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预告 | “屿庐年度青年艺术家”评选论坛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屿庐年度青年艺术家”评选论坛
论坛时间
2023.11.4 14:00-16:00
论坛嘉宾
陈立、高江波、贺潇、缪子衿、沈宸
论坛地点
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751艺术区北一门
屿庐联合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共同发起第二届「屿庐青年艺术节」,于10月21日,在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呈现15位入围优秀青年艺术家的群展,展览将持续至11月26日。本届「屿庐青年艺术节」由陈立、高江波、贺潇、缪子衿、沈宸担任评委。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作为学术支持。与本届「屿庐青年艺术节」的评选相呼应,将于2023年11月4日14:00在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举办“屿庐年度青年艺术家”评选论坛。本次论坛,五位评委将综合创作主题、表达形式、作品阐述、以及动机脉络等方面,对十五位艺术家及作品进行详致的探讨,结合时代征貌从不同角度对“青年艺术家的可能性”做出新的阐释并揭晓本届“屿庐年度青年艺术家”。
现生活并工作在中国北京。他曾于魔金石空间担任研究主管,并在中国香港与内地从事独立策展。他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地缘政治、表演性及流动影像,探索身份与主体的复杂性,及其如何超越地理的界限。陈立曾策划“琢面”(画廊周北京公共单元,北京,2023)、“比赛继续、舞台留下”(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2019)、“今天应该很高兴”(泰康空间,北京,2019)、“世变”(Para Site,香港,2016)、“他/她从海上来”(OCAT,深圳,2016)等展览。陈立参与了多个国际驻留项目:2016年亚洲艺术文献库研究者驻留;2019年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国际研究者项目驻留;2019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纽约策展驻留奖助金。
毕业于武蔵野美术大学 。目前生活工作于东京和深圳。长期活跃在中日两国包括双年展等学术展览在内的各个艺术现场 。策展项目曾获得村上隆的「 GEISAI 19 」 第八位 ,并成为该奖项历史上第一位华人获奖者。另外,从业十年间为当代艺术区块的诸多媒体撰写并提供艺术批评及文献支持写作文字和学术合作见于ARTALPHA、艺术世界、美术手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等。并同时在东京的艺术家聚落小平和司3331运营项目画廊DEHAIRIPROJECTES。目前辗转国际间,参与画廊和美术馆等不同场域的策展实践。
毕业于麦吉尔大学美术史专业,曾担任亚洲艺术文献库中国大陆研究员和艺术论坛中文网编辑。她近期策划的展览与写作视绘画为培养皿,研究在多元媒介时代下,绘画这一古老载体的自生能力;发现视觉环境改变与艺术创作,展览政治和观看机制之间的渗透关系。她近期的文章收录在Fredrik Vaerslev: Renne 和尤伦斯艺术中心即将出版的玛利亚·拉斯尼格的展览图录中。她长期为国内外艺术机构和国际知名艺术刊物供稿,其中包括余德耀美术馆、法国Frac Bretagne 、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ARTFORUM、艺术新闻/中文版、 Art-Ba-Ba 、 Flash Art、Artnet、艺术界LEAP、Art Review Asia、Yishu等。
先后毕业于伦敦艺术⼤学传媒学院创意广告战略专业、伦敦⼤学⾦史密斯学院策展专业。曾任职于《艺术界LEAP》、泰康空间。她期待在场域特定的策展实践中持续测试权力关系的边界,特别是治理的技术与展示的政治。缪子衿近期实现的策展项目包括:“循循”(2023,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相思”(2023,广东当代艺术中心);“小大人”(2023,星空间);“近未来——完美搭档”(2022,悦来美术馆);“情感自治区:当加密遇见红白喜事”(2022,Gallery Func);“空气动物”(2022,没顶画廊);“随意进出”(2021,星空间);“飞去来器—第九届OCAT双年展 [注意 :演出继续! ]”(2021,OCAT 深圳馆);“集美 · 阿尔勒发现奖 [法证表演 :陶辉 / 流动介质 & 钟云舒 / 隔墙有耳]”(2021,三影堂厦门);“登录舒适区?”(2018,泰康空间);“共享叙事”(2018,共4个章节,香格纳北京S空间);“保罗 · 麦卡锡的客厅”(2018,木木美术馆);“全球定位”(2017,乔空间 & 油罐艺术中心项目空间)。
