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本文转自:北京演艺集团
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对话。
从2021年儿童剧《耗子大爷起晚了》的首演,至2023年7月28日“北京丫丫”成长三部曲的“三戏连演”,“丫丫”这个天真又捣蛋、局气且仗义的北京小丫头从书籍走向舞台,成为无数孩子心中憧憬向往的儿童人物形象。而这三部儿童剧作品也实现了从文学到戏剧的完美融合,同时经受住了观众和市场的检验,更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
儿童剧“北京丫丫”成长三部曲《耗子大爷起晚了》《花猫三丫上房了》《土狗老黑闯祸了》改编自京味儿作家叶广芩同名儿童文学作品。该系列作品于2020年由北京演艺集团与北京出版集团两家企业联合纳入北京儿艺的创作选题中,并于2021年至2023年依次与观众见面,已相继演出近百场,大麦评分高达9.3+。
对于该系列总导演、总编剧王泽来说,“北京丫丫”系列的创作,不仅是一次文学改编舞台剧的尝试,更是一次现实题材儿童剧诗意化表达的探索。“我认为儿童剧不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为了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种子,而种子里面传递的精神内核是纯粹、健康、美好的,然后靠社会、家长、老师的教育,慢慢让种子成长、发芽。
“'丫丫'原作让我流泪”
Q
叶广芩老师的三部原著作品非常经典,您在将小说改编转化成儿童舞台剧作品时,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又遇到了怎样的难题?
王泽:刚刚接到任务时,我正好在外地出差,当即马上下单了原著送到酒店,一边吃盒饭一边看《耗子大爷起晚了》。看着看着,眼泪就默默流下来了。我想知道是哪个点触动了我,就翻回去一字一句重读了一遍,突然发现,让我流眼泪的其实是字里行间的每一个细节。叶老师写了一辈子文章、小说,70多岁高龄突然开始创作儿童文学,她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用孩子的视角去感知世界、传递情感,而其实这也是儿童剧特别重要的创作原则,在创作“北京丫丫”三部曲的时候,我们也都一直在提醒自己这一点。
我们用了将近十个月的时间来改编《耗子大爷起晚了》,编剧改了数稿,摸索了多个方向,也想过用故事闭合式的话剧形式去做,但我一直不满足。我们11月1号建的组,12月25号就要首演,排了一周,这个戏基本已经立起来了,但我依旧不满足。然后我就跟演员说咱们歇两天,演员说为什么?我说我觉得我们丢弃了原著里最有味道的东西。作为儿童剧或者戏剧的改编者来说,仿佛没有人试图把一个散文,改成散文式的戏剧,从来都是试图寻找它的闭合性,寻找它的戏剧性,它的高潮点事件,但我想我把这些东西都冲淡掉,保留原著的精髓,用孩子的视角诗意的表达这部戏。当时从演员到导演组到编剧所有人都反对我,无数人在问我导演你要干什么?你到底要什么?我说我真不知道,我想不断的试,我想试出来丫丫这样一个小小的生命,在这样一个大的皇家园林里能够探索出什么来,我们不需要它是连贯的故事,而是不断的积累某种情绪和情感。只要我们的小朋友和家长能够明白就好,即使他们不够明白,未来也会明白。好在最终的结果是让人愉悦的。

