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麟空间《对话艺术家》栏目,旨在通过与艺术家的对话,展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索,为观众了解艺术家提供一些多维的视觉。 本次访谈邀请了艺术家孟阳阳,结合正在上海赛麟空间展出的《形象逻辑》,讲述艺术家通过绘画,对自己的剖析。 |
访谈日期:2023年8月5日
访谈人:Monnie
以下Monnie对孟阳阳的采访,隐去提问,以艺术家第一人称叙述。
▼ 艺术是个无底洞,我还没怎么开始挖呢!
我没有体验过上班族的生活,从毕业到现在绝大部分的生活就被创作填满,我的生活就是在创作,创作就是我的生活。
创作需要有个滋养的发端,我的滋养就是生活。它和人和生活是一体的,不割裂的,所以我一直都是住在工作室, 24小时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
在这个社会中,艺术家是很独特的一类人。艺术家对这个社会好像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贡献,对社会有多大的作用呢?即使是精神上的输出,艺术家发出的声音不一定会对大众有什么影响。虽然好像只是在表达自己,但是社会中还是有很多人渴望走近艺术,想和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共鸣,想要体验不一样的世界来打破自己的常规。我很感激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方式活着。一直以来受到关注我都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所以特别感恩。一个普通人或许很少有这样被关注,他的内心世界没法也没有渠道向外界敞开,他和世界的链接可能仅限于物质层面。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去关注世界去体验生命然后将这份收获可视化输出给大家。

想做艺术家还必须具备一个特点,可能就是这个人得是个理想主义者。做职业艺术家已经十几二十年了,我从来没担心过现实问题会像猛兽一样把我打倒。相反,我喜欢这个职业带来的未知和挑战,喜欢折腾自己。
说到折腾,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我总是喜欢折腾一下换一个环境。从小连自己的卧室就要隔三差五换一个布局,喜欢新鲜喜欢变化。我的创作也跟漂泊的生活一样也一直在变化着,每个阶段不断的给自己新的问题挑战自己的认知和能力。艺术跟生命一样也是从生发到成熟到升华。

我一直非常迷恋绘画性,用恣意的笔触去带出全凭空想象人物,造型,空间和故事。
早年的作品非常感性,迷恋人类心理的神秘和不可言说,靠自己的自觉自动化反应,提笔宣泄情感表达情绪。在完全不依赖图像素材的创作习惯下,过去记忆和未来幻想自由交织在画布。用画笔给自己的幻想定格下来,没有故事背景,没有源头,断章取义。笔触,光线,速度,力度,和身体参与的痕迹,最后观者看到的不仅是内容还能感受到作者提笔转身,急促和徘徊,停顿和凝视,最后用观者自己的臆想来理解完成作品的解读。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作品精神气质是内敛的,简明单纯的,那么在绘画语言上必须减少不必要干扰元素,所以画面总是呈现简洁,模糊,概括的绘画语言。但这又绝对不是浅薄简单,一览无余,而是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在漫长的美术史中,对个体心理空间的关注也是直到近代心理学发展和存在主义思潮的兴起才有所改变。我的作品中以单个人物为主体的创作占了绝大多数比例,绝大多数时候只对焦个体意识。他或她,或许平凡,或许伟大,或沉静,或温暖。画面背景有时候没有具体的透视空间关系,取而代之的平面背景或者渐变色层,这样的画面结构更能聚焦个体人物的心理和精神世界,让观众带入画面独处的情景。共情人物的轻吟沉思和冥想,内省和追问是我一直在做的。

有时候在我非常少的创作元素中偶尔也会有一些小动物出现。我不希望作品给人孤独自闭的负面能量,不难发现常常画面中会出现一些轻松慵懒活泼的情节,有时候是一个伙伴,有时候是一只呆萌的小动物。他们之间有种似有似无的对话,各自独立的陪伴着。这种疏离的气氛,我认为不是冷漠,而是独立,是高贵的独立。只有精神上富足的人才能高贵的独立着。我自己喜欢闹中取静,在生活中有一块自己的独立的精神净土,它可以洗涤世俗的尘埃。创作对我而言就是那一片净土,躲到画面里去,去另一个世界放肆做回自己。

