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暨南大学陈志平教授的新著《墨池编汇校》及《中国古代书学文献研究——以〈墨池编〉为中心》于2023年5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为了彰显书法学术研究的时代关切和充分发挥中国书法家学术委员会对书法研究的组织优势,2023年7月14日晚19:30—22:00,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牵头,通过腾讯线上会议举办了“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会议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湖北美术学院孟庆星教授主持,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叶培贵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一教授、祁小春教授、方爱龙教授,以及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平、陆明君、成联方、程渤、方波、金丹、刘宗超、王晓光、曹建、黄君、张恒奎、詹冬华、邓宝剑、薛帅杰、向彬、祝帅等二十余位学术委员参加了会议。学术委员们分别对《墨池编汇校》及《研究》二书的成书背景、学术价值、学科贡献等进行了热烈和充分的讨论。

座谈会以线上为主,同时吸收了学术委员线下的书面发言,以下为各位学术委员的主要观点。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陈志平: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我对《墨池编》的关注前前后后有十六七年的时间,集中精力于此也超过十年。《墨池编》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学丛辑著作,涵盖了《法书要录》,开启了《书苑菁华》。目前有关《法书要录》的整理研究,范祥雍点校本影响最大,《书苑菁华》有崔尔平先生的点校本。我觉得要研究三书中的任何一种,都离不开另外二种,必须整体观照,把这三书熔于一炉。但目前的研究是各自为政的。背后根本性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所以从《墨池编》切入,着重在版本源流上花了一些功夫。

我把这几本书的所有版本作了一个汇校,汇校和研究是同步进行的。一方面,汇校到一定程度,让我对版本源流有了清晰的认识;对版本源流有清晰的认识之后,反过来对汇校的顺利进行又起到了正向的推动作用。

在我看来,凡是没有把版本源流弄清楚的前提之下的校勘,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所谓“定本”,其实都是很危险的。抱着这个思路,我觉得与其做“定而不定”的所谓“定本”,不如做一个“不定之定”的“汇校”。

我对汇校有两个期待:一是“资料库”,另一个是“坐标系”。资料库的目标就是一堆资料摆在这儿,但如果只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也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在汇校的过程中体现出目录学和文献学的“辨章学术”和“考镜源流”,把异文分组,弄清背后的脉络源流,这个过程就可以呈现出很多学术史研究的线索,形成所谓的“坐标系”,我想这个意义对于我们书学研究者来说恐怕更重要。

当然,《墨池编》的整理只是一个起点,尽管我主观上也希望对学界有所助益,但真正受益的人主要还是我自己。通过长期的沉淀,我觉得里面有大量的书法理论问题需要生发,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我可能会沿着之前的一些思考继续往前推进,以后会有一些文章发表,敬请各位多多关注。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李一: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学术研究不仅仅是文献学,但文献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朱长文和他的《墨池编》,其人其书都值得研究。

一是朱长文其人很值得研究。这个苏州人考中进士很早。一般来说,古代的文人走的是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而朱长文不是,他一生走的是“学而优则艺”的道路,未努力于仕途,当然有个客观原因,早年骑马不小心把腿摔伤致残,做官已不太适合,但他的心思确实不在仕途而在艺术。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仅是著书,音乐造诣更高。朱长文在音乐史的地位非常高,以前听音乐所的老师讲中国音乐史,说朱长文的《琴史》的重要性,可称为音乐史上《史记》。音乐界研究朱长文乐论的人比较多,志平先生对他的书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应该更进一步,打通艺术门类的关节,研究古人在艺术学科里如何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应该说朱长文属于跨学科的先贤,从这个角度研究朱长文更有意义。

二是《墨池编》很值得研究。志平先生说得很对,它的确是宋代以前非常重要的书论丛集、汇编。中国的书画理论著述中,汇编非常多,通过汇编的形式不断地包容,不断地发展。中国的书画理论不轻易否定前人的观点,往往是采取包容的形式,把前人的东西包容进来,再发挥自己的观点。《墨池编》虽然是丛集、汇编,但其中也有自著,《续书断》就是他的自著。文献学研究,要弄清哪些是前人说的、哪些是他本人的观点、哪些是有错讹的,凡是汇编的著述都涉及真伪错讹的考证。对此类问题陈先生下大功夫一一进行了考证。我更欣赏的是陈先生通过这本书对一些重要的书学理论范畴的研究,比如说他谈字学和书学的分合、书学的理论化,这方面应该说更为出彩。


