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
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入选项目
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
指导单位: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武汉美术馆
协办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大学
总 策 划 :陈勇劲
策 展 人 :鲁虹 王佳
学术支持:陈坚
展览总监:刘雄
展览时间:2023.9.29——2023.12.10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汉口馆)4、5、6号厅

文/鲁虹
2023年3月16日上午,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举办了“珞黉流风——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全国艺术名家邀请展”,当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界人士站在刘寿祥的水彩作品《樱顶阳光》前认真欣赏并缅怀这位水彩名宿时,著名水彩家陈坚一边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他的作品,一边告诉大家我与寿祥是大学同学,这不仅使我感到特别的骄傲与荣幸,也使我回想起了与他多年以来接触的一幕幕场景……

1977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既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也作出了恢复高考的重大决定。同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恢复高考。次年,我幸运的考入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于是得以与寿祥相识,并成为终身朋友。
那时,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仅占有武昌粮道街的一小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周边已经分别为省美术院、省说唱团或部队所拥有。因条件极其有限,我们班的16位男生,不得不挤在原办公楼二层的一间大教室里。在我的印象中,寿祥最晚报到,当他走进门时,随手将行李扔在了处于门口的一个下铺上,然后大声说道:“唉哟,条件好差啊!这哪像个大学呀?连民办中学都不如哦!”我一看他,人长得特别粗壮敦实,与我们那些一起在汉口租界长大的画友们在气质上差别相当大,加上他不大讲卫生,总是会将懒于洗换的袜子摆放在垫褥下,以至寝室内时时有异味萦绕,故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与他的接触并不是太多。

1981年10月于湖北美院,右三为鲁虹,右四为刘寿祥
不过,经过更长时间的了解,我却完全转变了对他的印象,事实上,他就像猛张飞一般,是个外粗内细型的人物。正如同学徐勇民在文章《昙华林·校园记事》中所言,他作画待人都极为周详细致。倘若一定要用画如其人的传统标准来加以评价,我认为以“实在加耐品”来定位他显然是比较准确的。
寿祥读的是武昌堤东街中学,据他告诉我,其父虽然是武昌城内医术高明的正骨大夫,并拿有医院的高薪,但为了解决家中人口众多的难题,后来不得不举家迁到了偏远的城郊,而这种缘分就使他在哈一文老师的影响下,不但特别喜爱水彩,也画得非常好。而这就使他开始了精彩绝伦的璀璨人生。上大学之后,他除了很好的完成了各项学业之外,总是会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在周边的街头巷尾画水彩写生,加上又师从了白统绪等水彩名家,结果使他的水彩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毕业之际,恰逢学校需要从事水彩画教学的师资,他就顺理成章的留了校。事实证明,校方的选择极其正确。因为无论是在水彩画创作方面,还是在水彩画教学方面,他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
寿祥平日里话语并不多,也不大喜欢开玩笑,是一个但凡有了时间便一定会勤奋作画的人,然而,他的一些率意行为却给同学们留下了难忘记忆,这也使得同学们多年来聚会总会提到以下趣事:

1981年于杭州灵隐寺,左为刘寿祥,右为鲁虹
其一,大学二年级在巴东体验生活时,他与几位同学去桔园尝鲜。本来,按园方规定,买票入园只能现场吃,不得拿走,可他却连吃带拿。有趣的是,离园时他竟将一些桔子放到书包里却忘了从树枝上采折下来,以致在转身之际使整棵树都倒向了他,结果被当场发现、拿下、并罚款;
其二,一日上国画临摹课,寿祥往盘中倒墨,因挤压塑料墨瓶用力过大,结果将大片中华墨汁喷射到了梁培浩老师在上个世纪60年代耗时三月临摹完成的长卷《八十七神仙卷》上,幸好,大度平和的梁老师没有责怪他,后来又花好多时间再度临摹了一幅;
其三,1979年9月,湖北艺术学院举办运动会,他作为短跑运动员,早早就开始做扩展胸肌的运动,而且脱去外裤后便以极密的步频在跑道上试跑,这也令同组数名音乐系参赛者自愧弗如而临阵弃权。谁想比赛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本来只有三人参加的比赛项目,他却被人家远远甩在了最后。每当谈及此事,总有同学笑称,早知这样,还不如我们上去跑呢!而他则面带窘色,环顾左右而言其他……

