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工艺如何在当代艺术中获得新生:理论与实践》论坛成功在木星美术馆举办
本次论坛《传统工艺如何在当代艺术中获得新生:理论与实践》围绕陈粉丸个展《那个剪纸的》及背后的创作情境,邀请了陈粉丸、吕红荣、顾振清、胡婧璇、杰瑞米、谢飞、周瑟瑟及艺术界各行业嘉宾,共同探讨了对艺术与商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合作、联系与思考。
在顾振清的主持下,大家都表达了自己对粉丸作品的看法。
【材料的传统与当代】
▼
顾振清:
粉丸的作品是当代的艺术,只是她的当代作品以中国的文化“基因”作为转换,将“平面美学的浮雕感”叠加立体视觉,将平面重构成三维的视觉经验。这种空间艺术、比如龙的结构构建,就包含了建筑、设计甚至数字艺术的一部分,她的思考和空间化的叙事,形成深入浅出的可能,我们可以跟着粉丸的思路去追踪这个灵感。
粉丸的作品是公共性的,《阿墙》就是一次大地艺术的智慧呈现,她经过的调研将时间记忆中的墙皮、斑驳的形状,跟剪纸的纹样结合,以在地艺术的形态关怀到当地居民的身份,最后呈现了一个光影交错的空间,这里面就是一个综合科学的实践,首先是用到新的材料,加上电机旋转的处理。在这种人与社区的系统的思考中,我们相信实践出真知,也是社群体系的延展。而陈粉丸的“传承”带有着独创和改革的概念,也在不断发现新的角度,而不是一昧地复制。

学术顾问顾振清 发言
胡婧璇:
此次展览在策展上的处理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叙述性。在场馆中,声光电等新媒介的运用其实并不多,但装置和灯光最简单的结合也能带来非常沉浸式和宏大的体验。在节奏感强和引导力强的同时,似乎在其中娓娓道来艺术家非常个人化的故事,比如断掌的经历、与母亲的故事等等,一个家庭的环境对艺术家影响是非常大的。
作品不同的形式也带给我思考,不只是颜色上的冲击,也是二维的、材质性的,也有学院派的深入的、文化传承性的了解与体验。如何去通过一种材料,既能反映它的丰富性,又不被材料本身所驾驭?从国际语言的角度来讲,所有艺术家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多元的现象,每一位艺术家可能都在寻找自己的方向性,能够找到自己独特的语言和个人的表达方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守己见”就是坚守自己的己见,在自己的方向、研究范围上能够做到比较极致的感觉。

深圳技术大学创意学院副院长胡婧璇 发言

《空竹存忆》
杰瑞米:
传统艺术、传统的符号配合当代材料是非常新锐的。像顾老师所说,它们之间如何结合确实是个“老话题”,就好比陶瓷和它的发展,我认为现在的陶瓷在适应了上万年的传承后,它现在也在新的一些制作方式、呈现方式上展现出它的当代独创性。同理我相信剪纸和其他中国传统手工艺艺术也是一样,我们如何看手工艺的流行化,就需要了解它如何去包容流行——与我们所处的社会,我们拥有的生活方式的关系等等。
从策展人的角度,这些年我没看过中国传统美术工艺以这种方式呈现的展览,但其实当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议题上,很多博物馆、博览会都在尝试弘扬传统,那么选择怎样的表达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粉丸的展览和主题如此有突破性、有想法的原因。

法国策展人杰瑞米 发言
陈粉丸:
我想分享我剪纸的两种方式。
最简单的一只手、一把剪刀去剪纸:“手起刀落”。这是不可逆的过程,需要剪纸人有强大的对于图形的想象力。当包围出有效的形状时,我会珍视这个过程,也会感受到它所带来的疗愈。此外,我会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己。剪纸是需要取舍的,剪下一些,才会获得一些。剪下的那些部分其实早已在我们心中暧昧着,只是我们还没发现它们。有什么我要放弃?有什么我要拥抱?
第二种形式我称为“ipad剪纸”,我会用最简单的软件和笔去绘画,创作正负形,最后用激光雕刻机。那么剪纸在这个语境里就不再是传统生产了,而是工业生产链。使用这类工具时,图形是矢量的,可以被持续放大,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细节和秘密都其实都可以是无限大的。
至于传统和当代的区别,我认为它们之间其实没有锋利边界,我常感觉我会慢慢卷起这条边界,让它变成一个毛线球。就像龙的制作过程就是手工和工业两种手段的结合,在我这里就是传统传承的其中一个方法。我在创造难度很大的龙和竹子的弯曲度时,都是没有公式支持的,只有常识与尝试。我运用的是同样的逻辑和构成方式,再使用现场发挥,于是每次的发挥都有全新的形态,这就是一种对传统的编程。