祁小春: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我是研究王羲之文集的,对《墨池编》和《法书要录》的版本非常重视,我想谈两三点供参考。首先,在复杂纷繁的传世抄本、刻本当中,大著能够分条梳理出各种由来有序的版本的源流,并且分析其中文字的意图、正误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是迄今为止对《墨池编》和《法书要录》的版本问题整理得最为清晰的奠基之作,嘉惠学林,功德无量。第二,大著的问世,揭示了《法书要录》和《墨池编》迄今为止鲜为人知的珍贵版本资料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不仅仅是既成资料的重新整理,而且是一项新资料的发现与挖掘,对这个领域里的文献资料都是一项重要的贡献,其学术意义和价值极其重大。第三,如果要对斯著提一些意见和建议的话,一是校勘非常缜密,旦在“注”方面较少。以志平才学绝不止于校,应在注方面有更大作为,校多注多,显示了一种宁阙疑以待、不妄作解人谨慎态度,这点我非常理解;二是在版本源流问题讨论上.已经很精密了,但我还是觉得不做硬性的“系统”分类为宜,比如刻本系统、抄本系统,或者应做一个广义与狭义的界定为好。版本在流传过程中十分复杂,今所见者毕竟有限,况且刻、抄二者你中有我,不宜强分彼此;而且全书中甲篇近抄、乙篇近刻的现象也时有出现。比如我在校勘《右军书记》时,发现明王世贞《古今法书苑》刻本是近于明抄本系统的。当然,从狭义上看,志平兄所以如此分别,是在详细考察各版本之间的内在关联所得出的重要观点,从学术角度上看完全成立且正确的,也是可行的。但从广义上看,毕竟刻本与抄本是两种不同的载体,局外人很容易从其“物理性”加以理解。


方爱龙: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对这样的学术著作进行学习,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有学术推进的成果才能体现研究意义和著述价值。志平教授在《墨池编汇校》一书的《后记》中提到:张天弓老师、徐本一先生跟他说“做了清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工作”。清人有过几次重要的艺术文献整理活动,从《佩文斋书画谱》到《六艺之一录》到《四库全书》,无论官修还是私纂,他们都没有注意到这当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志平教授把这件事情做了,无疑是推进了学术。

其次,书法理论学术活动和成果需要得到其他学科的认同。要做一些扎实的研究工作,只有获得这些扎实研究工作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才可以借此获得其他学科的认同。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获得其他学科(如历史学、文献学、美学、美术、音乐、理论研究等)的营养,反过来,书法理论学术的研究为其他学科提供了什么?陈教授这本书出版以后,我们终于可以有一些可以获得其他学科同仁认可和尊重的学术成果,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意义。

再次,新时代的书学研究需要有新视野新方法。志平教授以《墨池编》为中心的研究不仅仅体现在文献学的研究上,我觉得还在书法理论和书法史学的研究中得到很好的推进。陈教授在《中国古代书学文献研究——以〈墨池编〉为中心》第四章“与古代书法学术史的关系”第一节、第二节都讲到了书论中关键词的理论价值的问题;又比如史学,他在第四节又专论“朱长文对宋代金石学”的贡献。这些东西都很有意义,对我的启发都很大。

最后,向志平老师提点“建议”,即一点期待:在拜读你的这两本书时,我期待的一个方面没有看到,比如陈思《书苑菁华》和宋代刻书业、商业之间的关系,期待你有机会能给我们解答。


