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史为鉴可知新替”。中国近代美术史便是一个新旧交替,东西结合的时期。而在其中有着重要地位的靳尚谊先生作为新古典主义绘画的领军人物,其对于绘画独到的理解和表现方法都对后人有着很大的影响,那么靳尚谊先生的思想又源于何处呢?
2023年度图说图栏目将以靳尚谊先生为锚点,通过分析和鉴赏艺术作品,用图像分析以及历史渊源调查的方式,深入探讨其创作角度、观念、以及方法。挖掘靳尚谊先生以及其上下三代艺术家的艺术故事,纵观中国近代美术史中油画的发展嬗变。
文丨中央美术学院 郑烁
编辑丨张骏泽
引言丨虞茜宇

《瞿秋白在狱中》靳尚谊
137×120cm 1984年
布面油画
“秋白曾有句:“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六月十八日,秋白绝笔”
——节选自瞿秋白狱中绝笔诗《偶成》跋
本文将通过靳尚谊油画《瞿秋白在狱中》(或名《瞿秋白》)从画作背景与历史画的演变、中国新古典主义与本画作的联系、绘画人物的选择、绘画的意义与历史意涵四个方面,浅析中国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美术发展脉络,并共同瞻仰靳尚谊画作中瞿秋白烈士这一革命者的光辉形象。

单人出镜的瞿秋白
——凝练的历史画构图

瞿秋白就义前照片
1984年,瞿秋白就义前的照片给了靳尚谊油画创作的灵感,绘制了油画作品《瞿秋白在狱中》,该作描绘了1935年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瞿秋白被捕后生命的最后时刻。在该作中人物神态庄严肃穆,一手搭于膝前,一手撑于身侧,淡然赴死。靳尚谊并不通过夸张的人物形体动作,追求强烈的情节性与戏剧性,而是通过瞿秋白面对死亡的沉着坚毅,歌颂了革命者的非凡形象。
此作品虽为记录历史之作,但却与画家所绘制的其它历史画如《登上慕士塔格峰》(1957)《毛主席在炼钢厂》(1969)等作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以上述的两件作品为例,它们场景广阔,采用宏大的叙事表现方法,记录某一历史时刻。

《登上慕士塔格峰》靳尚谊
270×180cm 1957年
油画

《毛主席在炼钢厂》靳尚谊
132×251.5cm 1969年
油画
随着“文革”结束,艺术创作自由开放。陈逸飞与蔡江白在1980年创作的《刑场上的婚礼》三联油画之《寒凝大地》,采用简洁凝练的绘画语言,描述了1928年广州红花岗刑场两位年轻的共产党人周文雍与陈铁军,面对反动派的枪口,从容不迫地举行了一场悲壮婚礼的故事。画作没有描绘敌人乌黑枪口与残忍迫害的画面,唯有枪响过后陈铁军静静地躺在周文雍的身上的画面,画面十分空旷却力量感十足,引起观者悠长的遐想,于无声处,意涵长远深刻。在作品之中,画家融入个人的理解,同时在此类表现革命历史的作品之中,人性的气质与风采使得画作更为浪漫且深刻,周文雍与陈铁军的烈士形象从众多革命者的形象中凸显。

《寒凝大地》陈逸飞、蔡江白
200×137cm 1980年
油画
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此时期的绘画已从文革美术固定的模式跳脱出来。1984年靳尚谊绘制《瞿秋白在狱中》之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此前画家简洁凝练的构图与表现方式延续于画作之中,人文精神的因素显现,对画作的表现除了真实历史,在文学性和情感趣味上也有着画家自己的空间,其画作较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的《马拉之死》,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画面力量感十足,同时具有借古喻今的因素,安静却又意涵深远。诚如温克尔曼所言:“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靳尚谊画作中新古典主义的因素在这一时期表现历史的时刻中显现。

