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笔法记林海钟的太行山纪游及小研讨

此展以林海钟太行山写生与纪游创作为线索,对隐居在太行山荆浩的《笔法记》进行阅读,从而引发对于艺术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重新的讨论。

嘉宾:

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吴洪亮 (北京画院院长)

林海钟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
柯伟业 [Michael Cavayero](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
付晓东 (空间站创始人、策展人)

时间:2023年9月3日(星期日)15:0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798艺术中心中一街 空间站艺术中







荆浩笔法记(一) 林海钟讲课记录


时间:2022年3月29日星期二

地点:中国美院南山校区国书院2010室

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

有日登神钲山,四望迥迹也。(他本有“入”无“也”)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

迥迹:绕着走,绕到像“石门”一样的地方。

疾进其处,皆古松也。中独围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 

“疾进”快速箭步,走到中间,古松林中有一棵大的松树,苍苔像龙鳞一样,像要飞到天上去。

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或(他本有“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他本作“口”)。

成林的都是纵向生长,单独的松树抱节而自屈。“偃截巨流”,文字的表达都是有形的,松树的皮裂开露出的像是石头一样。

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长得太让人震撼。那么好看,第二天拿着纸笔到这里去写生,画了有几万个样子,好几麻袋的速写。画到几麻袋的数量,不成也成了,勤奋是第一。“方如其真”,“真”很重要,不是方如其形,或则方如其样,方如其势等等,“真”字用的好,把树的真形得到了。树可能只有百十来棵,但画出了几万种样子,松树了然于胸。

明年春,来于石鼓岩间。遇一叟,因问,具以所来之由(他本有“而”)答之。

到了第二年春天,我又来到石鼓岩中间。遇到一位老者,问起我的来意,我就把前后缘由回答他。

叟曰:“子知笔法乎?”曰:“叟仪形野人也,岂知笔法邪?”

老者问,“你知道笔法吗?”就是“六法”里的“骨法用笔”。他答道,“你就是一个野人,怎么知道笔法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 Exhibition site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 Exhibition site


叟曰:“子岂知我所怀邪?”闻而惭骇。

老者说:“你怎么知道我心里想的呢?”一听骇然,难道是神仙?

曰:“少年好学,终可成也。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老者又说:“年轻人只要好学,结果会成功的。

曰: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此挠矣!”

他说:画是漂亮,画得像真的一样就好了嘛?哪有废话那么多?

叟曰:“不然,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

“度物象”观察物象,反反复复观察,才能得其真。“物之华”物很华美。不能以花俏的方法来讲实在的东西。

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

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奥妙,不知道画理和法度,画得差不多像也可以,但是不能得知它的真形。那么什么是像,什么又是真呢?

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画得实物,扣画的一模一样,没有神采,是遗其气。真者,形也在,气也在,这个才是好的。

凡气传于华,遗以象,象之死也。”

“气”在表面上传达的气,但是”象”没有,画的就不像了。

谢曰:“故知书画者,名贤之所学也。耕生知其非本, 玩笔取与,终无所成,惭惠受要,定画不能。”

我这个耕地的人,知道自己不是明贤,画画玩玩的,惭愧惭愧。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 Exhibition site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 Exhibition site


叟曰:“嗜欲者,生之贼也。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子既亲善,但期终始所学,勿为进退!图画之要,与子备言:

欲望是影响自然生命的最大敌人。名贤纵情于琴乐书画,把欲望排去。你亲善,有的人喜欢的就是高级的,有等阶,年轻人喜欢画油画,觉得画得很像,到了老了以后还是觉得国画好。要是天生就喜欢国画,已经是上层了。你既然喜欢这个东西,就要坚持,不要一会想弄一会不想弄了。图画之要,就是授以密法。

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

 “气韵生动”的“气”,是相关联的,状态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已经很接近了。气韵是无形的东西,无形通过用笔来表现。“心”就是你的知见,认知,对事物的判断,你知道松树与山石的认知,对事物的观察非常清晰明白了,所以才可以取象不惑,下笔如有神,如果对形不了解,不清楚,就会下笔犹豫,这一笔下去就不知道在哪里。

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他本作“仪”)不俗。

“气韵生动”的“韵”,一笔下去能够浑然,从容,就有韵致在里面,气韵融在笔墨里面了。“隐迹立形”,一笔下去就是一块石头,不是笔,这是一块真石头啊,是草,是水,是烟云。笔一下去山石、树木的气象、质感全都出来了,形质、气象具存,这个很难。平庸之辈下笔一根线条最多是一根中锋用笔的线条,跟形象没有什么关系,类同死物,没有气韵。“心随笔转”把形象勾画下来了,笔线退下而看不到,形象耀然在眼前,具备这样就不俗气了。“气韵”属于无形的部分,触于其中。