工作生活于北京,现任职于空白空间。曾担任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策展人,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提名人,马格南基金会Abigail Cohen奖学金提名人,卡塞尔摄影书节年度摄影书奖提名人,瑞士Vontebel艺术基金奖项提名人等。其先后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学习并获得国际政治法学学士、新媒体理学硕士及摄影纯艺术硕士学位。2019年凭借策展项目“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获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策计划”大奖。
生于1994 年,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获得纯艺术硕士学位,在四川音乐学院获得油画学士学位。她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出,包括 SPACE776 画廊(纽约&首尔)、Volta 艺博会(瑞士巴塞尔)、OCAT Institute (北京)、CGK 昆明当代美术馆等。目前生活工作于上海和纽约。白梦帆的艺术创作围绕城市景观的细微之处展开,呈现出城市人造景观与其中辗转旅居的个体在心理层面的微妙互动, 揭示全球城市景观暧昧不清、虚实难辨的特点,进而追问拟像时代“真实”何在。她冷静富有张力的点线面构图隐晦地讨论抽象美学和人造景观之间的辩证关联,也暗含在人造环境的表象之下对于无形秩序的探索和发掘。
25.0966N, 102.9286E II, 布面油画,50 x 40cm, 202125.0966N, 102.9286E I, 布面油画, 102 x 76cm , 20211995年生于中国,生活工作于中国、法国和加拿大。她目前驻地于法国弗雷努瓦(LeFresnoy)当代艺术创作中心/高等艺术研究院,并且正在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攻读当代艺术博士学位。她的创作探索了城市和工业的变革与自然 环境的相互交织,形成独特的关系。她通过融合纪实和数字技术,创作了一系 列作品,包括图像、视频、装置和雕塑等多种媒介的混合,旨在引发观众对人类与人造空间以及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在她的实践中,不仅创作和呈现艺术 作品,还努力引导观众思考乌托邦与反乌托邦问题,质疑我们所处时代的各种特殊现象。这些现象包括可持续性问题、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工业在 人类生存中的角色。通过探索这些主题,她希望引发观众对人类、自然和工业之间复杂的社会学关系进行辩证性思考。她对人类中心化社会下引发的生态危机提出了疑问,并倡导人们反思自身在这场辩论中的立场,唤醒观众对环境与人类互动的意识。她的个人艺术历程一直秉持学术和机构性的方向,她的作品曾在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法国里尔摄影中心(个展)、法国Le Fresnoy国家当代艺术中心、Régala画廊、瑞士日内瓦摄影中心、 瑞士Foto美术馆、中国CDSA艺术视频大赛、中国天津美术学院、比利时HANGAR摄影艺术中心、拉康 布尔高级视觉艺术学院、德国多特蒙德大学以及希腊卡拉马塔电影节等国家机构展出。此外,她还与瑞士AOYF基金会、法国卡地亚基金会和法国里尔摄影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Nuit Blanche,4K数码视频,尺寸可变,时长5分22秒居住⽣活于北京,2021年于宾⼣法尼亚州⽴⼤学获得艺术学⼠学位。翟⽂卿的作品强调了⼈类在⽆意义追求上的执念,她选择使⽤尽可能少的标志性物品的组合,来阐述⼀个值得探讨的叙事线。
一个现代共生的社会准则, 布面丙烯,100x125cm, 2023出行平安, 布面丙烯,120x160cm, 20231993年生于甘肃兰州,现居浙江杭州,201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2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何梦雨一直在探索镜像与多重空间,凝视镜像,审视自我,反思关系,进而思考人作为自我的真实。镜像是现实世界的反射, 隐喻着除了真实世界之外的其他想象,它们是或平行或交织的多重空间,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这种无限的可能令她着迷,但现实只能选择一次,其他的可能性都将成为想象与寄托,遗憾与憧憬相互交织,构成了她的生活,也构成了她的画面。
域, 布面油画, 100 x 130cm, 2021树影·幽境, 布面油画, 100 x 160 cm, 2022黄佩姗出生于云南大理,现工作和生活于纽约和大理。她于2018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并获得学士学位,在2022年取得马里兰艺术学院纯艺术硕士学位。黄佩姗的创作跨越多种媒介,包括图像、影像、雕塑和装置。她的作品深入探讨物理景观和情感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物体和空间的情感共鸣,通过对色彩、材料和诗意情感的巧妙运用,以及通过它们所创造的叙事来表达审美观点。在过去两年中,黄佩姗通过 "人造自然 "系列及其衍生子系列,探索了城市系统与自然和人之间的多重关系。她的作品还关注生活在当代城市景观中的少数民族群体。
当我望着自己, 2021, 收藏级艺术微喷 45.72 x 60.96 cm1983年生于山东昌邑,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姜方舒的创作过程中会较多的借鉴早期敦煌壁画的东西:“树比山大,人比山大”的布局;飘逸的线条轮廓;一些鲜明的色彩;以及夹杂着岁月的斑驳感。用“肉乎”的笔触描绘时间、欲望和不应该被遗落的本真,他试图在事物和意念消散前留下斑斓的记忆;即使是至暗至冷的孤独时刻,也相信有光的存在。
