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2

Architecture Talk Series———Circumference #2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海报设计ori.studio)


(话题发起者)

臧峰 | Zang Feng (众建筑)

(讨论者)
成直 | Cheng Zhi (察社办公室)
金秋野 | Jin Qiuye (金秋野建筑工作室)
罗宇杰 | Luo Yujie (罗宇杰工作室)
程艳春 | Cheng Yanchun (CPLUS)

臧峰 | Zang Feng (众建筑)


(时间)
2023年8月8日 (周二) 19:00-21:00

(连线)                     (连线)

有方直播间              屿庐直播间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会场支持)

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


活动策划: 程艳春+ori.studio
活动统筹: 程艳春+金秋野

(圆周 | Circumference)

圆周 | Circumference #1—5 是由五位建筑师和一个出版团体的共同建立的集体环境。五场对话由五位建筑师每人分别提出话题。它置身于已实现项目的外部,通过建筑师彼此在研究和观察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立场、经验和思维方式的组合,试图从建筑师个体开始,通过不同个体的视角发展出多元的群像,最后以建筑为起点,联合不同交叉学科与职业,以连续对话的方式,逐渐追溯建筑中已存在的现象的状态和轮廓。


如果把现代建筑比做地球上人类集体所有的海洋,作为本土建筑师,我们应该是汇入海洋的不同河流,来自不同的方向,最终成为海洋的一部分。现代建筑的脉络在中国生根发芽,移植嫁接,广阔的土地滋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样态。除了我们所看到的现实建筑,建筑背后的思考及价值观的多样性如何能够被清晰地看到并理解,甚至来自本土建筑师的思考与探索是否能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根植于土地,从文化与真实的生活出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单一价值观的警醒与批判,试图从微差出发,创造丰富的可能性,对未来建筑提出多样的解决方案。


这个对话实践的目的,并不是通过共识,而是通过不断的对话和相互理解,靠近和远离,来试图揭示在中国当代和现代建筑背景下存在的生动的本体和现象。这些对谈不会孤立地存在,而是作为一个系列的单一组成部分,逐渐汇聚成一个整体,最终会以书的形式来作为一个记录和传播的容器,以及展览来通过空间性来表述其内在的关联。


同时,该项目旨在通过围绕一系列以特定主题为起点的对话来定义当代建筑的情形与轮廓,从现象学的角度进行探索,通过对话揭示建筑师的本体特征,并通过其相似性和差异性或距离来定义边界,一种新的建筑话语语言由此建立。我们也希望,通过首先明确存在的边界,来促进本土建筑师与外部的建筑交流,并创造一个从一方延展另一方(从内部到内部 / 从内部到外部)的思想传递平台。


(主谈话题)

1———灵活 [临时/移动] 模糊多变世界的建设方法
2———混合 [新旧/拼贴] 清晰明确的交流
3———整体 [系统/形式] 如何构造脑中的世界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1———灵活[临时/移动] 模糊多变世界的建设方法

疫情后看得更清晰,我们身处模糊多变的世界,一切坚固的事物都可随时烟消云散,常被作为永久纪念碑的建筑,该如何是好?

在路上看到人们为解决自身空间需求所采取的办法,令人动容:
灵活的三轮房车,
移动的顶棚,
屋顶上的鸽子笼,

挑出的阳台花园。

除去关注它们是否合法、安全之外,还应关注他们为何而来?是为了一个个鲜活的生活需求而来,这样的生活何其有乐。
面对多变的环境与坚固的桎梏,我们该如何建造生活?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2———混合 [新旧/拼贴] 清晰明确的交流
身份问题始终困扰着每个人,新与旧,东与西。教育学与社会学中有个观点,在“边界清晰”的前提下开展“交往与合作”,清晰的边界能够促人成长,更为开放、有力与自信。
以此观点来看建筑,清晰的混合在一起,明确知道自己是谁,与他者有何不同,可能是最为有利的局面。
以此观点来看使用建筑的人,让不同的人与社群彼此相遇,也是一种混合,制造社会互动。
每个人对待文化与身份认同都有不同看法。
可能这就是想推荐一个人人都能表达自我的世界吧。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3———整体 [系统/形式] 如何构造脑中的世界


