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史为鉴可知新替”。中国近代美术史便是一个新旧交替,东西结合的时期。而在其中有着重要地位的靳尚谊先生作为新古典主义绘画的领军人物,其对于绘画独到的理解和表现方法都对后人有着很大的影响,那么靳尚谊先生的思想又源于何处呢?
2023年度图说图栏目将以靳尚谊先生为锚点,通过分析和鉴赏艺术作品,用图像分析以及历史渊源调查的方式,深入探讨其创作角度、观念、以及方法。挖掘靳尚谊先生以及其上下三代艺术家的艺术故事,纵观中国近代美术史中油画的发展嬗变。
文丨中央美术学院 许檬
编辑丨张骏泽
引言丨虞茜宇

《画家黄永玉》 靳尚谊
80×80cm 1981年
布面油画
中国美术馆藏
油画中国化是靳尚谊先生长久以来的追求。在历经对永乐宫壁画的解读、融合阶段,靳尚谊先生转向了为中国文人作像,《晚年黄宾虹》既是对过去创作的顺承,更是为油画中国化开一新纪元——体现中国文人的风貌与秉性,好似对美术史的一次翻新。再细细比对《晚年黄宾虹》与《黄宾虹抉微画集》,我们可以看出靳尚谊先生对黄宾虹晚年风格的领悟和吸收……
在《用西方油画语言为中国人造像——访画家靳尚谊》中,靳尚谊先生有言:“油画中国化不是用油画颜料临摹中国画,而是既要有中国的风格和韵味,又要不丧失油画的造型和色彩语言。”
油画中国化的前期尝试
——从装饰性的角度与壁画融合
与壁画结合——以《画家黄永玉》为例——进行装饰性方向上的东方性韵味尝试,是一种对于传统艺术元素的直接应用。将其作为背景,这样一种简练、直观的画面处理方式,既顺承了过往室内写生的直接经验,造就了画面的完整性,也使得画面中人像与中国传统元素以最合理的方式结合,壁画仿佛就像在写生现场模特的身后一般。
诚然中国人与中国壁画的结合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但是这样的结合会有些许模式化的限制,而以《画家黄宾虹》《晚年黄宾虹》两幅作品为开端,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突破范式后,靳尚谊先生油画中国化创作的新阶段。
画家与其作画风格同时展现
——美术史与现代创作的交织
黄宾虹系列画作是靳尚谊先生在将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道路上第一次将文人与其代表作品、风格相融合。为历史上的重要画家作像,画面体现出其作画风格,是一个逻辑上的顺向思维,作品从构思到绘制、乃至问世是一个两层皮变为一层皮的过程。
《晚年黄宾虹》就像是对黄宾虹的作品与笔墨精神进行了提炼和再次创作,以这个方式使画作呈现内容与美术史融合,有一种对绘画对象从画作风格到个人秉性进行介绍、呈现、赞扬的意味。这一系列像是在将中国美术史翻新、活化,从现代的时间点将传统绘画意趣及精神再度带入大众视野——以一种更加现代的形象。
《晚年黄宾虹》创作历程
——选择黄宾虹与画面编排
2008年《美术之友》上有一篇访谈文章——《黄雨鸿,靳尚谊.探索中国油画的精神历程——靳尚谊先生访谈》,其中靳尚谊先生提到“我一直喜欢看一些有关中国文人画的文章和中国传统绘画……在我的油画人物肖像里……总感觉有些欧洲绘画的味道,所以我非常想在油画中尝试一下中国的水墨画和油画的结合,也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和油画艺术的有机结合。创作更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油画作品……”
在该探索方向上以黄宾虹先生作为开端,不只是处于历史地位、过往交流的主观选择,更是因为黄宾虹之笔墨精神对靳尚谊先生创作的启发——“我看到一本黄宾虹的《抉微画集》,里面的每幅山水画都配有局部放大图,我从水墨画的笔墨中感受到了一种抽象的美,于是尝试着将油画与水墨相结合。我之所以选择画黄宾虹和髡残,因为他们都是山水画家,而且他们的山水画笔墨浓重,这种风格比较容易跟油画结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选择黄宾虹先生进行作像,除了致敬和对中国水墨画的痴迷,也有画面效果上的考虑。
黄宾虹先生仙逝于1955年,这是一幅缅怀黄宾虹的作品。画面中,黄宾虹先生目光看向左侧,胡子随风扬起,浩然正气坐于藤椅之上,一代宗师风范尽显。

