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詩箋注》(增訂本)
(清)葉燮 著,蔣寅 箋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5月第1版
108.00元
978-7-5732-0697-8
書籍簡介
清人葉燮(1627-1703)所著《原詩》,是中國古代詩學史上理論色彩最鮮明、思辯性最突出、最具有思想體系的詩學專著。《原詩箋注》以清康熙間二棄草堂刻《已畦集》本《原詩》爲底本,內容包括文本校勘、語詞注釋、義理箋證、旨趣評述以及傳記、評論等相關資料,凝聚了箋注者多年來研究清代詩學的成果和心得。書後附有綜合索引,甚便讀者查閱。《原詩箋注》初版於2014年,現推出增訂本,除訂正初版瑕疵外,增益兩千餘字,內容更臻完善。
左右滑動查看目次、內頁
箋注者簡介

蔣寅,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8年於南京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古代文學研究室主任、《文學評論》副主編。歷任日本京都大學、韓國慶北大學、臺灣逢甲大學、東華大學、香港嶺南大學客座教授。兼任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國際東方詩話學會會長。主編《中國詩學》《海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譯叢》。出版《大曆詩風》《王漁洋與康熙詩壇》《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清詩話考》《清代詩學史》(第一、二卷)《百代之中》《鏡與燈:古典文學與華夏民族精神》《視角與方法:中國文學史探索》《中國詩學之路》等學術著作。
前言(節選)
葉燮《原詩》一向被研究者視爲古代詩話中最有系統、理論色彩最濃厚的著作。究其所以,則端在於其體裁異於一般詩話,是《四庫全書總目》所謂的“作論之體”。《原詩》的“原”,也就是韓愈《原道》、《原性》、《原人》的“原”。宇文所安注意到《外篇下》將詩道之不能常振,歸結於古今人之詩評“雜而無章,紛而不一”,説“衹有把這句話放到傳統中國文學理論的語境之中,你纔能體會到它有多麽大膽驚人。批評家經常希望借助前人一些清規戒律和不同凡響的觀點來引導藝術的發展,以恢復它往日的榮光;確實有不少人譴責其對手的觀點走錯了方向,以致把詩歌引入歧途,但没有人把這個罪責算在前人概念混亂的賬上”。雖然這裏將“雜而無章,紛而不一”直接與概念混亂聯繫起來,似還值得推敲,但葉燮不滿於古來文學批評的零碎而缺乏條理,則是顯而易見的。《原詩》所以采取“作論之體”來闡述自己的詩學,也正是基於這種認識。
《原詩》没有采取普通的議論文體裁,而是選擇對話的形式來闡釋自己的學説,也可能出於日常講學的習慣和積累,它明顯的優勢在於可以自如地引出各種議題,特别是集中探討詩學的基本觀念、基本概念、詩歌史原理等基礎問題,透過紛繁的現象反思其背後的原理,從而將這些問題的思考上升到美學的層面。同時,針對晚明以來詩歌觀念淆亂多變、盲目無主的現實,通過設問和論辯揭示問題的實質,也有效地闡明了自己的立場和見解。這一特徵使《原詩》成爲清代,同時也是古代詩學史上理論色彩最鮮明、思辯性最突出、最具有思想體系的詩學專著。長期以來,學界一直都非常重視《原詩》的研究,日本青木正兒、德國卜松山、美國宇文所安、新加坡楊松年,中國臺灣吴宏一、丁履撰、廖宏昌、葛惠瑋等學者都對葉燮詩學的價值提出了有啓發性的見解,中國大陸地區蔣凡、張少康、蔣述卓、蕭華榮、張健等學者也對葉燮的詩學思想作過多方面的研究。近二十年來清代詩學研究的長足進步,不僅使《原詩》的理論價值得到更深入的認識,葉燮的生平、講學活動及其與康熙詩學大背景的關係也得到更細緻的考索。這爲細緻解讀《原詩》,重新審視其詩學的現實性和超越性提供了更廣闊的學術視野。
我從一九九〇年開始研究清代詩學,即發願要爲《原詩》做一部郭紹虞先生《滄浪詩話校釋》式的箋注本。經過二十年的四處調研,訪求文獻,積累資料,終於將《原詩》涉及的詩歌史背景和理論問題逐漸厘清,在兩年前開始這部書稿的寫作。《原詩》的注釋,已有《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中的霍松林先生校點注釋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和吕智敏先生《詩源·詩美·詩法探幽——〈原詩〉評釋》(書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〇)兩種,前者側重於注,後者側重於評,都爲疏通《原詩》文字、理解全書内容提供了有益的參考。本書采用傳統的箋注形式重新評注《原詩》,是希望爲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個更充實和完備的讀本。
