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2023ART021
展位 | E02
参展艺术家
尚扬 | 罗中立 | 周春芽 | 隋建国 | 苏新平
方力钧 | 周力 | 李占洋 | 尹朝阳 | 刘可
贵宾预览
2023.11.9 星期四 13:00-20:00
2023.11.10 星期五13:00-20:00
公众日
2023.11.11 星期六 11:00-18:00
2023.11.12 星期日 11:00-18:00
展览场馆
上海展览中心
(中国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1000号)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即将于11月9日开幕,本次K空间携艺术家尚扬、罗中立、周春芽、隋建国、苏新平、方力钧、周力、李占洋、尹朝阳、刘可的作品参展。诚邀各位莅临K空间展位E02。
部分作品预览

册页 R,2017︱尚扬
布面综合材料,89×168cm
《册页R》来自尚扬自2009年起创作的"册页"系列,该系列以抽象和写意的方式广泛探索表现形式,既呈现了尚扬对现代艺术的敏感性,同时又体现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册页R》体现了尚扬对精神原始状态的追求,他力图以精神性书写的方式弥合现代性计划理性配置带来的撕裂。这幅作品是是尚扬对现代性和文化关系的探讨,以及对抽象表现形式的独特运用。
尚扬,1942年生于湖北,1965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1981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历任湖北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所长。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会员。

巴山之夜,2016︱罗中立
布面油画,150×130cm
《巴山之夜》来自罗中立自2010年起创作的“与美术史对话”系列,标志着他艺术语言的新高度。从《父亲》的写实到“巴山系列”的渐变夸张,再到这一时期的作品将抽象变形推向了极致,罗中立实现了绘画语言的高度自治。作品题材灵感源自罗中立对巴山土地的热爱,他以极具表现力的线条勾勒出了农人夜晚喂牛的温馨场景,反映了罗中立对巴山这片土地的真挚眷恋。
罗中立,1948年生于重庆,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系,1983-1986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美院研修部进修,曾任四川美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美协主席。现任中国当代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作品《父亲》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曾在纽约、芝加哥、波士顿,布鲁塞尔、悉尼、北京、台湾等地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国台湾山美术馆、美国哈佛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比利时国家历史博物馆等海内外艺术机构及私人广泛收藏。设立了“罗中立油画奖学金”,推动了中国青年当代艺术的发展。

三清山,2023︱周春芽
纸上丙烯,250X120cm
周春芽的新作《三清山》展示了中国绘画传统与艺术家在德国新表现主义中的精神滋养的完美融合,同时激发了将传统与当代衔接的灵感。《三清山》代表着艺术家新的追求,通过游历山川之间,获得时空层面的真切体验,将这些体验转化为对色彩的视觉性和造型的体量感的探索。
周春芽,1955生于重庆,1982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1988 毕业于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现工作生活于成都、上海。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标志性人物,他的色彩表现极具个人风格,前卫狂放同时内藏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与自然追求。1988年获德国卡塞尔综合大学硕士学位后返回中国后,周春芽在德国新表现主义与中国“文人画”传统的双重影响下,开创了中国当代艺术文人风格绘画。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断的转折变化,“红人“、中国山水”、“山石”、“绿狗”、“花”与“桃花”等标志性的系列作品,承载了周春芽深具风格的文人美感。

虚空现形-每个人都是在场者,2023︱隋建国
铸不锈钢 ,190×108×139cm
《虚空现形-每个人都是在场者》是成都双年展中的一件等比例缩小的雕塑作品,是艺术家隋建国在他的探索之旅中的一个关键成果。这件作品呈现了他从“绝对距离”到“绝对在场”的思考以及他对他者与自我的关系的深刻探讨。自2008年的《盲人肖像》起,隋建国便开始了一场充满探索和实验的“盲捏”之旅。这一旅程旨在消解艺术家的主体性和传统的创作标准,将关注点聚焦在虚空这一主题上。这些泥捏作品不仅仅是泥土的呈现,而是一种捕捉瞬间的手段,记录了掌心内微小细节的变化和那一瞬间的力的运动。
隋建国,1956年生于山东青岛,1984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得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得硕士学位,现居住和工作在北京,为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隋建国在自己四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深度理解和认识。2008年以来,他逐步将精力集中,将手捏泥以3D数字技术的形式放大打印成作品。

