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邹鲁路|“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戏剧家、小说家、诗人福瑟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邹鲁路|“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戏剧家、小说家、诗人福瑟 崇真艺客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1]

——戏剧家、小说家、诗人福瑟


邹鲁路


内容摘要 :福瑟是当代欧美剧坛最伟大的在世剧作家。本文作为福瑟系列研究文章的第二篇,将对其包括戏剧在内的整个文学历程首次进行完整梳理,并对其最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进行简要分析,以揭示它们与福瑟戏剧作品之间在语言风格、主题和结构等方面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 键 词 :福瑟  戏剧  小说  诗歌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 2014 )05-0090-05

本文发表于《戏剧艺术》2014年第5期


作者简介:


​邹鲁路|“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戏剧家、小说家、诗人福瑟 崇真艺客
​邹鲁路|“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戏剧家、小说家、诗人福瑟 崇真艺客



邹鲁路,上海戏剧学院教师,戏剧研究者,福瑟中文译者,戏剧构作/文学顾问。多部戏剧/影视翻译作品已发表或在国内外演出,翻译作品集《有人将至》,《秋之梦》等。  

​邹鲁路|“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戏剧家、小说家、诗人福瑟 崇真艺客
约恩·福瑟( Jon Fosse )是有着“新易卜生”之称的挪威当代剧作家。在他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作为一个写作者的福瑟经历了由小说家、诗人而一跃成为当代欧美剧坛最伟大的在世剧作家的奇异旅程。在这条写作的道路上,他慢慢前行,一路逶迤,踏入了一个最黑暗、遥远与不可知的世界:人类的灵魂和内心。
虽然主要以戏剧家之名享誉当世,约恩·福瑟文学创作生涯的起始点却并不是戏剧。他在 1983 年以长篇小说《红与黑》( Red, Black )出道,但近十年之后才开始踏入戏剧创作(《有人将至》,1992 )。如果略过福瑟在其 他文学领域的创作不谈,不可能真正理清福瑟文学创作旅程的整体脉络,并最终达到进入福瑟戏剧世界,以透彻理解其戏剧作品奥妙之目的。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福瑟包括戏剧在内的整个文学历程进行梳理,并对其最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进行简要分析,以揭示它们与福 瑟戏剧作品之间在语言风格、主题和结构等方面密不可分的联系。让我们一起进入福瑟的文学创作世界,随同他开始这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一、启程:踏上文学生涯的“写作者”福瑟