儿童剧《耗子大爷起晚了》
Q
从儿童剧《耗子大爷起晚了》到《花猫三丫上房了》再到《土狗老黑闯祸了》,我们能看到“丫丫”在故事中也在不断的成长,那么您在三部曲中,真正想要向观众传递的是什么?
王泽:叶广芩老师的三本原著小说其实本身的文风各有不同。第一本《耗子大爷起晚了》非常散文化,第二本《花猫三丫上房了》写得很像儿童类型的纪实文学,而第三本则是比较标准的小说,它有着人物的结构递进。所以在改编的时候我们会尽可能保留它原来的味道,不光是散文化,更是三部戏整体的气质。
我们做过一个总结,第一部《耗子大爷起晚了》如同懵懂时期的幻想篇,第二部《花猫三丫上房了》是胡同儿里发小儿们的游戏篇,而第三部《土狗老黑闯祸了》则是真正属于童年的成长篇。第一部整个戏里只有丫丫一个孩子,在颐和园里和一群大人在一起探索寻觅,在呵护下慢慢的去寻找他未来成长的可能性。第二部“丫丫”在家人的照拂、街坊的照料,与发小的的仗义相挺下获得了成长的能量。而第三部“丫丫”上了学,必须建立社会属性,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独立解决很多问题,而非靠家长。比如跟同学李德利之间的矛盾,比如学会面对与老黑的分别,成长中伴随着疼痛,这也是第三部与前两部之间最大的区别。
其实“丫丫”这个人物形象是汲取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灵魂特质,她的天然中带着仗义与局气,有点淘气又带点胡同串子劲儿,所以她足够可爱。“北京丫丫”三部曲始终在传递一个主题,那就是“爱与成长”。我们希望所有看过“北京丫丫”的孩子们能够羡慕“丫丫”,羡慕她的童年,羡慕“丫丫”与发小们的真挚友谊,也希望所有大人看完后让少年的回忆奔涌而来,因为我们曾经都有过发小,曾经都是这样无法无天的被爸爸妈妈打着,但同时又爱着长大的。

儿童剧《花猫三丫上房了》
“儿童剧创作者要放低姿态
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种子”
Q
刚才您提到作为儿童剧的创作者,一定要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但是现在其实我们的很多儿童剧作品,虽说是以“用儿童的视角来做戏”这样的原则去创排,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内容还是非常成人化的,您是怎么来避免这个问题的?
王泽:您说的这个点,是很多儿童剧,尤其是现实题材儿童剧容易犯的问题——孩子看不懂,大人看着浅,那么这戏到底是给谁看的?因为儿童剧创作者往往希望把故事说明白,在说明白的同时又想给观众传递一些道理,最后则容易“四不像”。在创作这个系列的时候,我特别感谢叶老师本身小说里所蕴含的文学能量,这种能量给了创作者想象的极大空间,比如耗子大爷、龙王爷还有花匠这些角色。这种想象从始至终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而在这三部曲中我们也始终在追求着这种精神内核,在改编每一部小说时,我都会把改编的剧本给叶老师发过去,并且标注上困惑与难点,她往往总能给出解惑的回答,帮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儿童剧《土狗老黑闯祸了》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寻找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北京丫丫”这系列作品,就是给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看的,只不过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我们非常期待在观众席中的孩子会问爸爸妈妈,丫丫为什么要这样?而爸爸妈妈会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来解释给他听,甚至在之后的两三天里都会延宕这种情绪。儿童剧应该给孩子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两个小时或者一个半小时只是它一个起点。我有一个观点,我觉得儿童剧不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为了在孩子们心中挖坑埋种子,导演和编剧要非常巧妙去做这件事,让孩子敞开心扉,如果你说他不接受,他不敞开心扉你埋不进去,我就得想办法。作为儿童剧创作者,要做到的就是种子干净、优质,种子里面传递的精神内核纯粹、健康,然后之后靠家长、老师的教育,慢慢的让种子成长、发芽。

儿童剧《土狗老黑闯祸了》
Q
您是如何通过舞美设计与舞台设置,来展现“丫丫”三部曲的连贯性呢?
王泽:“北京丫丫”每一部的舞美对我们来说都是挑战,主打的概念也都各有不同。比如第一部戏我们在构思颐和园的时候就有很多版方案,最终与舞美设计反复讨论后,确定了一个的概念形象——“摇篮”。摇篮对于每一个幼年的孩子来说都是最安全的地方,但同时它四周闭合如同“围墙”。而耗子大爷中的所有的人物形象,就像摇篮里的挂件,陪伴着一个婴儿期的孩子最初的成长,暖融融、软绵绵。有了这个舞美语汇,我们才想到了用转台的形式去展现颐和园,“一步一场景,满目颐和园”。