行走的人,2023︱苏新平
青铜着色,60x66.5x18.8cm
苏新平的雕塑作品《行走的人》来源于苏新平2010年的一幅大型油画《奔波的人1号》。该作品被创作为了不同版本的雕塑作品,其中有两组4.5m高的版本,分别伫立在深圳湾和成都天府艺术公园。作品表现了孤独的个体在空旷背景中大步向前行走的形象。雕塑突出人物的形体和运动感,给人一种坚定的向前迈进的气势。这种充满仪式感的形式贯穿苏新平的创作,反映了他对人的思考和对自我的探索。
苏新平,1960年生于内蒙古集宁市,1977年入部队服兵役,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历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造型学院院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苏新平以版画起家,90年代后创作领域拓宽到油画、雕塑、影像、多媒体等,每个领域都有大量佳作诞生。早年在草原的生活体验以及军队服役的经历使得苏新平对大地、天空与心灵的孤独状态体验深刻。他敏感地认识到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运用不同类型的艺术手段探讨欲望、精神、思想危机等社会现实问题。

无题,2022︱方力钧
布面油画,50×60cm
《无题》来自2015年开始方力钧创作的朋友和同事肖像系列。标志着方力钧“面孔”的第三次迭代,同时突显了他在人像创作领域的成熟和多元化探索。这幅作品呈现了三个人物头像,它们漂浮在灰色的天空之中。相较于方力钧早期的“泼皮光头”形象,这幅作品更强调了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情感。这样的转变说明了方力钧在面孔表达方面的深入思考和创新。
方力钧,1963年生于河北省邯郸市,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是1990年代初中国前卫艺术浪潮中最早受到国际注目的人物之一。他以反叛的光头人物造型抒解了中国年轻一辈在环境压迫下而衍生的无奈情绪,成功总结出一个年代的独特心理状态,以个人生活态度响应新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

桃花源-山海经之一,2023︱周力
布面综合材料,200×200cm
《桃花源-山海经之一》是周力持续十多年创作的"桃花源"系列的最新作品。她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内心的"桃花源",这不仅仅是理想之地,更是心灵的庇护。与该系列的前作不同,这件作品中粉色虽然减少,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以散乱而随意的线条勾勒出似真似幻的风景。这些线条被编织、穿插,它们的存在唤起了一种无形的、宽广的、无偿地赋予一切的力量的想象。这些颜色并不仅仅是对自然风景的抽象处理,而更是对自然之心的感知再现。这种穿透力不仅仅是在观念层面或者视觉层面的,而是与当前的经验相联系的,是关于我们现实中所面对的事物的穿透。
周力,1969年生于湖南,199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95年赴法国生活创作长达8年,2003年归国。她擅长以抽象手法表达个人情感,线条是她作品中的核心要素。周力曾长期从事公共艺术创作,并担任多个艺术教育机构的客座教授。她的作品在形式语言上兼具中西特质,继承中国书画传统与当代语境,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气质。

黄昏禅寺,2022︱尹朝阳
布面油画,220×385cm
尹朝阳的作品《黄昏禅寺》结合了东方山水传统和西方绘画元素,创造出独特的"心灵风景"。画面以传统长卷式布局为基础,但融入了现代视觉和材料。尹朝阳的笔触充满情感,通过颜色的层层叠加和斑驳效果,营造出绚丽奇幻和凝重苍凉的画面。他将自己的身体融入自然,将东方传统与西方创新相融合,寻求新的艺术出路。
尹朝阳,1970年生于河南省南阳市,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居北京。尹朝阳90年的“青春残酷绘画”,表达出当时一代人的困惑彷徨,对中国新绘画产生重要影响。此后,他在人物和风景绘画领域不断探索,逐步建立独特的视觉语言。2011年开始,尹朝阳转向“心灵风景”系列,将个人情感、当代视觉与传统底蕴融合。2021年,尹朝阳全新完成的“梵高”系列的肖像,重返艺术家20年间艺术创作的母题。以持续的创作热情不断探索绘画的可能。

狂喜 2,2023︱刘可
布面综合材料,250×200cm
刘可的抽象绘画作品《狂喜》呈现了一场视觉上的冲突和混乱,通过绿色和白色线条的交织和碰撞,他创造了一幅充满动感和生命力的画面。画面中的线条蜿蜒交错,似乎没有明确的规律,这种混乱的线条布局传达出一种内在的不安和紧张感。同时,绿色和白色的强烈对比增加了画面的视觉张力,使观众的视线难以停留在任何一个特定的点上,仿佛画面中的元素在不断地碰撞和冲突。
刘可,1976年出生于湖南宁乡,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系主任、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广州美术学院数字艺术科技研究所负责人、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兼职教授、泰国格乐大学特聘教授。同时还是盒子美术馆执行馆长、广东油画艺委会秘书长。现工作生活于广州。作为75后中国当代抽象艺术代表艺术家之一,刘可一直在抽象的概念、语言和形式中不断研究、尝试与超越。他早期试图摆脱叙事束缚,探索线条本身的力量,后来引入现成物,让作品成为观念媒介和通道。近年来,充满动感的曲线和浓烈色彩取代了他早期作品的冷峻理性气质,呈现出崭新变化。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