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时代之思
展艺境舞台
追寻重塑的力量
探索无限的可能
未来
从这里开始
……
2023“北京舞台美术设计邀请展”以“重塑”为主题,集中展现舞台艺术家们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重新塑造,不断丰富“大舞美”概念的广泛实践。展览共展出了23位来自国内舞美设计、服装、灯光、多媒体综合艺术装置等不同领域优秀艺术家们的新近作品。
从本周开始,我们将分三期,陆续向观众们呈现艺术家们对于参展作品的深度解读,从中可以看到他们面对时代发展的所思、所感,以及新时代下中国舞台美术行业所呈现出的新面貌、新探索。
本周推送参展艺术家:薛殿杰、刘杏林、戴延年、季乔、罗江涛、马连庆、任冬生、费俊。

👇🏻向下滑动查看艺术家简介
早年赴民主德国留学,学习舞台美术专业。现为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舞台美术设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第二、三届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现为名誉会长。
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被聘为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2007年获“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称号。作品曾获文化部“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艺术节舞美设计奖、第二届全国舞美展“十大舞美突出贡献奖”。2010年出版《薛殿杰舞台设计作品集》。
主要作品:《大宅门》《阿Q正传》《伽利略传》《和氏璧》《三毛钱歌剧》《死无葬身之地》《生死场》《程婴救孤》《成败萧何》《红尘》《西游记》《河街茶馆》《四世同堂》《风雪夜归人》等。
▲话剧《大宅门》舞美模型
(舞美设计:薛殿杰)
话剧《大宅门》,人物形象众多,性格多样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动人心魄。京味十足的故里乡愁,深沉大气的国家情怀,时间跨越晚清、民国至新中国建立之后,讲述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沉浮。
“我的一个戏剧文学专业的朋友认为,《大宅门》堪称一部当代的《红楼梦》,此话不为过誉。为此剧做舞美设计,我深感为荣。《大宅门》场次多、情节复杂,将多集电视连续剧的情节浓缩到一个晚上的有限剧场时空中,利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舞台现有的升降台设备技术条件,将北京民居建筑的形象元素构建成一个灵动、中性的空间架构,用多部移动车台变换极简的景物道具,使全剧节奏连贯,一气呵成,体现我多年来主张的换景也是戏的理念,更强化了舞台演出的现场性,突显该剧的叙述体风格。集编剧与导演于一身的郭宝昌先生亲临现场解说,更鲜明地演绎了叙述体戏剧的史诗风格。”
👇🏻向下滑动欣赏更多艺术家作品

👇🏻向下滑动查看艺术家简介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香港演艺学院荣誉院士、中国舞美学会副会长、国际舞台美术组织中国中心主席。应邀担任2017世界舞台设计展、2019布拉格演出设计与空间四年展国际评委。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外重要奖项,其中为福建省芳华越剧院设计的《唐琬》获2009世界舞台设计展金奖,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设计的《原野》获2013世界舞台设计展最佳舞台设计提名奖,为北方昆曲剧院设计的《牡丹亭》获2015布拉格演出设计与空间四年展演出设计奖,为国家大剧院设计的《暴风雨》获2022世界舞台设计展舞台设计金奖。
主要作品:话剧《暴风雨》《樱桃园》《原野》《长恨歌》;歌剧《日出》《运河谣》;舞剧《十二生肖》《红楼梦》;京剧《青衣》;淮剧《马陵道》;粤剧《伶仃洋》;黄梅戏《和氏壁》;越剧《春琴传》;昆曲《牡丹亭》;闽剧《红裙记》;锡剧《繁漪》;评剧《良宵》;晋剧《于成龙》;苏剧《满庭芳》等。出版的著作和译著有《刘杏林舞台设计》《斯沃博达回忆录:戏剧空间的奥秘》《布拉格四年展50年》等。
▲昆曲、话剧、赣剧、芭蕾舞剧《红楼梦》影像
(舞美设计:刘杏林)
话剧《红楼梦》舞台上的白色结构,翻开时形成三面墙,结束时闭合成一块白,暗示建造与塌落。剧中大量飘落的红色纸片是一直贯穿的视觉要素,飘落的节奏随人物情绪变化,整个舞台逐渐被“落红”布满,像无数微弱如尘的生命。另一个因素是插在三面白墙结构之间的红框,它是界定镜像、划分时空、标注人物内心距离或勾勒画面的线条。演员、道具和景物都是舞台结构中聚散或流动的因素,演员常常互换瞬移,成为彼此的视觉背景。