《晚年黄宾虹》局部
画面安排上作品顺应过去创作的习惯,肖像中人物在前,身后的背景为中国艺术作品对局部。在绘画局部的下面绘制一条棕色以作为墙面,使其看上去像是一幅作品悬挂于现场。

《晚年黄宾虹》局部
这种模拟写生的现场感以及屋内感是顺承过去的,而画面内容选择作像客体的作品风格则是革新的。

《晚年黄宾虹》 靳尚谊
115×99cm 1996年
布面油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水墨背景——
对黄宾虹五笔七墨的提炼再造
背景主观安排成了仿佛悬挂着黄宾虹的画作局部——“后来我又画了一张晚年坐在椅子上的黄宾虹,背景是他的山水画局部”。
具体是来自哪幅作品呢?遍览《抉微画集》,与《晚年黄宾虹》背景完全一致的画作并不存在,且这是必然的。画面背景相对淡雅且富有规律性,过于厚重奔放的大量重色会破坏画面高风亮节的气质,更会与人物塑造中的传统油画造型形成过于强烈的比对,造成一种无序感。
若将画面背景与一些黄宾虹先生画集中部分作品作对比,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笔意、墨色上的领悟。


《抉微画集》第102幅作品及其局部


《抉微画集》第70幅作品及其局部
《抉微画集》中大多为黄宾虹晚年作品。晚年黄宾虹先生已经经历巴蜀夜雨的“计白守黑”,对自身“黑密厚重”风格开始精进、提炼。黄宾虹晚年的时候身患白内障,需要手持放大镜作画,作品风貌不拘泥于小节,整体气势恢弘,笔触洒脱,黑密厚重之势荡然纸上——黄宾虹很少塑造具体石块来描绘山体的走向,山石体块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更多的是以厚重的墨点“点写”,表现树的团块,以山树一体的形式体现山体的走向——这一特征便也体现在了《晚年黄宾虹》的背景中。
“五笔七墨”,五笔:平,圆,留,重,变。七墨:浓,淡,破,泼,积,焦,宿。可以看出,靳尚谊先生使用油画材料对黄宾虹先生的五笔七墨进行了分析、理解与再度创作。“浓”、“淡”墨配合“重”笔落下,葱郁树团如雨点般挥洒,山体气韵浑厚一体。同时对于黄宾虹先生的“留”笔与部分“变”笔也进行了吸收,山体衔接自然,气韵汹涌流动。
尽管整体视觉效果并没有像先前永乐宫壁画一般按部就班地复刻——这同时也是壁画与水墨画的区别所导致——文人的画面风格与笔墨精神才是更需要表现的,这个特征也为后续《画家髡残》《八大山人》画面对于其各自风格的领悟与主观创作埋下了伏笔。
画家档案
靳尚谊,1934年生于河南省焦作市;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57年毕业于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的油画训练班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代表作有《塔吉克新娘》《青年女歌手》《晚年黄宾虹》等。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油画学会学术委员会终身委员。
拓展阅读
赵凤兰.用西方油画语言为中国人造像——访画家靳尚谊[J].中国文艺论,2019,No.50(11):110-126.
黄雨鸿,靳尚谊.探索中国油画的精神历程——靳尚谊先生访谈[J].美术之友,2008,No.156(01):26-33.
浙江省博物馆编纂.黄宾虹抉微画集【Z】.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2
撰文|许檬
编辑|张骏泽
引言丨虞茜宇



许檬
许檬,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设计管理专业。艺术创作者,作品于厦门、杭州等地参展,自媒体平台获近30w浏览量。青年策展人,活动于杭州,近期策划展览“我成格列佛了”青年艺术展。曾活跃实习于上海、杭州各艺术机构。
了解更多,参见《中国油画鉴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丛书
《中国油画鉴赏》
赵力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年5月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