作为“写作者”的福瑟诞生的时间早得惊人——在他年仅12岁的时候。那时的他甚至还未读过多少文学书籍。他曾经称自己写作生涯的开端是“早得叫人害臊”。他笔下最初的文字主要是一些短诗和歌词,并很快开始尝试写一些小故事。早在高中时期福瑟就已完成过一部短篇小说,不过除他自己之外,这部稚嫩的作品从未有过第二个读者。在迷茫和反叛的少年时期,福瑟还曾一度尝试成为一个音乐家。他甚至也拿起过画笔,但浅尝辄止。早年的音乐和绘画经历为他日后漫长的写作道路带来了独特的福瑟式色彩——他笔下戏剧语言中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以及那充斥着舞台空间,仿佛 “留白”般的静场( pause )。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福瑟一直居住在挪威第二大城市,也是该国的文化之都卑尔根( Bergen )。可以说,福瑟迄今为止的大部分人生时光都是在挪威西海岸度过的,而这一意象也出现在他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作品中,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挪威西海岸,就是福瑟笔下逶迤展开的巨幅文学图景。
放弃音乐和绘画而进入文学创作的福瑟开始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1983年,时年福瑟二十四岁,他的第一部重要文学作品问世:长篇小说《红与黑》( Red, black )。这是他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作品,虽然小说早在1980年福瑟21岁的时候已经写作完成。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沮丧抑郁的十余岁少年的心路历程。最终主人公选择了自杀,但有关他的生死,小说的结尾并未给出明确的结局。福瑟这部作品的灵感源于挪威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挪威新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塔尔杰依·维萨斯(Tarjei Vesaas)[2]的作品。在这部处女作中,“死亡”这个福瑟日后戏剧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已初现端倪。
1985 年,福瑟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上锁的吉他》(Locked Guitar)。故事仿如一部缩微版的女性《尤利西斯》:丽芙,一个年轻的未婚妈妈,不慎把自己锁在了家门外,而孩子还独自躺在家中的摇篮里,无人照管。她绝望而茫然失措地在城市的街道中穿行游荡着,杂乱交错的街道就仿佛她杂乱无绪的内心独白。关于刚出生的孩子给年轻主人公生活带来的巨变和困扰这一主题,在福瑟日后的戏剧创作中(如他的首个获奖剧作《名字》)也将有所涉猎。
1986年,福瑟的第一部诗集《含泪的天使》(Angel with Water in Her Eyes)问世。诗集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意象丰盈,色彩纵横,其中依稀可见挪威当代最重要的诗人奥拉夫· H ·豪格(Olav H. Hauge)[3]的影子。在迄今已逾三十年的职业写作历程中,福瑟始终自认为他最重要的“写作者”身份是诗人,虽然他戏剧和小说作品的数量远远超过诗歌。但的确,即便是在他的戏剧作品中,盎然的诗意也无处不在,甚至有评论家将其风格独特的戏剧定义为“诗体剧”。
1987年,福瑟出版第四部文学作品:中篇小说《血 石》(Blood,The Stone Is)。在《血石》中,死亡的主题再次纠缠:主人公面对妻子的尸体悲痛欲绝,却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来是否是自己杀死了妻子。1989年,福瑟第五部重要作品诞生:长篇小说《船屋》(The Boathouse)。这时,他已作为一个小说家在北欧地区逐渐成名。自《船屋》开始,福瑟踏入了他文学探索之路的新领域:小说结构上的 实验 。这本小说有着一个类似 “戏中戏 ”的结 构——在一个故事的叙述中还包含着另外的故事。第一人称的叙述者讲述着因为少年时代的朋友科纳特的归来而给他的生活带来的种种冲击。他反复地纠缠在现在时态的内心独白与过去时态的往昔追忆之间——当下因为科纳特的突然归来而令主人公遭受的内心嫉妒之火的煎熬,年少时他们曾一起卷入的一场三角恋情,以及其间穿插叙述的他们年少时其他共同的经历和记忆。叙述不断在过去的岁月与当下的现实之间往复。与此同时,作者也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着当下这一写作过程的经历。令小说结构更为错综复杂的是叙述还会不时地跳换到以科纳特的视角来进行。从这部作品过去与现在交织、当下与往昔并置的结构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福瑟日后戏剧作品中时空并置类型的作品在其结构上的雏形。
《船屋》为作为小说家的福瑟带来了日隆的声誉。同年,福瑟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文学论文集《由叙述经展示到写作》(From Telling via Showing to Writing ,1989 )。在这部作品中,福瑟阐述了他作为一个写作者的经验, 探讨了在小说创作中一个作者所面对的各种可能性:从传统的全能视角式的叙述,到从个别人物的视角来做的经历展示,再到福瑟试图在写作中所探索的全新视角——写作这一视角本身。
1990 年,福瑟出版诗集《狗的行动》(Movements of a Dog)。1991年,福瑟的第六部重要作品长篇小说《拾瓶子的人》(The Bottle Collector)问世。这次,主人公的内心 独白,甚至包括与他人的交流都以更为无章和几近疯狂的形式出现:主人公一个接一个自相矛盾的叙述,混乱的身份和自我认知……甚至连他的名字到底叫什么都没有确定的线索。小说的主题鲜明,并带有呼之欲出的荒诞派色彩: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孤独的存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和丧失,日常生活的荒谬感与自我的迷失。至此,福瑟式的小说主人公典型已完全确立:饱受挫折和困扰,在人生中感到彷徨和迷失的无助者。个人所要面对的孤独,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失败和无效——这样的主题在福瑟文学生涯前期的小说创作中不断发展,达到极致,并悄然为他数年后开始绵延蓬勃的戏剧创作之路做好了铺垫和预热。此刻的福瑟自己也一定未意识到:此时他几乎所有的文学创作经验都是在为他日后的戏剧创作做准备。富有强烈情感张力的内心独白,死亡和孤独等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甚至他在诗歌上的创作——所有这一切,都将在他日后的戏剧舞台世界中延续。
福瑟式小说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在他1992年的作品:长篇小说《铅与水》(Lead and Water)中得以发挥到极致。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了当年的新挪威语文学大奖(Nynorsk Literature Prize,1992)。这是福瑟文学生涯中第一个重要奖项。至此,福瑟作为一个职业文学创作者已笔不辍耕了近十年之久(1983-1992)。小说的基本情节如下:一个记者离家去往另外一个城市进行采访,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很可能是处于吸毒造成的兴奋迷乱状态中的女孩。与这个女孩的邂逅和其后一系列事件的发展颠覆了主人公原本波平如镜的人生……《铅与水》不但是福瑟小说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也与他日后的一部重要戏剧作品《冬》( Winter, 2000 )在情节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福瑟小说中从最初开始就特点鲜明的意识流式内心独白的叙述,以及“重复”这一手法的运用,在这部作品中也更加突出。而重复和独白,正是福瑟日后在戏剧语言上的重要特征。