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

“思”者,下笔之前,要观想形象,画之前要思考,把大的气象,大的主线出来,再凝想形与物。

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景”者,也是观想的部分,无形的部分,在酝酿当中,通过思考,“景”就呈现出来,景就是大的境像。观想,把平时看到的精妙的图像,跟前面的“删拨大要,凝想形物”,相当于顾恺之讲的“迁想妙得”,得出那个境来,在脑子里存想。“制度时因”,“时因”就是契机,在冥想当中抓住契机,把握机缘,抓住灵感。灵感就在妙处,被感动的一刹那,一片树里突然有一个树枝,被风一吹动了动,这个就很妙。我想应该做这样的解释,我们今天就逐字逐句的读过去。“度”是思考,“时”是时机,“因”是依据的意思,依据时机,把握契机,才能“搜妙创真”,“删拨大要”把不好的都去掉,平时想画的境象,找出妙处,抓住契机,妙的东西就出来了。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 Exhibition site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 Exhibition site


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笔”是什么?虽然依照一定的法则,法则是什么呢?“一笔画”也好,“连绵不断”也好,运转变通,笔在这个过程当中随时变换,对笔的控制之中,变通在过程当中,或质或形。笔墨下去,形象立刻呈现出来了,笔在运转的过程当中隐现,如飞如动。荆浩讲得精彩,很形象。

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深浅,文采自然,似非因笔。”

这个比较好懂。墨,好像跟笔没有关系,墨迹笔迹是一体的,好像是色彩,其实不是,墨色在晕染过程中的变幻,其实还是因为运笔。

复曰:“神妙奇巧: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

又说:“画有神、妙、奇、巧四种“,神者,无为而画,任运成象。境界很高,熟于胸中。前面讲的“六要”的基本是要用功的部分,现在讲另外的一个部分。前面讲的很多,现在讲确说没有这个东西的。神就是无有而有,随着用笔,因缘而生。比如说子轩拿着这张画来,我有感而发,想跟他有些对应。

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

最高的是神,第二品是妙。气韵的部分,无形的部分把天地之理弄通,合乎情理,合乎个人的情性,又在情理之中,人的情和理相融合,“品物”画山也好画树也好,通过情理就表达出来。

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致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

 “奇者”,似与真境相违背,不像了,让你想象不到,出其不意,更平常不一样。比如不用中锋,全是破笔。乖和异,奇怪得不得了。“有笔无思“,是一思就落入了窠臼当中,有时候画画,笔一下去感觉就很奇特。

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

“巧”是能细致,灵活漂亮,很巧。但是,巧的东西往往柔弱,力量不够。王羲之为什么是“书圣”?他跟锺繇比质朴不够,而巧有余,王献之与王羲之比,质朴王羲之强,巧王献之更胜,综合起来王羲之既有质朴又能巧,所以他是书圣。巧太过,没有质朴,就过于妖媚而显得不好看了,所以,如果朴厚足够,就没有问题。唐朝的安禄山跳舞很好看,胡旋舞天下第一,唐玄宗很欣赏。为什么跳得好看,两米高的大个子,体格壮硕伟岸,跳舞旋转,速度快,又能轻颖,所以让人赞叹。




荆浩笔法记(二)林海钟讲课记录


时间:2022年4月6日星期三

地点:中国美院南山校区国书院2010室

“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

用笔用人来比喻,有“四势”:筋、肉、骨、气。“筋”就是柔韧劲。“肉”就是血肉,是形。光有“肉”没有“筋”和“骨”是不行的,骨头是很重要的,有把线条撑住的作用。在“六法”里面讲“骨法用笔”,在用笔里关键要有“骨力”,挺拔、刚硬有力度感。“骨”不仅是硬的,是会脆掉的,还要有柔的韧劲。

(学生):有些版本“骨法用笔”的“骨”是“古意”的“古”。

不是的,肯定是解错了。“古意”的“古”是属气韵,不是笔法。比如《二十四诗品》里的第一品是“浑厚”,这属于“古意”,“具足像”就是“浑厚像”。有了这个“浑厚”才可以分里面的“古气”、“奇绝”等等。没有浑厚,光有奇绝是站不住的。那么,首先讲用笔要有它的“具足”,是“骨法用笔”的进一步解释,这个很重要。

