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中的城市没有固定的形状。它可以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也可以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所想象的《看不见的城市》……然而,通往理想城市的途径需要“看见”。
上海静安国际公共艺术峰会(J'PAC)从2012年诞生至今,通过不同的视角探索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潜力,在思辨之间勾勒公共艺术的明天。

2012公共艺术论坛

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

2012年的论坛主题为“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在此主命题下,专家学者分别就“公共艺术与城市精神”、“大都市框架下的社会思潮和公共艺术”、“都市文化政策与公共艺术变革”、“上海与世界:语境、国际化、个性、差异与对话”、“日常生活方式与塑造都市文化空间”等相关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与会者包括本届雕塑展的主办、承办方——上海静安区人民政府、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静安区城雕委办公室、静安区绿化管理局等各级领导;由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资深策展人、国际知名的当代艺术评论家、教授、 “哈瓦那双年展” (Havana Biennial)创建人之一——赫拉尔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国内著名策展人黄笃、及“艺术登陆新加坡”创始人、艺术总监劳伦佐·儒道夫(Lorenzo A. Rudolf )、匈牙利路德维希美术馆及ACB艺术机构专家、Pascal(DESART画廊)主要负责人等组成的实力雄厚的专家团队。
威姆·德沃伊(Wim Delvoye)、乔玛·帕兰萨(Jaume Plensa)、苏伯德·古普塔(Subodh Gupta)、丁乙、戴耘等本届展览参展艺术家也悉数到场。

“公共艺术对公民意识的提升”是本次论坛上的最大共识——通过公共艺术引发公众对自身和社会的积极反思和对社会发展的参与意识。
同时,“公共艺术对城市形象改变”成为热烈讨论的中心。一方面,独特的文化是城市睿智的灵魂,公共艺术不仅是一种景观装饰或点缀,还象征着城市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城市也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
2014静安国际公共艺术峰会

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

2014年的静安国际公共艺术峰会,延续了上一届论坛的主题,继续以“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 为此次峰会主题。
峰会深化了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探讨,侧重于:梳理公共艺术的概念,介绍公共艺术在中西方的发展历程,宽泛讨论公共艺术与城市精神和个性表达,进入更细致、更深入的讨论,从政府、商业,社区,艺术实践的四个不同视角切入,考察分析公共艺术参与城市发展的案例,展现公共艺术在未来城市中的图景,体现静安的特色化、功能化、服务化、差异化竞争优势。

此次峰会分四个议题系统讨论。
议题一:“ 公共艺术与城市更新 ”。探讨如何推进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重城区空间品质的塑造和完善,培育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构建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和休闲景观体系。
议题二:“公共艺术与商业空间”。探讨商业地产开发和公共艺术之间如何相互协调。以公共艺术塑造特色化的商业空间,持续提升静安的城区特征和优势高品质的商业空间。
议题三:“公共艺术与社区建设”。探讨社区如何运用公共艺术的合理介入和公众参与的方式,能够改善社区的文化氛围并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助于凝聚社区,营造富于亲和力和归属感的社会空间和社区环境。
议题四:“公共艺术的创作实践”。探讨艺术家如何成为城市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将自己对城市生活的构想融进创作公共艺术项目,成为创作者和实践者。

本次论坛由独立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黄笃、艺术文化顾问、BBC广播著名主播、作家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罗浮紫艺术典藏创始人毛文采担任主持人。
同时,论坛也邀请了政府机关、2014年静安国际雕塑展参展艺术家、艺术院校专业教授、美术馆与艺术机构负责人、艺术家、 知名藏家、艺术院校师生与公众等近130人共同参与旁听和讨论。

近五个小时的峰会,给观众带来了仿佛领略了一圈世界公共艺术风景线般的感受。伴随着演讲人的视野,思考着当下我们快速发展的城市与精神建设的过往与未来。
2016静安国际公共艺术暨城市更新论坛

城市创变中的公共艺术介入

2016年,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新静安”,“城市创变”是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的必然选择。
由此,新一届静安国际公共艺术峰会延续前几届对于“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的命题,在“城市创变”的大语境下,发起新一轮对于公共艺术与城市人文、时间、空间的思考。围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计划和供给、公共文化管理和运行的新机制等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进一步研究公共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公共文化对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生活品质的影响和艺术与城市发展的深度关联。