张恒奎: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古代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书法文献从经部到子部的转移。实际上除了从经部转移到子部以外,还有一个不是特别明显的线索,就是有一部分书法文献从经部转移到了史部。这主要表现是金石类上。在《隋书·经籍志》中,它们还放在小学类,到《宋史•艺文志》,已经有一部分转移到了史学类。尽管金石类文献从经部到史部的转化要到《清史稿》中才彻底完成,但宋代的这个转变是非常清晰的。古代书法文献部类的这个转变通过朱长文完整地、清晰地展现出来。《墨池编》既收经部小学类文献,也收子部艺术类文献,更收史部金石类文献。在《墨池编》之前的《法书要录》《墨薮》等书,没有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点。在《墨池编》之后的《书苑菁华》《古今法书苑》等书,甚至近现代以来的书法文献整理,包括《历代书法论文选》《中国书画全书》等等,对这一特点的体现也不是很充分。就此而言,《墨池编》在书法史上具有明显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实际上,经部小学类、子部艺术类、史部金石类不仅为我们理解古代书法文献构成提供了指引,而且对我们理解书法与文字、艺术、历史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曹建: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墨池编汇校》出版,首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就是一个学科上的价值,对书法学科的发展意义是重大的。志平兄的研究是教育部的一个重大攻关项目,整个学科里的重大攻关和重点项目相比其他学科算是比较少的。在教育部的重大项目基础上出来这样一些成果,是具有学科区别意义和价值的。第二,陈志平教授的《墨池编汇校》无疑是当代书法理论文献整理的重要成果。文献整理本身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这个工作也需要长时期地、不断地、持续地关注,而且要相当仔细地去做工作。除了校异同以外,还把一些文献的是非校出来。他在校是非的基础上做的相关研究还是颇有新见、值得重视的。志平教授的论文集里讲到的书学知识体系的生成是比较有学理性的。不过,书法学理性的梳理到今天为止还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黄君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关于这部新著,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在当代学术领域的存在意义。书法学术研究成果有时不被其他学科学者所关注,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问题是我们书法学者本身,往往不太注意整体学科与我们学科之间的关系。志平先生这部书,对志平兄个人来说,是学术研究方向和成果的一个亮丽转换,对我们学术圈子来说,也是特别值得尊重的一个好的学术成果。

 第二点感受,从志平兄这部著作就可以看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几十年下来在研究心态、思想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书法学术的成果,是整个文化学术界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整个学术界的状态。另一方面,我们过去已有的比较好的成果还可以进一步地在这方面推动,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名义去推动,我想,这样整体效果一定会更好,因为现在的媒体传播方式方法都有大的改变,仅靠我们自己研究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我们这些人、我们的同行更多地去让其他学科的人也关注,让我们的成果成为一个时代的推动力。


成联方: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陈志平老师这部书,材料非常多,他既重视传统版本,也重视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是做古典文献的人往往难以兼顾的。

通过陈志平教授的注释,我感觉到做校注,如果典籍功夫扎实,再加上我们能认字、认手稿、认笔记,我们书法界做学术研究不会亚于文史哲。现在书法已经成为一级学科,我们有识真、草、隶、篆、行之所长,来做古代典籍的校勘,估计我们会做得好,我们的书法学科也会发展壮大起来。


陆明君: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墨池编汇校》版本搜罗之全备,参考文献之丰富,学术视野之开阔,考辨校勘之精细,都是非常突出的。也为我们利用古代书论相关的篇章提供了方便,省去了我们不同版本的比勘过程,《墨池编》里有的,我们可直接拿出来看看各个版本的情况,具有突出的实际应用价值。另外,以《墨池编》为中心的《中国古代书论文献研究》一书,更明确展示了其对《墨池编》的版本与文献源流及与古代书法学术史的独到见解,而书前面的“总论”涉及古代书学体系的一些思考与论述,更体现出不凡识见。


詹冬华: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点读后感。第一,学术研究心态。陈教授的学术心态很平正,学术心胸非常宏阔。他觉得定本可能会遮蔽其他版本的一些宝贵的地方,所以就改为“汇校本”,这使得各种版本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这种心态非常可贵。第二,书学研究方法。陈教授注重文献考据,他把各种版本的文献当作有生命的个体,发现它们之间的血脉关联、优势和缺点、迁移改变的深层原因,从文献很细微的地方小心地托出观点,立论稳健可信。这是一种落地、及物式的研究,显示了传统研究方法的优势。陈教授著述没有先入为主,不搞“强制阐释”,充分尊重古人和文献。所以他的文章读起来很自然,原汁原味,其中有很多自然闪光的东西。第三,《墨池编汇校》的跨学科应用价值。这套书的诞生,不仅仅属于书法学,还可以惠及其他相关学科,如美学、文艺学、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也要大量地借用书法方面的原始文献,这套著作正好可以发挥作用。


