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是功名·月是远方”
郑杰舞蹈剧场
《训诫三则·山月》
主创专访
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
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



郑杰舞蹈剧场《训诫三则·山月》主创专访视频
进士李征原是一名金榜题名恃才放旷的得意少年,但他立志诗歌扬名,决意弃官从文。孰料追求理想的道路困顿重重,在自卑与自傲、自我怀疑和挣扎中,李征陷入困境,性情大变,化虎弑妻,坠入万劫不复之地。自我心灵逐渐失序、挣扎、困顿、冲撞、癫狂,最终沦为求而不得的心灵困兽....
这是郑杰舞蹈剧场《训诫三则·山月》将在舞台上为我们呈现的一则传奇,最早出自中国唐代传奇小说《人虎传》,后由日本天才作家中岛敦改编为《山月记》。两个题目形成了两种叙事视角和思考维度——山月意象、人虎传奇,象征着自我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作为郑杰舞蹈剧场“训诫三则”系列中的第二部,《训诫三则·山月》将延续第一部《训诫三则·聂隐娘》中对“训诫”这一主题的探讨,用诗性的表达方式,将文本化作关于自我的现代寓言,呈现人类亘古不变的两难选择。作为中国文人极为重要的意象,作品以《训诫三则·山月》立题,开放性解读人与山月的关系。山月之间,悠悠众生。山月之间物我两忘,蔓延山月之间的是波涛一样的人生情绪。但不管人们如何挣扎,最终还是要泯灭在这山月之间。最后的猛虎,也不过是一时的幻象。
“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在排练的间隙,我们对话了《训诫三则·山月》的编舞郑杰、文学剧构姚朔,了解为何在当下选择这个传奇故事作为舞剧文本?原作是如何击中了他们,他们又如何将这部作品演绎?为何要以“训诫”为主题形成三部曲的叙事?以及《训诫三则·山月》和系列前作《训诫三则·聂隐娘》的异同。
主创介绍
郑杰
青年艺术家
导演、编舞、舞者
作品《梦随翎翅飞苍茫》曾揽获各大奖项。编导作品《寂静之上》是第19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唯一舞蹈作品,曾参演国家大剧院“中国舞蹈十二天”,并受邀参加澳大利亚墨尔本Multicultural arts Victoria艺术节。2022年,郑杰开启“训诫三则”舞剧三部曲系列,首部作品《聂隐娘》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首演,《训诫三则·山月》将于2023年与大家见面。
郑杰曾任北京当代芭蕾舞团首席舞者,在十多个国家级剧院进行演出,并多次受邀参与国内外艺术展演。曾受国家大剧院舞蹈十二天、兰州歌舞剧院、兰州芭蕾舞团、北京师范大学和辽宁芭蕾舞团等机构邀请,从事演出、编导和授课讲座。并在多个舞蹈类专业综艺崭露头角,成为《舞蹈风暴》第二季优秀表演创作者。
姚朔
制作人、编剧、资深策展人
耕耘剧场多年,音乐、戏剧、舞蹈、音乐剧等多门类艺术项目策划及推广经验
曾参与策划及推广法国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法国普雷罗卡现代芭蕾舞团等访华演出,策划制作尹昉舞蹈作品《斗拱》、舞剧《训诫三则·聂隐娘》编剧等。

