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 · 陈著 《别龄叟八句》|
钵,也作“缽”,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各代均有使用,形状像盆而较小,有“盛放洗涤、餐具茶具、药用研体、艺术品、音钵”等多种用途。随着佛教的东传,有一种类似中国钵的器皿传入。它大口、扁体、平底,作为佛教僧侣的食器。

甘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有“彩陶之乡”的美誉。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孕育出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其中分布在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是我国重要的新石器时期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彩陶纹饰的各类象生性和几何形饰纹形式多样。由单一纹饰逐步演化为丰富多样的组合图案,许多图案以鱼、鸟、花瓣等为主题,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甘肃省博物馆 藏)
陶钵为泥质红陶所制,陶质细腻,表面磨光。
形成阴阳互补的视觉效果。

(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
完成由完整向局部,由写实向抽象的演化。
鱼有着较强的繁殖能力,是生殖崇拜的体现,表达着人们对旺盛的生殖能力的向往和追求。鱼夏出冬藏的特点,让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得以通过鱼的习性判断气候。因而,将鱼绘制于陶器上象征着冷热交替、季节变化。

“钵”形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大量出现了,大量的陶钵被用来盛放食物和水。然而,“钵”字的出现却与佛教有关,是梵语“钵多罗”(Patra)的音译。汉代起,佛教传入中国。从唐代开始,“钵”字大量出现在与僧人及庙宇相关的诗词中,如唐时元稹的“钵传烘玛瑙,石长翠芙蓉”,崔颢的“竹房见衣钵,松宇清身心”,岑参的“雨气润衣钵,香烟泛庭除”等等。
东汉 五铢纹铜钵 交乐6号墓出土
东汉 五铢纹铜钵(局部)
口微外敞,下腹内收,假圈足。
器身有凸旋纹数周,
铜钵内底正中心位置,还焊嵌一枚五铢钱。
青铜钵上的五铢位置固定,一枚位于器内底正中心。五铢纹无论使用在青铜器还是陶器上,都象征着财富。今日通用的“盆满钵满”一词很有可能起源于两广一带的方言,与五铢纹铜钵发现的区域一样,同属百越文化的影响范畴。有学者推想,饰有五铢纹的铜钵也许就是聚宝盆的早期写照……
隋 铜钵 李静训墓出土
侈口,圜底,器身光素无纹。器身内外均有绿色铜锈。
这件出土于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高规格的隋代墓葬的铜钵,其主人李静训为北周大将军李贤曾孙女,光禄大夫李敏之女。李静训自幼长于宫中,深受外祖母北周太后杨丽华的宠爱。

北宋高承《事物纪原·什物纪原·钵》有记载载:“本天竺国器也,故语谓之钵多罗汉,云应量器,省略彼土言故名钵。西国有佛钵是也。宋庐江王以铜钵饷祖珍。则是晋、宋之间,始为中夏用也。” 由此可得,佛僧所用之钵流行于六朝,唐代多用铜、青瓷钵,而五代和宋朝则流行青白瓷钵。

(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
外壁素,内刻双鱼,周围衬水波纹和水草纹,
宋代定窑白瓷装饰以刻花、划花著名,并为后世继承。

(美博典藏馆 藏)
藻纹大宽叶有长有短,与鱼纹呼应。
此款白地黑花鱼纹钵型器采用了钵的基本外形,增加的矮圈足,方便人们将较大的钵型器从平面上取用或放置。钵型器的表面纹饰为鱼藻纹。鱼,谐音“余”,寓意年年有余;鱼繁殖能力强,迎合中国传统多子多福、人丁旺盛的期盼。
以鱼为元素的纹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多以单条或多条的形式出现。虽然在诗经中已经记录了先秦时人们对鱼儿在藻中游的自在情景,“鱼在在藻,有颁其首”,“鱼在在藻,有莘其尾。”但是鱼纹与藻纹的组合式图案作为陶瓷器物的纹饰,首次出现却是在宋代,鱼藻纹中的鱼多为鲭、鲢、鳜、鲤等。

(美博典藏馆 藏)
呈立体效果,外壁饰牡丹纹。
花形钵,是宋代饮食器的一种,造型形似绽放的花朵,故得此名。这件器物造型为六瓣花式,采用了流畅柔和的曲线设计,器型端庄,棱角含蓄,器身随花瓣的造型变化,给人以平和舒缓的审美感受,呈现出平淡天真的韵味。
钵内壁中心及六瓣外壁都刻有牡丹花卉纹饰,牡丹叶片饱满丰润,花卉枝蔓连绵舒展。工匠沿着牡丹纹饰的轮廓垂直刻下,再以斜刀在轮廓之外将胎泥剔除,施釉后进刀深处釉色浓厚,牡丹边缘则徐徐淡出,画面刻划清晰,悦目脱俗。
钵形器历史悠久、用途广泛,
自华夏悠悠之始,
便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器物。
各种鱼纹、藻纹和花草纹,
将美学与生活融合为一体
……
参考文献
[3] 唐金裕. 西安西郊隋李静训墓发掘简报. 考古,1959(09).
| 展讯

瓦舍勾栏出玉瓷——宋代三州窑瓷器展
出品人
陈晖
主办方
美博美术馆·典藏馆
展览时间
2023年4月29日起至8月27日(周一闭馆)
展览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黎明路88号美博美术馆·典藏馆
票价
50元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