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识:宋元人多作双钩花卉,每超逸有致。明贤秀劲,当推陈章侯,余略变其法为之。宾虹。
钤印:黄宾虹、竹外簃、甲子终乙丑年元日生。
出版:
1.《黄宾虹画集》,图编56,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2.《黄宾虹画集》,图编56,华正书局(台北),1987年版。
3.《黄宾虹画传》,第222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21年版。
来源:征集自傅雷先生直系家属。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江苏南汇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重要缔造者之一。著有《傅雷译文集》。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说明:轴头有“雷”字标签。


出版物封面
两人长达十数年的忘年相交,中间往来通问许多次。仅在1943年,二人就频繁通信,讨论画理,互发高见,私淑良久。傅雷指出,“吾国近世绘画有数端”,“先生所述董巨两家画笔,愚见大可借以说明吾公手法,且亦与前世纪末页西洋印象派面目类似。彼以分析日光变化色彩成分,而悟得明暗错杂之理,乃废弃呆板之光暗法,而致力于明中有暗,暗中有明之表现,同时并采用原色敷彩,不复先事调色,笔法补趋于纵横理乱之途,近视几无物象可寻,惟远观始景物粲然,五光十色,蔚为奇观,变幻浮动,达于极点,凡此种种,与董北苑一派及吾公旨趣所归,似有异途同归之妙。”指出了东西方艺术共同的旨趣。
直至1955年3月27日,听闻宾翁仙逝,《傅雷家书》沉痛记录道:“以艺术家而论,我们希望他活到一百岁呢。去冬我身体不好,中间摔了一跤,很少和他通信;只是在11月初到杭州去,连续在他家看了二天画,还替他拍了照,不料竟成永诀。听说他病中还在记记挂我,跟不认识的我的人提到我。我听了非常难过,得信之日,一夜没睡好。”为建立“黄宾虹纪念馆”,傅雷四处奔走,代表宋若婴向浙江省文化局长、翻译家黄源写长信,希望充分重视宾翁成就的重要性和他的艺术遗产的价值,使他获得应有的尊重。至1957年末,纪念馆终于对公众开放;第二年,他的收藏也正式由浙江省博物馆接收。
鉴于傅雷在文化界的地位和他与黄宾虹的亲密关系。陈叔通在出版黄宾虹手稿时,也邀请傅雷审阅。汪己文编撰《黄宾虹年谱》(1961年,香港)时,也编辑了《宾虹书简》,请傅雷做序,其中也收录了很多致傅雷的信件。
傅雷欣赏黄宾虹,称他是“广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浸淫唐宋,集历代各家之精华之大成,而构成自己面目。”尤其可贵者他对以前的大师都只传其神而不袭其貌,他能用一种全新的笔法给你荆浩、关仝、范宽的精神气概,或者是子久、云林、山樵的意境。

宋元人多作双钩花卉,每超逸有致。黄宾虹为傅雷演双钩法,与陈洪绶的笔意相结合,写小园一角,花卉湖石。取宋画中的超逸和陈洪绶的用笔,形成一种新鲜独特而有风格的艺术效果。黄宾虹花鸟画的发展与其北平岁月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创作花鸟画正是在北平时期。不同于在山水画中苦苦探索,而是一位情致飘逸、摇曳轻盈、直觉敏感的宾翁,没有太多的研究,没有太多的画理,甚至没有太多的抱负。无论是钩花点叶,着重于用笔,还是没骨之法,变幻于用墨。在一张画中两种方法参差用之,两种意趣对比调和,绚烂而有骨力,清健而又风雅。


1948年8月,黄宾虹与上海友人:前排左起钱君匋、邓散木、黄宾虹、江振华、白蕉
黄宾虹在诗上的成就不亚于其山水画,他的诗清隽疏朗、选词妍雅,为世人推崇。从题材及美学意蕴上看,他的题画诗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阐发其对绘画艺术的理论思考与独特感悟的论画题画诗,抒写所做绘画的意境,对其画中景致与气韵进行补充与提升。另一类非常重要的,则是抒写绘画意境的纪游画题诗,其中为歌咏家乡名胜黄山景致而作的尤其用心。黄宾虹曾自豪地说:“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纪游的过程中绘画的同时也咏吟许多诗歌,吟哦真实的景致,《粤西纪游》、《新安江纪游》、《黄山纪游》、《九华纪游》、《雁荡纪游》等等。这些组诗真实地记录当地风景特点,好似一幅名胜古迹图。
1948年年初,八十五叟黄宾虹刚刚为傅雷作古玺拓本的诠释。初春之时,思归江南家乡,挥笔而就《黄山追忆图》。称“别黄山已十年矣,记忆图此。”黄宾虹与故乡黄山的情缘由来已久,时时梦回光明顶,黄海银涛在他的回忆中闪现,成为他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来源。五月,傅雷伉俪来北平。与宾翁数日观画谈艺。在上海博物馆所藏《尘甸晴初图》册中自题:戊子之春,南汇傅怒厂先生偕夫人同游北平,遍访故都名胜,赏览园林、宫室陈设古物,评陟精确。”七月,宾翁也由北平乘机抵沪,受到上海文艺界同人的热烈欢迎。由中国画会发起,在南京路大观社举行欢迎大会。席间即兴演讲的“养生之道”刊于杭州《民报》。
在此四屏书法中,宾翁吟哦了各式黄山奇景,描写山形是“峰势插层云,矫健鸾翻翼”(光明顶)“梯悬上山路,盘旋历险夷”(莲花峰)“此去天都近,灵奇恣讨探”(天都峰);形容水色是“浮出丹砂香,湛此绿玉色”(朱砂泉),“一枕卧溪楼,泉声喧夜雨”(人字瀑)。这些诗不但写景,且带有许多主观的感悟,在无我之境中以物观物。在远离尘嚣的深山大壑中,大而壮美,人与环境融为一体。在诗中,山水的声、光、色、影,万千姿态,迎面扑来,使人们油然而生超绝拔俗、一尘不染之感。古人之心,造化之韵,内美之真。洗净玄言哲理剔除人世悲欢离合,正是自由自在、妙合天成之境。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