风入松 之六, 布面丙烯、油画, 160 x 80 cm, 2023风入松 之三, 布面丙烯、油画, 230 x 170 cm, 2023风入松, 布面丙烯、油画, 60 x 50 cm, 20231994年生于山东烟台,毕业于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日本东京。金海生在对东亚地区的精神状态与文化符号进行了观察、经验与探索的基础上,以“脆弱”与“精神病”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的绘画、影像等作品。在他的作品当中常能看到人体与植物、昆虫、动物等形象的层叠或转换、融合的现象。其流动的如水性颜料一般的流畅的笔触给人深刻的印象。他在中国、中国香港、日本等地进行作品发表和展览。目前为主于东京画廊 BTAP、TakuSometani Gallery 等画廊展出,在日本长野县、中国河 南郑州、广东省广州市等地参加过驻地项目。
关于爱的无题 布面油画、水彩, 100 x 80.3 cm, 2023痕迹和地震的女儿 布面油画、水彩, 72.7 x 60.6 cm, 2023 献花的无题, 布面油画、水彩、水墨, 162 x 130.3 cm, 20232022年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版画学部研究生院。主要在日本东京活动,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时间维度捕捉个人体验引发的情感变化。通过作品,他们寻求确认和回应自己在当代社会中的位置和存在。他们的创作涵盖了广泛的媒介,主要包括丝网印刷和油画,偶尔也涉足三维作品,从而拓宽了他们的艺术表达范围。
White Sea or Pond Oil, paint on canvas, 1030 x 1363 x 45 mm, 2023 White Cliff, Oil paint on canvas, 1180 x 1515 x 45 mm, 2023 黎家齐专注视觉艺术领域,擅长绘画和现成品创作。他沉溺于电子器物,探究异域审美输出带来的文化真空,杂糅相关视觉记忆,思考潜藏在背后的消费逻辑。黎家齐2019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期间赴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访学;2021年以国家公派留学生的身份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硕士毕业。现工作生活于大湾区。
数字关系(12),布面丙烯,100 x 140 cm,2023数字关系(17),布面丙烯,70 x 100 cm,20231992 年生于辽宁丹东;本科 :2012 年全国造型第六名考入中央美院造型学院 2014 年进入版画系第一工作室,导师张桂林,李晓林,祝彦春 ;2016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创作《迷失者的悲歌系列》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获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优秀创作奖;硕士:2018 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硕士研究生,导师祝彦春教授;2021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获硕士学位 ;毕业创作《灵泊》系列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2023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主题性美术创作方向博士;2015 年参加“新生代中国版画力量”央美版画作品展2015 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第一工作室青年艺术家联展2016 年“第三届虚苑青年版画创作新锐奖”获奖作品展2018 年《迷失者的悲歌 2》被福建省美术馆收藏2020 年参加“版画中国—版画艺术在民间全国系列巡展”2020 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 2020 年度提名画家作品展》2020 年入选《第三届学院的品格——中国“学院水彩”学术研究展》2021 年参加“青春新动力—来自央美的年轻艺术家”展2021 年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岁月如歌—中国青年水彩提名展》作品《艇》2022 年作品《灵泊》全国新文艺群体美术作品展 获入会资格一次 2022 年参加 2022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第四届双年展新-都灵之马No.5, 油画、丙烯, 70cmX80cm, 2023新-都灵之马No.8, 油画、丙烯, 70cmX80cm, 20231984年生于重庆大足,2009年研究生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2016年,个展《轨迹-时间的架构》香港巴塞尔博览会Insight单元,香港。作品主要探讨绘画与空间的转换关系。在架上绘画的状态下,通过绘画与空间的不同转换方式,实现视觉及意义的多重关系。在绘画中,风景以几何形式的方式进行表现。空间及光线参与其中,尽可能使风景在不同空间的转换及引导下,具备某种宗教意义的精神性和仪式感。