讲述“训诫”,探讨“出路”
问题:为什么会选择“训诫”这个主题并以此发展成三部作品?
郑杰:选择训诫这个主题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要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的人,我在成长的过程里面有很多需要被确定的东西,好去证明一件事情的完整性。所以我慢慢地将“训诫”变成了一种习惯。
姚朔:最早这个概念其实是郑杰提出来的。他觉得“训诫”是可以作为一个警示的概念,希望这个系列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觉醒,对当下有所察觉。
至于做成三部曲,每个时代都会遇到自己的问题,每个个体都会遇到自身的问题。原来我们喜欢从西方哲学里面找答案,找到自我,那我们想是不是在中国的文化里边也可以找到这样的答案?所以我们想讨论的是在当代,如果我们出现了对自我认知的疑惑的时候,应该怎么去找到出路,或者说一个可以让我们借鉴的方法,或者说古人是怎么想的。
问题:这三个文本是怎样选择出来的?有没有什么标准?
郑杰:我选择这三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它们都是关于自我,关于我是谁。前两则是晚唐时期的一个传奇,故事中的这些小人物和我产生了共鸣,让我思考小人物在大社会背景下如何产生对自我的深刻认知,然后上升到哲学思想: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要做些什么?这些问题一直也会困扰着我。至于在第三则的时候要做的内容,我想先保留一下,但上面所谈到的思考,我至少在第一则和第二则里面分别都完成了。
姚朔:关于自我这个概念,我觉得是我们自己的文化里本身就有的,所以要从根源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或中国人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多重思想的影响,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等等。“训诫三部曲”是我们从传统的文本里找到三个故事,希望能够呈现自我的三个阶段---自我的生长和觉醒,以及自我的人生困境和自我的超越,我们在选这些故事的时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投射。比如第一部《聂隐娘》,是跟我们的少年时期息息相关,是关于青春的投射;第二部《山月》其实是三、四十岁,人到中年经历社会的阶段。后面第三部还会延续这个脉络。



山是功名,月是远方
问题:为什么给这部作品定名为《山月》?
姚朔:主人公李征的这个故事。在晚唐传奇中叫《人虎传》,后来有一个版本叫《山月记》,我们在讨论了几次之后,把舞剧名定为《山月》。我们在讨论过程中对这个故事和主题也有了更深的体会,觉得这个故事除了自我的困境之外,更多的是我们怎么去看待我们的环境,我们跟社会和时代的关系。“山月”就像是我们所处环境的一个隐喻,再拆开来看,山还可以是功名,月可以是远方。
郑杰:《山月》这个作品是有关正在成长的年轻人和正在经历迷茫的中年人的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希望可以告诉大家,心里要有更多的希望。其次这个故事也要告诉我们,我们要顺势而为,要去接受很多事情,不要把自己最后逼到绝路,最后迷失自己,毕竟生活还是生活。
问题:创作过程中,这部作品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郑杰:这个故事虽然是一个很悲伤的一个故事,但是它也暗含了特别多理想主义的东西在里面。比如主人公李征很有才华,他很相信自己,也愿意把这些才华变成作品流传于世。就像他成为老虎之后,还在清醒的时候让好友记录了他所写的所有诗词。这真的是很纯粹的,至少这一点是打动我的。
姚朔:看到原著,当时我直接的感受就是求而不得,这种感觉直击了到我。你会发现人一生都在去斗争、去奋斗、去努力,但好像总是离自己的理想也好,目标也好,有那么一步之遥。我在《山月》里边也看到同样的东西,那是一种很奔波、很用力,但是又很徒劳的一种感觉。
问题:你如何将这些打动你的部分呈现出来?
姚朔:在创作讨论中,我们决定不去讲故事,而是用情绪去传递。舞蹈的语言很特别,可能某一个动作一起来就能够直接进入你心里,它不需要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去告诉你什么,它是会在某一个瞬间,某一个情绪某一个动作直击到你的心灵。
除了弱化故事之外,我希望里面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不只是作为主角和配角存在,每一个生命都有一个自我的状态,都有这种求而不得的困境。比如说原著里边主人公李征的妻子,是一个几乎可以被忽略的存在。但是在这个舞剧中,我们从一开始到最后其实赋予了她非常完整的生命角色。
我们这次创作也想更多地用身体去呈现和诠释情绪,我觉得导演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就他刚开始给我看第一个小片段的时候,我看到感觉一下子就对了,他用了三个人去诠释虎,可以直观地把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撕裂呈现给观众。
郑杰:在创作这个作品的时候,我认为这个作品的质感一定是非常鲜明的,干净的,人物的状态是和观众有连接的,可能没有那么多的叙事,但每一个演员站出来的时候,就要已经形成一个故事。此外,我也选择用开放的、更松弛的方式去面对这个文本、去进行再创作。《山月》舞台上也会有出现一个装置,我希望这个装置和我们演员之间也是共生共存的。



