怪诞人物,弥合了内部动荡和外部混乱的感觉,她的作品被描述为“在传统与创新的边缘摇摇欲坠”。

《存在的状态(礼服裙)》, 2022年, 金属框架 线 礼服裙
260×180×89 厘米
l 盐田千春 Chiharu Shiota(日本)
1972 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现居德国柏林。她的作品以装置为主,还包括了雕塑、行为艺术影像、照片、素描以及舞台设计相关图稿等来创造一种“不存在的存在”,在各个维度中探索人类的存在。

《蓝色真像》, 2019年, 墨水 丝网印刷 石膏玻璃纤维
274.3×243.8×3.2 厘米
l 劳娜·辛普逊 Lorna Simpson (美国)
196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获得摄影学士学位,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她以黑白照片和纸上作品而闻名,探索了历史记忆、文化和身份之间的相互作用。她的作品通常与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批评有关,试图通过肖像画来表达种族和性别如何塑造了人类的互动方式。

《现代主义雕像周围的舞者》, 2013年, 布面丙烯
183×244.3 厘米
l 艾芙瑞·辛格 Avery Singer (美国)
198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这位美国艺术家以创作通过3D建模软件和计算机控制的喷笔创作的数字辅助绘画而闻名。她解释道:“我想创作一些我从未在绘画中从未见过的作品。”“我想这真的是一个代际问题——以某种方式创造属于你们这一代人的艺术。

《前奏》, 2014年
彩色玻璃 吹制古董玻璃 黑漆与彩色珐琅 烧制铅封
252.9×485.8×1.6 厘米
l 奇奇·史密斯 Kiki Smith(美籍德裔)
1954年出生于德国纽伦堡,现工作、生活于纽约。史密斯的作品涉及雕塑、版画、摄影、绘画和织物等多种媒介。身体(不仅是外部,更有内脏甚至排泄物)在她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生命、死亡、再生等是她艺术作品中经常探讨的主题。

《普里西拉瀑布》, 1991年, 布面油彩
331.5×292.1 厘米
l 帕特·斯蒂尔 Pat Steir(美国)
1938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纽华克,在波士顿大学修读艺术和哲学,并在 1962年获取普瑞特艺术学院艺术学士学位。她是首批于纽约艺坛崭露头角的女性艺术家之一,深受色场绘画、抽象表现主义和道教哲学的影响。

《太空2》, 2006年, 布面丙烯
194×259 厘米
l 高野绫 Aya Takano(日本)
1976年出生于日本埼玉县,2000年毕业于东京多摩美术大学。她将漫画、动漫与当代现实生活相结合,并从日本传统与流行文化中汲取灵感,通过丰富的科幻想象构建自己的艺术世界。她的作品是日本后现代传统的一部分,该传统挪用了流行的艺术形式,用它们来代表日本当代生活的批判性视角。

《93C》, 1993年, 布面丙烯
130×193.5 厘米
l 田中敦子 Atsuko Tanaka(日本)
1932年生于日本大阪,2005年逝世于日本奈良。田中敦子是一位日本战后的前卫艺术家,也是1950年代日本前卫艺术团体“具体美术协会”的中心成员。她的艺术创作领域保持了广泛的实践,包括表演、雕塑、装置和二维绘画。

《女人头像 #9》,2021年
布面水钻 闪粉 施华洛世奇水晶饰布 油画棒 丙烯 油彩于裱于木板
243.8×203.2 厘米
l 米卡琳·托马斯 Mickalene Thomas(美国)
1971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以丙烯酸、珐琅和水钻拼贴画描绘非裔美国妇女和名人而闻名。她通常以摄影为基础,利用西方绘画的美学和20世纪70年代blaxploitation电影为创作灵感,通过艺术作品讨论女性气质、种族和美貌问题以及个人经历和童年记忆。

《旋律》,2003年,布面油彩
135×75 厘米
l 夏俊娜(中国)
1971年出生于内蒙古。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她的作品无论构图、色彩都是典雅而迷离的,给人一种无序、朦胧、温暖而又神秘的感觉,鲜花、少女和水果是她乐于表现的对象。

《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2007年,玻璃钢着色
144×240×240 厘米
l 向京(中国)
1968年出生于北京,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她的创作实践紧紧围绕着人的生存状态这个主题展开,借助雕塑和身体产生的连接对生命的“内在性”进行探索。

《无题》,1985年,综合材料
160×180 厘米
l 徐虹(中国)
1957年出生于上海,198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研究的方向以当代中国绘画和女性主义美术批评为主,出版的书籍包括《女性美术之思》《女性艺术》。

《磐石》, 2022年, 纸本水墨
242×145 厘米
l 张雷平(中国)
1945年出生于浙江温州,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她一直致力于艺术突破之路,探索中国笔墨与西方构成的融合,展现了中西结合而富于视觉冲击力的审美新意象。
相 关 展 览
// 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展出 //
➤ 地上展厅
➤ 地下展厅
门票价格、开馆时间等请点击这里
// 龙美术馆(重庆馆)正在展出 //
(免费对公众开放)
LONG MUSEUM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