整个中国绘画学纲要就是“六法”,其他的都是对“六法”所做的注解,《笔法记》就是对“六法”再做注解。在用笔这一条,就是“骨法用笔”的基础上解释得更完善一点。“骨法用笔”是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基础。赵孟頫解笔法里的“古意”是什么呢?就是“骨法”。还要具备柔韧,就是“筋”。筋骨是里面的东西,外面有皮和肉。还有“气血”,筋肉骨气,其实还有“气血、血脉”,“血”是什么呢?就是用墨。这个总体加起来,就是解释用笔比较完备的,是对用笔的进一步解释。这里没有讲“血”的原因,就是“笔墨”解释的是用笔,没有解释到墨。用墨实际上是用笔的不同说法,用墨就是用笔,“笔就是墨,墨就是笔”。这很关键,不是说用笔和用墨是不一样的,是一个的两面。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不二”。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 Exhibition site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 Exhibition site

“笔绝而断谓之筋”,

笔断了之后有连绵之势,有转。从这里可以体会到 “筋”。虬曲转折,笔势迭荡下来,断了之后,拎起来,再下面接下去,就有势的连,有柔劲在里面。

“起伏成实谓之肉”,

笔在那边起伏的时候,锋在里面走,铺开隆起的,叫做“肉”。

“生死刚正谓之骨”

你的正气,你的刚猛,化为根本的东西,最里面的支撑,就是“骨”。

“迹画不败谓之气”

笔在画的时候从容,能够跌宕起伏,能够连绵,而不使笔呈现败露的迹象,能够成为连贯的浑然的一片,就是“气”。

“故知墨大质者失其体;色微者败正气,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

用墨肥大是一个病,就是董其昌讲“墨猪”,就是墨滞,笔里面的本质,笔线失掉了,就是不精神了,肥了,臃肿,体势就没有了。写字为什么要瘦劲?肥胖是个大病,董其昌甚至说,肥是病,是大恶道。都有来历。瘦的时候,风骨是在的,体势在。肥胖的时候,着力的感觉出不来,就失其体。“色微者败正气”,从人的脸色上来讲,脸色比较败的话,正气就失掉了。气就是气韵,神韵,墨色充裕之气不够,就是弱像。“筋死者无肉”,骨有了,筋不能连绵贯穿骨的时候,气就显得弱,就比较败,肉就不能从容,也是色微。画的时候太过“枯硬”,不够“润泽”。“笔力”不够,气血不够,神采不够,就是“气”不足了。“气”不足“肉”肯定是出不来的。“筋骨”是根本的东西,再要强的话就是“肉”出来,再要起来就是“神韵”俱在了。“骨”是最根本的,“骨法用笔”最低要求是要有“骨力”,次序是“骨-筋-肉”,这样的一个区别。体会不到用笔的骨骼,就体会不到筋,线条是软的,有骨和筋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什么是肉。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 Exhibition site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 Exhibition site


(学生)这段是不是说“用色与用墨”是不是全部归到“用笔”里了?

还有“气”的东西,有“气”就有“势”。用笔有“骨”还没有势,有“筋”的时候,势就出来了。如果能够充盈的话,就是“骨气肉”一起出来。可以这么说,“色”有两层意思,其一是“笔”,不讲“墨”,只讲用笔,用笔就是用墨,是“不二”。墨还有一个界定是属“赋彩”,“随类赋彩”里面的黑颜色,墨掺水有浓淡的变化,属于渲染上色,不属于“笔墨部”。这个“色微”属于“气韵部”,如果放在“六法”看,要看它是属于“色彩部”还是“笔墨部”还是“气韵部”。每一个部都有气韵贯穿整个“六法”。用笔与形是搭的,“隐迹而立形”,就是形与笔墨合二为一。一笔下去不是一根线条,出来的是一个形,“笔才一二,像已应焉”。“气韵”是贯于用笔,贯于形象里面的。“应物象形”的“象”是属于“气韵部”的。比如程健这个象,他一来,我不需要很仔细的看,感觉就是程健。如果仔细看的话,哎,这里胡子没剃干净,跟昨天是不一样的。有这样的意思在里面。筋死者无肉,筋骨都没有,肉是不用谈了,就立不起来。有一个底是“骨法用笔”,筋骨要粹练,皮囊是后面的事。筋骨是最根本的,是本。如果没有这些,“苟媚者无骨”,就是巧,媚态,就会软弱,没有力量。这个用笔前后关系讲的很到位,以人做比喻。

关于这样的观点是中国审美的基础,孔子说“绘事后素”也是这个意思,你本身素颜好看,怎么化妆都好看,如果你本身素颜就不好看,再怎么涂抹都是东施效颦。筋骨没有的话,再怎么弄都不好看。筋骨就是“素”,有人看到的是皮肉,是表象,看到的是巧的部分,皮相的部分,有智慧的人看到的是骨象,就很厉害。什么是古意?筋骨是古意。什么是筋?皮肉是筋。