二、中途:向戏剧转身的福瑟


1992年是福瑟文学创作生涯中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不但有《铅与水》的成功,也是福瑟首次放弃一直不愿意进行戏剧创作的想法——这一年完成了剧本《有人将至》(Someone Is Going To Come),他的戏剧处女作(虽然该剧直到1996 年才得以首演)。1994年,福瑟第一部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剧作《而我们将永不分离》(And We ’ ll Never Be Parted)被搬演及出版。自此,在福瑟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戏剧开始与小说和诗歌并行。逐渐地,戏剧在他的文学生涯中占了上风和主导。甚或,由于福瑟在戏剧创作上的非凡成就,时至今日他事实上主要是以戏剧家的身份而为世人所知。

涉足戏剧领域之后,福瑟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这成功来得迅速而出人意料。这出人意料,不但是对外界而言,同时也包括福瑟自己,因为在此之前他始终非常排斥甚至极端抵触戏剧这一艺术创作形式。可是一旦进入这个新的创作领域,他的力量却一发而不可收拾。灵感勃发的福瑟在戏剧上非常多产,并在其后数年接连以几个堪称杰作的剧本获得多项挪威国内、北欧地区和国际大奖。他的剧作在欧美各国不断上演。迄今为止,他已是当代欧美剧坛最富盛名,同时也是作品被搬演最多的在世剧作家,其戏剧作品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并在全世界各地广泛演出。与此同时,在过去几年中,福瑟也多次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在1992年至1995年期间,除戏剧外,福瑟还出版了一些诗集和中短篇小说集。1996 年是福瑟文学旅程上最鲜明的转折点。1995 年,福瑟的剧作《名字》(The Name) 出版并首演。该剧于次年获易卜生文学奖(Ibsenprisen,1996)。这是福瑟第一部获奖的剧作。自此福瑟的戏剧创作之路一发不可收拾,并在其后数年中频频以戏剧作品获得各类国际大奖。
也是在1995年,福瑟的长篇小说《忧郁症 I 》(Melancholy I)出版。这部作品同样于 1996 年同时获得马尔瑟姆最佳新挪威语图书奖(Melsomprisen)和萨莫尔最佳新挪威语图书奖(Sunnmorsprisen)。《忧郁症 I》是福瑟的小说中第一部被译为英文的作品,也是其所有小说类作品中最重量级的代表作。这一作品的译介,意味着福瑟作为一个文学家的声誉已覆盖到除北欧地区以外更大的范围。他开始引起了整个欧洲文学界(当然也包括戏剧界)的瞩目。法国国宝级戏剧导演克劳德·瑞吉(Claude Regy)[4]在1999年就曾为福瑟的戏剧创作天才所打动,复出执导其代表作,也是福瑟在全世界被搬演最多的作品《有人将至》。2001年,根据小说《忧郁症》改编的舞台剧再次由瑞吉搬上舞台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 继续助推福瑟在整个欧洲文坛日隆的声誉。2003年,瑞吉又执导了福瑟的另一部代表剧作《死亡变奏曲》(Deathvariations, 2003)。瑞吉一生舞台杰作无数,但无论再出色的剧作 家,他的原则是最多只执导由同一位(剧)作家所创作的三部作品。能被瑞吉青眼而获选三部的作家寥寥无几。而来自仿若“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遥远北欧的福瑟,就在此之列。2008年6月,根据《忧郁症》改编的三幕歌剧由巴黎国家歌剧院剧团首演。该剧荣获 2008 年劳伦 斯·奥 利 弗 奖 (有 着 “英 伦 托 尼 奖 ”之 称的英国戏剧及影视大奖)的最佳新歌剧桂冠(Lawrence Olivier Award 2008 for Best New Opera)。
《忧郁症》的主人公拉斯·赫特维格(Lars Hertervig,1830-1902)是挪威艺术史上最杰出的画家之一。福瑟这部不断在戏剧舞台上被反复搬演和诠释的小说巨作《忧郁症 I 》以令人过目难忘的文学技巧描绘了作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拉斯·赫特维格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内心世界,描绘了个人在面对巨大人生困境时的脆弱与无助,以及个人与宏观外部世界对抗时的彷徨与挫败感,充分展现了写作者福瑟所创造出的那个独特的,并带有难以名状的美和光芒的文学世界的魅力。在写作风格上,意识流式的叙述和重复的语句依然是《忧郁症I 》最显著 的特点。并且,这一风格在小说的第二部——《忧郁症 II》(1996)中得以延续。这次,小说中的叙述者是赫特维格的姐姐欧兰(Oline),一个虚构的人物。本书中故事发 生在1902年,其时赫特维格刚刚去世不久。小说的时间跨度依然只有一天。从《忧郁症I》到《忧郁症II》,我们可以看出,福瑟在几年后他戏剧创作成熟期的舞台作品中,在时空结构上具备了过去与现在、梦幻与现实交织的特点。甚或他在叙述上的丰富层次,独白与对白交错 呈现等他在戏剧创作后期作品中所独有的福瑟式舞台语言色彩,在这两部鸿篇巨制中都已展露无疑。