▲话剧《红楼梦》剧照
(舞美设计:刘杏林)
芭蕾舞剧《红楼梦》舞台设计的主体形式来自“雪”的意象。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中留白的妙处,使设计中关于“雪”的意象表达越过了表面写实逻辑的局限,打开了从概念转换为物质性视觉空间的路径。悬置在舞台上的巨大素墙白屏,在前后纵向移动或360度旋转中,与背面斑驳的金壁朱痕交替变换成不断铺陈种种视觉元素的底图和演员出没的飘忽不定的世界,暗示转瞬即逝的繁华和无可挽回的凋落;表达聚与散、“好”与“了”、“有”与“无”的轮回;营造不断浮现与消失的幻影或梦境……
▲芭蕾舞剧《红楼梦》演出片段
(舞美设计:刘杏林)
👇🏻向下滑动欣赏更多艺术家作品

👇🏻向下滑动查看艺术家简介
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军旅舞美界代表人物、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话剧研究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理事。设计作品两百余部,曾获文化部“文华舞台美术奖”,中国话剧金狮奖、振兴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舞美设计奖,多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军文艺会演、全军文艺新作品舞美设计一等奖,全军电视“金星奖”优秀美术设计奖,三次获得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学会奖”。
主要作品:歌剧《江姐》《蝴蝶夫人》《呦呦鹿鸣》《守望长空》《太阳之歌》《回家》;话剧《霸王别姬》《哭之笑之——八大山人传奇》《福兮祸兮》《龙腾伶仃洋》《远去的战马》《士兵们》《凯旋在子夜》《大江东去》《守护》《雪峰恋》《特殊军营》《湘江湘江》《和平之翼》《起飞》《俗世奇人》《甘巴拉》《生如夏花》《东征》;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兰花花》《人参》《杨靖宇》;音乐剧《断桥》《红安回响》《告诉海》;越剧《屈原》《孔雀东南飞》;婺剧《义乌高华》;豫剧《张伯行》《九品巡检》;粤剧《唐滌生》《南粤破》;秦腔《杜甫》《大唐玄奘》;电视剧《我爱我家》《皇城根》等。

▲话剧《福兮祸兮》舞美装置
(舞美设计:戴延年)
形似“古戏台”的旋转的舞台装置,两尊巨大的汉代“乐舞俑”,建立了话剧《福兮祸兮》的舞美样式,构成了寓意深刻的演剧空间。
用荒诞的艺术形态表现荒唐的宫廷生态是这台戏的一大特色,运用隐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演出进程置于“戏中戏、台上台”的演出空间之中。人偶同台,穿透两千多年岁月,西汉废帝刘贺的沉浮与沉思,历史、政治、文化、人生一并在舞台上汇聚、升腾。隔空而置的“汉乐俑”,鄙视和嘲笑着两千多年前西汉废帝刘贺荒唐、荒诞、起伏跌宕的闹剧生涯,然而这又岂止是刘贺。亦真亦假的“古戏台”演绎了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人间悲喜剧,构成了“人生如戏”的舞台意境,诠释了“戏如人生”的深刻寓意。
👇🏻向下滑动欣赏更多艺术家作品

👇🏻向下滑动查看艺术家简介
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文化与旅游部专家、广东省舞台美术研究会名誉会长。作品多次参加世界舞台设计展、布拉格演出设计与空间四年展。曾获2004-2007年度中国话剧金狮奖、2011年中国戏曲现代戏贡献奖,多次荣获文化部“文华舞台美术奖”、文化部优秀舞美设计奖、中国戏剧精品剧目奖、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学会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舞美设计奖等。
主要作品:《绿色的阳台》《西关女人》《阳光地带》《等郎妹》《十三行商人》《天籁》《米脂婆姨绥德汉》《春雪润之》《我的麦哲伦海峡》《威尼斯商人》《麦克白》《富春山居图》《邯郸记》《南国行·周先生》《林则徐》《火印》《谯国夫人》《红头巾》《林风眠》《大道》《山海情》等。