寿祥热爱水彩,有如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为了忠实地表现个人感受,进而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他并不满足于对现有表现技巧的使用。多年来,他一直在结合自己的感受执着于尝试与琢磨适合于自己的表现技巧。在他看来,独特而良好的表现技巧乃是构成一切优秀作品的基石,而所谓观念与想法也只能建立于其上,否则就是子虚乌有的东西。我总觉得,他的话语虽然平实,但与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的说法在本质上一样的。记得后者在谈及歌德教堂与脚手架的关系时曾经强调,如果没有对于脚手架技术的发明,中世纪欧洲人有关建造歌德教堂的想法绝对不可能实现。因此,脚手架对于当时出现的歌德教堂而言,并不是纯粹的技术,而是观念本身。

1988年5月于武汉东湖,左一为鲁虹,右一为刘寿祥
1998年4月,为筹备“’98全国中青年水彩画家提名展”,我从深圳回到了武汉,为的是专门与寿祥商量办展事宜——由于我对国内水彩界的情况不太熟悉,故一方面希望他能向我深入介绍水彩界的创作状况;另一方面也希望他能提供一些优秀参展艺术家的名单与联系方式。

1998年10月,“’98全国中青年水彩画家提名展”在深圳美术馆成功举办,展前还推出了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同名画册,而封面用的就是刘寿祥的一幅静物画
走进他的工作室,我首先看到的是,大大小小的画板上都裱好了水彩纸:有的是快要完成的作品,有的还处于作画过程中,而在这其中,静物画显然居多,风景画则相对要少些。我还注意到,在画桌上放有大小各异的纸片,上面分别有用不同笔触画出的色块,我问他那是在干什么,他回答说,是在做艺术实验,即将不同产地的水彩纸与水彩颜料买回后,他常常会反复测试各类纸的吸色性、吸水性和伸缩率,以及各种颜料的色牢度、沉淀度和透明度。也正是在无数次尝试中,方形成了他对水彩技艺非同一般的认知以及独具个性的表现风格。
那天谈得兴起,他还向我表演了一些他所发明的“特技”,让我大开眼界。比如,为了强调现代都市建筑笔直劲挺的效果,他有意将一张预先准备好了的小纸条放于画纸上,然后很快画了一下建筑的局部,待他揭开纸条时,其效果显然比传统画法,即用水彩笔随手画出的效果要好得多;又比如,受平日运笔作画所出现“飞白”现象的启示,他常会在作画前,有意用不同的丙烯颜料铺设底层,接下来再于其上进行深入塑造,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一般水彩画作品所没有的质感肌理效果、凝重感与神秘意味,并且不失透明轻快的感觉——而为了加强画面的丰富感,他还大胆使用了油画棒平刮、手指揉搓等多种多样的表现技巧。另外,在我的经验中,画水彩一般只能做加法,不能做减法,倘若画坏了就很难修改。由于学过中国画,他竟从中悟出了自己特有的“补救”方法,即每当画面上出现他不满意的地方,他就会用用宣纸小心依形加以覆盖,然后再罩色处理,完成了则与周边浑然一体,外人根本察觉不出来。
还有一点,在作画前,他总会用牙签搅拌水彩盒中的颜料,原来,一些水彩颜料在使用中有时会产生脱胶结块现象,如若搅拌就可使浮泛在上面的胶质回归颜料里,这也使他的颜料盒总是显得光鲜好用……关于这方面例子实在太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之,他一直在努力建构表现自己艺术感受的“脚手架”,以创造自己的艺术面貌,而且很好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当年10月,“’98全国中青年水彩画家提名展”在深圳美术馆成功举办,展前还推出了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同名画册,而封面用的就是寿祥的一幅静物画。