​邹鲁路|“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戏剧家、小说家、诗人福瑟 崇真艺客

拉斯·赫特维格画像,Niels Bjørnsen Møller作, 1851


​邹鲁路|“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戏剧家、小说家、诗人福瑟 崇真艺客

《林中之湖》Skogtjern/ Forest Lake,拉斯·赫特维格作,帆布油画,1865


1996年,继《而我们将永不分离》和《名字》被搬上舞台之后,福瑟真正的戏剧处女作《有人将至》得以首演。从此,他文学创作的重心开始明显转向戏剧。在其后几年的文学旅 程中 ,他的戏剧作品有:《孩子》(The Child,1996),《母与子》(Mother and Child, 1997),《儿子》(The Son,1997),《夜晚在歌唱》(Night Sings its Songs ,1997)。这一阶段福瑟的其他文学作品还有诗集,短篇小说集和文学论文集等。


三、新世纪:福瑟戏剧

及其他文学创作之旅的丰收期


时光隧道中的下一段旅程是新世纪:在1999至2000年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福瑟有八部新的剧作问世,这是他戏剧创作的旺盛期和丰收期,其中包括剧本《一个夏日》(2000年北欧剧协最佳戏剧奖,Nordisk Teaterunions Dramatiker ‐ pris )和《秋之梦》(2002 年获欧洲最权威的戏剧艺术杂志之一德国《今日戏剧》所颁发的最佳外国戏剧奖,Beste utenlandske forfatter, Theater heute)。

