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本文转自:火蜥蜴视界观
《阿依达》(Aida)

《阿依达》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歌剧作品,也是被誉为威尔第作品之首的作品。这部以描写爱情和战争的故事,或许在现在很多人看来有些过时、无聊,甚至是陈词滥调。但是在今年,这部作品在德国重新引起了轰动,原因便是它的新版本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太一样的《阿依达》,它有什么魅力能够让人们重新审视这部古老的歌剧作品?今天就来让我们一探究竟。
我们熟悉的歌剧《阿依达》本是一个以埃及法老时代为背景的古老传奇故事,讲述了忠诚与背叛,爱情与战争的永恒主题:美丽的少女阿依达与埃及王子Radames相爱,可是阿依达的父亲却率领军队前来攻打皇宫,阿依达陷入困境之中,不知道是支持父亲还是该帮助王子Radames?一百多年来,《阿依达》在世界歌剧舞台上常演不衰,是举世公认的十大经典歌剧之一。
今天我们就从导演解读和舞美设计简单来讲讲这部戏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吧~
导演达米亚诺·米切莱托在《阿依达》中的选择非常“聪明”。在他看来,威尔第的音乐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世界:一段亲密的爱情故事,一段包含了政治权力层面的狂妄宏伟的战争行为。导演达米亚诺·米切莱托带着一种怀旧病态的美感,延续朱塞佩·威尔第在音乐中所说的:一出深刻的人类戏剧。
在导演达米亚诺·米切莱托看来,人类冲突不是由我们的差异引起的,而是由我们的相似之处引起的。在歌剧中,埃塞俄比亚的国王阿莫纳斯罗和埃及的国王既相似又对立。那些从这种极端两极分化中退缩的人成为了受害者。正如罗密欧和朱丽叶与凯普莱特家族和蒙太古家族相互对立的心态作斗争,因此他们死了;就像Aida和Radames一样——没有他们的空间:他们不属于战争的理性,因此他们没有未来!
达米亚诺·米切莱托和编舞托马斯·威廉(Thomas Wilhelm)没有强迫观众坐着看完冗长而又不可避免无聊的讲述战争的芭蕾舞剧,而是用最少的舞蹈将它们变成了空洞、讽刺的胜利展示。与此同时,也丝毫没有被迫转变为对战争和男性统治的批判,整首三小时的歌剧从第一个节拍就开始逐渐落到爱落泪的碎片堆里因为"灰烬是燃过的火的结果",达米亚诺·米切莱托说:”她走到生命的尽头,但从骨灰中还可以带来新的生命。”
为这部《阿依达》执掌舞台设计的设计师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保罗·范丁(Paolo Fantin)。他大胆前卫的设计也成了达米亚诺·米切莱托(Damiano Michieletto)职业生涯所排戏剧很难不成功的关键因素,因为他们已是多年的搭档。
在新版《阿依达》的舞台上,保罗·范丁主要呈现了两个场景,但这两个场景中出其不意的舞台变化,使得它尽管只有两个主场景,却依旧能从始至终抓住观众的眼球。
其中一个场景是一所学校被改造成难民营,在前面导演也提到了“战争走进了日常生活,走进了家庭,走进了孩子们”,因此被改造的学校(难民营)成为了一个主场景:被废弃的书桌椅、被战争最摧毁的屋顶、被破坏的篮球架、因为战争无辜死去的孩童、慌张无知的妇孺这些所有和战争导致的无情结果,与原本应该属于学校、属于孩子们玩耍的红色气球、彩色的飘带等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另一个场景,也是非常出彩的场景,就是在舞台(房间)一脚堆积而成的巨大的灰烬金字塔。《阿依达》能够被称之为“世界十大经典歌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恢弘场面。因此舞台上巨大的灰烬金字塔的设计,让观众出乎意料地看到了原本属于剧中重要桥段和唱段的“凯旋”,竟然也可以不用宫廷皇室的“金碧辉煌”来表现,同时“金字塔”也呼应了埃及的地域背景特色,而舞台上极致的黑色灰烬金字塔更是表现出了战争带来的破碎感和导演想要带给观众的怀旧的病态美感。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责编:张吉才
各专委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各省市舞美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