▲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艺术装置
(舞美设计:季乔)
序言所给予的序言,这是一次观演样式被击碎了的另一种意味深长的阅读实践……
无尽的莫比乌斯环是数理中的几何定义,是感觉联想的模型显化,是在数的逻辑中提取普遍意义上的“视觉行动”。舞美展承载着戏剧行为的意的“假托”。莫比乌斯环在物境的扭曲中获得冥想的偶合,在“假托”与“偶合”的概念下,完成一次循环往复,且持之以恒“过滤剧场痕迹”的行为。
林风眠离乡的飘忽,命运的嘶吼,归家的思恋在寂然的墨色中表现形而上的“平面方法”,也是生命皱褶在当下存在的“存在”。在栉风沐雨般的命运里,在“神曲”般的砺炼中,风眠将作品修行成了安然如眠的一生。“为艺术战”是风眠灵魂在宇空的冥唤。
👇🏻向下滑动欣赏更多艺术家作品

👇🏻向下滑动查看艺术家简介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德国斯图加特国立美术学院、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造型艺术大学,现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作品多次荣获文化部“文华舞台美术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舞美设计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舞美设计奖、香港华文戏剧节优秀舞台美术奖、中国歌剧节优秀舞美奖等,曾在2008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担任舞美总设计。
主要作品:话剧《纪念碑》《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赵氏孤儿》《矸子山》《万世根本》《徽商传奇》《老大》《长夜》《淮河新娘》《中华士兵》;歌剧《雷雨》《雪原》;河北梆子《窦娥冤》;川剧《易胆大》《铎声阵阵》;评剧《呼兰河》;音乐剧《天水》;豫剧《常香玉》《秦豫情》;秦腔《西京故事》;昆曲《金印记》;京剧《辛追》;赣剧《邯郸记》;闽剧《双蝶扇》;歌舞《八桂大歌》;舞剧《文成公主》;舞蹈诗《侗》;莆仙戏《踏伞之后》等。

▲话剧《雾重庆》舞美模型
(舞美设计:罗江涛)
雾,这是重庆城市地貌和自然气候环境的概括,也是剧中人所处客观外部世界的暗喻。重重叠叠,错乱不堪,拥挤嘈杂,迷雾重生。一群满怀崇高理想,朝气蓬勃的革命青年,来到这座弥漫着重重雾气的城市森林,追寻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迷茫、挫折、毁灭、逃离,终究消逝在这茫茫迷雾的现实世界里。旋转的舞台就像流逝的时间长河,记录着他们一幅幅残破的记忆碎片。升腾弥漫的雾气,吞噬着城市的空气、阳光、树木和花草,也吞噬着他们的精神,肉体和曾经的理想。
▲话剧《雾重庆》演出片段
👇🏻向下滑动欣赏更多艺术家作品

👇🏻向下滑动查看艺术家简介
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现任中央歌剧院首席舞美设计师。舞台设计作品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国戏剧节优秀作品金奖、首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金奖等。个人荣获国家颁发的“文华舞台美术奖”、首届中国歌剧节“优秀舞台美术奖”、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学会奖”、中国文化部艺术院团展演优秀舞台美术奖等,作品入选2017世界舞台设计展。作品涵盖多种艺术门类,多次代表国家出访,在美国、意大利、埃及、德国等世界各地多个城市的歌剧院访问巡演并受到业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及肯定。
主要作品:歌剧《女武神》《齐格弗里德》《汤豪塞》《图兰朵》《蝙蝠》《山林之梦》《红帮裁缝》《霸王别姬》;戏剧《红孩子》;秦腔《龙源》;评剧《凤阳情》《寄印传奇》;越剧《阿育王》;采茶戏《山歌情》;川剧《灰阑记》;京剧《萧关道》;舞剧《赣傩表情》《记忆庐陵》等。
▲艺术装置《不物·于物》
(舞美设计:马连庆)
歌剧《萧红》的设计发端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萧红半世飘零的“一纸人生”。整体舞台空间就是一张纸的起落飘零,概括出萧红的人生肖像。
👇🏻向下滑动欣赏更多剧照
▲歌剧《萧红》剧照
(舞美设计:马连庆)
话剧《汉武大帝——千年一梦》的三个主体视觉元素:中心王座、横跨整个舞台的金属框架、舞台后区遍地的头骨。三个元素互为关照,“中心王座”与“金属框架”上下穿梭完成历史时空的穿梭,悬空的“中心王座”与“遍地的头骨”上下关联形成历史的回看与隐喻,完成了戏剧空间丰富的张力。
👇🏻向下滑动欣赏更多剧照
▲话剧《汉武大帝——千年一梦》剧照
(舞美设计:马连庆)

