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OUI ART 评论|Otto Boll:尾迹云与异度空间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文章来源:OUI ART

撰文:孟宪晖

部分图片提供:维伍德画廊



OUI ART 评论|Otto Boll:尾迹云与异度空间 崇真艺客

Otto Boll作品正在参加 今格空间·深圳 群展 「凝视」


轻巧的螺旋形态一动不动地立在表面底座上面;两个越发纤细的钢针在彼此相遇之前消失;悬置在半空的线条仿佛构成另一个时空的入口……Otto Boll的雕塑作品总是巧妙地创造着新空间。当观众在作品周围移动时,因为它们的存在而对所在空间的感触发生变化。所有作品似乎与这里完美地融合,甚至成为一体,也就实现了艺术家所认为的“一个整体”。

OUI ART 评论|Otto Boll:尾迹云与异度空间 崇真艺客
Otto Boll《螺旋》 铝及钢,黑色 
49×47×35厘米 3/6 2017年

现代生活的加速进程逐步跨越着人们对速度体验的感知域限,主体与世界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改变。“空间漫步”的英文释义“Space Walk”映射了多重释义——即便漫步于展览空间,也不难感受到某种太空中行走的失重感。这或许与Otto Boll在17岁时(1969年)就成为一名滑翔俱乐部的成员的经验有关。成为滑翔飞行员的一年后,他有机会经常独自驾驶滑翔机飞行,在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停留在空中,培养了保持在空中悬停的技能。“在空中自由飞行,有时还能和鸟儿一起飞翔,这是一种美妙的感觉。这种经历可能是我与空间有身体联系的基础之一,特别是与我的悬挂作品有关。

OUI ART 评论|Otto Boll:尾迹云与异度空间 崇真艺客

Otto Boll《无题》铝及钢,黑色 
68×36厘米 3/6 2012年
这场展览中还呈现了Otto Boll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入学(1975年至1980年)后的第一年里创作的《长笛画》(1975)。黑色粉笔在纸上构建出简单的几何图案,仿佛一个黑暗空间上方的窄小出口投下圆形的光影,又令人想到同出于该学院的贝歇夫妇那著名的工业构成摄影。谈到这件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家称在开始学习艺术时,并不知道真正成为一名艺术家应该是怎样的,因此他从描绘自己的周遭起步,直到有一次,“我的兴趣落在了自己的一支木笛上。我决定用黑色粉笔画出上面的吹孔”。

OUI ART 评论|Otto Boll:尾迹云与异度空间 崇真艺客

Otto Boll 《长笛画》 1975年 

图片鸣谢:维伍德画廊


一两周后,他取下笛头,看了看里面,忽然感慨:“多么奇妙的空间啊!”画完后,伯尔开始想象自己置身其中,从先前画完的那个吹孔向外看。“当我展示这三幅作品并试图为其寻找词语时,我突然意识到,在绘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在笛子里。”那一刻,艺术家开始意识到了艺术是什么,也开始意识到自己想象力的可能性。

在Otto Boll最初决定去学习艺术与哲学时,他立志此后成为一名教师。而在以先锋性和实验性的艺术创作而闻名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明斯特分院求学,更多出于对艺术家与哲学家作品的喜爱,以及对欣赏和思考的热衷。在结束了第一年的学业之后,Boll需要为自己寻求一位指导老师。他决定去找Ernst Hermanns——这位活跃于二战后的雕塑家,虽然其早年的作品可以捕捉到Henry Moore和Alberto Giacometti的影子,但自60年代中期起,他便开始转向几何抽象的形态转向,发展出自己的雕塑主题,以柱子、圆柱体和球体等形式的体积为特征,构成不同程度的规模与节奏。20世纪80年代,Hermanns试图让空间、时间与运动等虚幻的事物具体化,甚至可以被触摸。当雕塑中的个体形式变得愈加独立,他也并未放弃整体上的思考与设计,空间也就成为雕塑的必要组成部分。

OUI ART 评论|Otto Boll:尾迹云与异度空间 崇真艺客

Otto Boll在维伍德画廊比利时空间的永久装置 
图片鸣谢:维伍德画廊

师从Hermanns并非Boll随机的选择,或许正是上述长笛的经验激发了他对创造工具的兴趣,而工具可以帮助他更加深刻地感知空间,继而在与Hermanns的交流和学习中开展自己的创作思路。雕塑自然也就成为了继绘画之后的首要工具。在Boll看来,艺术学院的教学首先意味着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式。除了学习不同的技能、使用不同的材料,最重要的是交流,在检查作品时与老师和周围的其他同学讨论。