同样是在新世纪之初的2000年,福瑟的长篇小说《晨与夜》( Morning and Night ,2000)出版。这部小说于 2001 年再次为他带 来马尔瑟姆最佳新挪威语图书奖 (Melsomprisen),是福瑟自己最满意的小说作品之一,其主题依然是死亡。如前所述,这同样也是福瑟戏剧作品中最举足轻重,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最典型的案例之一就是他在次年首演的杰出剧作《死亡变奏曲》(Deathvariations,2001)。该剧于2002 年 获北欧国家戏剧奖 (Skandinavisk National Teaterpris)。除此之外,福瑟在2001—2003 年间的主要文学作品还有《沙发上的女孩》 (The Girl on the Sofa ,2002)等三部剧作,以及获奖诗集《风之眼》。2004 年至 2010 年,福瑟有包括《我是风》(I am the Wind ,2007 )在内的八部原创剧作首演。
近年来,除原创戏剧作品之外,福瑟还开始尝试对西方经典小说和戏剧作品进行改编。其中包括对法国剧作家拉辛,西班牙剧作家洛卡,以及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等多位名家作品的改编。除戏剧之外,福瑟近年来所出版的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这是爱丽丝》(This is Ales,2004),中篇小说《不眠》(Sleepless,2007)。在 2009 年春天的卑尔根国际艺术节上,《不眠》 曾被改编为舞台剧演出 。福瑟的短篇小说 《石浪》(Waves of Stone)被收入 《2010欧洲最佳小说选 》(Best European Fiction 2010)。另外,福瑟在2007年完成的重要原创作品《海》(Sea)已全球首演于 2014 年春天的卑尔根国际艺术节,执导者是挪威著名舞台剧导演凯·杨森(Kai Johnsen)。杨森是福瑟第一部公演的戏剧作品《而我们将永不分离》(1994),以及福瑟第一部获奖剧作《名字》 在1995年全球首演版本的导演,也是全球范围内曾执导过最多福瑟剧作的导演——在其导演生涯中,杨森迄今为止共在舞台上演绎过十二部福瑟的重要剧作。2010年秋,杨森曾访问上海戏剧学院,并在当年的福瑟戏剧研讨会上,以五个福瑟经典剧作为蓝本举办了工作坊,引起巨大反响。继《海》之后,2015年,福瑟另一部刚刚完成的改编作品《奥瑞斯忒亚》(Oresteia ,根据埃斯库罗斯同名原作改编)也将献演。
在戏剧 、小说与诗歌之外,福瑟在其多彩 的创作旅程中还曾涉猎过儿童文学领域。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姐妹》(Sister, 2000)于 2007 年获德国少年儿童文学奖 (The Federal Ministry of Family Affairs' Deutscher Jugendliteraturpreis)。此外,福瑟还从少年时起就不断进行着歌词创作。2009 年,他曾出版过一部原创歌词集。2010年4月18日,35个男孩用优美的童声将福瑟创作 的歌词献演于奥斯陆大教堂的重开盛典。2010年5月28日,“卑尔根国际艺术节” 举行了一场向福瑟致敬的音乐 会,全部演出作品均以福瑟创作的歌词为蓝本进行。
迄今为止,福瑟所出版的全部作品(以新挪威语原著出版情况为准)包括:戏剧类 22 部(包括合集与单行本),小说类14部,诗集9部,论文集2部,以及儿童文学作品9部。福瑟已全部创作完成的长剧有 32 部(均已 译为英文)。此外,已被搬演的福瑟作品还包括 8 部短剧 和 7 部改编作品。时至今日,在其整个文学生涯中,福瑟共获得各类挪威国内、北欧地区以及世界级文学艺术奖 项四十余种(详见福瑟系列研究论文第一篇《“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约恩·福瑟戏剧作品中的关键意象》)。在最近几年中,福瑟所获得的主要重大奖项包括:2010年5月18日的“易卜生国际艺术大奖”。这是一个重量级的国际艺术大奖,旨在奖励那些为易卜生戏剧精神在艺术创作中 的延续和传承而做出伟大贡献的杰出艺术家。这一奖项的评审团主席是电影大师伯格曼的缪斯丽芙·乌尔曼(Liv Ullmann)。在福瑟之前,获得这一殊荣的艺术家只有两位世界顶级戏剧艺术巨匠: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2008)与阿丽亚娜·姆努什金(Ariane Mnouchkine,2009)。继“易卜生国际艺术大奖”之后,福瑟还曾获颁新挪威语语言贡献奖等其他奖项。近年来福瑟更不止一次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获奖人选……


四、结 束 语


走笔至此,约恩·福瑟戏剧与其他文学创作生涯的完整脉络已梳理清楚。我们顺着“写作者”福瑟留下的轨迹一路前行,他自小说家、诗人而进入戏剧创作的文学旅程已如在眼前。没有此前小说与诗歌的创作经历,福瑟戏剧作品中的主题、结构与鲜明的语言特征就不会自他戏剧创作的最初就水到渠成。而没有这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我们就不可能真正领略福瑟戏剧的独有之美。

从小说、诗歌到戏剧创作,福瑟对人类内心黑夜的文学探索之旅渐行渐深。过去二十余年的戏剧创作旅程,对于写作者福瑟而言,也是一个不断回归自身整体文学创作风格的旅程。在一部又一部剧作中,他不断返回着自己从最初的小说和诗歌创作中就不懈探索的极 简主义与诗意纵横的独特语言风格,反复沉吟着与人类内心的茫茫黑夜距离最近的主题:交流的渴望与挫败,爱与丧失……
是谁曾经说过的?——“所有的旅程, 都是归程”。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邹鲁路|“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戏剧家、小说家、诗人福瑟 崇真艺客

注释:

[1]本文标题典出尤金·奥尼尔( Eugene O ’ Neill ),经典剧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Long Day ’ s Journey into Night)。

[2]塔尔杰依·维萨斯(Tarjei Vesaas ,1897-1970 ):挪威小说家,诗人。他出生于泰勒马克郡一个农民家庭。其作品大多取材于故乡的山水和人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现实主义风格。他于 1923 年开始创作活动﹐ 1928 年发表小说《黑马》﹐其小说有《父亲的旅行》﹑《西格里·斯塔尔布鲁克》和《不知名的人们》(1930~1932)三部曲﹐《乡音》(1938)﹑《晒场》(1946)﹑《信号》( 1950 )﹑《春夜》( 1954 )﹑《鸟》(1957)﹑《火》(1961)等。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表了不少散文诗﹐是挪威战后现代新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3]奥拉夫· H ·豪格( Olav H. Hauge , 1908-1994 ):20 世纪挪威最伟大的诗人, 终其一生居住在挪威西部的乡村 田园, 以种植果树为生。他的创作深受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同时, 他也是福瑟的文学偶像之一。