新古典主义?
——是的,中国的新古典主义
靳尚谊在画面的处理上,呈现出了许多新古典主义的特征。古典主义发迹于17世纪的欧洲,强调理性,在18世纪的革新浪潮下,欧洲涌现复古的革新运动,在西方艺术史上称之为新古典主义。
随着油画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绘画界出现以西方古典主义大师为典范进行创作的画家与具有显著古典主义偏向的油画作品,这种在中国出现的新油画风格被称之为古典写实主义,也被大众笼统地称之为新古典主义,官方美术界对此作的界定为:
第一,古典写实主义油画特指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油画领域出现的运用西方古典主义油画技法,追求西方古典主义油画风格的油画创作;
第二,古典写实主义油画不排斥欧洲文艺复兴至19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各种艺术风格,对它们的技法采取吸纳和兼容的态度;
第三,古典写实主义油画崇尚古典精神,追求理性和唯美;
第四,取材现实生活,追求永恒与宁静的审美情趣。
由此,从色彩、光影、造型、题材四个方面,不难看出,在《瞿秋白在狱中》这幅作品中,新古典主义要素显著:首先对于轮廓线的处理十分强烈,显现画作和谐宁静单纯,诚如靳尚谊本人所言:“以前我们学的印象派前后的一种画路,都是讲虚实的,其实古典主义不是讲虚实的,是讲很清楚的轮廓,很强烈的明暗关系。”其次,画面的构图工整,造型严谨细腻,追求照片式写实,笔触较为含蓄光源集中,画作中的顶侧光直接凸显素描关系,反映严谨的造型特点,庄重典雅,也体现了理性的特点;接着,固有色的使用较为明确,画面呈现室内光源的暖色,具有古典的气质;最后在题材的选择上是纪实的,且同时具有借古喻今的功能。

书生形象的坚韧革命者
在《瞿秋白在狱中》这幅画作中,靳尚谊选择以革命烈士瞿秋白作为切入点,在中国革命者的众多形象之中,不同于选择强壮的工人或伟大的领袖形象,画家选择书生形象的瞿秋白,与被敌人残忍的迫害形成对比,具有力量感。
同时,在画面中,存在有很多细节性的信息:



1、画面的背景正为瞿秋白现实中被关押的囚室——福建省长汀县汀州试院;

《瞿秋白在狱中》局部
2、画面中瞿秋白的右手撑于身后,形成了三角形构图,三角形代表稳定,其作为瞿秋白意志坚定的符号在画面中出现;

《瞿秋白在狱中》局部

瞿秋白译《国际歌》
3、在画作左下方出现了一张纸的细节,其为瞿秋白所译《国际歌》。
《国际歌》在画面中出现为画作一重要线索,瞿秋白为我国完整翻译国际歌的第一人。在翻译法国《国际歌》原作过程中,因中文直译法语原作最后一句中单词“L'Internationale”为“国际”时音节不同,从而导致演唱时不够饱满,瞿秋白最终采用音译“英德纳雄纳尔”。1935年6月18日,年仅36岁的瞿秋白在其被关押的福建长汀试院中唱着亲自翻译的《国际歌》,淡然地迈向刑场,静静地面对死亡的到来。《国际歌》是瞿秋白革命的序曲,也是他革命生涯的最终乐章。

先生大义
——结语
通过靳尚谊在1984年绘制的油画《瞿秋白在狱中》,观者不禁回想起革命早期瞿秋白烈士的光辉,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刻,掌心仍抚摸着其革命的心血《国际歌》,宁静淡然,丝毫不见即将到来的死亡将给瞿秋白带来一丝的波澜,使得人们更加钦佩革命先烈,诚如《国际歌》最后一句“这是我们的最后决死争,同英德纳雄纳尔(International)人类方重兴!”
时至今日,英德纳雄纳尔早已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昂扬向上、步伐铿锵的中国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瞿秋白先生,您看到了吗?
画家档案
靳尚谊,1934年生,河南焦作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绘画系。1957年结业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并留校在版画系教授素描课。1962年调入油画系第一画室任教。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第四届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顾问,中国国家画院油画专业委员会顾问、特聘研究员。
拓展阅读
①刘红星. 文革美术研究[D].四川音乐学院,2017.
②王向华. 靳尚谊油画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③刘豆豆.20世纪80年代艺术绘画趋势探析——以对艾轩油画作品的解读为例[J].美与时代(下),2016(06).
④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⑤戴俊杰. 新古典主义肖像绘画语言研究[D].延边大学,2009.
撰文|郑烁
编辑|张骏泽
引言丨虞茜宇
郑烁
郑烁,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
了解更多,参见《中国油画鉴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丛书
《中国油画鉴赏》
赵力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年5月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