1982年,离开学院两年后,Otto Boll来到了德国的西部城市克雷费尔德,一个约有22.8万居民的中等城市。这个位于莱茵河左岸、科隆以北的地方,在18和19世纪因生产丝织品而闻名,直到今天也是德国化工、金属和机械行业的重地。而在文化和艺术领域,这座城市更是以Haus Lange 和 Haus Esters这两座现代主义时期的“包豪斯”风格住宅建筑而闻名,它们由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分别在1928年和1930年间建成。如今,这两座建筑(1899年)一起成为展示现代和当代艺术的博物馆。

与很多刚刚步入创作生涯的年轻艺术家一样,能找到一个不太昂贵的工作室,为自己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至关重要,Otto Boll就如此在那里工作至今。1970、1980年代,在他开始自己专业艺术家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德国当时最为流行的艺术风格是所谓的“年轻的野蛮人”(Young Savages)——来自柏林、科隆和慕尼黑的年轻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在大幅画布上使用明亮的色彩、激烈的笔触来绘画。尽管一些艺术团体成立不久便很快解散,但那些艺术家后来仍发展出更多独立的作品。

Otto Boll的创作则是一步步地通过作品的逐渐累积,在一个开放的循环中演变的;也是在过程中,他意识到了实际的运动和空间,这显然来自于艺术家不断积累的工作经验。“在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创作时,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各式各样的画面。对我来说,脑海中的这些画面是与思考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是用手和脑中的画面来工作的。手和脑是相辅相成的。”Otto Boll的创作被视为与如Naum Gabo、村上三郎(Saburuki Murakami)、Lucio Fontana、Yves Klein等艺术家的艺术进行隔空对话,包括因受到光线的启发而发现立面背后的结构、在空间中对抗虚无和非物质的激进姿态等。他坦言自己会喜欢不同艺术家的作品,但绝不是崇拜,“当你开始在工作中找到自己时,停止崇拜吧!”

OUI ART 评论|Otto Boll:尾迹云与异度空间 崇真艺客

Otto Boll在Tony Cragg Foundation个展现场
图片鸣谢:维伍德画廊

对东方的观众而言,Otto Boll的许多雕塑作品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出他在空间中的“笔触”,尖细的末端让这些“笔触”逐渐趋于零,好似被溶解到虚无中。对“东方线条”的兴趣也让他的作品与禅宗“圆相”概念有着相似的呈现,甚至让人联想到李禹焕为代表的“物派”思维。“这种溶解,是必要的,它只是从无到有的一个瞬间。雕塑变成了一个奇怪的、不可思议的物体。这不是一个挂在天花板上的东西。它是没有重量的,所以如果你看到黑色的小山峰与白色的墙壁相映成趣,那么白色就会过度融合,它就会折叠起来,所以你会有一种不知道尽头在哪里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雕塑都是黑色的,被展现在白墙的空间里。”

虽然Otto Boll以雕塑为主要创作媒介,但艺术家早在从事艺术创作的初期也发现了其他媒介——如录像/电影和绘画等艺术媒介与空间的关系,并从中获取了将其中的经验转换到雕塑作品中的意识。“我拍摄的不仅仅是一种媒介。我采取必要的方式:拓宽我的语言。”在他1980年创作的录像作品 “Super 8 ”和本次展览中1975年的 “长笛图”中便能发现这种若即若离的变通。“那是在 1978 年,我从面包店回来,纸袋里装着面包卷。我把面包卷放在纸袋里,突然发现纸袋里有一个梦幻般的空间。于是,我带着我的超 8 摄像机,走到窗户边,为了有光线,我在里面上下、前后移动拍摄。空间和光线在流动中变化。这不是我计划好的,而是偶然发生的。”艺术家如是说,也是通过这种不经意的经验,Boll发现了自己观察和审视的习惯。

“我的独特品质就是我自己。通过我的作品,我试图在世界上找到我自己。我是谁?我的基础是什么?我内心的未知空间是什么?艺术作品帮助我找到了这条道路。通过这种方式,我扩大了对世界的视野。既然这对我有帮助,我希望欣赏我作品的人也会有类似的感受。”Otto Boll恳切地表示道。



OUI ART 评论|Otto Boll:尾迹云与异度空间 崇真艺客

OUI ART 评论|Otto Boll:尾迹云与异度空间 崇真艺客




OUI ART 评论|Otto Boll:尾迹云与异度空间 崇真艺客
OUI ART 评论|Otto Boll:尾迹云与异度空间 崇真艺客

OUI ART 评论|Otto Boll:尾迹云与异度空间 崇真艺客

OUI ART 评论|Otto Boll:尾迹云与异度空间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