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洄·艺术家访谈】可持续小组:植物与人类的共生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洄·艺术家访谈】可持续小组:植物与人类的共生 崇真艺客甘艺震与肖靓

“洄-第八届繁星计划·青年艺术家研究展”于2023年7月30日-9月10日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展出。杜曦云为策展人,展览共邀请32位艺术家参展。
本次展览展出了可持续小组两件作品:《植物自治》《根系生长》。

【洄·艺术家访谈】可持续小组:植物与人类的共生 崇真艺客《植物自治》数字影像  2'30"  2021  视频片段

可持续小组是非常年轻的艺术团队,他们用全然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探索植物在空间中的未知可能性。他们的作品《植物自治》专门开创了一种空间概念,以陌生感的空间,让植物自由的生长。在影像的空间里,植物脱离了以人类视角的传统视角,触角不断延伸,根茎潜入空间,连接、探索、突破,其动感即使在虚拟空间里也能迸发出极大的生命力。

在遥远的史前,在人类尚未诞生的世代,植物本就自治。他们栖息在土地上、扎根于泥土中,根茎无边,自由敞开,这才应该是植物本来模样。然而,人类以工具化的方式“统治”世界之后,特别是现代化革命之后,一切都沦为工具。资源、土地甚至人类本身,皆被异化。人类迷失其中,既彷惶无措地想要争取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又只能被动地被构建和改造。

我们(不仅仅指人类)是否还有可能真正地和外界发生关系?或许我们本该退居二线,让蕨与叶、蘑菇与浮萍肆意生长,集聚、旋转、重重叠加。万物的复杂与灵力生动融合,数字化的生物接纳不同境遇下的可能,并发展成另一套可感知的世界形态。

关键词:植物、生态艺术、家具、符号体系、主体意识、非人类中心主义

受访:可持续小组 肖靓
采访及编辑:闫书勤

【洄·艺术家访谈】可持续小组:植物与人类的共生 崇真艺客

《植物自治》数字影像  2'30"  2021  视频片段

可持续的“植物自治”

  Q: “植物自治”这种概念的由来?

肖靓:还在读研的时候,我和我的搭档甘艺震聊到被人忽视的植物根茎,这是一种可以作为未来生物制造的材料以及材料驱动的原动力。于是有了这个想法,如何利用被忽略的植物根茎来创造家具。同时也希望能通过这个【家具】,让植物真正介入到人的生活中来,变成和植物的沟通方式。

当时我在写一篇《植物形态学》的论文。发现植物权利往往被人忽略。我们常常说的有动物的权利,有女性的平权,但是大家很容易忽视植物的权利。那有没有一个办法,艺术的办法,唤起大家对于植物权利的重视呢?

在影像中,我们有想过通过模块化的方式,加入我们研究时用到的参数,让它们自然长成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思考这部分时,我们引入了“工具性”和“非工具性”的概念。因为现阶段,人们将植物作为工具,比如说家具、木材,只会去想怎么样更好地服务于人,而不会去想植物愿不愿意被我们使用。所以,我们想基于科学和模块化的数据入手,想要找到一种人与植物更好的相处方式。也就是“植物自治”,它们自由地生长。

【洄·艺术家访谈】可持续小组:植物与人类的共生 崇真艺客

     可持续小组《植物自治》《根系生长》   
武汉美术馆(琴台馆)现场

Q:  从之前的健康有关的议题,到“植物自治”概念的生成,这其中创作灵感和感知上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

肖靓:2020年的时候,全球的健康问题成为最重要的大问题,生离死别离我们很近,我们也必须学会面对死亡。那个时候,我和甘艺震讨论,如果人类灭绝了,这个世界会被植物占领。那我们想看看,如果让植物自己生长,会是什么样的状态。所以,我的创作思路从关注公共健康,转移到了对于植物权利和植物自治上来。

【洄·艺术家访谈】可持续小组:植物与人类的共生 崇真艺客

肖靓《城市夹缝II》 硅胶,玻璃钢,硬化剂,混合剂,铁丝等 雕塑  2020年
可持续的艺术创新小组
Q:是什么样的机缘,让几位背景迥异的艺术家在一起成立这个可持续小组?