“恐己非玉”与“自洽成王”
问题:你怎么理解舞剧的主人公李征?
郑杰:李征这个人,我觉得,他太刚烈了,他那么信任自己,却又被自己毁掉了。
姚朔:我觉得好的人物都是复杂的,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自我呈现出来。李征这个角色有我喜欢的地方,也有我不喜欢的地方。我喜欢和欣赏的地方,是他刚开始的少年意气,对于一切充满了希望,那种非常自信的状态。不喜欢的地方是他要去著书立说进入史册的那种偏执,同时又对自己充满了怀疑。他一下子没有了意气风发的东西,进入了一种非常的卑微、平庸的这个阶段。
郑杰:我觉得我的身边有好多李征,结了婚后的李征,生了孩子后的李征,发奋图强的李征,正在低谷里一蹶不振的李征,刚从低谷爬出来的李征……有好多的李征围绕在自己身边。他们都好需要爱,好需要一个拥抱,但是没有。
问题:这次的《山月》和此前的《聂隐娘》有何不同?
郑杰:《山月》和《聂隐娘》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它上升到了一个更多元的中式哲学思想的范畴里。可能《聂隐娘》更多的是我个人悟到了什么,《山月》则是关于更深刻地意识到我在社会背景下能做什么,以及我要做的是什么。
《山月》给我带来的感觉是在茫茫天地之间,我那么的被需要,但烟消云散之后,却又仿佛没有来过或者没有经历过一切一样。所以《山月》这个作品没有很多剧情叙事,它更多的是由内而外的内心成长和内心波澜,以及所产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聂隐娘》和《山月》都是我很喜欢的故事,一个是我发现了自己,一个是我迷失掉了自己。但《山月》好像也在说:即便迷失了自己之后,我还是优秀的,我站在了另一个领域里面与自己共存,“自洽成王”。
姚朔:《山月》这个故事给我的感觉就是“恐己非玉”,就是害怕自己不是那块璞玉。很多人总想去证明我一定是那块玉,但又有一种不确定,可能是逐渐发现这个大千世界同样优秀和更优秀的人太多了。我是否真的能够成为那个超越众人,能够名垂青史的人物?
谈回《聂隐娘》,她是一个女性角色,讲述的一位女性的自我觉知和觉醒,《山月》则是一个男性视角出发的作品,它是一个中年男性的一个困境,所以这个确实是很大的不同。但里面也有我们贯穿的一个主线,山月也有一个女性的角色,它其实是对聂隐娘这个女性角色的一个延续。
问题:还有其他想对观众分享的吗?
郑杰:我希望《山月》这个故事也能够让我们思考如何真诚地面对彼此,无论是在工作关系、社会关系还是亲密关系里面,都不要带着自己的欲望和期许与别人相处。我们每个人都是李征,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欲望,每一个人都有不可得的,当你用过多的这种东西约束自己或者约束他人的时候,你就是会像李征一样慢慢地离开这些爱你的人,慢慢地离开你舒适的生活生态,然后远离世人,迷失自己。我觉得这个是李征告诉我的,也是告诉我们的一个不要成为的样子。
姚朔:我想对观众说的是,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阶段,有你的高光时刻,也有你失意困顿的时候。如果你对此有感悟,不妨去看一下《山月》这个作品,其实你会发现在不同的时代,即使像生活在晚唐这样一个主人公,他的命运也跟你我有相似之处。这个故事就像一个人生寓言和缩影一样,你会看到你人生状态里不同的阶段,你也可能会在里边有所感悟,最终找到你自己心中的“山”和心中的“月”。



演出时间 | 2023.10.28-29 19:30
演出地点|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实验剧场
点击上方小程序即可购票
主创及演职人员
导演/编舞:郑杰
文学剧构:姚朔
制作人:昊月
宣传总监:杨成琦
舞美设计:刘海飞
灯光设计:陈侠吉
音乐设计:王淳
服装设计:德晶
化妆造型设计:王梦醒
平面设计:樊从
演员:郑杰、刘子玥、张渊博、詹骊、何嘉俊
排练总监:唐瑜珮
执行制作:曾驭钥
特别鸣谢 :Z DANCE STUDIO、李大汪、王瑞
我们在剧场欢迎您的到来。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