艺术家陈粉丸 发言
【艺术与商业】
▼
吕红荣:
陈粉丸的作品是有内涵和视觉价值的,在90后的艺术家中,她是被品牌邀请合作最多的艺术家,而且都是一线国际品牌,这些的国际商业品牌通常会关注成功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为什么他们选择陈粉丸,是因为她极具中国符号的代表性,她是一个将传统符号变成潮流符号潮流美学的艺术家,商业和艺术的成功结合,也是粉丸在研究平衡的一种生活状态。目前她非常聪明的精准的把握着这种合作,艺术不会向商业妥协,艺术可以赋能商业的品牌价值。粉丸自己的包容和坚守,这些都让我可以看到和感受到一个年轻艺术家强大的能量,粉丸这次展览很多组作品不但是她参加公共项目的作品,还有部分是她商业项目的缩影,能将这些作品在美术馆呈现,去让观众了解和感受背后的学术价值,是我这次策划这个展览的意义。

木星美术馆馆长吕红荣 发言
陈粉丸:
至于商业和艺术,我持续在寻求它们之间的界限。近年来我逐渐感受到了平衡,商业也逐渐变成了我的材料。商业当然是需要艺术的,艺术是商业的传播话语,是某个阶段为商业建立形象的素材。我非常尊重这种经过多年建构所出现的聪明逻辑,我也觉得这是当代艺术家应当面对的挑战。我们要与之持续对话,做不好它会变成谄媚,但做得好就会使我变成更真诚的人。
一个艺术家,在每一天里有多少时间和程度能挖掘自己?策展人、商业、今天的座谈会对艺术家的挖掘都是可贵的、应当被艺术家珍视的。
传统与当代,商业与艺术,两者间互为素材,也互相成就。

论坛现场嘉宾交流
【传统的精神意义革新】
▼
吕红荣:
我是通过认识作品再认识艺术家的。走过很多的国家和看过很多的展览,无论传统还是经典甚至考古及文物,印象深刻的艺术作品很容易烙在我的脑海里,这样的敏感性让我发现了陈粉丸。一个具有创意创新的艺术家,她的作品是会被人们记住并留在自己的记忆中的。
这次的展览线索根据粉丸在作品中穿插的一个关于“魂”的概念展开。古人对表达一个人没有精气神,通常说这个人是因为没有“魂”,所以会迷失自己。对于一组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就是看作品内核的灵魂所在。
年轻一代模糊了很多的界限,对于过去的历史和传承的意义是没有清晰定义的,但对美的追求,他们的品味或许是超越前辈的。90后的粉丸做的都是源于自发性的创作,是代表一代年轻人对于他们感知的表达。这些作品影响这一代人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年轻人的共性。
展览从粉色大型装置《热爱的魂》——改编自马蒂斯《舞蹈中的人》的快乐情绪将观众带入展厅,前厅的《挥手》装置不断挥手表示欢迎,同时也向离去的观众挥手表示再见,这件作品就简单地道出了双向的哲学思想。
《转运花园》是陈粉丸在记忆中被人们研究自己的掌纹后,好奇地了解更多人们掌纹透露的关于命运的信息,征集了上千双手的掌纹,再做成一朵朵的鲜花,在六角转经筒里不断地转着,就像无数双手为进入空间的观众祈福。90后没有太多复杂的想象,就带着这种单纯而善良的信仰创造了一个可以感动着观众的作品。

