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方名片懂茶道|订阅我们
【青铜器教程】
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 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称为“三代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更为轻薄,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型艺术及品,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中国商代青铜器按品种用途可分:礼器、(包括炊chui煮器,酒器、食 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四大类。
1【礼器】
礼器(簋(guǐ)鼎(din)簠(fǔ) 敦(duì )豆 盨xǔ
簋 是盛放煮熟的泰、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一般以偶数成双成对地使用,并与鼎形成组合,使用的数量根据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决定,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候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1【利簋 武王征商簋】2【 秦公簋春秋早期】3【倗生簋】】【鄂叔簋 】【妊rèn簋】【甲簋】【狮虎簋】【虎簋】【师㝨huán簋】【黄簋】【母己簋】
利簋 武王征商簋
【利簋】(西周早期,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簋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利簋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
铭文中所提到的有司,是当时中国古代的官职在中国商周时期,青铜被称为"金",是只有王族才能使用的贵重金属,商军溃败之后,身为有司的利得到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并铸造了一件铜簋,作为永世的纪念。由于这件青铜簋是利所铸造,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利簋。
簋内铭文 正文释义簋 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如下: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
释文译文大意是:
①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该释文为张政烺先生所做的释文)
②武王向商都发起最后的攻击,是在甲子日的黎明,当时岁星中天,直到天黑,占有了商都。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黄怀信先生所作释文)
【价值地位】该簋最为重要,也最有价值的是该器腹内底部所铸4行33字铭文,虽很简略,却记录了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即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武王征商簋" 。利簋内壁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岁"星正当中天。之前,由于缺乏实物资料,关于牧野之战的具体日期,千百年来,史学界多有纷争,历代学者根据有关记载推算出的年代就有数十种之多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过程中,碳14测年专家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给出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的年代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它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 。还证实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等文献记载的某些具体史实。例如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这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的记录,也与《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又如,利簋铭文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正确记载 。总之,利簋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2【秦公簋】
【秦公簋】春秋早期
秦公簋1917年出土于甘肃天水市秦州区秦岭乡。郭沫若认为此簋作于秦景公时(前576—前537年在位),距今2500多年;近年学者陈泽认为这件青铜器被称作“西元器”,铸造时间应该更早,为秦襄公在公元前770年所作,至今(2021年)已经2791年。盖内和器内底共铸铭文123字,蕴藏着极其重要的秦早期及其以前的历史文化信息密码,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春秋秦公簋铭文是先墨书、后契刻模型、再翻范铸造而成,开创了中国早期活字模之先导
秦公簋铭文簋盖及器身均作细小盘螭纹,双耳上作兽首。簋盖上有铭文54字,器身有铭文51字,共105字,字体与石鼓文颇为相近。盖和器上又各有秦汉间刻款8字,故知此簋乃西县官物,在秦汉时曾被当作容器使用。铭文均由印模打就,制作方法新颖。
铭文盖铸铭:
不显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
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事蛮獶。
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刺刺(烈烈)桓桓,迈民是敕。
咸畜胤士,盍盍文武,镇静不廷,虔敬朕祀。
作吻宗彝,以邵皇且,其严御各,以受屯卤。
多厘眉寿无疆,畯疐在天,高弘有麐,灶有四方。宜。
器刻铭:公元器。一斗七升小拳(剩),□(簋)。
盖刻铭:一斗七升大半升,盖。
【秦公簋铭文】秦公曰:不显朕皇且。受天命,鼏mì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严,恭夤yín天命,保业乃秦,虩xì 事蛮夒。余虽少穆穆,帅秉明德,剌剌桓桓,迈民是敕。咸畜胤yìn士,盍盍hé文武,镇静不廷,虔qián敬朕祀sì。作吻宗彝,以邵皇且,期严御各,以受屯鲁。多厘眉寿无疆,畯jùn疐zhì dì 在天,高弘有麐(lín同“麟”)灶有四方。宜。
释要 铭文中有关禹迹的“鼏mì宅禹迹”一句,就是居住在大禹曾经的活动区域的意思。学者陈泽和“古秦梅溪”撰文认为,鼏,通幂,是指鼎盖或覆在鼎上的布。用在这里作覆盖解。宅,居也,指人聚居之地。禹,即大禹,姓姒,名文命。舜时秦人首领伯益,助禹平治水土,在“嶓bō冢zhǒng导漾,东流为汉”。嶓冢就是今天水市秦城区坪南镇东的齐寿山。禹赍jī的赍字,从束,棘声,通迹。禹迹,是指嶓冢山所出西汉水,流经百里祁山周边的西垂这块地方。
秦公簋铭文摹本
3【倗生簋】
西周 倗倗,古同"朋生簋
倗生簋也有人称为格伯簋,传世共四件,铭文相同。一件在上海博物馆,器具齐全,一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件在故宫,另一件下落不详。
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铭文】至今各家所释读大同小异,多是内底有铭文9行83字: 唯正月初吉癸巳,王在成周。格伯爰良马乘于倗生,厥贮三十田,则析。格伯殹妊,厥从格伯,甸殷,厥幼零,谷杜木谷菜,涉东门。厥书史戠武立盥成。铸保簋用典格伯田。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
【大意释为】:在正月第一个吉日癸巳这一天,周王在国都成周。格伯从倗生那里接受了四匹好马,讲定交换的价值是三十田,双方剖木为凭证。格伯交付的是殹妊和仡,和甸殷崇地的田产,并在零谷和谷树木为标记。书记官吏戠武建立了文书档案,规定了界域。倗生铸这件宝簋,用来登录格伯的田产,后代子孙,万年宝用。倗生家族的名号是"□"。

