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儿童美育,首先要解决“从0到1”的问题丨写在T+计划研学之后……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本文共2580字,阅读全文需要10分钟左右。

A4美术馆副馆长、策展人李杰在第九届iSTART儿童艺术节-无限游戏家族的导览过程中说,“竞争,让我们失去了儿童的信任”、“我们总是在从1到100上做文章,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从0到1”。一段话,惊醒了我这个从教二十余年的美育人。

回望这么多年一直从事的美育工作,我们到底在做什么?一开始,我们只关注“知识与技能”,提出“三维目标”后,我们开始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再后来,我们关注到“核心素养”。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心心念念的还是那点“知识和技能”,关注“从1到100”。因为“知识与技能”可练习、可识记、可检查、可比较、可甄选。于是,有了铺天盖地的美术作品评选。诚然,美术和其他工具一样可以理解为一门技术,可以用来表达情感、表现内心。但事实上,又有多少儿童是真正为了表达感受在创作他们喜欢的美术作品呢?

考级、参赛,获得特长生报名资格……

    不知觉中,我们距离功利越来越近,离美育越来越远。  

那么,美育到底是什么?如何做到“从0到1”?李凌在《自然的美育》一书开篇中说,“好的儿童美术是心灵的唤醒,不是知识的传递。”好的儿童美术也不应该只是技能技法的训练和表演。当我们距离这两点远了,或许离美育就近了;当我们不再只看结果,而更多地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儿童情感、态度的变化,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形成,或许离美育就近了。

这次在第九届iSTART儿童艺术节中展示的T+乡村教师美术美育素养发展支持计划的7组作品《阿诗玛·初声》《身体+游戏剧场》《吃一顿麻烦的饭》《这是一片松弛的土壤》《村里的小孩真奇怪》《我的方寸故事》《创意扑克游戏》以及《巴别梦想家》,绝大多数并不是由专业美术教师组织开展的活动,有的即便有美术相关专业人士参与,也更多充当了观察者、引导者角色,而不只是作为直接的知识传授或者技能训练者。

比如房静老师的项目《这是一片松弛的土壤》呈现的作品那种原始、稚拙却不失童趣的感觉,背后支撑的是房静老师无意营造的宽松的“广场”氛围。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自由玩耍,释放自己、表达自己。他们不会去过多思考这些零散木块粘贴出来的东西是否符合老师的要求?是否能得高分?是否能获奖?……他们所思考的只是如何表达。所以,才出现了鳄鱼、钟楼、大风车、红绿灯等看似毫不相关、天马行空的作品。

儿童美育,首先要解决“从0到1”的问题丨写在T+计划研学之后…… 崇真艺客

房静老师在导览。©敏敏

儿童美育,首先要解决“从0到1”的问题丨写在T+计划研学之后…… 崇真艺客

刘校长在导览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敏敏

儿童美育,首先要解决“从0到1”的问题丨写在T+计划研学之后…… 崇真艺客

海焰老师带领大家即兴表演。©敏敏

比如大南坡小学的《村里的小孩真奇怪》,在刘晓江校长的带领下,由一群非美术专业的老师与孩子们共创了数十本绘本,还出版了儿童诗歌集。老师们看着孩子们不断修改方案、修改绘本形象,惊叹着孩子们的创造力。为什么大南坡的孩子们焕发出如此强大的创造力?我猜是不是非美术专业老师没有了自以为是的示范,反而给了孩子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而在此过程中,儿童感受到了被尊重、被重视,使得他们的天性得以释放。

儿童美术教育要从尊重儿童、呵护儿童、向儿童学习、回归童心、崇尚生命之花自然开放开始。(浙师大李力加教授)
海焰老师学过一些戏剧,她经常带图书馆的孩子一起玩戏剧游戏,引导孩子用肢体表达自己。在导览过程中,海焰老师要求参观者参与即兴共创表演。毫无经验的伙伴们立刻参与进去,一点不违和。从“即兴”角度看,参与者来不及仔细思考,更来不及排练,就打开了自己,有了肢体表达。这不就是美育么?