儿童剧《耗子大爷起晚了》
第二部《花猫三丫上房了》的概念形象是乐园。我们将各个舞台设置为“魔方盒子”,屋顶合上、打开后就是另一个世界,通过不断的切换,展现不同的舞台场景。我们还将胡同里斑驳的墙壁绘成五彩缤纷的彩画,比如脱了的墙皮像只猫,上面掉的墙皮像鸽子,也许在我们大人眼里觉得它是坏了,但是在孩子们眼里就像有些涂鸦艺术一样,它会产生新的生命力。

儿童剧《花猫三丫上房了》
而第三部《土狗老黑闯祸了》有一个形象概念叫“向上的阶梯”。因为丫丫上学了,所以她必须要不断向上,而这一部的舞美也是此次丫丫“三戏连演”的基础舞美,我们利用斜线来表现颐和园的长廊,利用横线来表现胡同的深邃阶梯感、来表现通过“向上”的成长。

儿童剧《土狗老黑闯祸了》
“我虽未生在北京,但我好爱北京”
Q
您认为演员的表演,是否为“北京丫丫”三部曲赋予了独有的生命力?
王泽:当然,演员们真的是给这三个戏带来了巨大的演出价值,每一位演员都付出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饰演“丫丫”的叶林英子,她最初其实是按男角来招的,因为儿童剧有时候男孩需要女演员反串,英子的个子比较高,声音又是很潇洒的正太音。说一个插曲,我们在排《土狗老黑闯祸了》的时候,英子爱死李德利这个角色,她就要求演,但是后来经过我的说服,我说你还是演丫丫,不然大家会串戏。我曾经跟她说过:“英子,作为导演我已经撼动不了你演的‘丫丫’了,因为你就是‘丫丫’。”她在舞台上的表演浑然天成,一举一动都源于人物。
还有齐涛老师,为了演好所饰演的人物,他把所有和角色相关的叶老师的原著作品全部熟读并做全了笔记,将人物事无巨细的研究透彻,然后把它当故事、当评书讲给其他演员听。同时涛哥又是老北京,在排练的时候经常会帮着指导一下演员们京味儿台词的发音,普及老北京的一些常识。这是真正的言传身教。

儿童剧《花猫三丫上房了》
我的老师说过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好的作品最后落在舞台上,只会有两种艺术形式——文学艺术和表演艺术。这个戏好不好看,来自于剧本,而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如何吸引观众,靠的就是演员的表演,导演灯光舞美都是辅助。虽然说每一场演出它是独立的个体,就在我看来它是时空艺术,一场演完它就没了,你明天再演是另外一件事了,每一场都是独有的,大家可以通过不停排演去进步、去打磨。其实你看我们这三部戏妈妈这个角色、小四都有更换,齐涛老师在第一部中演酒鬼老李,在第二部、第三部中演“丫丫”的爸爸等等。可以说是他们的努力与坚持,让这部作品获得了这么多观众的喜爱,也让一个个剧中人物真正有血有肉。

儿童剧《土狗老黑闯祸了》
Q
您对“北京丫丫”系列作品未来有什么期待?
王泽:今年九月,“北京丫丫”将达到百场演出,我们会汲取吸收专家、观众的意见,继续打磨作品,让“北京丫丫”成为能代表北京水准的品牌儿童剧。我觉得非常幸运,能够有机会改编这样一部好的作品,与大家一起将“北京丫丫”这三部作品带到观众面前,让“丫丫”这个可爱生动纯真美好的北京小丫头站上舞台,走进大家的心中。
我在北京的时间远远超过故乡,我特别喜欢这座城市,我总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幸福,就在于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以最美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观众,我虽未生在北京,但我真的好爱北京,与这样一群有年轻的有活力的,愿意跟着我导演一直改到最后一天的创演人员们一起工作,我感到幸福。我们会继续努力,让“丫丫”越走越远。
(特别鸣谢:中国文化报记者 刘淼)
视频:刘玺 丁晓阳
剧照:海淀阑尾
责编:张丽佳
各专委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各省市舞美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