与前届不同,2016年论坛除主会场外,增设三个分会场,策划延伸主题演讲。其中两场分别聚焦“魅力风貌”与“休闲网络”行动计划、“共享社区”与“创新园区”行动计划,另一场依托社会企业平台,就“东亚城市更新”与“商务中心联盟”行动计划进行探讨。
西班牙外交部下属“亚洲之家” (CASA AISA)文化展览项目负责人马尼妮·巴拉格尔(Menene Gras Balaguer)、百老汇大街协会公共艺术委员会主席黛博拉·C·富尔德(Deborah C Foord)、北京大学光华艺术与管理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史健等专家及参展艺术家艾里克斯·林斯勒(Alex Rinsler)、张智强、史金淞、史蒂夫·托宾(Steve Tobin) 悉数登场演讲,共同探讨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和未来。

各路专家特别针对静安区目前城市更新的成果和亮点进行分享和研讨,为“新静安”城市发展支招。“2016上海静安国际公共艺术暨城市更新论坛”的成功举办,将为新静安公共艺术,乃至整个城市的文化发展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8静安国际雕塑展公共艺术论坛

城市无界

2018年论坛以“城市无界”为主题。就“雕塑展的未来”和“公共艺术如何提升城市品质”等方向,作新一轮对城市公共艺术未来之路的探讨。
“公共艺术将如何改变城市未来?文化演变视角下中国城市公共艺术路在何方?公共艺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力?对于推动城市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生活品质又起着怎样关键性的作用?”等等这些疑问都是这次论坛探讨的核心,共同探讨艺术与城市发展的深度关联与未来趋势。

论坛有西班牙外交部下属“亚洲之家”(CASA AISA)的文化和展览项目负责人马尼妮·格拉斯·巴拉格尔(Menene Gras Balaguer)女士;荷兰著名艺术家约瑟夫.克里班斯基(Joseph Klibansky)先生;洛杉矶最具标志性和典型性的艺术家之一的伊万·哈罗威(Evan Holloway)先生;国内当代艺术家冯晨;在2017年获香港Tatler杂志列为Gen-T「50个改变香港未来的青年」之一的LAAB艺术团队等等众多艺术家,学者的亲情加盟。

2020静安国际公共艺术圆桌论坛

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空间重塑

2020论坛在前几届对于“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的命题探讨的基础上,开拓新的研究角度,以新的主题线索——“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空间重塑”。以上海精细化管理下的城市空间重塑等为论述方向,积极探讨以空间重塑再造文化自信、以公共艺术解决社会问题、重塑城市空间等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空间的思考。
公共艺术是公共文化形式、生活形态与美学方式的艺术,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地方重塑。而地方重塑需要多元的公共艺术,来打开我们对艺术、对文化的想象力。公共艺术突破了空间的边线,使得城市空间有着让人意想不到的形态,并在一个有节奏的序列中地不断地改变其展现出来的形态,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保持开放。

所以说,公共艺术是对人驾驭社会资源能力的考验,因地制宜的重塑方式是一种公共艺术的智慧和方法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空间重塑,将是未来展示城市可能性的多重形式。

在四届论坛中,国际知名的当代艺术评论家、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哈瓦那双年展”(Havana Biennial)创建人之——赫拉尔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先生;意大利博洛尼亚现代和当代美术馆馆长、莫兰迪美术馆馆长伽弗兰科·马拉涅罗(Gianfranco Maraniello)先生;Ikon画廊总监乔纳森·沃特金斯(Jonathan Watkins)先生;英国卡斯雕塑基金会执行总监克莱尔·辛德利(Clare Hindle)女士;韩国光州双年展策展人尹晋爕先生均登上我们的讲坛。
同时,著名策展人黄笃先生;新民晚报艺术评论主编林明杰先生;知名艺术家王鲁炎先生;中央美院晋华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邵农教授等领域内实力雄厚的专家、学者也同样在论坛中分享其对公共艺术的独到见解。
JISP
当城市越来越关心空间的开放融合,思考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中打破原有的空间维度,满足新的空间关系需求,成为该语境下的迫切追问;如何以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向历史、文化、科技、建筑、经济等各个领域延伸,成为当下时代的城市艺术命题。
新一届J'PAC将为城市公共空间提出三个全新的关键词,它们会是什么?又能否帮助我们进一步“看见”城市呢?
九月,一起在静安雕塑公园“看见”城市。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