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勇民手稿 2023
在信息流淌的时光里,我们在碎片中徜徉,心灵在迷失中漂泊。社交软件虚拟的围墙,书写着隔阂与距离。然而,古老的字迹似一条微风轻拂的小径,通向内心深处。书法,如艺术的潺潺溪流,携历史的尘埃,润泽着心田。历代文人的意境,在墨痕间留下痕迹,书写了丰富的情感和才华。汉字,是沉静的交响乐,一笔一划串联着过去和未来。练字,如涤荡内心的泉水,拾起失落的静谧。书写,是自在的冥想,让心灵与岁月交融,重拾内心的平静。在这喧嚣的世界中,字迹是回归自然的船桨,带我们驶向宁静的彼岸。
想起一件事,不说不为快。
两个月前随团参加“艺术之光点亮美丽乡村”活动。青年教师给小学生讲书法。孩子们端坐,眼中放光,我坐后排能感受到。黑板上方八个字:修德、养习、乐学、求真。一旁的挂钟停摆了。
年轻教师,我的同事。他的孩子应与讲台下的孩子年龄相仿。讲台上的他拿出可与书法同道一决高下的真功夫,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在和蔼笑容中显出当书法还原为汉字书写时应是怎样面貌的用心。
课间,与校长老师交谈,末了,推辞不过,遵嘱题写“桃花驿小学”,很好听的校名。大伙惜别,轮番合影。想想字题了,没带印章,有点未尽意。
此情景让我记起十多年前重返当年知青点,题写了校名——王湾小学。几十年过去,还能忆起教室里泛起的墨香。那是个周末,我小心翼翼问起可否收藏一把小学生的条凳,四腿沾满了干泥,凳面包浆光亮,上面歪歪斜斜刻着刚学会就派上用场的打闹话,字字相叠,有些刻痕与碑林所见可谓形拙神似。
过了一段日子,小学的美术课小杨老师用质地精美的石料刻了印章作为学校回赠。端详许久,忍不住持放大镜细赏,便是边款,也刀刀见功,颇现光彩。还替我在题字上补了印章。我在宣纸上写字,他在石料上刻字,互赠的意趣,颇有些雅集古风。乡村喝过的绿茶总是清香的。
如今看书法展的好奇心已呈休眠状。书法展览中好多作品如景区浏览中扯起纱巾一角扮作花脸的摆拍,随处可见。不必以为观众会乐于欣赏自己的字迹,不必一味突显个性张扬隐去师承,更不必靠日日手臂手腕辛劳博得同情换取美名。
好多岁月中的家书,手札,日记,公函,只言片语的电文手稿,还有碑刻铭文,当然,还有如今小区告示,街头小店菜谱等等,这些都已是活生生的汉字工具书。日常率真的书写如天风扑面,动人心魄,更有玩味处。书法属于岁月,书写属于生活,是历代文化形态的积累与存在,于当代生活和当代心绪究竟应是何种关系,真不好说,谁又说了算。
又想起上面提到的为小学题字,小杨老师悄声告知我说某个字的笔画可否就势改一下。我思忖片刻,没人会弄混笔画的,不必改了。那一刻我感到了日常书写是行草的笔势基础,汉字书写的笔画间若即若离,有着似是而非的辨识乐趣。
曾在鄂城西山看黄庭坚写的《松风阁诗帖》(原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不是也有笔误?字毕竟是人写出来的,日常书写,是即兴的成竹在胸,并非在笔。笔画书写中的出奇之处往往在思维与运笔相互追逐的变化之中。虽看不见课堂上小学生听书法课放光的眼神,但从后排看去,个个黑发锃亮,如水墨团团,生动有致,又好似书写起势那一瞬。
我突发奇想,可不可以办一个这样的展览:小学生用毛笔书写造句作文;中学生写地理历史数学英文答题内容;大学生可直书豪言壮语,尽抒胸怀的金句,也可展示绵绵情书或是编得天衣无缝的请假条。甭管有没有学过,一律用毛笔书写,试想,这该是让汉字多么妙趣横生的画面。至于老年大学和广场舞一辈,要写的东西就多了去了,哪有个完。
如此,便不会像如今,大家每天忙着书法,哪里有时间写字?
20230706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