👇🏻向下滑动查看艺术家简介
现任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副团长、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舞美设计,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灯光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音乐剧协会理事,《演艺科技》编委,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发起人、视觉总监,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驻校艺术家,中央戏剧学院教学实践指导专家,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曾担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核心创意及舞美总设计、观念演出《对话·寓言2047》第一、二、三季视觉总监。作品《根之雕》获第三届“荷花杯”灯光设计金奖、《鼓舞声声》获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灯光设计金奖、舞剧《山水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舞剧《南京1937》获“荷花杯”作品金奖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青春剧《柠檬黄的味道》获第五届全国儿童剧汇演灯光设计金奖、舞剧《黄道婆》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灯光设计奖、儿童剧《古丢丢》获2009年度全国儿童剧汇演作品一等奖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杂技剧《你好,阿凡提》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灯光设计奖,在俄罗斯“BenoisdelaDanse”(伯努瓦奖)国际芭蕾艺术节荣获“最佳舞美设计奖”,舞剧《天路》《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获文化部“文华大奖”。

▲舞剧《粉墨》艺术装置
(舞美灯光设计:任冬生)
一方纸,一池墨,舞者如笔锋般游走,轻柔如晕染,激烈如泼墨,方寸之间,绘画出流动的水纹。潮湿的雨巷,工整的山水,犀利的剑雨,传神写意出空灵唯美的东方画卷。
在《粉墨》这个舞剧的设计中,使用了一块覆盖在舞台上的白色地胶,通过四角不同高度的翘起,形成一块“悬浮”于舞台上的“纸”,演员在纸上肆意挥洒,形成了“墨色”与画面。边沿幕选用竹幕的样式,温润的质感和温暖的色调营造出传统内敛的文化符号。在整体视觉体系里,着重意境的描画,影像投射在舞台台面和背景竹幕上,墨迹的流淌、晕色、崩溅与舞蹈的长水袖交互舞动,形成舞台上的水色山光。
👇🏻向下滑动欣赏更多艺术家作品

👇🏻向下滑动查看艺术家简介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某集体ART+TECH创意总监。曾任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视频总设计之一、2023春节联欢晚会视觉总监、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主任、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联合策展人。以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从事艺术与科技研究、教育与实践,艺术实践主要关注由虚拟和实体场域共同构建的混合场域叙事。作品曾在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展览和艺术节中展出,并荣获了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和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等荣誉。
主要作品:数字艺术《睿·寻》《有趣的世界》《水曰》《情绪几何》《飞鸟集》《智能生态氧泡》;舞台视觉设计《“一带一路”峰会文艺晚会〈北京四季〉节目》《玄奘西行》《家园》《舞上春》等;艺术策展《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亚洲数字艺术展》《751国际设计节2021》《超视角:科技+艺术展》《戏游1》《戏游2》《MAKING/造——版画及延展媒体展》;数字体验设计《国家宝藏数字体验馆》《今时今日安仁》《幻境2099》《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等。
▲互动影像装置《飞鸟集》
(设计师:费俊)
《飞鸟集》是一幅运用中国宋代花鸟画视觉语言再造的数字花鸟长卷,作品蕴含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诗情画意,写意着天地万物和谐共生、万象自在的美好境界。长卷中富于文人画精神的自然图景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实时演变,由此赋予了作品一种生命感,令画卷成为了大自然的诗意镜像。画面中形态各异的飞鸟意趣盎然地与现场观众互动,亦让作品成为了人与自然的交互界面。
👇🏻向下滑动欣赏更多艺术家作品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观众只需一张大剧院参观票,即可步入展厅,在艺术家们的奇妙构思中,感受舞台艺术“重塑”的魅力。
文案: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
通讯员:刘怡凤
展厅装置拍摄:甘源、张安邦、蒋赜
编辑:陈斯文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