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物」,意指输入至日本之中国器物,数百年来,于日本文化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唐物之重要性,不仅反映在日本语言中——多种特殊用词为其而生,亦体现在对于唐物之珍视——悉心保存,即使受损仍用心修复,并代代相传。香港秋拍之「唐物」专场,呈现中世纪日本传世之中国古代艺术品,其中包括一组从日本京都大光明寺直接释出的宋代瓷器,秘藏百年,久闻佛音。另有其他诸多日本名家雅蓄,包括茧山龙泉堂、藤田传三郎男爵、黑田家、片仓兼太郎等旧藏。
综观世界史,陶瓷最早本是日常家用,或作为贵重材料器皿的替代品,但是自唐以来,中国饮茶文化发展与盛行变成一种艺术与道行,陶瓷茶器自然也逐渐超然于实用器物。饮茶名家开始注重装盛茶汤的器皿,区分不同窑口,并评断优劣。长久以来,陶瓷赏鉴与饮茶仪式息息相关,伽蓝之中尤为重视。
饮茶文化于公元八世纪自中国传入日本。据记载,久居长安的日本僧人永忠归国时,携回中国茶,并于815年奉茶予嵯峨天皇(809-23年在位)。此后,饮茶风靡东瀛上流阶层,常见于佛教寺院与朝廷之重要场合。九世纪时,已见专用于饮茶的特定屋室,吟诗、品茶其中,尽享茶会之乐。彼时普罗大众则难以窥见茶文化之一鸿片羽。
镰仓时代(1185-1333年),饮茶更为盛行。因日本僧侣自中国南方寺院携回点茶(抹茶)之法与器具,并发扬此饮茶仪式。学界一般认为在十二世纪晚期,荣西禅师(1141-1215年)曾二次渡海,将点茶与茶席传入日本,茶席上奉茶者以热汤冲点细碾茶粉,拂击茶汤直至泛出细白茶沫。据传荣西曾赴杭州西侧临安天目山上的禅寺,于此地初见黑釉建盏,并带回日本。日文「天目」,发音 tenmoku 或 temmoku,不仅在日本成为建窑茶碗通称,后来西方亦采用此称谓。虽然产茶名地福建出产的建窑茶盏与茶会仪式早已传入日本,荣西无疑是将其推广至日本更广阶层的重要推手。十二世纪以降,中国陶瓷已广为日本寺院与权贵家族所用。
大光明寺十八世住持 矢野谦堂
大光明寺初建于京都南部伏见区;伏见宫氏乃日本皇族最古老一脉。建寺以来,大光明寺屡历劫数,火灾、战祸频至,然有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时势英雄捐资扶持,又得重光。
明治维新废佛毁释,1868年,大光明寺被弃;时隔五年,寺内仪轨乃迁至京都中部,于心华院重开佛事,此后心华院并入大光明寺,延续至今。大光明寺源远流长,历代住持虔敬奉佛,光大佛法,弘扬文化,不渝济度众生之志。
承历代住持诲导,我当竭力护守大光明寺,以求泽被后世。现寺内建筑已历风霜逾两百年,逢四级地震便岌岌可危,为今之计,新建库里刻不容缓。
新库里将面向信众,作安心敬拜之用。为筹募资金,本寺愿释出悉心蓄藏之茶器及艺珍,盼诸收藏人士慧眼卓识,明了此专场之初心,慷慨协力。
二〇二三年八月
大光明寺十八世住持
矢野谦堂 鞠启
黑釉瓷器在中国传统审美中并不突出,唐代重莹白似银、翠绿如玉之釉色,尤见于茶器。建盏胎似玄铁,色如油烟,捧之敦厚,观之雅素,尤合禅寺秉性。茶作药用,提神聚念,有助精进,求悟正道。天目茶盏,故为上选。
十一世纪时,天目茶盏已有记载。蔡襄(1012-1067年),原籍福建,学士文豪,宋仁宗时期(1022-63年在位)应旨入京,于《茶录》中述及建盏纹似兔毫,或曾上贡建盏。1107年,宋徽宗(1100-1126年在位)着《大观茶论》,盛赞福建贡茶,并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于此可见,天目茶盏、建窑茶器之历史渊源,以及茶与器在中日两国所承载的美学共识。
精选拍品
日本京都大光明寺秘藏
估价:3,000,000 - 5,000,000 港元
估价:2,000,000 - 3,000,000 港元
估价:1,000,000 - 2,000,000 港元
估价:500,000 - 700,000 港元
士绅珍藏
南宋 建窑兔毫天目茶盏
估价:5,000,000 - 7,000,000 港元
来源:
藤田传三郎男爵(1841-1912年)收藏
香港苏富比2015年4月5日,编号2835
南宋 建窑兔毫禾目天目茶盏
估价:2,800,000 - 3,500,000 港元
来源:黑田家旧藏

估价:600,000 - 800,000 港元
鸿池家旧藏,大阪(据盒上标签)
茧山龙泉堂雅藏

传1930年代末于韩国黄海省龙梅岛出土
估价:1,500,000 - 2,000,000 港元
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
唐物:中世纪日本传世中国艺术品
10月9日

阅读相关文章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