鄂叔簋


妊rèn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高29.8厘米,口径22.5厘米,座每边长21.2厘米,重6.48千克)。这件甲簋“浑身带刺”,特征明显,于上世纪20-3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地区。它腹部密集的“刺”属于乳钉纹的一部分,与商代青铜器乳钉纹不同,甲簋的乳钉纹并非半球状,而是呈尖凸形,看上去犹如一根根尖刺,这样突出的乳钉会大大增加铸造难度。其口沿、圈足、方座等部位都大量使用了鸟纹,颈腹两侧的耳是兽首鸟身的样式,颈部和圈足饰有长冠分尾凤鸟,下部的方座上更是有分尾下垂的凤鸟纹、对称长尾卷曲鸟纹、伫立式向背的鸟纹三种鸟纹,这种大量使用鸟纹的风格是周初铜器的特征。器内底铭文只有一字“甲”,是器主人的名字。


书法成熟期
西周中期(公元前11世纪末﹣前10世纪末),高15.2厘米,口径23.9厘米,重4.72千克原本有盖,后来遗失。器身较为宽矮,口部内敛,腹部一圈一圈的是瓦沟纹,规整流畅。器身偏上部位有兽首状耳分饰两侧,兽眼兽角清淅可见。器物内部的一百二十四字铭文是此器物的一个重点,铭文记载的内容是元年六月,师虎受王命继承祖先驭马官职务之事。其字体规正优美,笔法圆润,轻重匀停,行款匀称,体势遒丽,是当时的标准字体,从中可以看出西周中期的金文已更成熟定型,在中国文字及书法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转折。


师㝨huán簋

铭文117字
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前782年)高2.7厘米,口径22.5厘米,底径24.3厘米,重9.18千克。这件簋整体造型庄严浑厚,鼓腹,圈足下还有三个兽首形的足,器形较为矮宽。两侧的耳为龙首状,耳下有垂珥,更显庄重。体纹饰为横条沟纹,在器盖与器身上都能看到。此外,在器物口沿与盖的边缘处饰有兽目交连纹,相互勾连成组,排列一圈。圈足上则是一圈垂鳞纹。器物内底铸有铭文十行113字,加上盖内铭文四字,共117字,记录了周宣王命令师寰征伐淮夷和得胜记功之辞。
商晚期 黄簋
商晚期 母己簋
商代晚期 母己簋 通高14.3、口径15.5厘米。铭文字数,内底铸铭文3字
铭文释文为□(□、戎)母己
--------------------------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我们
主页右上角设置加星标,就不会漏掉任何一篇文章
请右上点【···】分享!看完请在右下角点个赞。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