清代學者馮浩《玉溪生詩箋注發凡》云:“箋者,表也;注者,著也。義本同歸。今乃以徵典爲注,達意爲箋,聊從俗見耳。”本書的箋注仍舊沿襲這約定俗成的理解,固然也努力在徵典方面使注臻於完密,但更側重於引用相關文獻來箋證《原詩》的論説,以求達意之周詳。蓋《原詩》箋注之難,不在字句典故的注釋,也不在於大意的疏解,而在乎還原其詩學語境,揭示其話語背景——大背景是明末到康熙前期的兩次宋詩潮帶來的唐、宋之争,小背景則是吴中地區葉燮與汪琬兩家講學宗旨不同帶來的詩學之争。職是之故,本書在注釋疑難字詞和語典、事典之外,更多的功夫是用在搜集相關文獻資料,説明《原詩》理論、批評的詩學背景上。這部古典詩學的經典著作,自然包含着葉燮個人的許多學識智慧,但無疑也凝聚了傳統詩學的諸多精義。梳理葉燮學説與前後詩論的關係,是闡明其獨創性、繼承性與超越性的前提條件。在這方面,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一書已有很好的示範,我的目標就是竊望寫出一部那樣的著作。
本書由五個部分構成:(一)本文校勘,(二)語詞注釋,(三)義理箋證,(四)旨趣評述,(五)輯録作者傳記、著録、評論等參考資料。本文校勘以康熙間二棄草堂原刊本爲底本,校以民國七年夢篆樓重刊本、沈楙德輯《昭代叢書》己集廣編補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因爲異文很少,就放在注釋中説明,不另列校勘記。注釋參考霍松林、吕智敏兩家的評注,更補充了不少事典、語典的出處。凡正文中出現的詩學概念、名物、典章制度都一一加以解釋,并徵引原典説明所據;一般用典和化用古書或前人成語的地方,也注明來歷,以見葉燮思想方式及批評話語的淵源。義理箋證的部分,對重要的詩學概念一一推源溯流,闡釋其詩學内涵,同時運用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對葉燮學説的詩學和詩史背景予以深入的揭示,通過前後人相關論述的引述和比較,凸顯葉燮詩學的繼承性、獨創性與超越性。全書徵引古今人著述四百二十餘種,主要集中在箋的部分。旨趣評述的部分,以概括各節内容、梳理其意旨爲主,同時也對其議論得失略加評説。附録包括葉燮《汪文摘謬》、傳記資料、簡譜及前人有關《原詩》的評論。後列徵引書目和綜合索引,索引以現代漢語音序列出《原詩》中與詩學相關的人物、作品、年號及術語等,以便於檢索,同時也藉以呈現葉燮所使用的詩學術語的數量、範圍和特點。
增訂本後記
這部《原詩箋注》是我從一九九〇年開始研究清代詩學、著手調查文獻時確定的第一個研究課題。初以爲注釋、評析並不是太困難的事,但隨着寓目的清代文獻漸多,對清初詩學的瞭解愈深,感覺慢慢變化,覺得一般的箋注很難挖掘此書豐富的内涵。後來看到吕智敏先生的《詩源·詩美·詩法探幽——〈原詩〉評釋》一書,更是覺得一般性的注釋、講評已無意義,衹有下很大的功夫,做一部類似郭紹虞先生《滄浪詩話校釋》那樣的著作,纔能突顯《原詩》的價值。
一旦立下這樣的目標,工作就複雜得多了。文中涉及的詩史背景需要厘清,有關學説的來龍去脈需要梳理。儘管搜集資料多年,却未産生著手編著的衝動。衹是一九九七年在京都大學研究生院客座時,參與川合康三教授主持的“中國的文學史觀”共同研究項目,撰寫了一篇《葉燮的文學史觀》,發表在《文學遺産》二〇〇一年第六期;兩年後又根據歷年所獲資料寫成《葉燮行年考》,刊登在北京大學《國學研究》第十卷(二〇〇二)。此外,就是隨感而發地寫下一些段落的評説,而且每每是在出差的火車上或旅館裏寫出的,因爲短暫的旅行中做不了别的事,隨手寫一段《原詩》的評説倒很合適。幾年後雖然接受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約稿,也未能立即措手。直到二〇一〇年夏,兩個沉綿多年的課題終於告竣,我纔長舒一口氣,躍躍然開始工作。“箋”的部分,資料已積攢不少,衹須做一番整理工作;“注”的部分,因没什麽疑難典故和詞句,也比較簡單。倒是“評”的部分,需要集中時間撰寫。《原詩》看上去一節一節都是獨立的議論,但其中實有思理的連貫性。若無整塊的時間集中撰寫,很難把握原書的完整脈絡。幸運的是,我在二〇一二年下半年受臺灣東華大學之聘,客座一個學期,在開學前一個多月裏,我獨自在安静的校園,寫出了超過一半篇幅的評語。通過箋注《原詩》,我對葉燮詩學思想之深邃、縝密及包容、開放的品格有了新的認識,並力圖在評語中揭示這一點。這部分文字凝聚着我研究古典詩歌尤其是清代詩學的一些心得,可能有點敝帚自珍,不免寫得繁冗,有專業背景的讀者大可略過不看。
轉瞬間《箋注》問世已近十年,書店脱銷已久,我的“金陵生論學”公衆號常有讀者留言,問何時能再版。如今竟蒙重版,令人欣慰。新版在“箋”的部分補充了十幾種書,年譜有若干增補,此外在文字上也做了點修訂。責任編輯龍偉業先生爲新版改訂付出努力,謹此致謝!
蔣 寅
二〇二三年三月於花城信可樂齋
責編:龍偉業;排版:王曦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