《白光穿过白光》, 铝板布面油画, 240cmX76cm, 2022施意,1993年出生于广东潮州。先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与威尼斯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广州。关注那些摸不着的东西,在宗教、民俗、野史等文本中获取灵感,作品以架上绘画为主。报之以歌, 纸上水彩, 41 x 56 cm, 2022无人之境, 纸上水彩, 41 x 56 cm, 2022落日独眼, 纸上水彩, 75 x 53 cm, 20221996 年出生于法国巴黎。2012 年与家人定居中国。2015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 学院附中、2019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壁画系第三工作室、2022 年毕业于中央 美术学院研究生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她喜欢通过创作描绘儿童,从生活中捕捉一些无关紧 要的事,寻找人物本身散发的某些情绪并在绘画的过程中将其放大。她的作品常常平铺在 地面完成,把多种媒介当作画笔,试图强行给自己的创作添加一些不舒服,自由又失控的 氛围。参与的部分展览包括:“Canal dream art festival“(slash arts,伦敦,2023);“朋友的朋友”个展(蔡锦空间,北京,2023);“小大人“个展(星空间画廊,北京,2023);“锐气来袭——央美毕业生邀请展(第一回 )”(遇见博物馆静安馆, 上海,2022);“局部城市”(瓦美术馆 ,北京,2021);“候鸟三百”(阿那亚,河北, 2021)“当速度成为形式,在屏幕里生活”(山中天艺术中心,北京,2020);“传 统,现在和未来”(Art·des 画廊,北京,2019);“毕业歌”(方圆美术馆,北京, 2019);“你好!艺术家”(今日美术馆,北京,2019);“Favorite Pratice”学院 本色(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2018);“青春·足迹”(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2017);“INTER-YOUTH 国际青年绘画展”(中国美术学院,杭州,2016)。《The Tooth Fairy》获得毕业作品一等奖,并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2019)。
野餐, 布面油画 ,190 x 210 cm, 20232001年生于北京。2019年成为法国泰勒艺术基金会终身会员,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上海。他的创作围绕着对“油画”这种媒介的实验,通过颜料的物理质感堆积,令三维的类岩石和浅浮雕与二维绘画相互碰撞,产生出新的对话关系,赋予结构与图像以全新的定义。近期个展包括:“超体:丰饶角”(BANK画廊,上海,中国,2023);“夏日弗拉明戈”(hiart space,深圳,中国,2021);“我和我的…”(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北京,中国,2020)。也参与群展“梦之飞鸟”(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2023) ;“青春乐园——中国新绘画案例研究展(一)”(又生空间,北京,中国,2023);“I Waited For You”(无事发生画廊,深圳,中国,2023);“经编机”(大气层空间,南京,中国,2022)。
闪亮的东西都在看,它们知道,即便在这寂静之中,它们也不会变干净,只会变老 布面木板油画,贝壳 114 x 149 cm, 2023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综合艺术系教师。2020年参加“城西野处”展览(重庆),2020年参加”丛生与共振“展览(重庆),2022年参加破冰计划2022年度展览(沈阳),2023年参加深圳青年美术大展,2023年参加四川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年展(重庆)。作品《春季限定献祭》、《its crow-ed》被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What If I Kill Oil on canvas 160 x 100 cm 2023
2023 屿庐青年艺术节
Untitled Source Youth Art Festival
2023.10.21 - 11.26
艺术家 Artists
学术支持 Academic Support
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751艺术区北一门 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
North Gate 1, 751 Art Unit, Jiuxianqiao North Road, Chaoyang, Beijing, Wind H Art Center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