“’98全国中青年水彩画家提名展”开幕式

“’98全国中青年水彩画家提名展”现场

虽然寿祥在水彩画的多个作品题材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但我本人更喜欢他的静物画《鲜果》系列。而且,相关作品在国内外重大展览中屡屡得奖,这也使他素有“得奖专业户”的称号。
我的看法也许与一些人不同,在我的心目中,他这一以十分写实的面貌出现的系列作品,其实在本质上是超现实与超时空的,而画面上出现的陌生感与现代感则建立于以下几点之上:
第一,由于大胆打破了传统水彩画总是以小幅尺寸表现静物的惯例,即更多以超大尺寸加以表现之,也由于他画面中的物象明显要比生活中的实物更大些、更概括,于是比之人们眼见的所谓真实,不光更强烈、更刺激、更纯粹、更单纯、更理性、更恬静,也更具气势恢宏的画境魅力。不知他人感觉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他的静物画《鲜果》系列其实是对具有伟岸正气、光明磊落之人格的艺术性表现;
第二,如果从艺术史的角度看问题,我感到,他无疑吸收了画家塞尚和王肇民的造型特点,即一方面有意在造型表现上特别强调“方正”的概念,进而凸显出形体的稳重大气与内在力量;另一方面则有意强调了物与物之间相互构成的几何形态关系与坚如磐石的稳定感,结果就形成了“刘氏画面构成”的基本特点;
第三,因受楚艺术的启示,寿祥在画面中常喜好使用大块黑色,然后再通过与鲜亮颜色的对比性使用,加之适当辅以不同的灰色加以过度,故总给人一种肃穆典雅或高贵的感觉;
第四,他在用水上,尽管十分饱和与温润,但又不刻意显露出水迹来,而是更追求水和色、水与造型的自然融汇,毫无疑问,这与传统水彩画强调用水淋漓,恣意纵横的方法根本不一样。此外,在作画过程中,他还常会用清水洗去先前作画中的某些局部,于是也造成了意想不到的色层效果;
第五,在用笔上,就与传统文人画家一样,寿祥总会以熟练率意的书写性行笔去超越被表达对象的形体与色彩本身,从而使之具有独立欣赏的意味。
2019年6月6日,“大美见易——刘寿祥作品展”在武汉美术馆开幕时,他展出的二幅新作大大加强了相关方面追求,这就使得其画面的造型更趋于写意效果,用色也更简洁,已然进入全新的表现天地,远比先前的作品更有意味与个人特点。对此,我予以了高度认可,寿祥当时亦表示,他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就是要使其达至更高境界。只可惜老天没给他更多时间,由是对他本人与水彩界都造成了巨大的遗憾!

2019年“大美见易”于武汉美术馆开幕
当然,风景画也是寿祥十分喜爱描绘的题材,在早期,他多描绘烟雨濛濛的水乡古镇,但画中那以淡雅灰色为主调所表现的湖光船影、古镇房舍远非对眼见现实的机械化摹写,而是做了一些去芜存菁的意象化处理,结果就使画面转化成了诗意化了的人间仙境!从这样的角度看问题,他所描绘的《江汉田园》系列、《江西婺源》系列、《威尼斯水乡》系列、《新缰塔什库尔干高原》系列等,无不很好突出了相同的艺术境界。
可以说,这些作品色调优美而丰富,用笔老辣而地道,水份适度而耐看,构成天趣而自然,是他风景画题材作品中一个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值得同好认真学习与研究。在进行交流时,寿祥还向我透露了一个作画的秘密,即受时间所限,他的不少风景作品往往是回家后依照片方才画出,不过,因为有着丰富直接的写生经验,他总是能在努力追求“风景如画”观念的驱使下,很好摆脱平面影像的局限性,进而表达生动活泼的现场感受。
我曾见过他所拍摄的一些体验生活所留下的风景照,其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他们本身已经很像水彩画作品了,从中可以想见,在拍摄一些风景照时,他实际上已经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很好运用了水彩媒介思维的方式做过相应处理,而这也为他日后的作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之后来在创作过程中,他又极力强调了迁想妙得与艺术想像的作用,所以,他的风景画创作才能做到既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010年甘南采风

