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浮生 | 汪一、黄喆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浮生 | 汪一、黄喆 崇真艺客汪一,黑苹果,2021,布面油画,200x200cm
浮生
汪一 黄喆
策展人:梁勤
2023.11.04 - 12.04
非常高兴,我们将在114日,为大家带来一场由两位80后画家组成的双个展浮生,策展人梁勤是我本人多年的朋友,半年前的一天晚上,梁勤发了一张他与两位作者晚上在一起喝酒的图片到网上,从这三个同龄人的目光中,我似乎可以体会到这个特殊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一切。于是,我们便以浮生之名,计划了这个活动。很高兴还能有机会邀请到梁勤,为大家介绍这个活动的更多内容。
用:好,梁勤,很高兴和你开始这场谈话,对于你即将为大家带来的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大家都非常期待,你能不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会选择这两位艺术家,以及浮生这个的展览题目的意义。

梁:两位艺术都是80后,也都是在上海出生长大,后来汪一去了纽约学习,黄喆去了杭州学习,最终又都归于上海开始工作和创作艺术作品,他们身上有很多共同点,但在绘画语言和创作方式上却完全不同,我觉得他们在一起做展览很能代表上海80后当代艺术家的一种面貌,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浮生在意境上和两位艺术的生长方式很切合。

浮生 | 汪一、黄喆 崇真艺客汪一,乌鸦医生,2023,木板丙烯,100x100cm

用:谢谢介绍,接下来我们是否能够单独关注一下两位艺术家,首先,我们看到展览中区件汪一的作品,非常鲜艳的画面,似乎和几年前的作品有所不同,能不能为我们讲讲他们。

梁:汪一从纽约回来后尝试了很多种表达方式,他出生在绘画世家,深知绘画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面貌和风格,他读到一本法国作家的游记,来到中国西藏的游历,他就自己开着车独自去走了这条线,花了2个月,给他带来了很多创作灵感,今年他又开车去到新疆、云南等地找他想表达的感受,慢慢他的绘画从色彩到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更早的阶段,他受到西方古典和现代大师的滋养更多,最近几年他的新作不断吸收新的内容,似乎表现出更加中国和当下的特征,这一切完全由他个人体会抒发,而且越画越自信。表现力也越来越强!

浮生 | 汪一、黄喆 崇真艺客汪一,红帐篷,2018,布面油画,150x200cm

用:确实,汪一的色彩表现力确实让人影响深刻,接下来,能不能说说这次黄喆为大家带来的几件作品?

梁:黄喆创作方式更为突出,运用的材质很有标识性,但也容易世俗化,是一把双刃剑,黄喆在多年的实验和尝试下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虽然是平面作品但是材质的表达是和他读雕塑系多年密不可分的,对造型和材质的结合表达对他而言是一种从三维立体塑造平面化的表达,语言独特,风格明确。“撰石”系列和“蓝移”系列是他两个代表性的系列作品。我和两位艺术家都很熟,所以,对于他们作品在同一个空间的协调性,很有信心。

浮生 | 汪一、黄喆 崇真艺客黄喆,蓝移 No.19,2023,综合材料,148x118cm

用:在他们两人作品放到展厅的时候,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80后所独有的气息,最近中国80-90后的艺术家有大量受到市场的关注,你是非常投入关注这个领域的专家,你如何看待这两位艺术家在整体中的特殊位置?能不能也说几位你平时非常关注的画家?

梁:每个时代都会有那个时代气息的艺术家,因为当代艺术就是和时代表达息息相关,80-90艺术家正好是现在的黄金时期,他们的表达也日渐成熟,阅历和技术已经开始饱满,所以这个年龄时期好的艺术家就会开始爆发,我们一直很关注这个年龄段中的艺术家,像高露迪、苏予昕、张如怡、孙一钿、林科我们都很关注,当然我们这次的两位艺术家也很优秀和推荐

用:确实,看来你对他们以及这个领域充满信心,在这个展览同时,泥轩将在电子艺术展厅带来郭锐文的生成艺术个展,同为80后的艺术家,你本人如何看待互联网时代的电子艺术或者别的互联网类型和展览作品的关系?

梁:他在当下是很先锋的艺术门类,他拓展了艺术的边界、很了不起,也清晰的告诉大家任何形式都可以是艺术,但是艺术作品之所以称为艺术,最本质的是思想和观念,任何技术和手法都是为思想、观念服务的。

用:确实,毫无疑问的是,绘画依然会占据很大的收藏版图,尤其是对于画廊领域来说,你看画廊这个名词,基本就是为绘画设计的。能不能在这里在为我们展开一下,你本人对这场展览的态度,我们将带给大家什么?

梁:每个时代的绘画都有他的独特性和时代性,想让大家看到两位艺术家在当下对绘画边界的扩张,对绘画意识观念的再定义和创建,对当下审美观念的再创造。绘画一定是我们目前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最关注的类型,伴随工业化的发展,不断有“绘画已经死亡”的口号出现,但是一代又一代的作者用自己的作品,证明人类依然还可以创造更好更优秀的绘画作品,对于专注于中国年轻艺术家的群体来说,我可以确定这一定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时代,会有前所未有的内容不断降落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对此我个人充满信心。

浮生 | 汪一、黄喆 崇真艺客黄喆,撰石 No.30,2023,综合材料,118x148cm

用:很好,对于展览,我们还是充满期待的,绘画作品确实更加需要现场的直观感受,接下来能不能说说,你和两位艺术家在未来的计划?

梁:两位艺术家接下来都在美术馆有个展,汪一10月27日在震旦博物馆个展,黄喆今年刚刚澳门做好展览,明年会在上海的美术馆有个展。

用:感谢你为我们带来的一切,最后,能不能和我们推荐一些你现在在关注的90后艺术家,有没有发现同样值得期待的作品?

梁:苏予昕、孙一钿、高露迪等都是我很关注的90后艺术家,目前我更多的精力还会投注于80后,所以这次展览,可以代表我现阶段最佳的展示状态。另外,有一些90后艺术家,目前我已经积极关注了很久,名单会在未来几年公布,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更多年轻人的作品。

用:感谢策展人梁勤的精彩介绍,欢迎所有对活动感兴趣的朋友来泥轩现场参观。


关于艺术家

浮生 | 汪一、黄喆 崇真艺客

汪一,1984年出生,目前生活和工作于上海。他本科就读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研究生于纽约艺术学院攻读绘画专业。2012年获第三届星星艺术节新人奖,2018年荣获第五届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



浮生 | 汪一、黄喆 崇真艺客

黄喆,1984年生于上海,2010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黄喆将材料与绘画、装置相结合,去呈现空间中的能量转换与构成。利用材料的光晕散射,对物质与图像进行消解再重构。试图模拟当下非实体性的能量与力的迁移,以及边界模糊后的相互渗透、在显示屏光晕迷雾后的幻想。



浮生 | 汪一、黄喆 崇真艺客

泥轩 | MUD Gallery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6号楼5楼

5 / F, Building 6, 50 Moganshan Road,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周二至周六 Tuesday to Saturday 11:00 - 17:30

+ 86-18217215543


小红书: 泥轩 MUD Gallery      

Instagram: mud.gallery      

微信公众号:MUD Gallery


浮生 | 汪一、黄喆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