肖靓:可持续小组的创立本意是一个开放式平台,最核心的想法便是探讨人和生态的一种可持续性。我和甘艺震想基于每个项目与关注植物,可持续的不同维度的不同身份的人去合作来推进我们的研究和实践。这个想法在我俩还没从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的时候就萌发了。

我们在2020年的时候就开始构思从植物根茎模块化入手进行影像的创作,来呈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于是我们就召集各个领域的人来参与这个作品。后来因为参加的展览比较多,于是以小组名字来代表我们。

跨学科合作是特别有意思的,会带来不一样的视角。我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者和艺术家的身份介入作品和研究过程,甘艺震是工业设计师的思维,他关注可持续,材料,产业化。

我们艺术小组里有各个方向的艺术家,金晟旭,他是马里兰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数字影像,动画,摄影,装置,绘画,行为表演等多种媒介,他的近期创作与研究聚焦于殖民历史,民族离散,跨国社会与资本主义全球化之间的关系。还有黄嘉杨,他也毕业于马里兰艺术学院,现在在港科技进行Mphil的研究课程。他很关注人工智能对生活的影响以及机器视觉。以及一位声音艺术家,王竞哲,他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音乐作曲毕业的。他非常专业,可以根据我们的影像作品,用合成器模拟科幻的感觉,又融入多种文化元素和哲学思想。我们在一起配合讨论,对同一个议题感兴趣,同时又可以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

我们也想欢迎更多的合作者加入我们。

【洄·艺术家访谈】可持续小组:植物与人类的共生 崇真艺客

【可持续小组】成员:(从左到右)王竞哲,金晟旭,肖靓,甘艺震,黄嘉杨
Q: 你们小组的创作创作为什么会关注到植物权利、生物制造这些概念?

肖靓:有一篇文章《数字化生物制造,实现植物根系在产品设计中的潜力》(“Digital biofabrication to realize the potentials of plant roots for product design”)对我影响很大。我第一次发觉,原来植物的根茎可以在产品设计中有这样的效用,并且文章提出生物材料制造用于支撑3D结构,以材料驱动的方式,系统性地修补了植物根茎。当植物根茎的多孔性被参数化改良,为我们呈现出新的家具形式,即植物根茎和3D物品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家具生产。从这篇文章开始,我和搭档甘艺震就开始了这方面艺术的探索。
Q:你们是非常年轻、有活力的团队,而且这个作品跨越生物学、设计学、人类学,在创作的过程中,有什么思想的碰撞或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肖靓: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立足的学科出发,所以在创作、研究和讨论过程中,有很多不一样的意见。我们最开始做了大量的调研,包括植物生长的数据。影像打磨了一年的时间,中间有很多场景都被我们推翻重建,因为我们希望影像的制作能够吻合植物的路径习惯,保持植物原本生长趋势。我们的灵感来源是空气凤梨,因为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依赖日光和土壤的植物。它只需要空气就能存活。我们觉得这植物可以算得上“非人类”的代表。

“家具”的设计和制作又是另一个角度,对我来说,这个“家具”是雕塑,对于甘艺震而言,他会觉得这是家居产品。我们的出发点是,根茎可以受到温度湿度等元素的影响有不同的生长路径。比如说,我们当时也调研了簕杜鹃,这个是深圳最常见的花卉。采集它的数据,并根据数据将它的生长情况参数化,变得可以预测。

但在创作过程中,我和甘艺震对作品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如果对植物压裹或引导,就违背了我们最初希望植物能够自治的初衷,所以这个作品到最后我们并没有用真正的植物来做,而是用不锈钢作为材料。

可持续的“去人类中心主义”
Q:你的作品中透露出“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请问您是如何理解这个名词的呢?