楠哥的《阿诗玛·初声》直到开展前几个小时才布置完毕。因为是直接参与者,便有了机会听楠哥讲《初声》背后的故事。有件趣事记忆犹新,说的是楠哥到村里小学带孩子们表演、创作,楠哥要求孩子们充分表达自我,体现个性。孩子们其实是求之不得的,但学校老师不乐意了,偷偷找到楠哥,提醒他不能这么搞,要不然后面的课没法上了。作为曾经的学校老师和管理者,我当然理解有个性的孩子多了管理难度有多大。多少年来,我们为了便于管理,不断通过各种“教育方法”让孩子顺从。但,“个性”不同样是美育的重要评价指标吗?

儿童美育,首先要解决“从0到1”的问题丨写在T+计划研学之后…… 崇真艺客

楠哥在介绍《阿诗玛·初声》。©敏敏

儿童美育,首先要解决“从0到1”的问题丨写在T+计划研学之后…… 崇真艺客

《吃一顿麻烦的饭》©敏敏

牟牟和范范老师的《吃一顿麻烦的饭》将作品与生活链接,由一盘菜联系到菜的材料、做法,引导儿童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2022年深秋,在蒲公英中学美术老师裴广蕊的邀请下,清华美院博士后高选宸和同样毕业于中戏舞美系的妻子逯昭结合各自对美育的研究、理解、专业所长,为这所特殊学校的美术兴趣小组设计了一门名为“我的方寸故事”的美育课,带领学生“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的空间,思考空间中的一切对人的塑造,通过将平凡的生活场景‘再创造’的过程,转变看待‘日常’的视角,获得对生活和对创造更多的热爱”。(©林畔 时光)
儿童美育,首先要解决“从0到1”的问题丨写在T+计划研学之后…… 崇真艺客

高选宸老师介绍《我的方寸故事》。©敏敏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凝碧小学的《创意扑克游戏》,将扑克游戏玩到极致,已经脱离了简单的纸牌游戏范畴,而以建构活动居多。孩子们在纸牌建构体验中获取乐趣和智慧。

儿童美育,首先要解决“从0到1”的问题丨写在T+计划研学之后…… 崇真艺客
凝碧小学的《创意扑克游戏》。©敏

T+乡村教师美术美育素养发展支持计划只是第九届iSTART儿童艺术节中的其中的一个版块(具体介绍详见文末),却呈现了乡村儿童美育的不同实践路径,给参观者以参考和启发。

浙师大李力加教授说,“在儿童期的美术活动里,那些可教的东西(美术知识和技能)只是某种材料、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程序;而不可教的生物性本能、天性的释放与保护、童心的悉心呵护与思维引导,才是美术教育对于儿童生命成长应该承担的责任。”

作为一名美育工作者,我们理当扛起这份责任。


-END-


T+乡村教师美育素养发展
支持计划

“T+计划”是由A4美术馆与“全国乡村儿童美育公益行动网络”共同发起,希望通过长期支持乡村老师的发展,以共创更具创造性与融合性的美育项目赋能乡村儿童及社群。“T+计划”中的“T”指Teacher(老师),同时也是教育(Teaching)、温度(Temperature)与开端(Threshold)的指代。该项计划以乡村老师与儿童共创的游戏为媒介,让观众从乡村孩子们有意义的“玩耍”中看到他们认知自然、表达情感、共同创造的巨大潜能。2023年,15个省72名乡村教育工作者报名参加了“T+计划”。在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T+计划”也为二十位乡村教师及美育公益项目官员,策划了主题为“策展思维和五感对话能力”的七天研学营。


冯军,又名笑之(笔名)、大杓(自然名),爱好绘画、摄影、书法等。尝试以美术教师视角践行生物多样性教育,提出并在不断完善“博物美育”育人理念。

儿童美育,首先要解决“从0到1”的问题丨写在T+计划研学之后……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