“夫病有二:一曰无形,一曰有形。有形病者,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于山,桥不登于岸,可度形之类也。是如此之病,不可改图。无形之病,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以斯格拙,不可删修。

生病了,也不是看你的表象,是看本质。表现出有形,也表现出无形,有形和无形全都包容了,都是有病。有形病,像是秋天开了春天的花,屋子比人小,人大于山,有桥不能通上岸。你画成这样,改也改不掉的,一看就是有毛病的。“有形”归在“应物象形”里面,所有的都是以“六法”为根本。“六法”是统摄一切,赏评绘画的最根本就是“六法”。离开“六法”没法评画。“无形”是属于“气韵部”和“用笔部”。有“六法”的统摄就很清楚明白。无形之病,像没有气韵,像生病的人,将死之象。“笔墨虽行,类同死物”,因为脑子空空,虽然画了很多,不过是一堆没有生命的东西,脑子不知道在想什么,在上面乱涂。“以斯格拙,不可删修”。改也没办法,彻底废掉了。

“六法”是纲要,我们写一篇“中国画学”是写不出来的,因为没有认识怎么写的出来。那我能够写的是什么,目录“中国画学”,纲要是“六法”,“六法”再每一个纲,再装内容。

“子既好写云林山水,须明物象之源。”

你喜欢画云、画树木、画山和水。云是变幻的,树木跟山比又是变幻的,山是实的,水又是变幻的。这个的编排很有意思。从变幻到实又变为虚无。你要画这些东西来源于自然,必须要懂得物象的特征和规律,要去观察。

“夫木之生,为受其性。”

树木生长是因为树木有它生长的规律,木头有木头的性情。在“气韵部”与“形”之间,从“无形”到“有形”,任何东西都有其气韵。

“松之生也,枉而不曲遇,如密如疏,非青非翠,从微自直,萌心不低。”

松树的生长又有其特别的,弯而不软,有一种傲骨的性格,有遒劲的力道,有密有疏,颜色又青又翠。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 Exhibition site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 Exhibition site


“势既独高,枝低复偃,倒挂未坠于地下,分层似迭于林间,如君子之德风也。”

君子有自己的思想,不屈的精神,和而不同。松树有君子之德性,松树的特点以此来解释。

有画如飞龙蟠虬,狂生枝叶者,非松之气韵也。

有的人把松画的像是龙蛇之像,妖的不得了,就不是松的气质了,松是有卓然的气象。虽然有龙之形,盘剥虬曲,但是不妖的。

柏之生也,动而多屈,繁而不华,捧节有章,文转随日,叶如结线,枝似衣麻。有画如蛇如素,心虚逆转,亦非也。

柏树的特质,有些人画的柏树像蛇,心虚逆转,这也不是柏树的性格。

其有楸、桐、椿、栎、榆、柳、桑、槐,形质皆异,其如远思即合,一一分明也。

还有像楸、桐、椿、栎、榆、柳、桑、槐画的时候形都不一样,但是一定要沉浸其中,进入到空境里去,画到发呆了,有思远之境界。山水画很浩渺,可以把你带到很远的地方,进入“定”里面是很高级的。

“山水之象,气势相生。故尖曰峰,平曰顶,圆曰峦,相连曰岭,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间崖下曰岩,路通山中曰谷,不通曰峪,峪中有水曰溪,山夹水曰涧。其上峰峦虽异,其下岗岭相连,掩映林泉,依稀远近。夫画山水无此象亦非也。有画流水,下笔多狂,文如断线,无片浪高低者亦非也。

讲得很像,就是这个样子。山水之象也是讲“应物象形”。文字要读,画面就出来了,再看画就能看懂了。两种水交汇是有高低的,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交界处,太平洋的水面要比大西洋的水面高50公分。我们在嘉陵江可以看到,乐山大佛的地方江水的交汇处,水面就是有高低的。要观察,还要写出来。

夫雾云烟霭,轻重有时,势或因风,象皆不定,须去其繁章,采其大要。先能知此是非,然后受其笔法。”

要把什么是雾、云、烟、霭分清楚。有时出现风,会出现云的势。比如我们看到在夏天的云势很好看,都是变化不定的。这些观察心里要明白,也是“气韵”部的,要观察,在脑子里面酝酿出来了,然后后再授予笔法,否则都是败笔,没有“气”跟“意”是没办法画的。

当然也有“笔意”同升,也可以像是陆老讲的“生发”,从一块石头画起,再开始想象周围有些什么,这就从意慢慢升起来的,再受其笔法。

曰:“自古学人,孰为备矣?”