▼ 现在的我更打开,更欢迎,更自信
说到特别的经历,跟很多人一样我对历史,文化,古迹也非常感兴趣,加上非常喜欢中国西北的地理地貌,心里一直有个愿望,从北京出发,一定要去走一次古丝绸之路。2017年6月的端午节,我一个人开车从北京出发,经历河南,陕西,甘肃,内蒙,20天6000多公里,圆了这个梦。每天开车到达目的地博物馆,遗址,看历史古迹,观风土人情。整个过程非常顺利,这是一次终身难忘的自驾旅行,有无数的收获,感动和燃烧的激情。有时候开车12个小时在戈壁无人区,手机信号全无,但有无数的牛羊骆驼和龙卷风。这是一场逃逸在世俗之外,酣畅淋漓的心灵沐浴。这趟旅行带给我的养分一直滋养着我成为我强大的创作内驱力。我实验了用材料做抽象绘画作品,将东方的原始的历史的元素用当代艺术的思路表达出来。这个系列作品成为我创作生涯中很独特的存在,我自己的创作边界又扩宽了。

将工作室从北京搬到上海又是我一大改变或者转折。如果没有之前西北自驾的历练,这次搬迁可能也不会那么顺利,明显感到在一次次的历练中我的生存能力也增强了。
疫情三年也带来很多变化。压抑之下必有反弹,任何事都是一体两面,疫情带来了社会的沉闷,我的个人创作却迎来有力的突破进展。加之进入不惑之年,我明显的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变化,有脱离小女孩奇幻梦境走向更加成熟的现实境界。在绘画上的转变开始从做减法到做加法,从对内观走向对外看,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世界,链接世界。
因为我生活在都市里,很了解都市,2022年底到现在就做了都市场景的实验,把人物缩小变成整幅画的一个小部分,回归到现实。我特别喜欢这个主题,一步一步打开对外部的想象,一步步拥抱环境,一步步成熟。
我的创作阶段性痕迹很重,每个阶段好似有不同的面貌,但都是从上一个阶段生发出来,带着上一程的影子继续前进。
以前人物很多时候都是背对着观众,令人产生好奇,希望勾住观众,让观众进入我的世界,那是一种表达方式。现在我的作品中人物面部会越来越清晰,人物的肢体语言更自信,以前会比较紧张。刚进入职业艺术生涯的时候,我画很多小孩,所以人物的形体会比较饱满圆润。现在的人物心理年龄跟我的实际年龄差不多,但是他们保持着一种纯粹,简单,我的人物依然会有一种天真。

做艺术家勇敢?有人觉得做艺术是需要勇气的,但是对我而言,我只是遵从了自己的个性。我一直觉得小时候的自己是个很胆小的人,上课都绝对不敢发言的人,不是积极争取的性格。对我而言成为一个艺术家不是努力拼搏的结果。冥冥之中,从小到大,我觉得早就已天注定。这样说听起来可能有点凡尔赛。为什么别人选择了其他职业而我选择了做艺术家,不是因为勇气,不是因为我有多出类拔萃,而是各种机缘巧合。我并没有早早就规划的艺术生命,在二十年前的中国艺术刚起步,大家都在摸索着。那个时候的我其实就是单纯地喜欢画画,画完了有人看,有人喜欢,有人关注,我就得到了鼓励,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做艺术家让我感到非常自由,非常满足。
我把绘画创作当作游戏,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和程序,在玩的过程中可能会开发出新的技能研发出新的方向,乐在其中又充满诱惑和挑战。面对画布,必须要绝对的真诚,不但要过瘾还应具备一定的责任的野心。最后希望通过自己的绘画艺术接触到不同的灵魂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听说风很大》115x175cm
纸本油性铅笔 2021年
本文图片及文字由赛麟空间Sailing Space独家提供与编辑
作品图片版权由艺术家本人授权
文案:Monnie
美编:腊腊
关于艺术家
孟阳阳
1983年出生于中国重庆市。
200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
孟阳阳曾于Lutra Gallery(中国上海,2023)、BROWNIE Project(中国上海,2021)、五五画廊(中国上海,2018)、J.CHEN画廊(中国台北,2010&2007)、Olyvia Oriental画廊(英国伦敦,2007)等空间举办个展。重要群展包括多伦现代美术馆(中国上海,2021&2018)、喜马拉雅美术馆(中国上海,2019)、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2017)、Castello Di Rivara当代美术馆(意大利都灵,2016)、今日美术馆(中国北京,2016)等。孟阳阳曾两次入选罗中立奖学金,作品被纳入多个重要私人收藏。
近期展览&项目

赛麟空间
Sailing Space

赛麟空间营业时间:周三—周日 13:00—19:00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