与只是更多考虑与捞取个人利益的艺术家不同,寿祥是一个很有社会担当与责任感的人,为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水彩人材,在各方面大力支持下,1987年,由他领衔的水彩画专业班得以在湖北美院师范系建立,而他也因此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由于他不仅认真负责、长期呕心沥血,而且在教学上能够因材施教、措施得当,故两年之后,当这届水彩专业班毕业时,其毕业作品除在全国第七届美展上有7件作品入选之外,陈国庆同学的作品还在“’89杭州水彩画大展”上获得唯一金奖,于是遂使湖北水彩创作受到了全国水彩界关注。
1998年,寿祥带领他的团队继而创办了全国艺术院校的第一个水彩系。事实表明,30多年来,在优质有效的教学体系支持下,该系所培养的一大批在全国美术大展中不断获奖的学生已经成为湖北,乃至全国水彩的中坚力量,这当中有陈勇劲、王诚浩、陈国庆、尹朝阳、李宁等人。此外,在他的悉心领导下,该系在成为全国第一个水彩重点学科的同时,其水彩创作课也入选了全国专业院校重点课程,而这也正是近期我在为武汉美术馆策划“刘寿祥研究展”时,特别安排“教学成就”部分的重要原因。对我而言,他的教学成果同样是他的优秀作品,如果我们研究他本人,只是重视他在创作上的大量业绩而忽视他在教学上的作为,就会很不全面,更不能真正理解他。

△教学示范
其实,只要对寿祥的一些学生进行采访,我们并不难发现,他之所以能在教学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固然与他本身所具有的专业水平分不开——这其中无疑包括他对水彩创作与水彩教学专业而独到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他有着极其强烈的教学使命感与甘为“焟烛”或人梯的自我牺牲精神,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在新的形势下,他很好继承或发扬了湖北美院先辈,如唐一禾和杨立光等人所确立的优秀传统。很多人都知道,这些前辈为了培养和成就后人,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自己的创作事业,要不然他们在艺术创作上会有更高的成就。
比如,现在湖北美院从事水彩画教学的梁洁老师就深情的对记者说道:“刘老师是一位很好的老师,他上课总是给我们讲得很晚,在课堂上还经常给我们做示范,言传身教,非常负责任,对于课后还很感兴趣的学生,他还会送画册和书。有时候,在课堂上,刘老师还经常给我们看艺术相关的电影。”
而刘寿祥的另一位研究生江南芳则指出:“刘老师在我内心,就是亲人。在我的印象里,刘老师对每个人都很好,都很和善。他身体其实不是很好,有痛风,还有高血压,但是在上课的时候还经常给学生做范画,一站就是一天。课堂上,他也不会表现出来他身体不舒服,总是很幽默、风趣。”事实上,寿祥学生关于这方面的表述还有很多,我在此并没有必要一一列出,而相关言论足以说明,寿祥对待教学就如同对待绘画一样,始终饱含着极大的热情与关爱,所以他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尽忠职守,诲人不倦,于是既成为了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也在湖北水彩画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刚毕业的那几年,我们班的同学聚会很是频繁,更因我在湖北美协工作,所以与寿祥联系比较多。不过自1993年起,在我调往深圳美术馆工作以后,我们见面与互动的机会明显减少了。现在回想起来,我与寿祥十分有意义的学术合作有过两次:
首先,1998年,我从深圳回武汉过春节时,在武昌首义路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书,名为《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1],看后深受启发,因为书中介绍了著名艺术史家詹森的写作方法,那就是在正式展开撰写艺术史的工作之前,先要列出一个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目录,为此,他特地挑选了一千多幅优秀艺术品,进而汇集成了《艺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一书。他的工作足以证明:具有杰出艺术价值的作品乃是书写艺术史不可或缺的环节与重要材料,而做好重要艺术作品的排序工作,则十分有利于艺术史家从中探寻重要的艺术问题与书写的框架,显然,这与传统撰写艺术史先行文再行配图的做法并不相同,于是,我也开始了收集1979年-1999年期间所出现的各类中国当代艺术优秀作品的工作,以为我今后将要撰写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起初,我并没想到要去出版发表相关东西,而且也没有收集水彩方面的作品。但在1999年秋天,我的老师、湖北教育出版社的编辑陈伟先生与编辑牛红来深圳美术馆时,看到了我正做的工作,他们提议将我收集的图片与文字资料分类出版,同时加入水彩专集,并认为在读图时代,这种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书籍很适于读者的需要。他们的建议令我十分感兴趣。幸运的是,湖北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很快同意了我的出版方案。