叶培贵: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首先,所有学委的发言,既有从很宏观的角度,涉及学科建设乃至这个学科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对这本书进行评价,也有从这本书的学术心态、所运用方法的科学性的价值进行讨论,还有一些非常具体而微的涉及整个书法学研究的问题,包括从文献到观念到史学等各方面作了很中肯的评价,这是一个非常立体、非常有创见的讨论。

第二,这项工作,是我们学委会成立之初向中国书协提交的工作计划中的一项内容,我们这次活动并没有对外开放。一方面,我们没有邀请来自学委之外的学者来参与这个会议,也没有学生来旁听,意图是这是我们学委会的一个尝试,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的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一样,出来成果后能有人关注,关注可以是褒奖,也可以是商量,甚至可以是批评,但是要有人关注,避免我们的学术不断地处在相对边缘、相对沉寂的状态。但终究它是一个探索性的工作,有可能存在不确定因素,所以我们的组织方式暂时确定在学术委员会的范围内,所以相当于是我们学术委员会比较纯粹的一个内部学术交流活动,是我们自身建设的一个内容,可以暂时避开一些有可能意料不到的问题。

第三,我对这个活动一直抱有非常强烈的期待。我们读总书记的指示、中国文联的工作精神,经常能读到两个词: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这么多年来,我经常有一个体会,就是我们有很多非常好的学者,但是我们却没能真正地形成合力。每个学者基本都在自己的书斋、学校做着各自的工作,彼此通过各种消息可能也能知道对方有些什么新的学术动作、学术成果发布,但是像我们今天这样面对面地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并且形成思想火花,让它真正地激活,这种工作我们过去总体上做得不太多,导致我们虽然有专业优势,却呈现不出组织优势来。今天通过这个活动,真正让我们的学术交流活起来了,让我们的学术著作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响亮起来,让每个人的思想火花在这个碰撞的过程中能够炫起来。如果我们这个活动能够一直秉持这样的学术态度做下去,我们未来一定能够更加充分地体会到专业优势和组织优势结合的好处。

另外,大家可能前两天也注意到了薛龙春教授主编的集刊也已经出版,我与龙春教授也有一个简短交流,说如果做过几期之后,条件成熟时,我们也可以就集刊的出版和若干期的文章质量做一个讨论会,从我们学术委员会内部继续维持这种交流。等到条件成熟,我们可以把第二项和第四项合起来考虑,将来我们如果条件比较成熟了,模式稳定了,我们也可以确认这个活动可以一直保持比较纯粹的学术品格,那时候我们可以向中国书协提出申请,把我们这个活动办成开放式的,甚至不排除将来有一些这样的学术研讨可以做成网络直播,可以与其他更多的学术力量结合,同时我们的讨论范围也可以不限于学术委员会委员的成果,而可以把来自其他领域甚至是其他学科的成果吸收进来,逐步扩大学术委员会在学术方面进行研讨的影响力和活力。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孟庆星: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培贵教授给我们作了一个展望,我们如果把这种学术的专长、组织的专长搭建好了,我们的学术委员会在书法界甚至书法界之外,把我们的品牌建设做得更好,让大家对我们的学术研究有一个别样的认知。今天开了一个好头,下面也会有更多的像志平教授这样的这种体量的成果呈现出来,让我们学术委员会一起去讨论。也希望有一些好建议一起提出来,把中国书法学术委员会的学术工作往前推动,把中国书法的学术研究往前推动。


陈志平: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感谢叶老师、孟主席和各位委员在百忙之中参加今天的座谈会。可能是碍于情面,对我表扬的话比较多,批评、建议的话比较少。但是这本书的问题在什么地方我自己是清楚的,也确实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说刚才陆明君老师、祁教授特别提到论断比较少,有一些该断的没有断,这有一个深刻的内在矛盾,其中确实有些考虑不周、体系不严密、前后不一贯的地方,在体例上有待改进。当然问题还不止这么多,还有待发现,我自己也在慢慢审查,我也希望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有机会再向各位求教。


