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摄影已经成为日常,图像占据了我们每天看到的大部分传播内容的时候,这些与城市相关的图像生成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摄影师又以怎样的视角来看待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不断更迭的景观?
在本期围绕ASE基金会正在进行的展览“楼上的城市”的书籍推荐中,我们从ASE图书馆的新近收录图书及馆藏中挑选出了三位各具代表性的摄影师书籍,从摄影师的采访、传记及作品中看到与城市有关的记忆如何被书写和展示。
《刘香成 镜头·时代·人》
作者:刘香成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艺术家,刘香成
一
目前正在上海浦东美术馆举行的展览“刘香成 镜头·时代·人”是刘香成四十多年摄影作品的一次全面回顾。他的镜头记录了改变世界局势的重要历史事件,也细腻展现了摄影师在全世界各地走街串巷时所观察到的街头最为普通的民众日常生活。
与展览同名的《刘香成:镜头·时代·人》一书,也以和展览结构相似的“面孔”、“姿态”、“时机”、“刺点”、“人群”、“风土”6个篇章,呈现了200多张刘香成所记录的“决定性瞬间”。
浦东美术馆“镜头·时代·人”展览现场
一
除了那些如戈尔巴乔夫发表完辞职演说后放下讲稿、或是尼克松访华时在列车上扮作侍者的样子等记录了历史性时刻重要人物样貌的照片外,刘香成在1970年代末来到中国后,拍摄下的处于时代巨变中的普通人生活,也同样令人动容。
刘香成,在灯下学习,1980
一
本书中,刘香成的相机对准了公园里羞涩而甜蜜的情侣、上世纪80年代新开业的西餐厅内身着整齐划一西服的中国年轻服务生与意大利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或是坐在露台餐厅谈笑风生的都市男女们以及城市路口庞大的自行车队。
城市的样貌在这里是丰富而多元的,同时又通过普通人的姿态与神情传递出了最为真实的“当下”。而对于更多年轻人而言,父母或更上一代人口中的“城市生活”也在这里鲜活重现。
刘香成,《镜头·时代·人》
《DAIDO MORIYAMA:
How I Take Photographs》
作者:仲本刚
出版时间:2019年7月
艺术家,森山大道
一
1938年出生于大阪府池田町的森山大道,经常自比为一条游荡在街头的“野犬”,他像野狗一样敏锐而迅猛地捕捉街头任何一切令他感兴趣的事物,而模糊、失焦、粗颗粒的黑白照片,既受到了众多争议也让他成为日本摄影师中最具话题和代表性的人物。
森山大道,HOKKAIDO, 1978
一
《Daido Moriyama: How I Take Photographs》(上街去吧!森山大道的街拍意见<台湾译版>)的作者是与森山大道交往甚密的仲本刚,在这本书中,他与摄影师展开了几段有趣的旅行,在旅行中森山大道讲述了他为何选择这个地点,展现了他对街拍、对街头的独特情感以及在面对摄影的器材、普及程度、图像的意义等发生巨变的时代,这位80多岁依旧站在街道上拍摄的摄影师的心态和想法又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Daido Moriyama: How I Take Photographs》内页
一
仲本刚在本书开篇写道,“如果森山大道跟随细江英公等大师的脚步,他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成为我们所熟知的摄影师。但森山大道的兴趣只有在街头…...他拍摄的既不是广告片或名人肖像,也非专注于拍摄野生动物,以呈现自然世界的绮丽壮观……他只是完全沉醉痴迷于在街头拍摄。” 森山大道也将这种痴迷总结为自己性格中一部分的自然流露,“我从来都不适合呆在学校,从小就不是。我一直更喜欢在街头闲逛。”他对仲本刚坦言。
本书以两人到访的几个地点各自作为一个篇章,分别为银座砂町(Sunamachi)商店街、东京中央区的人工岛佃岛(Tsukudajima)、银座、羽田机场以及国道。每个地点对于森山大道而言,都意味着城市不一样的“街景”。
例如作为日本最具历史意义的商店街之一的砂町商店街,是最为合适不过的“街拍课”练习起点了。“你可以在日本任何城镇的火车站门前找到一条这样的街道,各式各样的商品混合在一起,来这里的人也是最为多样化的。”他这样解释说。