自古以来学画的人当中,谁对画理俱备?六法兼备,是不得了的,“画虽有六法,罕能尽该。”气韵生动是讲你的气韵养好了生动,但气韵还有更上面的部分还没有涉及到,无形的部分上面还有很多东西。

叟曰:“得之者少。

老者说:真正能懂得的人很少。

谢赫品陆之为胜,

谢赫说陆探微六法俱备,

今已难遇亲踪。

现在是魏晋时期了,陆探微的画作已经看不到了。

张僧繇所遗之图,甚亏其理。

张僧繇画的也不错,但他的画,理还不通。

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墨晕章,兴我唐代。

上色的人,自古有能,色彩里面用水墨来表达的,是从唐代开始的。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 Exhibition site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 Exhibition site


故张璪员外,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

张璪这个人笔墨一下去,应声而出,神采飞扬。张璪不得了,反复的少。对写真传神,水平很高,笔墨的精妙能看出他卓然的气韵,笔迹里面,用笔里面,不贵五彩,不画颜色,从古至今还没有这样杰出的画家。跟张僧繇画个线,涂涂颜色,理还不通的。

麹庭与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

麹庭与白云尊师马承桢的画,气象幽妙,他们的画与张璪不一样,张璪笔墨是很直接的,从“幽妙”这两个字我们可以断定他的渲染功夫很好,能够把画面画的很幽深,比如这块石头我晕染过很多遍,他就有一种幽玄,幽妙的感觉出来,得之于渲染。他们的用笔又迅猛,又厚实,又加得遍数多。

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象写成,亦动真思。

王维下笔很凶,但还是细笔,跟张璪不一样,同时也有幽妙的感觉,渲染很厉害。“宛丽”是什么?他的墨气和渲染非常厉害,气韵高清。笔是很漂亮,很巧,很精微,很精密,是写出来的,很缜密的,确实是动了一番脑筋的。

李将军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

李将军李思训用笔很精妙,构思周密。这个的表达跟王维是很像的,王维笔法上是学李思训的。大亏墨彩,但用墨不行,王维用墨更好。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不一样的地方,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里面“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又若王右丞之重深。”王维排在大小李将军之后。但这里把王维又拉到前面去了,很微妙,是很重要的研究成果,排列方面已经发生变化了。王维大部分画的是水墨,渲染特别厉害,董其昌说,“水墨渲淡”始于王维。据我的推测,“水墨渲淡”的题材是什么?是王维喜欢画雪景,雪景是不需要用颜色的,所以“水墨渲淡”就是雪景。王维的笔法学的是李思训的方法。墨色的幽玄与高妙,就成为后来的典范。读这个就可以把这些读出来,这就是实践家能在字里行间能够还原到画面感。

项容山人树石顽涩,棱角无踪。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然于放逸不失真元气象,元人创巧媚。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陈员外及僧道芬以下粗升凡格,作用无奇,笔墨之行,甚有行迹。今示子之径,不能备词。”

项容画树画石,很有力量,树画得很劲道,质朴,但有些生涩,质朴,不是很巧的。这里的“用墨”就是大块墨的渲染,用墨非常高妙。画面一定是很黑的,用笔又很枯涩,这个人不会用笔,显得朴拙 ,但渲染很厉害。

这段很重要,从唐末时期对于唐朝之前的画家做了评论与次序的排布。从美术史上来讲是很重要的。笔是乱搅得,项容不是骨法用笔,是野路子,不像王维、李思训那样笔墨是很帅气很巧的。树石顽涩,就是不会画的,不会用笔,染和涂两种方法,染得墨韵很好。像是现在上渲染课,一张画是染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项容是有一点像张璪,但是笔法没有的。放逸不失其真元气象,放是很放的。吴道子是空钩,白画,用笔的气质胜过造型能力。后面的就不用说了,以下是粗鄙凡格,没有什么奇特的。




开幕现场 | Opening site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延伸阅读:

【空间站】笔法记 — 林海钟作品展 |  9月2日开幕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笔法记 — 林海钟作品展

NOTES ON BRUSHWORK — Works by Lin Haizhong


2023.9.2-10.29

策展人 | Curator
付晓东 | Fu Xiaodong

地址 | Address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798艺术中心中一街 空间站艺术中心
Space Station, No4 Jiuxianqiao Rd, 798 Art District, Beijing 

【空间站】​现场+讨论会预告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讨论会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