建筑是个整体的职业,建筑师的思考范围涵盖了想法与实现的全过程,需有一个架构将其中的内容都整合在一起,所以系统是内容的结构,形式是内容的结果。

我们的方法是设定系统,整合所有内容,并努力使系统可调,以适应各种变化。

也因此a:预制方法优选成为这一想法的建造方法;

也因此b:形式多以重复与调整为呈现。

有人说形式追随内容,有人说形式指引方向,有人说形式是内外整合的原则———

是否可以翻译为:

形式追随系统,

形式指引系统,

形式是整合系统的原则。

博伊斯说:形式就是思考。

这一系列自相矛盾短语的乐趣在于发问,我们会怎么思考整体的问题?

(©=臧峰)

(讨论者介绍)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臧峰 | Zang Feng 

众建筑/众产品联合创始人与主持建筑师之一。出生于甘肃兰州,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学硕士,北京西城区杰出人才,清华大学校外导师。


众建筑由何哲、沈海恩和臧峰于2010年创立,分别于北京、深圳和洛杉矶设有办公室。我们以“设计为大众”为原则,在教育,办公、居住和城市更新等领域,通过城市、建筑、产品等多学科交叉的创新设计方式实现社会影响力。众建筑是亚洲首家获得B Corp认证的建筑设计机构,成为社会创新的一个范本。并从2017开始与乐平公益基金会在社会创新领域,展开诸多合作。Domus将众建筑列入2019世界最佳建筑事务所名单,快公司将众建筑评为2018世界十大创新建筑公司。作品屡获世界大奖,入围2019年阿卡汗建筑奖。曾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展览,并现身纽约、伦敦、米兰、首尔和香港等地的展览活动。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成直 | Cheng Zhi

察社办公室创建人,主持建筑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爱丁堡大学高阶建筑设计硕士学位


察社办公室创建于2016年,其广泛关注城市现实,并希望更细节化的观察人居环境和城市现象。在建筑介入,文本阅读与写作,记录和对话,以及理论探索等诸多角度重新发现和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实验和尝试给出在操作层面上,所需相应的具体对策。


察社办公室在近期的思考和实践过程中,更专注于关于“家庭”的建造,期望探索在这个动荡世界中,个体和群体,如何面对经验和日常。同时他们又如何被翻译和隐喻到具象的“物”和感受之中。这个过程中,有哪些隐藏的秩序以及游离的机制发挥了作用。最终完成这个从想象到现实的叙事。


自从2017年以来,察社办公室的工作在国内和世界各地的媒体上陆续发表,并得到广泛的报道。受多所大学和文化团体邀请,参加教学,演讲等学术和社会活动。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金秋野 | Jin Qiuye 

金秋野,清华大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师,学者和建筑评论家。“金秋野建筑工作室”主持人。研究领域为园林与传统设计语言的现代转译。《建筑师》、《建筑技艺》和《城市设计》杂志编委,《建筑学报》特约学术主持。著有《异物感》、《花园里的花园》、《居室亦园林》等学术著作,与王欣联合编著《乌有园》系列丛书,与李涵合著《胡同蘑菇》和《楼房花朵》。也是《光辉城市》、《透明性》等理论经典的译者。主要设计作品有北京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北京郎园六边庭、树塔居、大山宅等,曾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一等奖等奖项。


“金秋野建筑工作室”(jin architects)成立于2011年,工作范围包括建筑设计、城市更新设计、景观与园林设计、建筑理论和评论、建筑经典翻译、建筑与艺术展览、教学与教育研究、建筑文化普及与学术交流等。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罗宇杰 | Luo Yujie 


LUO studio主持建筑师

中央美院建造课题教师


LUO关注可持续的建造方式,主张以更少的材料,去创造更通用的空间。推崇以自然材料进行建造,运用木建筑(钢木装配式建造技术)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当地技术去建立与东方传统木建造的连接。探索如何更富创造力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临时建筑如何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再利用)。除了常规项目外,更致力于改善落后地区儿童的活动、学习空间;关注对(城市和乡村)废弃空间场所、废弃材料的创新再利用。