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水彩分册,主编鲁虹,主持人刘寿祥
接下来,我就开始了具体的编辑工作。考虑到工作量实在太大,我特约寿祥、傅中望、石冲、刘子建、钟曦、黄专等人一同参与了编辑工作,即约请他们分别担当水彩、雕塑、油画、水墨、版画与观念艺术分集的主编。经过共同努力,加上众多艺术家与批评家的大力支持与编辑们的出色工作,该书于在2001年9月正式出版。而我后来所有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写作出版其实是以这套书为基础展开的。在那段时间里,我除了经常要与寿祥进行电话联系外,偶尔还会到他家中去。而寿祥对编辑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令我深为佩服,即他不仅依据这20年的史实,慎重推荐了一些重要水彩画家的优秀作品,还提出了诸多好的建议。很明显,没有他十分到位的辛勤工作,本书水彩分集绝对不会取得那么好的学术效果。

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水彩分册内页,主编鲁虹,主持人刘寿祥
第二次,2013年初,由深圳市文联与罗湖区政府主办,深圳美术馆承办的“首届深圳水彩画双年展”正式启动,经有关方面商定,由我与刘寿祥,澳大利亚水彩画家大卫.泰勒,美国水彩画家约翰.萨尔明,英国水彩画家托马斯.宾吉、安迪.伍德共同组成评审委员会——而且,我还担任了这个委员会的主席。当年5月份,展览组委会面向全球开展了征稿工作,到7月底征集截稿时间,共收到来自全球54个国家与地区的2825件参赛作品,其中国内作品1700多幅,国外作品1100多幅,成为国内收到参赛作品最多的水彩画作品的一次赛事。
本次展览的评比采取了“提名+民主集中投票”的评选模式,即每位评委在入围作品中提名5幅作品,最后通过反复投票产生了各个奖项。12月10日,展览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隆重开幕,共有200多幅优秀作品在深圳美术馆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展出,并从2014年1月开始到上海、西安、重庆、广州、青岛和武汉做了巡回展出。开幕的前一天,寿祥专门赶到了深圳,为了陪他,我特地住到了酒店。当晚,我们彻夜长谈,即从工作到生活一一涉及,此情此景,恍如昨日……记得他谈到了自己今后在专业上的新打算,语气尽管平和,但其志向却极其高远,相信假以时日,他一定会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怎奈天公并不作美,竟让他于2020年2月意外染病,离同学们仙去。要知道,他还有很多宏大的创作计划还没有完成啊!这难道是天忌英才吗?悲夫!痛哉!
永远怀念寿祥!
2023年5月12日
注:[1]列维·史密斯:《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1954年1月生,祖籍江西。198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