[4]克劳德·瑞吉(Claude Regy):法国国宝级戏剧大师,是欧美剧坛曾对福瑟作品进行艺术诠释的大师级导演之一。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创刊于1978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以繁荣戏剧研究,推进戏剧教育事业为己任,坚持古今中外兼容、场上案头并重,关注戏剧热点问题、鼓励理论创新,力推新人新作,曾以发起“戏剧观”大讨论为学界所瞩目,又以系统译介国外当代戏剧思潮、及时发表戏剧学最新优质研究成果为学林所推重,是国内最重要的戏剧学学术期刊之一,在戏剧研究界享有盛誉。


稿


《戏剧艺术》是一份建立在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基础上的学术期刊。本刊欢迎戏剧理论、批评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来稿。内容希望有新材料、新观点、新视角,尤其期盼关注当前戏剧实践、学理性强的力作。来稿篇幅在万字左右为宜,力求杜绝种种学术不端现象,务请作者文责自负。所有来稿请参照以下约定,如您稍加注意,则可减轻日后编辑的工作量,亦可避免稿件在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反复修改,本刊编辑部工作人员将不胜感激。


本刊实行在线投稿。在线投稿网址:

http://cbqk.sta.edu.cn 系本刊唯一投稿通道。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本刊不接受批量投稿(半年内投稿数量大于1则视为批量投稿),更不可以一稿多投。


本刊审稿时间为3-6月,审稿流程含一审、二审、三审、外审等,最终结果有退稿、录用两种情况,其他皆可理解为正在审理中,敬请耐心等候。如有疑问,可致函杂志公邮theatrearts@163.com,编辑部将在7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


    本刊从未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向作者索取版面费、审稿费等费用,若发现类似信息,可视为诈骗行为。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等网站或数据库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相关机构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附:《戏剧艺术》稿件格式规范

1.作者简介:姓名及二级工作单位(如,夏晓虹:北京大学中文系)。

2.基金项目:含来源、名称及批准号或项目编号。

3.内容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足性,篇幅为200-300字。

4.关键词:选取3-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5.注释和参考文献:均采用页下注,每页重新编号。格式如下(参考2020年以来我刊)

(1)注号:用“①、②、③······”。

(2)注项(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所有注项不可缺省,请注意各注项后的标点符号不要用错):

 ① [专著]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② [期刊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第*期。

 ③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④ [报纸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

 ⑤ [外文版著作、期刊、论文集、报纸等]采用芝加哥格式。作者名首字母大写。书名、刊名用斜体。同一页中的英文注释若与上一个出处相同,采用Ibid.的写法。若在不同页,英文注释的所有注项,包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均不省略。芝加哥格式的范例如下:

有两位作者的著作

Scott Lash and John Urry, Economies of Signs & Spa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4), 241-51.

有作者、译者的著作

Julio Cortázar, Hopscotch, trans. Gregory Rabassa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66), 165.

有作者、编者的著作

Edward B. Tylor, Researches into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Manki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ed. Paul Bohann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 194.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Muriel Harris, “Talk to Me: Engaging Reluctant Writers,” in A Tutor's Guide: Helping Writers One to One, ed. Ben Rafoth (New Hampshire: Heinemann, 2000), 24-34.   

期刊

Susan Peck MacDonald, “The Erasure of Language,”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58, no. 4 (2007): 619.

报纸

Nisha Deo, “Visiting Professor Lectures on Photographer,” Exponent, Feb. 13, 2009.

网络资源

Richard Kimberly Heck, “About the Philosophical Gourmet Report,” last modified August 5, 2016, http://rgheck.frege.org/philosophy/aboutpgr.php.

6.正文中首次出现的新的外来名词和术语、新的作家作品名和人名请附英文原文,并用括号括起。

​邹鲁路|“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戏剧家、小说家、诗人福瑟 崇真艺客
​邹鲁路|“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戏剧家、小说家、诗人福瑟 崇真艺客
​邹鲁路|“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戏剧家、小说家、诗人福瑟 崇真艺客
​邹鲁路|“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戏剧家、小说家、诗人福瑟 崇真艺客

制作|陈婧

编审|李伟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