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 办:湖北美术学院时尚艺术学院
IFA时尚艺术研究中心
地 点:A12-115
汉剧是湖北地方戏曲剧种,从明末清初至今,约有四百年历史。汉剧原名“楚调”,亦称“二黄”、“汉调”。明清以来,汉剧不仅成为湖北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并流行于广东、湖南、陕西、河南、福建等省的部分地方,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也有汉剧的踪迹。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四大徽班”晋京之时,与湖北“汉调”同台演出“徽汉合流”,为我国最大的剧种——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对其他“皮黄”剧种,如湘剧、川剧、赣剧、滇剧、粤剧等的形成和发展发生过一定的影响。2006年6月,古老的汉剧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纳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湖北美术学院时尚艺术学院常态化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2023年9月18日上午,学院邀请汉剧艺术家张志文老师开展了《汉剧表演及舞台穿戴艺术》的专题讲座,让当代大学生近距离感受汉剧之美。
汉剧表演及舞台穿戴艺术
讲座时间:2023年9月20日10:00
一末到十杂,烧火带引伢;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严师出高徒, 有板有眼
主讲人介绍 丨Speaker Introduction
张志文

主演剧目
《逼侄赴科》《二度梅》《状元媒》《扫雪打碗》《红书宝剑》《秦香莲》《玉堂春》《狐探》《断桥》《杨柳会》《义责王魁》《百花赠剑》《黄鹤楼》《青风亭》等众多小生代表剧目。
汉剧研究
2011年赴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在汉剧研究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责编了《武汉汉剧院建院50周年画册》《汉剧音乐集成》《汉剧史研究》《陈伯华诞辰100周年画册》等书籍。
薪火相传
张志文老师2015年任武汉汉剧院研究部主任,同时兼任演员和教学工作。指导教授汉剧小生演员余少群、汪晶、毛危以及2012级学员班吕天阳、肖剑锋、曾智康、程骏等多出汉剧小生经典剧目。连续担任两届戏曲进校园“教师培训班”班主任,教授大、中、小学教师汉剧知识和戏曲表演;除此以外,还担任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汉剧音乐创作培训班”班主任,传承与传播汉剧艺术。
北京坐科,上海挂号,武汉闯码头


汉剧名家陈伯华

汉剧名家吴天宝
讲座氛围轻松活跃,张志文老师演示了汉剧十大行当的不同身段和经典唱段,“一末”的“苍”,“二净”的“刚”,“三生”的方正,“四旦”的“庄”,“五丑”的诙谐,“六外”的潇洒与机敏,“七小”的温文俊雅........师生们近距离感受到不同行当的艺术魅力。










右滑查看更多

汉剧服饰知识普及 丨 Opera Costumes
以《四郎探母》《状元媒》《宇宙锋》为例
张志文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传统戏曲服装的颜色分“上五色”(红、绿、白、黑、 黄)和“下五色”(深蓝、湖色、粉红、 古铜、紫色)。角色穿什么颜色的服装要根 据其社会地位、性格、身份、所处场所而定。

戏曲服装服主要有五大类:分别是蟒、帔、靠、褶、衣。这是主要穿着另外还有护领、彩裤、胖袄、鞋。还有头上所戴。

汉剧《四郎探母》扮相

汉剧《状元媒》扮相

汉剧《宇宙锋》扮相
戏曲服装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重要艺术手段。在舞台穿戴方面,张志文老师讲解了汉剧服饰(盔头、服装)特点及其用途,并以剧目《四郎探母》《状元媒》《宇宙锋》为例,解读了剧中主要人物舞台穿戴规制,从程式之美、律动之美、装饰之美和符号之美展开分析,戏曲“行头”凭借和依赖物态化了的服装美学意蕴,与传统戏曲表演的程式性、虚拟性和假定性相匹配,以“为人物的传神抒情”服务为目标。具有程式之美、律动之美、装饰之美和符号之美的意蕴。



交流与探讨 丨Exchange and discussion



张志文老师与时尚艺术学院师生合影


湖北省高校十佳移动公众平台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