事务所曾获得:德国DTEA WINNERS 设计教育奖建筑类别最终大奖(2022,2021);世界建筑新闻网大奖 World Architecture News Awards(WAN )桥梁类别 GOLD金奖(2022);加拿大AZ awards基础建设类别 People's Choice大奖(2022);“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技术探索奖得主(2020);WA中国建筑奖-城市贡献奖WA City Regeneration Award优胜奖Winner(2020);加拿大《木结构设计与建筑》Wood Design & Building Awards 最高奖Honor奖(2020);罗宇杰曾受邀于Universidad de Buenos Aires、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大、湖南大学、方站CUBE STATION等国内高校、学术机构发表演讲,并在英国《Architectural Review》、西班牙《AV Monographs》、日本《A+U》、《世界建筑》、《时代建筑》、《建筑实践》等国内外刊物多次发表文章。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程艳春 | Cheng Yanchun


CPLUS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早稻田大学·创造理工学研究科建筑学专攻·博士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讲师


CPLUS是一间具有国际视野的建筑事务所,由程艳春和李楠于2014年在北京共同创立。CPLUS认为建筑的目的即为创造人与环境对话的媒介。建筑作为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的生命有机体,回应着人类探索自然和建造城市的历史。事务所希望在传承东方自然哲学与传统空间智慧的同时,结合现代的表达方式和科技去探索未来建筑的可能性。面对功能和规模各不相同的项目,CPLUS始终秉持“理性的设计逻辑导向建筑的感性与诗意”这一理念,用精确、严谨的设计语言赋予建筑优雅、纯粹的艺术气质。


自成立以来,事务所持续多元化发展,打破了规划、建筑、景观及室内等专业割裂的设计状态,以开放的心态联合结构、照明、声学和视觉等顾问团队,通过高效的跨学科协作针对每个独立项目制定策略,并提供全面且专业的设计解答。其实践项目类型涉及文化、教育、商业办公、餐饮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园和住宅等领域。CPLUS亦关注当代艺术与社会问题,曾参与了北京国际设计周、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和武隆懒坝大地艺术节等与城市更新、乡村复兴相关的艺术活动。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2

Architecture Talk Series———Circumference #2

(时间)

2023年8月8日 (周二) 19:00-21:00

(连线)                       (连线)

有方直播间            屿庐直播间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会场支持)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


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751艺术区北一门,于2022年11月开馆。设计师金秋野利用角落、缝隙和零余空间“造园”,通过梳理复杂功能来创造丰富空间,在最小尺度内完成高密度建造,尽量保留原有完整建筑空间,“小而密”的新建部分在“大而疏”的保留部分中穿行,以疏密对比体现对城市日常历史的尊重。尽量保留原有建筑和施工过程中偶然而成“皱纹与胎记”,表达“新旧交融、无新无旧”的时间感。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旨在创办有较大影响力的青年艺术家研究型实验性美术馆,未来将成为当代艺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新型艺术综合体,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ori.studio : design + publishing

New website : http://ori.studio

-

© ori.studio 2023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正在展出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正在招募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识别上方二维码,购买屿庐「年度权益会员卡」
享更多折扣与权限!

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751艺术区北一门,于2022年11月开馆。设计师金秋野利用角落、缝隙和零余空间“造园”,通过梳理复杂功能来创造丰富空间,在最小尺度内完成高密度建造,尽量保留原有完整建筑空间,“小而密”的新建部分在“大而疏”的保留部分中穿行,以疏密对比体现对城市日常历史的尊重。尽量保留原有建筑和施工过程中偶然而成“皱纹与胎记”,表达“新旧交融、无新无旧”的时间感。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旨在创办有较大影响力的青年艺术家研究型实验性美术馆,未来将成为当代艺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新型艺术综合体,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建筑讨论系列——圆周 | Circumference #2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