肖靓:现在的“去人类中心主义”还只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状态,因为我们现在毕竟还是在以人类为中心的框架里生活,故我们无法真正跳出这个框架真的还给植物“自治”的主权,所以“去人类中心主义”还是一个完全理想的状态。而且,一旦人类摄入,用一种“赋予”的状态和植物交往,那其实就已经不是“去人类中心主义”了。所以,我们真正想做的是寻找一个“可持续”的状态,让人重视植物的感受,用艺术的方式呼吁大家,减少将植物作为纯工具使用。

植物学的学科建立是人类认识植物,并改造自然的历史。这个时候,植物是被研究的对象,它们被视为被动的对象,没有主体性。此时去谈论“去人类中心主义”,本质上还是囿于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想象中。但开始讨论“去人类中心主义”,已经比完全的人类主观,人类为绝对中心的理念要前进了一步。

【洄·艺术家访谈】可持续小组:植物与人类的共生 崇真艺客

《植物自治》数字影像  2'30"  2021  视频片段
Q:你的作品提出来的“植物自治”的议题很有启发性,你认为在当今社会,这个议题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意义?

肖靓:我们期待给大家建立新的观念——植物有“智能”。这里的“智能”不是通常“人工智能”所说的计算力,而是“承认它们本身智慧和能力”。比如,含羞草,当你触碰它,它会有反应。还有一些植物,当它收到伤害了,它会尖叫。只不过它们发出的声音太低频了,人类的耳朵无法捕捉。还有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有一位教授专门研究真菌的电信号。真菌可以通过电信号和植物相连接,交流,人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性能预测天气。所以说,植物的许多智能未被人类所察觉,所以也不会关注它的地位,它的权利。现阶段,大家还是将植物停留在工具性使用的阶段。
Q: 实体化的家具物件是否具有使用性呢,会给我们的生活、观念带来怎样的改变?

肖靓:很多观众看了我们的作品会觉得,我们是先创作的影像。实际上是先构思了“家具”参数化模型,然后再创作的影像。我们在“家具”的设计过程中已经考虑过人体工程学,现在也在试图解决“家具”量产的问题。最重要的事,我们想要通过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式,让大家对植物有更好的感知,让植物真正的参与、进入我们的生活。


可持续的艺术
Q:有没有自己非常喜欢的当代艺术理念或当代艺术家?

肖靓:我非常喜欢Heidi Bucher(海蒂·布赫因为我最近又有幸在红砖美术馆看到了她的作品,我又激动又感动!这位女性艺术家巧妙的用乳胶材质探索身体与环境之间的物理界限,这种被她称为Häutungen-剥皮的艺术形式很自然的能让人体会到材料带来的记忆、痛苦和一些奇妙的空间感知。我非常鼓励习惯在手机浏览作品图片的观众,去真实的空间身临其境地感受,身处这样的环境给你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我之前创作的“城市夹缝系列”作品就深受她的启发,那些材料的拓印是创作当时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和故事性的时间见证。

【洄·艺术家访谈】可持续小组:植物与人类的共生 崇真艺客

海蒂·布赫 :“皮囊之上”展览现场,红砖美术馆,2023年 肖靓摄
Q:如果请你推荐一本和艺术,或是你现在在研究的领域相关的书,你会推荐什么?

肖靓:我想推荐郑波老师的书《WANWU I》,这本书可以通过马凌画廊进行购买,应该是他今年在香港个展的出版物。我当时能买到也是有很多奇妙的小故事,特别感谢他们的工作人员。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他如何创作亲生命影像,他的万物社和一些对谈。他的研究对我来说是特别宝藏的。

【洄·艺术家访谈】可持续小组:植物与人类的共生 崇真艺客

《Wanwu I》郑波 

【洄·艺术家访谈】可持续小组:植物与人类的共生 崇真艺客

——第八届繁星计划·青年艺术家研究展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笔画排序):无声合唱团 邓洧 可持续小组 厉槟源 冯立 刘真辰 闫珩 孙逊 苏阳 李青 李怒 李勇政 李琳琳 李燎 杨虎 邱岸雄 张子飘 张东辉 陈曦 郑嘉燕 房奇 胡为一 胡庆雁 栗子 徐文涛 曹雨 葛宇路 韩磊 童文敏 童昆鸟 蔡东东 颜磊 


指导单位: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武汉美术馆

出 品 人 :陈勇劲

策 展 人 :杜曦云

展览总监:刘   雄

展览统筹:张文博

展览时间:2023.07.30—09.10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琴台馆)A/B/C展厅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