《挥手 对称初见与别离》

《转运花园》
胡婧璇:
粉丸的作品是先锋的、新锐的和潮流的,让人觉得传统文化没有那么沉重,她是发自内心地喜爱它,是在轻松的氛围中去表达。
传统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粉丸作品从精神和视觉层面都和我产生了诸多共鸣,探索并记录自己的文化本源,也是我一直以来研究和创作的主要内容。粉丸的作品呈现的传统不是一个虚幻的传统,她是一个对中国传统认真研究、深入观察的人,她对传统没有盲目的崇拜,而是从自己的喜好或者从自己的创造主体方向精心搭配组合的,她把自己特有的思考方式视觉化地呈现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


《手工书、艺术家书》
▼
谢飞:
这个展览我认为很有启发性。在90年代初起,一些中国艺术家开始获得国际关注,就出现了一个“春卷问题”。中国艺术节走出国门时,有这么一句谚语:“德国来点香肠,美国来点汉堡,中国来点春卷”。这其实是在欧美强势文化中,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被选择、被替代发言权的一种情况。在此之后我们会想,是否“中国传统文化”会成为中国艺术家发展的一种限制?
所以我们一定要回归到中国艺术的语境中时,才能得出“中国是否更应该延续传统,抑或是选择更加国际化”这个问题的结论。我认为应该让传统文化成为你的资源、你的语言、你个人的体系。粉丸的作品就是继承了传统剪纸的二维平面的特性,但是又结合了新晋技术的原理去创造一个新的作品。这一点就是体现了新旧结合的有意思的部分。

策展人谢飞 发言
周瑟瑟:
她作为90后艺术家,她为公众带来启示的方式是“直接呈现,准确击中”,当“我们与传统的交互问题、多样性跨文本艺术与民间生活的嵌入式关系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问题”等问题出现在我们的讨论时,粉丸把这些议题、艺术与她的生活完全融为一个整体。
她与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共命运同呼吸,古老的文明以“粉红色”的“对称”形态呈现。灵魂有古老的灵魂,也有现代性灵魂。陈粉丸无疑给我们看见了现代性灵魂。她不是在创作一个作品,而是创作了一个跨文本系统,一个由青春生命、母亲父亲、岭南村落参与创作的敞开的灵魂系统。
剪纸是陈粉丸艺术的精神母体,从这一母体出发,她发明了多种跨文本艺术表达方式。比如诗歌,她不仅改变了诗歌的写作生产方式,而且改变了诗歌的表达方向。
随意、自由、无边界,一个跨文本的多样性艺术系统建立起来了。陈粉丸这一艺术个案,在我看来是一个时代的样本,她既向后看又向前看,从剪纸这一母体诞生出了未来的艺术。我看到她以田野调查的方式,从生活与传统中获得了灵感。

诗人周瑟瑟 发言
陈粉丸:
作为艺术家,我最尊重的是生活,和个体经验携带的情感。每个人也都是携带着历史走到现在,我希望能用此激发集体共鸣。
我尊重劳动,所以我也认为重复的秩序感是可以构建乐趣、力量和意义的。
我也尊重材料。纸对我而言是与我合作的,而不是我在使用它们。

《手工书、艺术家书》
顾振清:
今天我们讨论了很多“意义生产”的空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艺术和生产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美学就是如此,我相信中国的艺术文化基因是要不断去发掘及转化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抄作业,我们可以找到它与当代人之间的崭新视觉结构。从平面出发,折射出的是三维、四维甚至更高维的世界,这就是粉丸看待世界的宇宙观和她的思考,也是我们作为艺术家和不同领域创作者需要的思考。

论坛现场
本次展览艺术顾问、法国策展人玛格达·唐妮诗女士,前澳大利亚和多边外交官、联合国高级顾问大卫·莫里斯博士,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领事Christophe Bagonneau,他们也通过视频的方式参加了今天的学术论坛。
▼
姜烨、YS|摄影
YS | 视频
MINQIAN、YS|图文编辑
展览信息
exhibition information
▼

▼
艺术家
陈粉丸
学术主持
顾振清
策展人及木星美术馆馆长
吕红荣
邀请嘉宾
Christophe Bagonneau
陈湘波
胡婧璇
Jérémie Thircuir
玛格达·唐妮诗
谢飞 JEFF CROSBY
周瑟瑟
活动信息
Information
▼
活动地点
深圳市福田保税区蓝花道6号木星美术馆
二楼多媒体室
主办单位
木星美术馆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