森山大道,Memory of Dog 2, 1982
森山大道,Shinjuku (6),(2000-2004 / 2004)
一
而在国道/高速公路章节,作者记录了与森山大道为了本书所进行的为期三整天的公路旅行。森山大道曾受到杰克·克鲁亚克的《在路上》一书的影响,通过国道周游全日本。不同于克鲁亚克用打字机记录下的文字,森山大道用相机记录下了“透过车窗看到世界向你冲刺而来”的景象。“当你拍摄这些镜头时,你会切身体验到自己好像正在向什么东西‘射击’(shoot)。”
在森山大道看来,尽管摄影工具已经到了几乎人手一部的地步,但大部分只是在拍摄自己舒适区内的身边的人和事。而走上街头,捕捉到的是陌生与未知,那也是城市街拍的精髓。因此,森山大道在这本书中也给出了最为直白而有力的建议:“首先,我对任何寻求拍照建议的人都会说:‘到外面去吧’。”

《Daido Moriyama: How I Take Photographs》内页
《寻找薇薇安:
从“神秘保姆”到“传奇摄影师”》
作者:[美] 帕梅拉·班诺斯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艺术家,薇薇安·迈尔
一
从2010年开始,一位名叫薇薇安·迈尔(Vivian Maier)的不知名摄影师横空出世,突然成为了摄影世界中受到热议的人物。
当然,围绕着这位2009年已经在芝加哥去世的摄影师生平的各种谜团,更为她和她的作品平添了众多神秘色彩,例如她是一位隐居于芝加哥、主业为保姆的业余摄影师;她从上世纪中期开始便开始拍摄众多照片,到去世前大约留下了10万多张底片;但直到她放在芝加哥某一租用的仓储空间里的底片被一个叫做约翰·马卢夫(John Maloof)的年轻人买下,发现了里面的底片后,薇薇安·迈尔拍摄的照片才开始真正出现在世人面前。
薇薇安·迈尔的摄影作品
一
由此,薇薇安·迈尔的照片一方面由于其捕捉到的美国城市街头温情、戏谑或是充满冲突的画面而受到了广泛赞誉,有关其作品的展览、出版物、影像纪录片也接连出现;另一方面,她的“一夜成名”以及为什么在生前没有公布这些大量照片等谜题,又让公众的关注点发生了偏移。
薇薇安·迈尔,Pedestrians on Clark Street,1956-62
一
在这本《寻找薇薇安:从“神秘保姆”到“传奇摄影师”》中,在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摄影的帕梅拉·班诺斯,希望以传记的方式还原在“盛名”之下,薇薇安·迈尔拍摄的意图和动机。
尽管随意捕捉的街头画面像是她在街头闲逛时不断按下快门后所得的结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迈尔对待街头摄影其实是十分谨慎而有规划的,对她的照片该如何冲洗、印刷和剪裁都煞费苦心。我们在这本书中所读到的并不是一张张被埋没已久的精彩街头照片,而是照片背后的人的一段故事以及她为何能拍出这样令人着迷的街头景象。
文/Elaine Tan
图片来源/网络
ASE艺术图书馆内景
关于ASE基金会
ASE基金会是一家立足于中国,拥有全球视野的非营利性基金会,致力于支持当代艺术在中国的普及、发展和学术层面的研究整理。基金会共有四个功能:永久性的艺术收藏、ASE·空间、ASE艺术图书馆和艺术赞助项目。
ASE Foundation is a non-profit foundation based in China 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 dedicated to supporting the popularization,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research and organiz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It features four functions: permanent art collection, the ASE·Space, the ASE Art Library, and art sponsorship.

www.ase-foundation.com
💬
欢迎扫码预约参观!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