方波教授书面发言《构筑当代书学研究的基石》: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书法学科地位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逐步推进,对书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当下的书学研究也渐趋细化与深入,但对书学研究所依赖的基础——书学文献的真伪与有效性的关注与研究,尚有很大的不足。很多研究者不太注意所使用的书学文献可能存在的问题,研究常常建立在有问题的文献基础之上。这种状况,极大地制约了当下书学研究的真正深入与健康发展,引起有识者的关注与忧虑。但书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是寂寞之道,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而世俗利益层面的收获却是微不足道的,因而常令人望而却步。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不少学者甘愿寂寞,孜孜于书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暨南大学的陈志平教授即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陈志平教授新近出版的《墨池编汇校》《中国古代书学文献研究——以〈墨池编〉为中心》系列著述,煌煌四册,全面呈现了其以《墨池编》为核心的文献整理与研究成果,可喜可贺,更令人感佩不已。这是当代书学文献整理、研究的范例和标志性成果,也是当下以及未来书学研究所可信赖的基础文献,对解决当下书学研究不重视文献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的弊端,促进书学研究的深入有着极大的帮助。


向彬教授书面发言: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陈志平教授长期立足文献学研究书法史论,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书法史学观,为书法史学研究提供了扎实可信的文献资料,进而开辟了极具学术价值的《书法文献学》,成为了书法学科建设不可多得的学术支撑。其书法文献研究至少具备三个方面的学术价值:其一,书法文献学研究夯实了书法史学基础,为书法史学问题的二重论证提供了确切资料,对书法家的生平事迹、作品流传、史学影响等诸多问题研究给予充分的可信论证。其二,系统考证《墨池编》为中心的书法文献,体系完备,条理清楚,注解翔实,疏证了不同版本的内容,提出了个人的学术观点,为当代学术界使用可信的《墨池编》版本提供了重要指南。其三,以扎实的古汉语、古文献根底和对书法本体的准确认知为基础研究《墨池编》为中心的古代书法文献,能很好地注解书法文献中核心词汇的含义,形成地道的书法语系,为建立中国书法的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资源,也为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极有意义学术参考!此外,陈志平教授注重学术研究与书法创作的同步发展,学术研究所得的书学思想很好地指导自己的书法实践,而书法创作又能进一步印证学术研究形成的书学思想,使二者在相互融合中紧密支撑,形成良性发展。


祝帅研究员书面发言: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2023年,陈志平在个人多年《墨池编》汇校、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向学术界提交了他最新的研究成果《墨池编汇校》和《中国古代书学文献研究:以〈墨池编〉为中心》。前者是继刘石对《法书要录》进行校理之后,书法研究领域综合写本、刻本对古代书论系统性、专业性整理校勘的最新成果,至此,古代书法理论两部最重要的汇编《法书要录》和《墨池编》均已有了一个权威、可靠的当代最新整理研究范本,尽最大可能还原了许多宋代之前的重要书法理论文献的真相,也将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书法研究过分依赖《历代书法论文选》或零散整理译注本的“散兵游勇”的面貌。后者是以《墨池编》和《法书要录》两部文献为案例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中既有对文献本身的研究,也有基于文献对于书法理论、书法思想史提出的新问题、新视角,体现了书法史研究领域基于文献开展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方法论上的种种可能性。对于书法学一级学科来说,中国书画文献学既是一门亟待建设发展的二级学科,也是整个书法学取得整体进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础理论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国古代书学文献研究:以〈墨池编〉为中心》为代表的这些最新的研究著作已经让我们看到,书画文献学二级学科的建设本身并不是目的和终点,而是一座为整体学术研究取得可靠进展保驾护航的路径与桥梁。



附:参会人员简介

叶培贵,中国书协副主席,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孟庆星,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湖北书协主席,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一,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祁小春,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爱龙,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志平,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明君,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成联方,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书协副主席,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渤,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淮阴工学院副教授。

方波,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

金丹,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书协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宗超,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书协副主席,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晓光,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曹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书协顾问,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君,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获首届兰亭奖理论奖。

张恒奎(眠溪),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外文局新世界出版社发展部主任、一级美术师。

詹冬华,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邓宝剑,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薛帅杰,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向彬,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南大学当代东方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祝帅,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墨池编》汇校

(宋)朱长文 纂次  陈志平 汇校

2023年5月出版

298.00元

978-7-5732-0673-2



陈志平《墨池编汇校》暨《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 崇真艺客

中国古代书学文献研究:以《墨池编》为中心

陈志平 著

2023年5月出版

98.00元

978-7-5732-0611-4




责编:余鸣鸿;排版:王曦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